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备人校对人高一年级历史练案使用日期:2019年9月12日 编号:3三、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一)1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召开后,巡视制度作为反腐利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古代也有类似的巡视制度,下列官职中,行使这种职责的是A 太尉 B 太守 C 刺史 D 宰相2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对功臣宿将说:“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这一思想A 助推了土地兼并 B 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 使流民问题严重 D 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下列制度中旨在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A 西周实行“封邦建国” B 宋代文臣出任州郡长官C 明朝设立内阁制 D 清朝设立军机处4中国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以上场景发生于A 汉代匈奴侵入山西 B 唐代吐蕃入侵河西C 宋代西夏入侵陕西 D 明代蒙古入侵河套5诗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的历史现象主要得益于A 学校体系的不断完善 B 商品经济的活跃C 科举制度的盛行 D 文学艺术的昌盛6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向东汉顺帝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材料表明A 儒学开始成为人才选拔的依据 B 察举制走向历史终点C 东汉的人才选拔机制有所完善 D 科举考试制度已发端7唐代三省以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序分工;北宋前期的中枢部门则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这一变化A 避免了决策失误 B 有利于权力制衡C 削弱了宰相职权 D 提高了行政效率8汉武帝初置刺史时赋予其“六条问事”的权力,包括政、刑、民、选署等诸多方面,都是郡国事务的重要事项,并且主要针对地方郡国二千石官员。但同时规定“非条所问,即不省(察)”。据此可知,刺史A 以轻御重、以小监大 B 职权受到明确限制C 为了削弱相权而设立 D 成为地方最高长官9有学者称:“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与唐宋王朝走向瓦解的教训相符合 B 在中央集权前提下地方适度分权C 君主集权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D 制度设计应该遵循外重内轻原则10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 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 B 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C 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 D 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11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B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C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D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12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到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A 知州负责管理地方行政 B 通判负责监督州郡长官,放又名“监州”C 参知政事行使中央监察权 D 通判的设置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13读下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B 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C 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D 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14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战国时期已经瓦解,被郡县制取代。但是,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后,又大封刘姓诸王,“刑白马而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分封制的回潮说明A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B 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权的长期稳定C 西周的分封制被后世普遍推崇 D 分封对象主要为同姓子弟15“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这里的“中间路线”是指A 中朝制度 B 郡国并行制度 C 刺史制度 D 察举制度16中国古代多数帝王惧怕史官,因为帝王是昏是明、是否察言纳谏等都可能会在史官笔下留下线索。对于一个“昏君”的历史定位,绝大部分帝王都是恐惧的,对史官的进谏只要是不涉及王权本身的问题,帝王基本都听从之。这说明A 古代帝王都具有尊重史官传统 B “明君”的历史定位是历代帝王的追求C 皇帝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D 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17明代科举考试流程有严密的程序,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定,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笔管不得镂空,食物必须切开等。从这一记载,可以推知明代A 人才选拔更加注重形式 B 用人标准侧重道德品行C 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加深 D 科举制的影响日益扩大18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A 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B 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C 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 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19有学者指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主要是指三省A 既互相牵制,又分工协作 B 没有实权,有利于强化皇权C 决策相对集中,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 简化了行政机构,有利于削弱相权20监察制度本质上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要求,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通过对封建官僚队伍的监察,以达到控制和压迫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被剥削阶级的一种政体设计。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A 可以完全抑制官员的贪腐 B 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C 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D 其实质是维护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制度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练案一答案1C根据材料可知,刺史制度是古代由中央派到地方巡视的制度,负责监察地方,C项符合题意;太尉掌管古代的军事;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宰相是皇帝的助手,不负责监察地方政治;故排除ABD三项。2A材料“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的言论和思想,倡导官僚地主多买地,间接助推了地主土地兼并,故A项正确;“君臣之间无所猜嫌”反映了这一思想维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故B项错误;流民问题是受自然灾害、战争及土地兼并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因此材料中的思想并不会使流民问题严重化,故C项错误;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故D项错误。3B西周实行分封制,但“封邦建国”容易导致地方诸侯的割据,故A错误;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这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故B正确;明朝设立内阁制的目的是加强皇权,不是限制地方割据势力,故C错误;清朝设立军机处,其目的也是加强君主专制,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无关,故D错误。故选B。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限制地方割据势力”,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皇权与相权的关系的不同含义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4C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枢密院负责军事,三司使负责财政,参知政事负责行政,所以材料中场景应该是北宋时期,故C项正确;汉代的宰相负责行政大权,不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故A项错误;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不符合材料现象,故B项错误;明朝丞相制度被废除,实行内阁管理体制,故D项错误。5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促使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平民子弟经过苦读,考试得中就会成为官吏,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故C项正确;A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错误; 商品经济的活跃、文学艺术的昌盛和材料的现象无关,故BD错误。6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开始成为人才选拔的依据是在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察举制的废除,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说明对孝廉的察举有了年龄限制,对“诸生”、“文吏”有了测试要求,这些都说明东汉的人才选拔机制有所完善,故C项正确;科举考试制度发端于隋朝,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由此结合材料的时间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即可。7D从唐代三省程序分工到宋代前期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可提高行政效率,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B项错误;材料的做法可以减少决策失误,但不能避免,A项错误;由材料“决策、执行一体化”,说明宋代前期在权力制衡和削弱相权方面做得不够,排除BC。8B根据材料“政、刑、民、选署等诸多方面,都是郡国事务的重要事项”可知刺史职责明确;由材料“非条所问,即不省(察)”可知刺史职权受到明确限制,故B项正确。A项属于刺史制度的特点,但与材料强调刺史职权受到明确限制不符,故错误。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而不是为削弱相权而设立,C项错误。东汉时刺史才成为地方最高长官,D项错误。9B材料“内重外轻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导致亡国的危险”信息说明过分剥夺地方权力会导致地方军事能力下降,导致亡国危险。显然材料的意思是适当给地方权力,故项正确;材料论述的现象符合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特点,故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问题,故项错误;材料的主张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不是“外重内轻”,故D项错误。10B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选拔标准和方式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排除A。 材料没有反映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而是强调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排除C。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排除D。11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西周分封制,地方有相对的独立性,不符合题意;B项是元朝的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意;C项是唐太宗主张发挥宰相等大臣的制度,不符合题意;D项是清朝军机处,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不符合题意。12C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北宋知州是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地方行政事务,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通判有监察职能,负责监督地方州郡长官,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北宋行使中央监察权,故C错误,符合题意;通判监督地方州郡长官,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宋代中央和地方官制相关知识,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通判的监察职能出发,区分通判、知州、参知政事等官职的不同点,即可从逆向思维入手,排除无关选项,得出答案。13C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官依据,故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下降,到隋唐时期,以科举制选官,以考试成绩和才学为依据,故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上升,这体现了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故C正确;社会环境动荡不安,无法解释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上升的原因,故A错误;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与农业生产有关,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佛、道思想冲击儒学思想,但这与选官制度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表格关键数据信息,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被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取代的史实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4A血缘分封是分封制度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大封刘姓诸王”在本质上是汉高祖巩固皇权的表现形式,故A正确;相比于分封制来说,郡县制更利于中央集权,故B错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已经瓦解,后世基本不沿用分封制,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分封的对象,而是说明汉高祖为巩固皇权而分封刘姓诸王,故D错误。故选A。15B汉初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这是同周朝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不同之处,因此“中间路线”是指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故B正确;中朝制度是西汉武帝时在中央实行的加强皇权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刺史制度是西汉的的地方监察制度,故C错误;察举制度是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不符,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的特点与区别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6D【解析】史官是让皇帝事迹流传的秉笔者,因此皇帝害怕名声不好,一般不得罪史观,说明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故D项正确;古代帝王并不一定都尊重史官,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史官对于皇帝的制约作用,故B项错误;史官记载皇帝的行为不是因为皇帝是否原因,故C项错误。17D【解析】材料表明明代科举制考试的程序越来越严格,这从侧面体现出科举制的影响在不断扩大,故D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科举考试的严格性,故A错误;科举考试注重的是才能,不是道德,故B项错误;材料和君主专制强化关系不大,故C错误。18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可以得出,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有一定的优点,故B项正确。“重文轻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也没有涉及科举在束缚思想方面的内容。官员的廉洁高效无法从材料中体现。19A【解析】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库移民安置管理岗位面试实战模拟题
- 2026届吉林省吉化一中化学高一上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安徽省阜阳市成效中学2026届化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宋朝行政制度解读
- 求职人员信息技术能力构建
- 高品质AI面试题库:全方位掌握职业趋势
- 萜类化合物讲解
- 销售团队工作汇报
- 细胞不能无限增大
- 人体解剖图讲解
- DB35T 1951-2020福建省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
-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规范
- 《研学旅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综述》1900字
- 医院培训课件:《股骨头坏死》
- 保险基础知识简读本(2024版)
- 集团公司司库管理办法
- 住院患儿实施院内转运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课件
- 主播新手上路-打造游戏直播与娱乐新风向
- 2024-2025学年中职数学基础模块 下册高教版(2021·十四五)教学设计合集
- 第1-4章综合检测试卷2024-2025学年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 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考试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