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背影》教材解读_第1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背影》教材解读_第2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背影》教材解读_第3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背影》教材解读_第4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背影》教材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背影个性化解读背影记写的事情非常简单, 一个丢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儿子北上读书, 在火车站送别。在军阀统治的旧中国, 这种事情是很平常的, 在那黑暗的社会里, 即使这种小康之家, 也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打击。文章记写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当时的灰暗世态,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 组织材料, 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 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 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 开篇点题“背影”, 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 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 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步履艰难, 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 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 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 离情别绪, 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 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 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 思念之情不能自已, 与文章开头呼应。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 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 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 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呢?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关系。因为父亲老境“颓唐”, 饱经忧患, 半生潦倒。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 还不辞辛苦, 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 还艰难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 而且反复叮咛一路小心。当时父亲的心境不好, 儿子的心境也不好。那么, 作者抓住父亲这样一个“背影”集中描绘, 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 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 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 显得更加真挚动人。季羡林读朱自清背影这几乎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自来论之者众矣。但是,我总觉得,还有许多话要说,所以写了这一篇短文。从艺术性来看,这一篇文章朴素无华,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这是朱自清先生一贯的文风,实际上用不着再多费笔墨,众多的评论家,在这一点上,意见几乎是完全一致的。至于思想性,则可说的话就非常非常多了。我个人认为,有一些十分重要的话,过去并没有人说过,不能不影响对这一名篇的欣赏。要想真正理解这一篇文章的涵义,不能不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谈起。什么是中华文化的精义呢?几乎言人人殊,论点多如牛毛。但我认为,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先师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的序中说:“吾中国文化之定义,见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者。”白虎通的“三纲”,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妇;“六纪”指的是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这些话今天看来未免有点迂腐,也不能说其中没有糟粕,比如“夫为妇纲”之类。至于君臣,今天根本没有了,但是国家与人民却差堪比拟。总之,我们应取其精髓,不能拘泥于字面。无独有偶,我偶然读到香港著名学者饶宗颐教授的一篇访问记。饶先生说:“中国文化所以能延绵数千年,仍有如此凝聚力量,实乃受两个因素所驱使,一是文字,二是纲纪,即礼也。依我多年所悟,中华文化的特点,是在儒家思想中的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学问,这个关系就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要明是非,方能取得和,所以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饶先生的意见同陈先生几乎是完全一致的。这两位哲人实在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今天,我们在国内讲“安定团结”,在国际上我们主张和平,讲“和为贵”。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都需要一定道德伦理的制约,纲纪就是制约的手段。没有这个手段,则国将大乱,国际间也不会安宁。打一个简单明了的比方,纲纪犹如大街上的红绿灯。试想:如果大街上没有了红绿灯,情况将会何等混乱,不是一想就明白吗?我仿佛听到有人提抗议了:你扯这么远,讲这样一些大道理,究竟想干什么呢?我并没有走题,而且是紧紧地扣住了题,背影表现的就正是三纲之一的父子这一纲的真精神。中国一向主张父慈子孝,在社会上,孝是一种美德。在历史上,不知道有多少皇帝标榜“以孝治天下”,然而,在西方呢,拿英文来说,根本就没有一个与汉文“孝”字相当的单词,要想翻译中国的“孝”字,必须绕一个弯子,译做,直译就是“子女的虔诚”。你看唆不唆!这一字之差,有人或许说这是一件小事。然而,据我看,这却是一件大事,明确地说明了东西社会伦理道德之不同。我只说我们的好,不说别人的坏。西方当然也有制约社会活动求得安定的办法,否则社会将不成为社会了。我们中国的办法就是利用几千年传下来的文化,特别是其中的精义纲纪的学说,来调整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得到调整,则社会安定也就有了保障。再济之以法,那么天下就可以太平了。我觉得,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若只拘泥于欣赏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则眼光就未免太短浅了。平藏曲,淡显浓背影的构思艺术背影全文不足一千五百字,写的是生活中一件琐事:父亲给儿子买了几个桔子。但这样一篇短文一发表即赢得了许多读者的眼泪;朱自清在现代文坛上也由诗人而进一步确立了散文大家的地位。那么,这件看来结构平实,语言素淡无奇的作品,怎样取得如此巨大的艺术效果呢?他的艺术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呢?除了感情真挚而外,就在于作者构思之妙。全文的中心如题所示,自然是“背影”。开首一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直截了当地破题之后,作者却把笔远远荡开了。读者的好奇心急于了解的是“父亲”的背影何以“不能忘记”,可作者偏偏不给我们展示父亲的背影,却领着我们由北京到徐州,由徐州回老家(扬州),由老家返南京,绕了个大圈子。一路上既不写景也不状物,只粗略直白地叙述了一下和父亲回家奔祖母丧事的过程,平平淡淡。但是,我们却不知不觉让他拨动心弦了。祖母的死给不当家的“我”带来的多是情感上的悲痛,而对身肩一家经济重担的父亲来说,除悲痛而外更添了一层筹措丧费的困苦,何况现在又失了业呢?所以这“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到徐州见着父亲,“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而处在这样困境的父亲还怕儿子为自己担心、伤心,反过来安慰儿子:“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至情的慈祥爱抚,开始吹破我们心湖的平静,泛起一层涟漪。回到老家变卖家产,典当衣服,这只是偿还旧债,轮到办丧事,却又借下新债;家庭经济可见多么拮据艰难了,因而“家中光景很是惨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也没有想让在北京上大学的“我”辍学谋职业的念头,而是丧事一完便匆匆奔波到南京,自己去挣扎谋生,送儿子到北京继续那需要花费好多钱的读书。在这两段里,打徐州扬州南京,由远而近写来,四次重复祖母的丧事和父亲的事业、亏空,把“背影”出现的凄惨背景在读者心头皴染得深重起来,我们不由得可怜起这位老人家了。然而当“儿子”的“我”似乎还无动于衷。开始,父亲为了赶紧谋求职业,决定“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上火车。“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仍使他放心不下,“怕茶房不妥贴”又“踌躇”不觉,迟疑开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对于老父这一片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却觉得无所谓,甚至觉得多余。“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闲闲的一笔插叙,父子的心情形成对照,反衬出老父的爱,爱而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搅得我们怜悯的心波荡漾了。老人到车站忙着照看行李,又忙着和脚夫讲价钱;上了车又亲自为“我”选定坐位,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老人把心都操碎了。可“我”呢?先是嫌他说话土气“不大漂亮”,后来竟至“心里暗暗讥笑起他的迂”来了。其实,父亲何尝会不知道火车上的茶房“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只是爱子心切,情不能已的一种表现罢了。这一次比一次强烈的反衬,父亲慈祥、敦厚、朴实的形象便凸现在我们的泪网前了。那时,“我”毕竟年轻不省事啊,“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多少悔恨的自责,一句反语道出,从而又打正面加深了抒情色彩。似乎是平铺直叙的一页流水帐,却真正做到了回肠荡气,一波三折,于是水到渠成地把情节推向高潮。父亲在开车的前夕给“我”买桔子。别说是几个桔子,父亲给儿子买只手表,卖辆自行车或更贵重的东西,在生活中也是常事,可为什么这些事不感人,而仅仅买了几个桔子就能催人泪下?即以本文中捎带叙及的事来看,父亲身穿布棉袍、布马褂、而“他给我做的”是“紫毛大衣”,对此,作者为什么不大书特书呢?原来,事物不在大小,感人不感人主要还要看事物出现的具体背景。前面作者不惜用四段笔墨进行铺垫,目的就在于渲染父亲的困境。在这样的困境中,他居然忘乎一切地把一个已经成长起来的儿子仍当小孩似的百般照顾,连儿子在路上需要吃点水果,他都考虑到了,还要亲自去购买,所以,这小事便包蕴了丰富而动人的情意。然而,更重要的还在于方式,即怎么干的?要感人还必须进一步写出父亲买桔子时特定的具体情景。首先,作者为父亲买设置了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景。“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这样的道路,即便给了一个年轻人,跳下,爬上,爬上,跳下,也够吃力的,更不消说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而且“父亲是一个胖子”了,“走过去自然费些事”。因此,买几个桔子的平常事便变得不平常了。在构思上特别令我们惊叹的是作者在设置这些场景时一刻也没有离开人物的行动,割断抒情的线索,相反,处处都在加浓加深人物之间的感情。本来,上了火车一切安顿就绪,单等汽笛长鸣,车开人去,没有什么事了。于是,“我说道:爸爸,你走吧,”这话很自然,自也平常,但从儿子催促父亲走来看,便让我们仿佛看见父亲仍然迟迟不愿离开儿子,还觉着有什么不放心的事似的一种神态。他不答儿子的话,却“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字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果然,他老人家是还有要为儿子办的事呢,儿子也便自然顺着父亲“望车外”的眼光望去,场景便巧妙地从“我”的眼中展现出来,从而也涂上了“我”的情感色彩。我不再觉得父亲多余了,也不嫌父亲“土气”、“迂了”,由感到父亲跋涉之难而开始体贴起父亲,也不自觉地为父亲的爱抚而动了心。所以,“我”要亲自去,可父亲只是“不肯”,“只好让他去”了。父亲进入场景了,看作者怎样描写吧!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先用远镜头来粗写,等到“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时,作者便把镜头拉近,用特写来着力刻划父亲吃力地“爬月台”的细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一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描绘得多准确啊!一般人活动都是右手出力的,右手在使劲往上撑身子时,上身自然往左倾;两脚上缩又显出老年人缺乏弹跳能力的笨重样子,我们几乎可以看到他右臂的颤抖,听到他粗喘的气息声了。他这样挣扎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他让自己二十来岁的年轻力壮的儿子安坐在车上,自己却滚上爬下地来买几个桔子?问题似乎不言而喻,他有着海洋般的爱子深情啊!然而还不单单如此,从这特写镜头中,我们仿佛还看到他被压在高垒的债台下的急喘,看到他身负一家生计的艰难,看到他的坎坷在人生征途上困苦的挣扎!这一帧近乎速写的“背影”,成为整个文章的聚光点,它使文章的各个部分有机统一起来,使各个部分动人的光彩都凝集在一点,迸射出炽烈的穿透人心的光芒。这样的“背影”怎能不溶化在我们的泪眼之中?文章到此,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嘎然而止不是可以了吗?然而,不忙,还有下文。文章开头难,组织高潮突出主题更不易,而最难难在煞尾。因为高潮掀起,主题已经揭示,再多说就会形成赘疣,冲淡读者的情绪;离开主题,则狗尾续貂,不伦不类,又会斩断了读者的思绪。怎么办好呢?请看朱自清冲到云霄,再上九天的笔力!高潮之后,煞尾一段的开始,先安排了个“小过门”,降低调门形成低潮。他用凄凉的声调交代了他们父子这几年各为生计“东奔西走”,难以谋面,而家境更比昔年衰落的情况。做儿子的已经大学毕业做了事,既未能从经济上帮助父亲解脱困境,也未能在身边给老父以精神的慰藉。曾经“早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的父亲,“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大概再也无力挣扎了,再也难支持下去了,性情一反既往,“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而且“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这个过渡段既是情节的继续与发展,又是一个变调,和前面父亲的心境形成鲜明的对照。但是,老父毕竟还是那个老父,虽然他来信中说:“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已感到自己“大去之期不远矣。”但对于儿子的“不好”,还是很快就忘掉了,仍克制不住自己“只是惦记着我”,还又“惦记着我的儿子”。于是情节倏地一反,全文的基调又在新的基础上,在变调的反衬的推动下高奏起来,把我们拉向又一个抒情的峰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背影”的再度出现,不是简单的重复,它包含了更深重更浓烈的感激、自咎与思念的复杂情绪,不啻在我们心弦上五指齐下重重的一拨,撕心裂魄的訇然一声之后,袅袅余音便久久地久久不绝地萦绕于我们心头!它有力地回扣了全文,又为我们留下了颇耐咀嚼的无穷韵味,诚如有的评论家所说,此乃神来之笔!叶圣陶谈背影这篇文章把父亲的背影作为主脑。父亲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见的,现在写的却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那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那一个背影,当然非交代明白不可。这篇文章先要叙明父亲和作者同到南京,父亲亲自送作者到火车上,就是为此。有一层可以注意:父子两个到了南京,耽搁了一天,第二天渡江上车,也有大半天的时间,难道除了写出来的一些事情以外,没有旁的事情吗?那一定有的,被朋友约去游逛不就是事情吗?然而只用一句话带过,并不把游逛的详细情形写出来,又是什么缘故?缘故很容易明白:游逛的事情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所以不用写。凡是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的事情都不用写;凡是要写出来的事情都和父亲的背影有关系。这篇里叙述看见父亲的背影而非常感动,计有两回:一回在父亲去买橘子,爬上那边月台的时候,一回在父亲下车走去,混入来往的人群里头的时候。前一回把父亲的背影描写得很仔细:他身上穿什么衣服,他怎样走到铁道边,穿过铁道,怎样爬上那边月台,都依照当时眼见的写出来。在眼见这个背影的当儿,作者一定想到父亲不肯让自己去买橘子,仍旧是把自己当小孩子看待,这和以前的不放心让茶房送,定要他亲自来送,以及他的忙着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钱,嘱托车上的茶房好好照应他的儿子等等行为是一贯的;作者一定又想到父亲为着爱惜儿子,情愿在铁道两边爬上爬下,做一种几乎不能胜任的工作。这中间含蓄着一段多么感人的爱惜儿子的深情!以上这些意思当然可以写在文章里头,但是不写也一样。读者看了前面的叙述,看了对背影的描写,已经能够领会到这些意思了。说话要没有多余的话,作文要没有多余的文句,既然读者自能领会到,那么明白写下反而是多余的了,所以不写,只写了“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后一回提到父亲的背影并不描写,只说“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这一个消失在人群里头的背影是爱惜他的儿子无微不至的,是再三叮咛舍不得和他的儿子分别的,但是现在不得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去了。做儿子的想到这里,自然起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绪,也说不清是悲酸还是惆怅。和前面所说的理由相同,这些意思也是读者能够领会到的,所以不写,只写了“我的眼泪又来了”。到这里,全篇的主旨可以明白了。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点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就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段深情。文章里记父亲的话只有四处,都非常简单。并不是在分别的那一天,父亲只说了这几句简单的话。只因这几句简单的话都是深情的流露,所以特地记下来。在作者再三劝父亲不必亲自去送的当儿,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在到了车上,作者请父亲回去的当儿,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在买来了橘子将要下车的当儿,父亲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在走了几步回过头来的当儿,父亲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里头含蓄着多少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我们读到这几句话,不但感到了这些意思,还仿佛听见了那位父亲当时的声音。其次要说到叙述动作的地方。叙述一个人的动作当然先得看清楚他的动作。看清楚了,还得用最适当的话写出来,才能使读者宛如看见这些动作一样。这篇文章叙述父亲去买橘子,从走过铁路去到回到车上来,动作不少。作者所用的话都很适当,排列又有条理,使我们宛如看见这些动作,还觉得那位父亲真做了一番艰难而愉快的工作;还有,所有叙述动作的地方都是实写,惟有加在“扑扑衣上的泥土”下面的“心里很轻松似的”一语是作者眼光里看出来的,是虚写。这一语很有关系,把“扑扑衣上的泥土”的动作衬托得非常生动,而且把父亲情愿去做这一番艰难工作的心情完全点明白了。有几处地方是作者说明自己的意思的:在叙述父亲要亲自去送的当儿,说自己“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了;在叙述父亲郑重嘱托车上的茶房的当儿,说自己“心里暗笑他的迂”。这些都有衬托的作用,可以看出父亲始终把作者看做一个还得保护的孩子,所以随时随地给他周到的照顾。至于“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那是作者事后省悟过来责备自己的意思。“聪明过分”,“太聪明了”,换句话说就是“一点也不聪明”。为什么一点也不聪明?因为当时只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暗笑父亲“迂”,而不能够体贴父亲疼爱儿子的心情。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多读几遍,自然有数。(选自叶圣陶论创作)类文阅读:父爱的高度好多年都没有看过露天电影了。记得小时候, 家在农村, 那时电影、碟机之类玩意在乡下压根就没见过, 更不用说是享用了。所以要是逢有哪个村子放电影, 周围十里八村的人就都赶着去, 在那露天地里, 黑压压的一片, 煞是壮观。那时父亲还年轻, 也是个电影迷。每遇此等好事, 就蹬着他那辆已不可能再永久下去的老“永久”, 带着我摸黑去赶热闹。到了电影场, 父亲把车子在身边一撑, 就远远的站在人群后边。我那时还没有别人坐的板凳腿高, 父亲就每每把我架在他的脖子上, 直至电影结束才放下。记得有一次, 看白蛇传, 我骑在父亲的脖子上睡着了, 竟尿了父亲一身, 父亲拍拍我的屁股蛋子, 笑着说:“嗨!嗨!水漫金山了。”一晃好多年就过去了, 我已长得比父亲还高, 在人多的地方, 再也不用靠父亲的肩头撑高了。春节回家, 一天听说邻村有人结婚, 晚上放电影, 儿时的几个玩伴就邀我一同去凑热闹。我对父亲说:“爸, 我去看电影了!”父亲说:“去就去嘛, 还说什么,又不是小孩子了!”“你不去?”“你自个去吧, 我都六十几的人了, 凑什么热闹!”来到电影场, 人不算多, 找个位置站定。过了不大一会儿, 身边来了一对父子, 小孩直嚷嚷自己看不见, 如多年前父亲的动作一样, 那位父亲一边说着“这里谁也没有你的位置好”, 一边托着孩子骑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孩子在高处“咯咯”地笑着。不知怎么搞的, 我的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这么多年了, 我一直寻找一个能准确代表父爱的动作, 眼前这一幕不就是我寻找的结果吗?想起许多往事, 再也无心看电影。独自回家。敲门。父母已睡了, 父亲披着上衣来开门:“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 电影不好看吗?”看着昏黄灯光里父亲花白的头发和那已明显驼下去的脊背, 我的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什么也没回答, 只是把自己身上那件刚才出门时父亲给披上的大衣又披在了他那单薄的身上。是啊, 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 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 托着托着, 不知不觉间就累弯了腰, 老了。我知道, 这一生, 无论我人生的坐标有多高, 都高不出那份父爱的高度, 虽然它是无形的, 可我心里有把尺啊。推荐理由:和背影一样都是通过对生活中具体事件的描写来表达父爱。作者们用笔墨抒写他们对父爱的回忆与留恋。思考题: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