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传毕业论文.doc_第1页
梵高传毕业论文.doc_第2页
梵高传毕业论文.doc_第3页
梵高传毕业论文.doc_第4页
梵高传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论文梵高传中矿区描写对萌芽的模仿文学院 【摘 要】梵高传中关于波里纳士矿区的描写和萌芽有很多相似之处,如相似的开篇、类似的结构安排、写景状物及人物设置等等,结合一些历史资料和文学常识进行合理推断,得出结论,欧文斯通在写作波里纳士矿区片段时对萌芽进行了模仿。同时由于双方写作目的和风格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文学效果。【关键词】梵高传 萌芽 模仿 文学效果梵高传和萌芽是两部完全不同风格和内容的文学作品。梵高传是一部关于梵高的传记小说,描写了梵高一生的追求和坎坷;而萌芽则是自然主义大师左拉的代表作,生动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劳资双方你死我活的斗争。这两部小说似乎很难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但是在阅读中发现,梵高传中波里那士矿区的描写和萌芽有着惊人的相似,无论是环境渲染、结构安排还是人物设置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尽管萌芽是整本都在描写关于矿井和矿工,而梵高传只花了两个章节进行描写,但两者之间的相似性是任何看过这两部小说的人都无法否认的。结合一些历史资料和合理推断,可以得出,欧文斯通在写作梵高传时借鉴或者说模仿了左拉的萌芽。首先,本文将列举出几点证明两者的相似之处。(一)都以主人公的视角进入画面。“夜,阴沉黑暗,天空没有星。一个男人在光秃秃的平原上,孤单单地沿着从马西恩纳通向蒙苏的大路走着。”1这是一个有名的画面:在原野上有一个人独行,这失业了的艾蒂安,他来到了煤矿区。随着他的足迹,作家把读者带到一个他们不熟悉的新天地里。矮房子、燃烧的火堆,夜幕中沃勒矿井矗立着,像一个的野兽。沃勒矿区的人和物,就在艾蒂安的视野中逐渐显现。在梵高传中,一连串金字塔状的山头进入了梵高的视线,随着他的视线,波里纳士矿区逐渐展现在读者眼前。黑色的煤渣堆积而成的小山像坟墓一样带给人死寂肃穆的感觉。所有的房屋和树木都被煤烟熏得乌黑。矿工生活在破旧的工棚之中,周围堆积着煤和废渣。一切都是凄惨而凌乱的。这里数十年都是如此,唯一的变化就是更破败一些。身边人不时和梵高进行对话,将画面补全。“五十年来,天天我都看到这种情景。”2(二)结构上存在类似之处。在结构上,左拉注重有机的联系,安排得当。萌芽的结构尤为严密。小说共分为七部分。开头四个部分是引子、开 场、发展、深入,一步步描写矿工反抗的的情绪产生、扩大和高涨,第五部分是全书的高潮罢工,后两部分描写罢工的失败经过和尾声,全书形成一个整体。情节的进展井然有序,节奏沉稳有力,气势雄健遒劲,具有史诗的特点。与左拉同时代的大批评家儒勒勒梅特尔说过,“萌芽的风格由于强而有力的缓慢进展、广阔的潮流、细节的累积和作者手法的直率而具有古代史诗的风格。”左拉曾说过萌芽是“一幅巨大的壁画”。3这种从容稳当的节奏同均衡、比例得当的结构密不可分,既是左拉小说的优点,也是他的特点。在梵高传之中,虽然只有两个章节的描写,但欧文斯通仍然做到了有序的铺陈。首先是进入矿区的第一直观感受,梵高看到了一个黑色的、所有东西都是凄惨而凌乱的世界。接着,在拜访矿工们的过程中,了解了他们苦难的生活,疾病、死亡、饥饿随着现实的深入,梵高心中的感情越发汹涌,他不断的帮助矿工们,先是精神上的帮助,而后转到物质上。他倾其所有,将所能给予的全部奉献。最后什么也没有的情况下,他用自己的双手去挖煤,拾煤,浑身像矿工一样乌黑。他却感到无比的满足。但是最后,教会重重的打击了他,认为他所做的是肮脏的事情。梵高失去了上帝,关于波里纳士矿区的故事也进入了最高潮部分,就是梵高的绝望。 以下是梵高传中关于波里纳士矿区的描写片段与萌芽的结构对比:表1 萌芽:第一部分引子艾蒂安流浪到沃勒矿区,下井工作,感受到矿工生活的艰苦。第二部分开场马赫一家一天的生活,充满着贫穷饥饿和卑微,与富有的股东们的生活产生强烈的对比。第三部分发展艾蒂安获得矿工们的认可,并结识了社会主义者苏瓦林,矿工们对现状日益不满。第四部分深入工人们拒绝下井,与公司谈破破裂,生活困苦,群情激昂。第五部分罢工愤怒的矿工要求所有矿井停工,集结地工人队伍毁灭着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阻挡者。第六部分罢工失败经过工潮进一步扩大,工人们的生活难以为继,最后的冲突中,子弹镇压了反抗。第七部分尾声艾蒂安回到矿井,遭遇了矿难,获救后,他离开了矿区寻找新的出路。表2:梵高传中关于波里纳士矿区的描写开场文森特梵高进入波里纳士矿区,看到一个黑色的国度。发展梵高向善良的矿工布道,他的工作受到教会的肯定。在和矿工的交往中,发现了难以置信的苦难生活,梵高决定放弃享受,与矿工们一同进退。高潮梵高倾其所有地帮助矿工们,花光了金钱、衣物和精力。教会的斥责让他失去了上帝,陷入了绝望之中。(三)在写景状物方面,两者也存在极大的相似。左拉一向不以词藻华丽取胜,他的文字与同时期的作家相比,也显得呆板一些。最明显的就是,左拉喜欢重复运用有特征意义的形容词去描写环境。萌芽最常用的形容词是“黑的”煤矿地区的特点是一片黑色。矿区外面是黑色的煤炭和煤灰,矿井里面是黑洞洞的,矿工浑身黑乎乎的,他们吐出的痰是黑的,死时流出的血也是黑的。小说共四十章,只有十张是在阳光下进行。这个天地仿佛是“一种物质构成的黑夜”。只有在下雪时,村庄才变成白色,但“象包裹在尸布里一样”。如果说白色是死寂虚无的标志的话,黑色就是忧郁、恐惧、压迫的象征。这黑沉沉的天地就是矿工们生活着的现实世界。这富有象征意义的环境描写具有版画一般严峻苍凉的力量,增添了小说的悲壮色彩。在梵高传中,黑色同样成为了一种象征,波里纳士与沃勒矿区如出一辙,到处都是黑色的。一进入矿区,就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黑色煤渣堆积而成的“黑埃及”,村子里所有的房屋和围墙都被煤灰熏得乌黑,涌出矿区的矿工们衣衫褴褛,像刚扫过烟囱似的,只有眼珠子是白的。“这是个黑色的国度。”这样的景象让人沮丧,几乎所有东西都是凄惨而凌乱的。欧文斯通的描写与左拉相比更具有写意风格,但是在表现矿区生活的现实时,黑色是最具表现力的。欧文斯通将左拉这一描写特点吸收进了梵高传中,不断的描写黑色,黑色的山头、黑色的人、黑色的夜,将波里纳士的现实深刻的展现了出来。(四)人物设置相似在萌芽中,工人群众是作为一个集体形象加以描写的。但作家对其中的一些工人和工人领袖则进行了突出的刻画。工人马赫一家就是作者所重点加以描写的。这是一个工人世家。这一家人祖祖辈辈都在煤矿劳动,其中有六人在矿井里丧了命。马赫的父亲给矿上干了50年,有45年是在井下。如今年老多病,吐的痰都是黑的。但因不再下井,而得了一个“善终”的混名。马赫是一个正直的矿工,在罢工斗争中觉悟逐渐提高,带领工人去请愿,在同军警进行面对面的斗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马赫的妻子从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成长为一个有觉悟的无产阶级战士。年轻时她曾是推煤车的女工,结婚后维持家中生活和抚养众多孩子的繁重劳动,都压在她的身上,损害了她的健康。起先,她对资本家的善心还抱有幻想,曾领着孩子去乞求施舍。那时她还没有觉醒,对丈夫参加斗争出于担心而反对。但在严酷的现实的教育下,她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最终抛弃了对资本家的幻想,并且勇敢地起来参加斗争了。罢工时,她的一点家当全部都被卖光,但仍没有屈服,还鼓励丈夫和其他矿工坚持下去。罢工失败后,当艾蒂安劝工人屈服时,她愤怒地斥责了他。她还对丈夫说:“你听明白这个,如果我的男人回到矿坑里去,我将在大道上等着他,唾他的脸,认为他是个卑鄙的懦夫!”丈夫牺牲了,儿女也相继葬身矿井,公公发了疯,幼小的孩子面临饿死的威胁。面对这些打击,马赫老婆表现了坚强的意志。她顶替了丈夫的工作,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又重新下井。她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事情终有一天会改变的,复仇的日子一定会到来。在梵高传中关于波里纳士矿区的矿工们拥有与沃勒矿区矿工们相似的命运。他们也被作者以集体的形象加以描写,同时还对其中一些工人和工人领袖做了突出的描写。祖祖辈辈在波里纳士生活工作的人们,住在破旧的工棚里,冷风从四面吹进去。雅克是工头,拥有一间砖房,家里衣食不愁。虽然他二十九岁就做了工头,肺仍然出了毛病,剧烈的咳嗽好像要扯破他干瘪的胸膛。另一个工人德克留克,屡遭矿难而未丧生。他向梵高讲述了他们像“奴隶、畜生”一样的生活。“每天早晨三点多下井,一直干到下午四点,中间只有十五分钟的吃饭时间。井下闷热漆黑,我们只好光着身子干活。空气里布满煤尘和瓦斯,简直无法呼吸。坑道低矮狭窄,只能跪着挖煤。这里的孩子八九岁就下井,二十岁左右都染上了肺病。假如我们不死于瓦斯爆炸、罐笼失灵、坑道漫水,也会被肺病折磨而死,活不到四十岁。”而他们能够得到的是“仅仅遮掩身体的棚子”、“最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深入天堂,埋在小山头的一个坑里”。留克对这样不公正的生活怀有深刻的反抗意识,“由于他经常和公司对抗,总是派他去最差的坑道挖煤。”以上是关于梵高传中波里纳士的描写和萌芽的相似处的列举。另一个问题接踵而来,为什么断定是欧文斯通借鉴了左拉的作品,而不是左拉对于欧文斯通的借鉴呢?理由有以下几点:第一,萌芽的出版早于梵高传。左拉的萌芽发表于1885年,而欧文斯通的梵高传出版于1934年。两者相差了半个世纪。第二,左拉收集了大量资料,来满足小说创作的需要。从左拉的手稿及笔记中可以知道,左拉为完成这部描写反应资本主义劳资双方的斗争的伟大小说,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他阅读了路易罗朗西莫南的地下生活,这部作品叙述女工生活、矿工的迷信、运煤事故等;多尔穆瓦的瓦郎西埃纳的煤矿盆地,这本书介绍地层、矿脉和工资情况;基约的社会地狱(1881),这是政治经济学方面的著述;还有博安布瓦索的煤矿工人疾病、事故和畸形。他还翻阅了法国矿工的陈情书(1883)和法院通报。他曾访问矿工,下到矿井,亲身体验工人的艰苦工作环境。不仅如此,他还阅读了拉弗莱的现代社会主义(1881),勒罗瓦博利厄的十九世纪工人问题,力图了解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工人运动情况。1884年3月,他去听取法国社会主义者的领袖盖德和龙格在工人党会议上的讲话。左拉对于新成立的国际工人联合会的纲领做了这样的评价:“这是新的社会契约论!可是天啊,还没有一本历史教科书谈到这个!”5左拉在给友人的信中自信地说,“我有着写一部社会主义小说的一切必要资料。”61884年2月19日,法国北部的采煤区昂赞发生大罢工,报纸迅速作了报道。左拉闻讯赶往现场,2月23日到达,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和访问,3月3日返回巴黎。4月2日他动笔创作萌芽,1885年1月23日完稿。1884年11月起,小说在报纸上连载,1885年出版。第三,没有证据表明欧文斯通获得了有关梵高在波里纳士矿区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梵高是荷兰著名画家,但那是在其死后很多年后发生的事情。梵高在世时,是穷困潦倒的。虽然一直坚持画画的艺术追求,却没有获得任何人的认可。除了他的弟弟提奥一直无私的资助他的绘画事业。因此,在其死后唯一留下的书面材料就是他和提奥多年来的通信。欧文斯通曾将他们集结出版,但是翻遍梵高自传凡高书信选这本由欧文斯通选编的书信集,里面并没有任何关于波里纳士的描述,似乎欧文斯通并没有获得关于波里纳士的第一手资料。欧文斯通是美国著名传记小说作家。渴望生活梵高传是其年仅二十六岁时的作品。欧文斯通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七十余年来,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震撼无数读者。欧文斯通因为看了一次梵高的画展,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于是去研究梵高的生平。但是梵高生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除了和他的弟弟提奥常年来往的书信之外没有留下其他书面材料。传记小说家始终面临一个难题,即如何解决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的关系?传记作家、传记批评家和传记读者的普遍共识是传记必须是真实的。然而大量事实表明,无论是自传、传记、人物素描,还是日记、书信、回忆录和谈话录等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虚构。因此,如何理解传记中的虚构性、传记中虚构的性质和功能以及虚构对真实的影响等问题可以说是传记阅读和传记创作的本质问题的一部分。8欧文斯通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呢?首先,他写的是“传记小说”。说他写的是小说,是因为他在史实的基础上虚构人物的对话,渲染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常有“尽管无据可查,然而我相信有可能发生的小插曲”。9(梵高传附记)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每书开篇的写法。他喜欢选择传主青少年时代具有戏剧性的生活转折点下笔。这种戏剧性的情节类似法国著名传记作家莫洛亚的“小说情趣”。不论是史实传记还是传记小说,一个中心问题是怎么样写好传主,怎么样把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传达出来。为了再现传主的精神面貌,斯通在史料上所下的功夫不亚于史传作者,取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写一个艺术家或者政治家,不能简单地孤立地写他一个人,而是要写出以传主为中心的世界。斯通阅读传主的书面材料之后,一定要采访在传主一生中起过作用的人,走遍传主到过的地方,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考察等等。这就是以感性知识去构建和充实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从中心人物的人际关系中,从他如何对待各种各样事件的态度中,表现传主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左拉与凡高是同时代的人,甚至在巴黎之时,左拉与凡高有过接触。在梵高的书信中流露出对左拉的熟识和对其观点的赞同。作为一个喜欢亲身实践的传记作家来说,不可能不注意到这一点。在主人公活动的背景描写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斯通现实主义小说逼真的细节描写。欧文斯通在写作梵高传时,始终以梵高的精神发展为线索,揭示他对生活的渴望,对艺术宗教般的追求。波里纳士矿区的这段生活是梵高精神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里,残酷的现实击碎了梵高的宗教梦想,最终促使他依照内心的想法,走向绘画之路。如何生动形象而又符合历史的表现这段经历成了作家的重要难题。从其他经典著作中吸取经验就是一条捷径了。左拉创作的反映矿工罢工运动的小说萌芽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第四,萌芽是一部优秀的小说,首次正面描写了产业工人罢工,成功地再现了罢工的过程,从而展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大社会现象,提出了令人振聋发聩的社会问题。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影响了许多优秀文学的产生。在萌芽之后,任何一个想要写作关于矿工生活和斗争文学的作家都无法绕开它。萌芽主要方面来看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煤矿工人的生活、矿井的构造和非人的劳动条件,还有资产者的奢华都得到真实的再现,为小说中心情节罢工的展开做了充分的铺垫。萌芽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工人运动小说,巴比赛在自己的专著左拉中认为萌芽等小说“就像流星一样降落在描写现代工人的苍白或矫揉造作的小说中间”。即使在今天,社会条件发生了改变,萌芽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萌芽的价值就在于它形象的记录了早期工人运动的一曲战歌,表明工业无产阶级已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任何一个左拉的后来者们都无法绕开他和他的作品。 欧文斯通借鉴了左拉在萌芽中对矿区生活的精彩描写,但是欧文斯通是用此来凸显凡高的人文情怀和改变人生道路,走向作画的动机的解释,而左拉自然地描写矿区艰苦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活是为矿工罢工斗争做的铺垫,两者的写作目的不同,所以,虽然在矿区的描写上很相似,但是却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欧文斯通写作的梵高传中关于波里纳士矿区的描写,虽然是借鉴了萌芽的内容,但仍然与梵高的生命轨迹较好的吻合在一起,将梵高的精神发展和转变有力的展现出来,使充满人文主义情怀和追求理想的梵高的形象鲜明的描绘了出来。文中在描写了大量残酷的现实之后,欧文斯通没有继续挖掘工人身上的反抗,仇恨,而是转而挖掘他们的善良勇敢与真诚等品质。显然文章在这里出现了断裂。直接的原因是梵高不是左拉笔下的艾蒂安而是欧文斯通笔下的梵高或者就是梵高自己本人,是一个传教士身份,他所能想到的解决苦难的方法就是寻找上帝。他用圣经温暖苦难的矿工们的心,给他们希望和温暖。但是当他发现,矿工们依然苦难,寒冷的冬天,孩子们只能穿着粗麻布遮蔽身体,圣经没有让他们脱离苦难。梵高认为自己是虚伪的,于是抛弃了宗教的仪式,以实际行动来帮助矿区的工人们。最终,他失败了,矿工们没有因为微薄的的帮助获得新生,而教会也抛弃了这个不守规矩的教士,连家人都否定了他。二十六岁的梵高没有工作,没有钱,没有健康,没有勇气,没有主张,没有热情,没有欲望,没有抱负,没有理想这样的梵高无疑让人觉得有些失望。在电影中有句话叫做没有无效的镜头,即任何一个看似简单无所谓的镜头都是为后面剧情埋下的伏笔。在小说的创作中,这个原则同样试用。欧文斯通前面优秀的现实描写和后面所想要达到的目的出现了偏差。一句“夏去秋来希望在文森特心里又复苏了。”就将梵高转换了,显然这有些敷衍。但是这段关于波里纳士矿区生活的描写仍然是重要和成功的,梵高的形象在这里更加清晰,也说明了梵高人生道路的变化及原因。【参考文献】12 左拉.萌芽.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3.172页3 欧文斯通.梵高传.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392页4 1885年3月22日致亨利赛阿尔的信,转自.左拉.萌芽.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4页5 阿尔芒拉努.你好,左拉先生.305页,转自.左拉.萌芽.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7页6 左拉.1884年3月16日的信,转自.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