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养殖技术-2.ppt_第1页
泥鳅的养殖技术-2.ppt_第2页
泥鳅的养殖技术-2.ppt_第3页
泥鳅的养殖技术-2.ppt_第4页
泥鳅的养殖技术-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泥鳅的养殖技术,主讲:刘革利,概述,分类地位 食用价值及药用价值 发展情况,生物学知识,形态 食性 生活习性 年龄与生长 生殖习性,形态,泥鳅身体细长,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较圆。头较尖,吻端向前突出,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软,触须5对。眼很小。圆形,为皮膜覆盖。鳞片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侧线鳞150个左右,头部无鳞。背鳍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前。腹鳍较小,尾鳍圆形。肛门近臀。 体背及体侧深灰色,并有黑色小斑点。体侧下半部白色或浅黄色,腹 部灰白色的。尾柄 基部上侧有一黑色大斑点。体表粘液多而滑。,泥鳅脊椎骨数4249枚。鳃 退化,呈粒状突起,鳃 裂止于胸鳍基部。咽齿1行。胃壁厚,左侧卷曲。肠短,直线状。鳔小,位于骨囊内。,食性,泥鳅为杂食性鱼类。 一般来说,在幼苗阶段即体长5cm以内时,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体长58cm时转为杂食性;体长89cm时,主要摄食藻类、高等植物、有机碎屑等植物性饵料,有时也吃水底泥渣中的有机质。植物性饵料,有时也吃水底泥渣中的有机质。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能习惯于吃配合饲料。,生活习性,分布 水温 光线 呼吸,分布,泥鳅 属底栖类鱼类,分布很广,喜欢栖息于软泥多的河、湖泊、池塘、稻田等浅水域的底层淤泥中,尤喜欢生活在中性或弱酸性(PH为6.57.2)的土壤中。 日本、朝鲜和东南来诸国均有分布,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各地水域均有分布。,水温,泥鳅生长的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527。水温高于30,则钻入淤泥中休息;水温低于5,则潜入泥中冬眠。,光线,泥鳅白天大多潜伏,傍晚到半夜期间才出来觅食。但在产卵期及生长期,白天也出来觅食。人工养殖时,可驯饲,使之习惯于白天摄食。,呼吸,泥鳅的呼吸方法与常见的淡水鱼类有很大不同。泥鳅的呼吸有鳃呼吸、皮肤 呼吸、肠呼吸三种形式。当水中溶氧不足时,能钻出水面吸气,经肠管进行交换后,废气从肛门排出。在泥底,泥鳅通过肠呼吸来维持生命。因而泥鳅对缺氧环境的抵抗力远较其他养殖鱼类强。 另外,由于泥鳅体表有粘液,可澄清泥中的水质,也有利于其呼吸。,年龄与生长,泥鳅的生长速度取决于饲料的质量、数量及水温。一般刚孵化出的仔苗体长约0.3cm,1个月后长至3cm左右,半年后长至6 cm左右,第2年年底体长可达13cm ,体重15g左右。泥泥鳅个体最长可达20cm,体重100g左右。水温在2527时,泥鳅摄食量大,生长最快。,生殖习性,泥鳅一般2年成熟,1年可产卵23次。产卵期48月,其中56月是产卵高峰期,但也有秋后产卵的。 产卵最适温度为2526。 泥鳅产卵量因个体大小差别很大,多者万粒有余,少者不足千粒。 雄鳅体长9.411.5cm时,精巢内约有6亿个精子。,卵黄色,半透明,直径1mm左右,有粘性,但粘附力不强,易从鱼巢上脱落。 泥鳅精子头部圆形,直径约1.6m尾部长20m左右。,发情时,在水的表面,几尾雄鳅追逐1尾雌鳅,最后1尾雄鳅卷住雌鳅的躯干,使雌鳅受到刺激而排卵。雄鳅同时排精而完成授精过程。 受精卵经23天即可孵化成鳅苗,刚孵出的鳅苗长3mm。,主要技术,泥鳅的人工育苗技术 泥鳅的苗种培育技术 泥鳅的越冬技术 泥鳅的稻田养殖技术,亲鳅的选择技术,亲鳅的来源:三种 选择亲鳅的标准,23龄、健康无伤的成熟亲鳅。 雌鳅要求体长1416cm 、体重18g 以上,腹大柔软,富有弹性。将肚皮朝上,目视要有透明感,颜色微红,腹中线扩散,用手抚摸肋骨明显。雌鳅腹鳍上部出现白斑点“伤痕”的,说明已产卵,不宜作种鳅。 雄鳅要求体长1012cm、体重12g以上,挤不出精液,胸鳍上要有追星。 另外,从市场购来或从野外捕捉的亲鳅,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强化培育,才能产卵。,雌雄的鉴别技术,雌雄泥鳅的鉴别可根据外部特征进行 。 一般来说,雄鳅胸鳍大而前端发尖,雌鳅胸鳍小而圆,雄鳅背鳍两侧有小肉瘤,雌鳅则无。产卵后的雌鳅留有产卵痕迹,在生殖孔两侧体旁可见白色斑痕或伤痕。,泥鳅的自然繁殖技术,自然繁殖是在人工条 件下,让成熟的泥鳅自行产卵交配的方法。 鳅卵孵化对水温要求不严,但以2028为佳。受精卵经12天即可孵化出仔苗。,泥鳅的人工繁殖技术,亲鳅的选择 产期的确定 雌雄比例 催产用具 药剂及用量 注射方法 人工受精技术,雌雄比例,雌雄鳅催产比例一般为1:1或1:1.5。,催产药剂,鲤、鲫鱼脑垂体(PG) 绒毛膜性腺激素(HCG) 促黄体生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简称LRH-A,从目前实验情况来看,单独使用LRH-A对泥鳅催情几乎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PG 、HCG 和PG+LRH-A,但从成本方面考虑,以选用HCG 为宜。每尾雌鳅用HCG 12mg,个体用量的多少视亲鳅大小、催产时期的早晚、水温的高低而定。一般水温在2530时。恰是繁殖盛期,催产剂量可适当低些;水温在25以下或30以上,则右适当提高剂量。用PG催产,用量尾雌鳅为0.30.5颗垂体,雄鳅剂量为雌鳅的一半。,注射方法,泥鳅个体小,活动灵敏,很不容易捉住。故注射时,需用毛巾将泥鳅包住,掀开毛巾的一角,使泥鳅的肚皮露出。这时一只手轻轻握住盖着毛巾的泥鳅,另一只手将注射器注入泥鳅的腹部。注射部位一般在腹腔腹鳍前约1cm的地方,避开腹中线,使针管与鱼体呈30的角度,针头朝头部方向,进针0.2cm左右注射。注射完毕,每50组亲鳅放入一个小网箱在池塘边暂养。,人工受精技术,人工受精的关键是要适时受精,受精时间可根据不同水温下的效应时间 进行推算。 精子采集 人工受精,人工受精方法,配好精液后,可立即进行人工受精。人工受精一般需3人操作。一人将成熟的雌鳅用毛巾裹住,露出肝皮,并轻轻挤挤压腹部,将成熟卵挤 入干燥的白搪瓷大碗中;另一人将规格为20ml的注射器(不用针头)吸取配好的精液浇在卵上;第三人一手托住白搪瓷大碗轻轻摇晃,另一手用羽毛轻轻搅拌,数秒钟后,加入少量清水,以增强精子活力,使卵与精子充分结合。然后将完成受精操作的卵子漂洗几次,倾出血水,放入孵化设备中孵化。注意,在精卵结合之前的授精过程中,最好不要沾水,以免影响受精率。,鳅卵孵化及其管理技术,孵化设施 孵化缸 孵化环道 孵化槽,孵化管理技术,孵化密度 水质 控制水量 水温 洗 刷滤网及清除污物,鳅苗出膜后的管理技术,在孵化后第3天,要投喂煮熟的鸡蛋黄(每10万尾1个鸡蛋黄),1日2次,1次1只。随着个的增长,可逐渐投喂豆饼浆、水蚤、小轮虫等。投饲时并小流水量,连喂3天,待鱼体由黑变淡黄色时,即可下池转入仔鱼培育阶段。,泥鳅的苗种培育技术,鳅苗培育又叫发塘。 清塘 鳅苗放养 饲养管理技术 分养 日常其他管理技术,鳅苗放养,放养时间 放养密度 放养方法,饲养管理技术,豆浆饲养 法 肥水饲养法 其他饲养法,日常其他管理技术,水 池水深以3040cm为宜。 投饲量 一般来说,投喂的饲料以12小时内吃完为宜。 清除敌害,做好鱼病防治工作,鳅种培育技术,鳅种养殖一般有两种方法 鳅种池养殖 稻田养鳅种技术,成鳅稻田养殖技术,田块的选择及设施 稻田养鳅应选择弱酸性、不漏水的旱涝保收水田,要求田泥土质榽软、有机质丰富、水量充足且无污染。 开挖鱼沟鱼窝 设置防逃,稻田饲养技术 放养时间 放养量 饲养方法 捕捞,泥鳅的越冬管理技术,越冬池设置 越冬池消毒 池水深度 放养密度,泥鳅的病害防治技术,病害预防 引起泥鳅发病的因素 药物预防技术 病害防治技术,引起泥鳅发病的因素,外在因素 水温变化 、水质变化 、溶氧变化 、放养密度 、饲养管理 、机械性损伤 、生物因素。 内在因素 应从提 高鱼体抵抗力入手,药物预防技术,鱼种消毒技术 药物清塘技术 食场消毒技术,病害防治技术,水霉病 寄生虫病 打印病 腐鳍病 红鳍病 气泡病 白身红环病 敌害,捕捉技术,稻田养鳅的捕捉技术 天然泥鳅的捕捉技术,稻田养鳅的捕捉技术,排田水捕捉法 香饵诱捕法 药物驱捕法,天然泥鳅的捕捉技术,灯光照捕法 药物聚捕法 笼捕法,泥鳅的暂养技术,暂养的目的 暂养方法 暂养中的管理技术,暂养的目的,排除鳅体内的残物及粪便,提高运输存活率。 去掉鳅肉的泥腥味,提高食用价值。 将分散零星少量的泥鳅集中,便于批量运输。,暂养方法,布斗暂养 鱼篓暂养 网箱暂养 水泥池暂养,暂养中的管理技术,为了提高暂养泥鳅的成活率,要投喂大豆和辣椒。大豆能增强泥鳅体质;辣椒是兴奋剂,投喂以后可减少暂养泥鳅的死亡。投喂量为每15kg泥鳅喂生大豆100kg,辣椒50g。静水暂养时,投喂后的效果会更加显著。,泥鳅的运输技术,近距离运输 远距离运输 运输途中的管理技术,运输途中的管理技术,运输途中要及时捞除死伤鳅,撇除沾液,注意水温的变化,防阳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