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学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1页
2019年小学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2页
2019年小学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3页
2019年小学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4页
2019年小学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小学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9.古诗三首教材分析: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风景诗。诗人选取了从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是因为“身在此山中”。雪梅这首诗写出了梅与雪的特点。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学情分析:“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古诗教学只有多读多悟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收获。教学建议:教学本课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自主学习,通过初读解字词,熟读知大意,品悟情感的思路推进教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过程与方法】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难点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学过程:一、画面引入新课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1理解题意。(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2多媒体出示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3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可怜:可爱。似:好像。(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4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5.朗读指导。(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2)(教师播放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5)听范读。(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学生通过学诗,了解了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傍晚到夜幕降临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板书设计:暮江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3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4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难点体会诗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教学过程: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2谁来说了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2同桌互读互查,了解大意。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1小组汇报。2教师对学生汇报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引导,并适时提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有没有体验过从不同角度看事情,结果各不相同的例子?你从这首诗中受到什么启发?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想象古诗描绘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范读)4两个同学对读,深入体会。5小组接龙练习背诵。四、小结学法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板书设计: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教学重难点:重点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二、学习古诗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板书:各有长短)(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三、拓展延伸1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雪梅(二)2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板书设计:雪梅白_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