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 明朝后期,中国的生丝,纺织品、棉布、瓷器等几乎遍及全球,外贸长期处于出超,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整个世界经济秩序是以中国为中心。材料反映( )A. 整体世界出现拉动了中国经济发展B. 白银流入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C.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促进工商业发展D. 国际商贸中心地区已转移到西太平洋2.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里的“革命因素”是指( )A. “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B.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D. 贸易中心的转移和货币地租的兴起3. 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消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把非洲变成商业性的掠夺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材料说明了( )A. 殖民扩张与掠夺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B. 黑奴贸易促进美洲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C. 殖民扩张给殖民地造成了沉重灾难D. 殖民扩张传播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4. 一位学者形容16世纪的西班牙:“就像一张巨人之口,在吞进食物,咀嚼食物,仅仅是为了把它送进器官,除了经过的气味和偶尔粘在牙齿上的碎屑之外,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上述“没有留下任何东西”的主要原因是()A. 没有发生“价格革命”B. 没有经受文艺复兴的洗礼C. 没有在本国转换为资本D. 没有受到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冲击5. 据统计,1500-1650年的150年间,仅西班牙就在美洲搜刮了1.6万吨白银和180吨黄金。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5倍。这种现象( )A. 促进了西欧机器制造业的发展B. 表明西欧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C. 增强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实力D. 导致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摧残6. “哥伦布的功绩恰恰在于他打开了世界市场,而世界市场的建立则大大推进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材料认为哥伦布的功绩在于( )A. 加速西欧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B. 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C. 客观上有利于整体世界的形成D. 加速了西班牙向资本主义转型7. 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人的休闲(指人们对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方式从随意休闲日益发展成为定时体闲。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近代交通发展的迅速B. 民众财富收入的增加C. 工厂制度影响的深远D. 生活方式日益国际化8.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是指( )A. 英国推行炮舰政策B. 西方列强加紧扩张C. 中国社会全面落后D. 工业文明迅速发展9. 1847年,英国爆发经济危机并波及欧洲,1857年,英国再次爆发经济危机却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弊端B.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C.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D. 民主制度的普遍确立10.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果按此次序排列,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A. 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B. 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C. 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D.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11. 19世纪60年代,方举赞投资200元,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70年代,该厂有了较大发展,80年代因受外商排挤而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发昌机器厂的兴衰说明了()A. 外来列强的压迫和剥削直接威胁民族工业的生存B. 中外合资才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唯一途径C.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昙花一现D. 近代民族工业只在19世纪获得发展空间12. 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 )A.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 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D. 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13. 史学界认为,在中国近代前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曾出现了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 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B. 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C. 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D. 根本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14. 下面柱状图反映的是19021927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状况。下列关于其中第二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 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C. 清朝政府暂时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 群众性“抵制日货,爱用国货”运动的推动15. 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时期,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B. 一战欧洲列强放松经济侵略C. 政府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 人民群众掀起反帝爱国运动16. 清末、民国时期,星期制获得普遍推行。同时,一些人以盲目西化为由主张取缔星期制,一些人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一些人通过诉诸历史证明这一习俗在中国“古已有之”。这反映出( )A. 西学东渐促成思想自由多元B. 大众舆论制约社会治理成效C. 国人具有文化民族主义心态D. 新式生活排斥中国传统文化17. 1926年前后,中国社会妇女新式旗袍兴起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下图所示。这些变化表明( )A. 社会潮流深受传统束缚B. 西方流行主导女性审美C. 女性自主意识逐渐增强D. 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18. 1874年,针对日本侵犯台湾,洋务派大臣张之洞上奏:“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送,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设有紧急,诚恐缓不及事。故臣尝谓办洋务、制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鹜空文,绝无实济,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对此,清政府引进了哪项西方技术?( )A. 轮船B. 电报C. 火车D. 电话19. 哲学家罗吉尔培根在1260年展开大胆想象,“人们能够建造如在江河和海洋上的巨型船舶那样航行的机器,没有桨手,但是它们的速度比满载桨手时还快。”最早将这一想象变成现实的是( )A. 新航路开辟B. 第一次工业革命C. 第二次工业革命D. 信息技术革命20. 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 )A.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 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C. 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D. 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21. 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农业生产的运作必须与气候、季节变化的节奏保持一致,人和自然是协调而不是对抗的关系,并把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三宜”原则作为一切农业举措必须遵循的原则。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A. 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 集约型农业生产的出现C. 农业生产耕作技术的成熟D. 统治者讲究“天人合一”22. 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A. 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 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 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 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23.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B.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24. 据记载,明朝嘉靖初年,政府开始采用“官搭民烧”、官府偿银的经营方式生产官用瓷器,官瓷厂将制作好的瓷胎让民窑烧制,按成品的多少付给民窑酬银。这一经营方式的转变( )A. 说明官营手工业全面衰落B. 有利于民营工商业的发展C. 促进了民窑制瓷的官营化D. 反映了新雇佣关系的产生25. 唐高祖明确规定“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太宗两次颁布敕令,禁止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出入市场;武宗亦强调 :“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人争业,然后利可均布,人可家足。”这表明唐代( )A. 官员经商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B.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C. 政府力图维护社会的商业秩序D. 注重维持社会的等级制度26. 吴江县重镇盛浙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nian,载)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商品经济促进古代的城镇化B. 明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D. “纺”与“织”“耕”与“织”的分离27. 清朝前期,景德镇民窑接受欧洲人的定制,所定瓷器经由荷兰人运往欧洲,器型种类包括西式餐具或人物头像等。这表明当时中国()A. 闭关锁国政策松弛B. 民营手工业地位提升C. 居于世界贸易中心D. 传统制瓷业享誉世界28.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但是到了明朝,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B. 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29. 下表是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 科举取士规模不断扩大B. 南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30. 学者研究发现,如果纵观南宋以后中国的文运大势,显然北方难与南方相比。由朱子开始,宋代的陆象山(江西人)、明代的王阳明(浙江人)、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江苏人)等具有深远影响的先觉者皆出自南方。这说明南宋以后( )A. 南方人掌握文化的话语权B. 儒学在中国北方走向衰落C. 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 中国文化中枢南移的完成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31.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清明上河图(局部)(见下图)材料二 18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年代17501801185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21.027.551.0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材料三 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世界近现代史请回答:(1)从经济的角度,结合材料一图片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6分(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3)根据材料四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4分32. 近代以来,大国的兴衰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阅读以下材料:(13分)材料一公元 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英国人在 1846年着手制订一项系统的自由贸易政策,紧跟着其他国家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经济活动处于普遍的自由主义环境里,在这种环境下,商业被认为应该不受政治国家限制,因而经济活动依然主要是国家性和全球性的。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市场业已创立起来。货币、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材料三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系统的应用,使美国率先开启了电气时代,并由此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中,美国很快取代了英法的领先地位,以领头羊的姿态走在了世界前列,正是在电气时代,美国经济后来居上。在 20世纪后半叶,又是美国率先开创了信息革命,使美国得以再次走在前列,并保持其领先的优势。摘编自大国崛起:美利坚后发制人称霸世界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这一“重要转折点”相关的历史事件及最早从事的国家?并从全球化的角度指出其历史意义。7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46年英国着手制定“自由贸易”政策的经济原因。这种政策的推行有利于英国形成怎样的国际地位?2分(3)据材料三说明“美国经济后来居上”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大国兴衰的主要因素。4分33. 中国古代的商业思想(政策)因时而变,折射出封建社会各个阶段不同的发展态势。阅读下列材料: (13分) 材料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当权者都能看到商业在图霸、兴业中的作用,卫文公为发展经济“务财训农,通商惠工”,晋文公也实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政策。 万李义、孙涛春秋时期私营商业兴起之原因浅析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汉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三两宋的商品经济远远超过以往各个朝代,国家的商业政策不得不作出调整。宋朝早在太祖建隆元年(公元 960年)就“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征商则例及创收”。并明确规定“场务(征税机构)不即(及时)检税,若收纳力胜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政府通商惠工的政策措施鼓励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国家虽有明令减免商税,但税额反而增加。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统治者推行的经济政策及其目的。(2分)(2)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产生的根源。(2分)(3)据材料三,归纳宋太祖调整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