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纪念白求恩导学案_第1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纪念白求恩导学案_第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纪念白求恩导学案_第3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纪念白求恩导学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纪念白求恩导学案 设计人:毛玥 审核:周伟 【学习目标】 1. 学习白求恩共产主义精神。 2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理清课文思路。 3 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4 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 【学习重点】 1.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2.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理解纪念白求恩的意义。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 【学习时间】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简介白求恩生平和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 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1936年随加拿大志愿军赴西班牙支持反法西斯斗争。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援助抗日战争。他以精湛的医术抢救了大批伤员,培养了许多医务干部。1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医治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肘关节又发生转移性脓疡,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 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三、自学探究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在横线上补充你认为重要的词语。 派遣( ) 狭隘( ) 满腔热忱( ) 拈轻怕重( ) 以身殉职( ) 鄙薄( ) 冀( ) 纯粹( ) 2 解释下列词语。 麻木不仁: 拍轻怕重: 精益求精: 见异思迁: 3 本文赞扬了白求恩的哪些精神? 4 本文除了赞扬白求恩的精神,还有什么目的? 四、合作探究 主问题一: 请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 主问题二: 各段内容要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主问题三: 第二段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话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合作要求:(1)认真阅读课文,筛选有关内容的主要信息,从文本中找答案。(2)组长主持,有效交流。4号先讲,3号和2号补充,1号总结,最后组内达成共识。(3)展学要求:有序发言,表达清晰。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自学探究 议论文小知识: 1) 、什么是议论文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议论文是通过讲道理、摆事实来直接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文体。它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理服人。它不像记叙文那样以情动人,也不像说明文那样以知识授人。议论文的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 二)、议论文的三要素,即 、 和 。 三)、常用论证方法: 、 、 、 、 四)、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二、合作探究 主问题一:文章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说说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主问题二:夹叙夹议是本文突出的写作特色,请以第三段为例,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主问题三: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合作要求:(1)认真阅读相关文段并仔细思考问题,把想法以文字形式展现。(2)组长主持,有效交流。4号先讲,3号和2号补充,1号总结,最后组内达成共识。(3)展学分工:一组展示和分组展示灵活运用。 三、作业布置 请以“我们需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为观点,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要求:文字要以白求恩为事例材料,并要联系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 四、板书设计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