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摘摘 要要 在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式下,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参与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我国 商业银行必须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强化信用风险管理。银行客户 内部信用评级已成为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优化资产配置,实现稳健经营发 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本论文选取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这一内容进行研究,其主 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对现行的银行客户信用评级体系进行系统的分析,发现问题与不 足,提出相关意见及改进措施,为完善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体系,提高信用评级 功效提供一点参考。 在论文中,坚持用系统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研究。在诸论部分简 要的论述了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信用状况,完善银行客户信用评级的背景和意义。 本文的第二部分对比中外银行客户评级系统的异同性及评级的发展历史,总结和分 析了商业银行客户内部信用评级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其特征进行了阐述,本文 第三部分比较巴塞尔协议的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方法,再通过借鉴美国跨国大银行的 内部评级体系的运作,对美国花旗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及其流程进行了详实的介绍, 总结国外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经验特点,为阐述完善银行客户的信用评级体系 构想打下基础。第四部分在对银行客户内部信用评级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借鉴发达国家银行客户内部评级的经验,结合巴赛尔协 议对银行内部评级法的要求,探讨了完善银行客户内部信用评级系统及其应用。 关键词:关键词:客户评级 巴塞尔协议 违约概率 ii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finance, chinese domestic banking industry is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participating in fier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must learn from other countries sophisticated credit risk management experience in an attempt to strengthen its credit risk management. customer creditworthiness rating system has become a key measure for commercial banks to improve its risk management ability and optimize the deployment of assets. the dissertation undertakes a study in the area of customer creditworthiness rating by commercial banks, in order to identify problems and provide advice on improvement through a systematic evaluation on current commercial banks customer creditworthiness rating system. this can give people an insight into improving commercial banks creditworthiness rating system and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redit rating activities. the research is carried out from a systematic perspective with emphasize on apply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the introduction section briefly explains the background and potential impact of improvement of customer creditworthiness rating since china became a member of wto. the second sec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gives a definition of creditworthiness rating and an overview on the history of its development, while the nature of current commercial banks customer creditworthiness ratings problems and weaknesses is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in the third sec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a comparison is made between standard method and internal rating method in basel capital accord, with a reference to the operation of internal rating system within some american multinational banks.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mmercial banks internal rating system is summarized in order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drawing a blue map for improving customer creditworthiness rating system. based on an analy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al customer creditworthiness rating in the real world, the forth section explores the ways to improve customer creditworthiness rating system and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with a focus on identified problems and weaknesses of current rating systems, through referring to basel accords requirement on banks internal rating method and the experience of customer creditworthiness rating of commercial bank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key words: creditworthiness rating basel ii probability of default iii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目目 录录 摘摘 要要.i abstract.ii 1 绪论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 1.2 国内外的实践及相关研究 (2) 1.3 研究方法 (2)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2 信用评级系统简介和我国银行客户评级现状信用评级系统简介和我国银行客户评级现状 2.1 信用等级的定义 (4) 2.2 客户信用核心是信用风险 (5) 2.3 信用等级分类 (6) 2.4 国际大银行客户评级系统简介 (7) 2.5 国内商业银行客户评级系统介绍 (10) 2.6 中外银行客户评级系统的异同性分析 (11) 2.7 客户信用评级技术的发展 (11) 2.8 我国银行客户评级现状和存在问题 (13) 3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3.1 旧巴塞尔协议 (15) 3.2 新资本协议的修改进程 (15) 3.3 新资本协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7) 3.4 内部评级法 (17) 3.5 美国银行界风险内部评级法 (18) iv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3.6 国内内部评级法实施的难点 (24) 3.7 我国银行业应对新资本协议挑战的基本思路 (24) 3.8 国内银行业内部评级工作的进展情况 (26) 4 银行内客户信用评级评级系统的完善措施银行内客户信用评级评级系统的完善措施 4.1 我国商业银行现行客户评级系统存在的问题与案例分析 (29) 4.2 银行内部信用评级评级系统的完善措施 (33) 4.3 采用完善后的客户评级系统对 d 公司评级(43) 4.4 完善后的评级系统的应用前景 (51) 结束语结束语 .(56) 致致 谢谢 .(57)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58) 附附 录录 .(61) 1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 绪论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论文研究的背景 当前,金融领域竞争日趋激烈,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银行业务日趋复杂化和多 样化。伴随全球银行业的风险控制技术和手段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模式正在从粗放 走向集约,从依靠主观判断走向科学化计量分析,从事后处理走向事前预防、预警 和预控。1988 年资本监管协议因其本身缺陷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国际金融的最新发展。 为此,巴塞尔委员会经反复研究和磋商,于 2001 年 1 月公布了新资本协议征求意 见稿,2004 年推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提出了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与监管的 基本框架,2006 年在全球银行业正式实施。巴塞尔委员会在新资本协议中充分肯定 了内部评级法在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中的重要作用,并鼓励有条件的银行建立和发 展内部评级模型及相关的计算机系统。显然,内部风险评级法作为新资本协议的技 术核心,代表着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向。 1.1.2 选题的意义选题的意义 目前,我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大趋势已不可逆转,根据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有 关协议,在 2006 年底我国已全面开放银行业,外资银行金融机构享受与中资银行 金融机构同等的国民待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将面临着很 大的竞争压力。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在公平、对等的基础上展开竞争。党中央、 国务院高度重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通过股份 制改造,把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 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2006 年,中国建设银行股 份有限公司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先后正式成立上市,标志着我行向现代化的 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迈出重要的第一步。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今国际银行业间的竞争焦点已经从传统的强调市场营销, 转向注重风险管理,良好的风险控制能力以及相应产生的持续发展潜能已成为先进 银行的重要标志。鉴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按照该协议关于内部评级法的要求,完善客户信用评级系统就成了迫切的工作任务。 2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按巴塞尔委员会新资本协议要求制定和完善商业银行客户信用风险评级也是实现银 行风险精细化管理和稳健经营的需要。 1.2 国内外的实践及相关研究国内外的实践及相关研究 西方国家关于信贷客户信用评价的研究历史较长,相关制度也比较完善。巴塞 尔委员会对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进行的调查表明,发达国家都已建立起了科学的信 用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授信额度的确定等方 面。并且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在资本配置、组合资产管理、风险定价等方面充 分运用信用评价结果。 我国则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才开展这项工作。随着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 行的转化,信贷客户信用评价在风险防范方面的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体现。但是, 由于这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基础性工作,长期以来并未引起理论界的足够重视,研 究工作进展缓慢。就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情况看,各家银行虽然相继开发了自己的 评价系统,但评价的方式和手段都比较落后,导致评价结果准确性不足,增加了商 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无法达到巴塞尔新资本充足率框架对商业银行内部评价体系的 最低要求。而且,各家商业银行各自为战,各家的信用评价系统之间不具备可比性, 无法全面、公正地反映客户的实际情况。 当前我国已经入世,客观上要求国内商业银行在立足国内实际的前提下,学习 国外的先进经验,完善现有的评价系统,尽快达到巴塞尔体系的要求。因此,对信 贷客户信用评价系统的改进已势在必行。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风险管理模式正在从粗放走向集约,从依靠主观判断走向科学化计量分析,从 事后处理走向预防、预警。坚持用系统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研究,定 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再通过借鉴美国等一些跨国大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的运 作,总结国外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经验特点,来完善银行客户的信用评级体系。 3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4 论文的创新点论文的创新点 强调风险量化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借鉴巴塞尔新协议的内容,强调系统性风险 对客户评级的影响,提出并应用了“逐步逼近”的风险搜索模式,使风险预警的效率 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客户所处的行业和区域锁定其在“信用分 析矩阵”中的坐标,并准确判断该客户面临的系统性风险,然后由宏观到微观,逐 步缩小风险搜索的范围,最终达到准确监测、预警客户信用风险的目的。 逐步逼近法遵从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相结合的基本模式,以定量因素为 主,辅以定性因素且定性因素量化处理的计算方法,逐步完成从主权、行业、区域、 产品风险到客户、债项风险的计量和分析。 4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2 信用评级系统简介和银行客户评级现状信用评级系统简介和银行客户评级现状 银行是高风险的行业,和其他企业相比,资本结构存在明显差异。银行的资本 负债比率远比典型的企业低,其高杠杆比率使银行的盈利和损失同样以倍数来计量, 银行 10/%的资产损失足以摧毁银行的全部资本金,一旦无法妥善管理所面临的风险, 银行会陷入严重的经营困境,导致银行挤兑与破产,甚至出现一国银行体系的危机。 银行高风险性导致了银行应该了充分了解自己的客户,无论大银行还是小银行,现 在都要靠风险信息处理与识别能力来竞争和生存。风险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使银 行更了解客户,找到了一个客观评价客户的平台和工具,真正可以做到把金融风险 控制转向从定性到定量、从事后到事前7。 客户服务和风险管理是衡量商业银行质量和水平的两个最根本标准。做好客户 服务就是要了解市场、了解客户。选择信贷客户的基础是客户信用评级,也称内部 评级,是银行准确评估借款人的资信水平,测算借款人的违约概率,把握授信风险, 从源头上提高授信资产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2.1 信用等级的定义信用等级的定义 信用等级是反映客户偿债能力和违约风险的重要标志,划分信用等级的核心指 标是客户的违约概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简称 pd)。违约概率是指客户未来一 年内发生违约的可能性。2002 年,巴塞尔委员会对内部评级法实施过程中的许多关 键指标进行了重新定义,其中客户违约定义是在广泛征求各国银行意见的基础上制 定的,具体内容表述为25: 当下列一项或多项事件发生时,相关的债务人即被视作违约。 (1)判定债务人不可能偿还全部债务(本金、利息或其它费用); (2)与债务人的任何债务有关的信贷损失事件,如销帐、提取特别准备金或 债务重组,包括豁免或推迟偿还本金、利息或其它费用; (3)债务人的任何债务逾期 90 天以上; (4)债务人申请破产或要求债权人提供类似的保护 5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2.2 客户信用核心是信用风险客户信用核心是信用风险 客户风险是客户经营状况及相应的偿债能力发生变化,而使银行面临信贷损失 的可能性。客户信用核心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概率分布具有的可偏性。 市场价格的波动是以其期望为中心的,通常市场风险的收益分布相对来说是对 称的,大致可以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述(如图 2-1 所示)5。相比之下,信用风险 的分布不是对称的,而是有偏的,收益分布曲线的一端向左下倾斜,并在左侧出现 肥尾现象。这种特点是由贷款信用违约风险造成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银行 贷款赢利的可能性较大,但其利润却相当微薄(主要是利息收入) ;另一方面,贷 款损失的可能性较小。但是,一旦出现信用风险,如借款人破产、违约或无力偿还 贷款等事件发生,其损失将十分巨大(极端情况下,银行将失去本息加上破产成本) 。这就导致了信用风险的分布并非服从正态分布,换句话说,贷款的收益是固定和 有上限的,其损失则是变化和没有下限的。银行不能从企业经营业绩中获得对等的 收益,贷款的预期收益不会随企业经营业绩的改善而增加,相反随着企业经营业绩 的恶化,贷款的预期损失却会增加。 损失收益 图 2-1 信用风险分布特征示意图 严重的信用风险会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破坏社会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 甚至使社会陷入恐慌,极大破坏生产力。例如,银行因经营不善而倒闭会在存款人 之间造成极大恐慌,可能触发银行信任危机,引发存款人大量挤兑,引起整个金融 市场的混乱。在 1929-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中,美国有 2000 家银行倒闭,仅 1933 年就有 400 家银行倒闭,信用关系中断,不仅是全社会遭受了巨额的金融资产损失, 6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而且导致了严重经济衰退。再次,信用风险还会造成产业结构畸形发展,整个社会 生产力下降。因为信用风险的存在,使大量资源流向安全性较高的部门,即导致边 际生产力下降,又导致资源配置不当,一些经济中的关键部门因此发展较慢,形成 经济结构的瓶颈。同样一些经济主体往往选择风险较低的传统技术方法,而一些进 行技术革新的行业又难以筹集资金。 2.3 信用等级分类信用等级分类 各银行内部评级的信用级别数量是不尽相同的,同一级别所代表的风险也可能 不相同。国外主要银行大多采用国际通行的“四等十级制”信用等级,具体等级分为: aaa,aa,a,bbb,bb,b,ccc,cc,c,d。从“aa,到“c,等级间的每一 级别可以用“+”或“一”号来修正,表示在主要等级内的相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客户评 级分类尽管不尽相同,但大部分采用“三等七级制”的评级等级,分为: aaa,aa,a,bbb,bb,b,f,具体描述如下: (1)aaa 级客户:客户的生产经营规模达到经济规模,市场竞争力很强, 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流动性很好,管理水平很高,具有很强的偿债能力,对银行的 业务发展很有价值。 (2)aa 级客户:客户市场竞争力很强,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流动性很好, 管理水平高,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对银行的业务发展有价值。 (3)a 级客户:客户市场竞争力强,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流动性好,管理水 平较高,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对建设银行的业务发展有一定价值。 (4)bbb 级客户:客户市场竞争力一般,发展前景一般,流动性一般,企业 存在需要关注的问题,偿债能力一般,具有一定风险。 (5)bb 级客户:客户市场竞争力、流动性和管理水平较差,偿债能力较弱, 风险较大。 (6)b 级客户:客户市场竞争力、流动性和管理水平很差,不具发展前景, 偿债能力很弱,风险很大。 (7)f 级客户:不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政策、产业政策和银行信贷政策的客户, 或贷款分类结果为可疑和损失类的客户。 7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2.4 国际大银行客户评级系统简介国际大银行客户评级系统简介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2000 年对约 50 家国际大银行进行了调查,调查报告显 示了这些银行在客户评级方面的共同特征: 1)评级的对象 在大多数美国银行中,对所有商业或机构贷款都要评级,有时对一些办理过程 与商业贷款相似的家庭或个人大宗贷款也要评级。评级资产包括商业及工业贷款、 其它贷款,商业融资租赁,商业不动产贷款、商业机构贷款、金融机构贷款以及私 人银行业务部门的贷款。总而言之,评级应用于审批中需要大量主观分析的贷款。 2)评级的主体 评级通常由客户经理或信贷人员初定。在美国 50 家银行中,确定评级的主要 责任者各不相同。客户经理在大约 40%的银行中负主要责任,有 15%的银行由信贷 人员确定初步评级;有 15%左右银行由信贷员和客户经理共同确定。大约 30%的银 行将责任分开,信贷人员对大笔贷款进行评级,客户经理单独或与信贷人员合作对 中等业务评级。银行的业务组合是决定由谁主要负责评级的关键因素。在以大公司 业务为主的银行中,主要由信贷人员进行评级,信贷人员能专一地关注风险评级, 有利于确保根据风险来评级,而不受顾客或借款业务利润的影响,同时也更容易保 持评级的一致性。在以中级业务为主的银行中,主要由客户经理负责评级。这些银 行强调信息的效率、成本和责任,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贷款,客户经理更能随时了 解借款人的状况,因而可以及时调整评级。 3)评级方法 评级人员同时考虑借款人风险和贷款结构影响,在评估借款人时,评级人员收 集有关借款人的定量与定性信息,与评级标准进行比较,然后通过权衡选定一个级 别。比较过程通常是比较不同借款人与不同评级的特点:评级人员会找一些特征与 被评贷款相似的已评贷款,然后将己评贷款的评级定给贷款人。 4)模型与判断 应用模型进行评级需要较少人力,运行成本低,而且容易保持评级的一致性。 多数银行都使用借款人违约率作为统计模型的输入变量,或者参考可以得到的借款 人的专业机构评级,并将这些因素作为主观判断评级的一部分。对于大公司借款人, 这种利用外部数据进行比较的方法更为常用,因为大公司更有可能有外部评级数据, 8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而且统计的违约率模型更容易得到。另外,许多银行都使用外部评级或模型来校正 其评级系统和找出评级中可能出现的失误。 5)考虑的因素 评级人员根据每个等级的确定原则做出评级决定,这些原则框定了各种特定风 险因素的评判标准。不同银行选择风险因素的标准和为这些因素赋予的权重各不相 同。下面是一般银行在分析时都会考虑的一些因素。 (1)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表分析是评估未来现金流量是否充足和借款人偿 债能力的中心环节。分析的重点是借款人的偿债能力、所占用的现金流量、资产的 流动性以及公司除本银行之外获得其他资金的能力。 (2)借款人的行业特征。借款人所在行业的特征,如行业周期性、行业竞争 状况、行业现金流量和利润的特点等,经常会作为财务报表分析的背景资料来考虑, 在进行评级的财务分析常常要把借款人的财务比例与现行行业标准比例进行比较。 一般的,借款人处于衰退行业和充分竞争行业中,其风险相对较高的,而经营多样 化的公司风险较低。借款人在行业中的位置也是确定评级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些有 市场影响力或公认为行业龙头的公司是低风险的。 (3)借款人财务信息的质量。一般的,如果借款人的财务报表经过会计公司 的审计,就比较可信。 (4)借款人资产的变现性。银行在评级时既要重视公司规模(销售收入和总 资产) ,又重视公司权益的账面或市场价值。多数小公司甚至中等规模的公司通常 都很难得到外界资金,紧急情况下很难在不影响经营情况下变现资产。 相反,大公司有很多融资渠道,更多的可变现资产,以及更好的市场表现。由 于这些原因,许多银行对财务状况较好的小公司也评为相对风险较大的评级。 (5)借款人的管理水平。这种评估是主观的,通过对借款人管理水平的评估 能揭示公司在竞争力,经验、诚实和发展战略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评估的重点包括 高层管理人员的专业经验、管理能力、管理风格、管理层希望改善公司财务状况的 愿望以及保护贷款人利益的态度等,有时由于公司关键人物的退休或离开给公司管 理造成的影响也应该考虑。 (6)借款人所在国。特别是当汇兑风险或政治风险较大时。 (7)特殊事件的影响。如诉讼,环境保护义务,或法律和国家政策的变化。 9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8)被评级交易的结构。充足的担保一般会改善评级等级,特别当担保是以 现金或容易变现的资产,如美国国债。保证一般也会提高评级,但不会超过对担保 人作为借款人时的评级。 为了达到精确和一致,评级系统必须进行调整,以便确保具有同样风险特征的 资产能被归类。评级规范要达到每个级别的精确和一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有两个 问题:一是如何校正标准,以保证同一级别和类型的不同资产有相同的损失特征; 二是如何说明资产类型间的差异。不同的资产类型评级标准差异很大,因此,借款 人和资产特征的经验数据之间的关系显然十分重要,特别是当损失经验数据的时期 比较长的时候,这种信息就更可能对分析不同资产的相对风险有所帮助。但是,很 少有银行能够得到这些有用的数据,尤其是对不同资产类型的数据。由于缺乏数据, 调整评级和贷款审批标准的传统方法主要是依靠长期在这些机构中工作的高级信贷 人员的经验和判断,他们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关于不同借款人和贷款类 型的风险方面的经验,这样的经验足够用来对包含较少级别和用于传统银行资产评 级的评级系统进行必要的调整。 6)评级的审核 评级审核主要有三个目的:由最终决定的人员进行监测 ;定期对不同类型业 务的评级进行检查;贷款检查部门的不定期检查 。评级审核可能是不连续性的, 但可以使评级人员及时获得调整评级所需的信息,银行要求评级人员定期调整评 级,以反映客户的动态风险 。银行通常要对评级进行年度或季度的检查,并以此 作为重新办理贷款审批的一部分。常规检查由客户经理定期确认,或者由产品和 信贷人员组成的委员会来做。以大公司业务为主的银行倾向于由行业信贷专业或 一个委员会来同检查某一特定行业的贷款,这种行业性的检查对发现不一致的贷 款评级非常有用。评级审核也可以由具有最终定级权的信贷部门来负责,与专门 的评级检查人员不同,信贷审核人员一般采用抽样检查,检查的重点是高风险贷 款,特别是不良资产类别。多数银行的贷款审核职能主要是为了维持所有评级的 一致性。除了维持评级系统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之外,贷款审核人员还有另一个角 色。例如,当一名客户经理和信贷人员在一项新贷款的评级上意见不一致时,他 们会与审核部门商量解决。作为咨询者的角色,审核人员会解释评级的定义和标 准,必要时还要建立和调整评级定义。贷款审核部门必须相对独立,向总审计师 或信贷主管甚至董事会报告审查结果。 10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2.5 国内商业银行客户评级系统介绍国内商业银行客户评级系统介绍 1)评级的对象 银行已经或可能为之提供信贷服务的非金融类企业法人、事业法人和其他客户。 2)评级的主体 客户评级由直接评级人员、评级审查人员、评级审定人员共同完成。评级审定 人员由经营主责任人担任或由经营主责任人指定,直接评级人员、评级审查人员的 人选由评级审定人员确定,涉及不同分行的由评级审定人协调解决,直接评级人员 一般情况下为评级对象的客户经理。 3)评级程序 各级行信贷经营部门负责客户评级和管理。上级行可以指定一个下级行对与银 行多个机构有业务往来的客户进行评级。对于集团客户,管辖行要确定额度授信方 式。对集团客户采取整体授信方式的,管辖行指定牵头行对集团客户进行评级,各 成员行协助评级;对集团客户采取分别授信方式的,牵头行和成员行对母公司和集 团成员公司分别进行评级。管辖行是指能对集团母公司和各成员公司的开户行有效 地实施控制的银行总行或某分支机构。牵头行是指母公司的开户行,成员行是指成 员公司的开户行。 4)评级方法 国内较为普遍的评级方法是“打分法”信用评级制度,即通过对客户进行定性分 析和定量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行业标准进行比较,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综合后 得到客户的整体信用等级。 5)评级考虑的因素 (1)市场竞争力 包括国家、地方政府对客户的支持,交通、信息等软硬条件,客户所在的行业 竞争环境、地区法律环境,客户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市场拓展和销售渠道。 (2)资产流动性 主要考核相关的财务比率: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利息保障倍数及上一 年较上二年经营、筹资、投资现金净流量的增长率。 (3)管理水平 11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通过评价客户主要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经验,组织结构的合理性,资产报酬率和 贷款本息按期偿还率来揭示其管理水平。 (4)其它因素 包括资产负债率的高低、销售收入是:否稳定、行业的稳定性和前景分析重大 事项分析。 6)评级的跟踪 客户评级报告有效期一年。在有效期内,客户经营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或信贷 经营部门、信贷风险管理部门认为有必要时,重新进行评级。 2.6 中外银行客户评级系统的异同性分析中外银行客户评级系统的异同性分析 从前面的介绍,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得出中外银行客户评级系统的异同,具体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级对象 二者的评级对象都是对有贷款业务的客户进行评级。 (2)评级主体 这两种系统的评级主体,等级初评时一般都由客户经理或信贷人员来做,而信 贷业务管理人员或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则进行复核及审批。 (3)评级方法 两者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与评级标准比较后,打分以确定客 户等级的方法;但在评级过程中确定客户定级时,外国银行的评级人员会找与评级 对象相似的已评客户来比较,而中国的银行则直接与行业标准进行比较以确定指标 得分。 (4)评级考虑的因素 管理水平、特殊事件均是中外银行考虑的因素。但比较而言,国内银行评级所 考虑的因素相对较少而且分析不够详细。比如:财务报表的质量、企业资产的变现 性、企业所处行业的特征及企业所在国家的宏观情况等。 2.7 客户信用评级技术的发展客户信用评级技术的发展 信用评级是由银行专门的信用评级部门和人员,运用规范的、统一的的评级方 12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法,对客户一定经营期限内的偿债能力和意愿,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从而对其信用 等级作出综合评价,并用评级符号表示信用风险的相对大小。信用评级原本是对债 券及其发行人的资信评价。随着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信用评级 制度被广泛用于债券之外的其他金融商品和和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上,一些国家也 将此运用于金融监管中。现阶段,随着国有银行向股份制银行的转化,对信贷资产 的安全性、效益性的要求日高,评级对银行信贷的积极作用也将日趋明显。 现代信用评级的前身是商业信用评级,最早出现在美国。19 世纪美国的银行, 对借贷人信用情况不了解,因此需要某种机构向其提供借款人信用情况。在此背景 下,路易斯塔班于 1837 年在纽约建立了最早的信用评级机构,并于 1849 年发表了 最早的评级理论及方法信用评级指南 。20 世纪初,信用评级有了新的发展。其 标志是 1902 年约翰穆迪开始为美国铁路债券评级,1909 年,他将当时美国债务市 场上最主要的借款人一铁路公司的经营和财务信息收集起来汇编成册,并予以出版, 其本意是通过发行而取得利润。为了增大该书的销量,穆迪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 计、分析,并用 aaa-c 这样的符号来表示不同公司的信用质量,这就是最早的信 用评级。后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投资方式的增多,社会对信用评级的需 求不断增加,信用评级所涉及的领域也不断扩展,评级对象不仅包括各种有价证券, 同时也包括各种机构和公司等。 根据国际银行业经验,评级体系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经验判断 阶段 分析模版 阶段 计分卡 阶段 模型化 阶段 图 2-2 评级体系的发展过程 经验判断(经验判断(judgement)阶段:)阶段:风险评级完全由银行专家根据主观经验判 断客户的信用等级,不同的专家可能对同一个客户得出不同结论,银行要做的就是 尽量选择高水平的信贷专家。 分析模版(分析模版(template)阶段:)阶段:风险评级方法有了明显改进,尽管仍然依靠 专家的经验判断,但对客户信用状况的分析角度和评价标准是事前确定的,专家在 给定的分析框架下做出判断,并根据经验和感觉得出综合结论。 打分卡(打分卡(scoring card)阶段:)阶段:预先设计一套标准化的指标体系,包括不 同比例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根据客户风险状况对每个指标进行打分,然后按照 给定的指标权重,将得分相加,以总分作为客户风险评级的主要依据。 13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模型化(模型化(model)阶段:)阶段:风险评级系统建立在历史数据库基础上,应用统 计分析模型直接生成系统参数,可准确计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违约概率(pd) 、 违约损失率(lgd) 、风险敞口(ead) 、预期损失率(el)等关键指标,这也是巴 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达到的内部评级法标准。 2.8 我国银行客户评级现状和存在问题我国银行客户评级现状和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客户信用风险评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正确的信用风险评级理念尚未确立。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于客户信用 风险评级的重要性尚缺乏全面充分的认识。多数银行仅从程序与营销的角度看待客 户信用风险评级工作,认为对客户进行信用风险评价只是申报客户授信额度的一个 必经环节,或者往往认为信用风险评级只是为了拓展客户,给予客户一定的信贷政 策优惠,有的甚至把评定信用等级作为向一些无法提供第三方保证或抵押物的客户 发放信用贷款的一条捷径。往往忽略了信用风险评级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尚未 真正做到从风险识别、度量、防范、控制的角度认识信用风险评级。 (2)科学的信用风险评级方法有待建立。目前,我国多数商业银行所使用的 客户信用风险评级办法尚处于打分版模式,定性指标占有较高比重。对于一家客户 的评价,往往停留在直觉判断上面,缺乏系统科学的全面评判。虽然国内一些商业 银行已逐渐认识到信用风险评价的重要性,开始探索研究建立内部评级法,但尚处 于刚刚起步阶段。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数据积累严重不足,包括客户自身及其上下 游企业的有关情况、企业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行业的比较数据、市场分割状况等 数据均比较匮乏,而且数据质量不高,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将严重制约客户信 用风险评级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因此,模型的建立、数据的积累、搜集与整理还需 要假以时日。 (3)信用风险评级组织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完善的制度配套。目前,国内多 数银行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风险评级组织体系。客户信用风险评级流程一般是 由总行下发一个评级办法,下级行由客户经理按照办法的要求进行评价,然后交由 信贷(风险)管理部门进行审定。信用等级的高低一般仅是与授权、价格等相关联, 与风险识别、管理手段等联系不多。这种运作模式往往造成客户信用评级缺乏足够 的权威性与适用性。 (4)评级人员缺乏独立性和专业性。国内大多数银行虽然设有独立的信用管 14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理部门,并且似乎赋予其与公司业务部门(如信贷部门)性质完全不同的职能,但 在实际操作时却未必能实现这样的初衷。很多信贷部门的人员除了进行贷款工作, 也对客户进行评级。这种行为不仅带来人力资源安排上的越俎代庖,更会因权职不 分成为银行贷款风险增加的导火索。很显然,作为信贷人员,放贷是体现其工作能 力和自身价值的主要方式,他们自然希望自己的客户可以顺利通过信用评级关。如 果让他们参与评级,非常容易加大银行内部道德风险,出现劣质客户得到银行贷款 的情况。 例如中国银行在国内最早建立了客户信用评级体系。从 1997 年开始,为规范 授信业务,健全客户信用风险防范机制,中国银行着手实施了统一授信管理,而对 客户进行信用评级正是中国银行统一授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评级对象按经营性 质分为工业、商贸、公用事业、房地产开发、综合五种类型,每种客户类型均十个 信用等级。为配合信用评级制度的实施,中国银行组织开发了基于 excel 的评级工 具,并在全辖推广使用,所有评级客户都通过 excel 模版进行评级,模版根据录入 的客户资料自动评出信用等级及风险限额。该评级工具自使用以来,在一定程度上 减轻了评级人员的劳动量,也统一了信用评级的标准和操作流程。然而,随着时间 的推移,原有的信用评级体系及信用评级工具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业务的发展。主要 表现为:(1)原有的五类客户的划分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客户的特点,比如不能准 确反映小型企业法人以及新建企业的特点,无法真正反映客户的整体风险,不能有 效地支持对客户的差别化管理;(2)原有的评级指标体系中出现了些与经济发展、 企业发展以及银行业务发展不相适应的指标,比如某些指标权重太大、某些指标已 不能反映客户的特点、有些指标设置较粗、某些指标缺乏等;(3)原有的评级工 具为简单的 excel 模版,属于单机分散操作,只是简单地模仿手工操作,不能实现 网络化操作与管理。评级结果只是简单的 excel 表格,数据的汇总程度、集中程度、 共享性很低,同时也不利于上级行对辖内的评级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控。(4)原有 的评级工具采集的客户资料相对简单,也无法支持客户评级数据的积累,不便于对 客户进行深层次的、集中的分析,已经不适应“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15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3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3.1 旧巴塞尔协议旧巴塞尔协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金融体系都纳入到 一个互动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对于银行来说尤其如此。 70 年代美国、欧洲先后暴 发了严重的银行危机,国际上著名的前联邦德国 herstatt 银行和美国富兰克林国 民银行倒闭。美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大约有 1100 家商业银行破产,630 家资不抵 债的储贷协会要求政府协助,欧美几乎所有的大银行都因巨额贷款损失而陷入困 境。同时,由于经济的周期波动,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频发,也影响了欧美大银 行经营的信誉和稳定。当时,解决国际债务危机希望渺茫,新的融资工具和融资 方式层出不穷,国家风险和市场风险日益突出,促使着银行监管理念发生重大变 化,即传统的以资产规模为实力象征的观念受到挑战,逐渐取而代之的为 “资本 是上帝”的新理念,由于银行业务全球化及银行间激烈的业务竞争,各国金融监管 机构迫切要求制定管理银行的统一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因而产生了 1988 年 巴塞尔资本协议 ,即统一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 。这个协议是一 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成果,它标志着世界金融界由资产负债管理向风险管理 时代的过渡。这也是世界性的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第一次布局,确立了国际统 一的银行风险管理标准。1988 年巴塞尔协议的产生使各国商业银行明晰了经营管 理的战略思想,商业银行开始从资本金与风险资产比率角度来评价银行抵御风险 能力及业绩,改变了过去单纯追求资产总值增长,即规模增长的经营理念。同时 也丰富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范围和内容,将表外业务纳入银行监管范围。协议 使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视角从传统的合规性监管扩大到资本构成和资本充足率, 应该说这些改变都是历史性的进步。 3.2 新资本协议的修改进程新资本协议的修改进程 1988 年的巴塞尔协议提出了银行业最低资本金的要求,协议对银行资本的构成 进行了界定,其基本精神要求银行管理者根据银行承受损失的能力确定资本构成, 并依其承担风险的程度规定最低资本充足率。但是 1988 年巴塞尔协议仍有很大的 16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对银行业经营环境的变化适应性不强;对国家信用的风险权重 处理较粗;监管着力点单一,主要侧重信用风险;风险权重的灵活性不足;全面风 险管理的概念不清,忽略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在方法、模型要求上的具体阐述; 整体上对各国银行业的适用性不强,主要适用欧美银行业。 基于这些局限性,1988 年以来,资本协议不断进行过补充、修改,比较大的是: (1)1991 年将普通准备金计入附属资本。详细定义了可计入银行资本充足率 的普通准备金和坏账准备金,而将用于弥补已确认损失的准备金排除在外。 (2)1994 年重新规定对 oecd(经合组织)成员国的风险权重,调低了墨西 哥、土耳其、韩国等国家的信用等级,改变了原协议中成员均确定为零主权风险权 重的简单做法。 (3)1996 年推出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补充规定认识到市场风险是一 段时期内由汇率和利率的变化造成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它们同样需要 计提资本金加以约束。 (4)1997 年东南亚发生金融风暴以后,巴塞尔委员会关注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的建设,1997 年 9 月,推出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解决了对商业银行全面 风险管理的监管原则,确定了“三大支柱”的雏形。 (5)1999 年 6 月,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新资本协议的草案,向全球金融 界广泛征求意见。在随后的六年里,新资本协议一直是国际金融界的热点话题,受 到国际金融组织、各国监管当局以及银行业的普遍关注,巴塞尔委员会在全球范围 内组织了三次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定量影响测算(qis) ,并先后于 2001 年 1 月、2003 年 4 月公布了新资本协议第二、第三征求意见稿。2004 年 6 月 26 日,巴塞尔委员会在国际清算银行(bis)的官方网站公布了新资本协议的 最终稿, 新资本协议将于 2006 年底在十国集团开始实施。 我国监管当局一直密切关注新资本协议的进展,积极参加并在核心原则联 络小组和资本工作小组等多边合作框架内发挥积极的作用,反映我国银行业的观点 和立场,并与俄罗斯、印度等主要发展中国家联合提出了新资本协议的简化法, 在一定程度上被巴塞尔委员会采纳。为积极借鉴新资本协议所代表的先进的风 险管理经验和理念,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我国监管当局先后举办了四次新 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国际研讨会,两次组织大规模的考察团赴欧美学习考察商业银 17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6502-1:2025 EN Rubber - Measurement of vulca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using curemeters - Part 1: Introduction
- 【正版授权】 ISO 22932-9:2025 EN Mining - Vocabulary - Part 9: Drainage
- 【台州】2025年浙江台州市温岭市事业单位公开选聘工作人员8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成都】2025年上半年四川成都市国资委所属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2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天府教学课件下载
- 第五节三废的处理和利用DisposalandUtiliza
- 希沃教学目标课件
- 2025年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带答案
- 小学生笔顺书写课件
- 2025年辽宁省西市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医务工作者考前冲刺模拟带答案
- 永安污水处理厂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机动车检测站设备维护管理制度
- 企业内部举报制度实施细则
- DB4420-T 51-2024 脆肉鲩鱼肉脆度的测定 质构仪法
- 江苏省南通市中考物理部分试题总结课件
- 2025届新高考政治复习备考策略及教学建议 课件
-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细则
- JGJ/T235-2011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
- CHT 8024-2011 机载激光雷达数据获取技术规范(正式版)
- 乒乓球竞赛规则、规程与裁判法
- 北川县楠木园水泥用石灰石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