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阶段限时集训9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含解析)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高考历史阶段限时集训9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含解析)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高考历史阶段限时集训9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含解析)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高考历史阶段限时集训9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含解析)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高考历史阶段限时集训9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含解析)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限时集训(九)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839年9月,英国战舰从英国本土开往中国。此时林则徐向道光帝上了一道奏折,称“彼(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这反映出()A林则徐对当时的英国完全缺乏了解B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清朝政府官员认知C地方官员仍执行传统抚夷外交政策D清政府已经做好应对侵略的充分准备B根据材料“英国战舰从英国本土开往中国”“林则徐称彼(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林则徐仍具有天朝上国的观念,故B项正确;当时林则徐对英国有一定的了解,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清朝地方官员仍执行传统抚夷外交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清政府没有做好应对侵略的充分准备,故D项错误。21895年,严复在原强中阐述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思想。张之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发表劝学篇,把“中体西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晚清“体用之争”()A割裂了传统的中国文化B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C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 D表明民主自由深入人心B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依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体,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严复等维新派“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宣传了自由民主思想,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故B项正确;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是为其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服务,故C项错误;晚期存在“体用之争”说明对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存在争论,因而民主自由思想还并未深入人心,故D项错误。3(2018合肥三模)康有为在辛亥革命后说:“痛人心之肆落,吾不能忍也;噬纪纲之亡绝,吾不能忍也;视政治之魔败,吾不能忍也;伤教化之陵夷,吾不能忍也”据此可知,康有为()A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积极维护清朝统治C缺乏爱国主义精神 D强烈反对社会变革A通过题干“噬纪纲之亡绝”“伤教化之陵夷”可知康有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故A项正确;康有为主张对社会进行变革,实行君主立宪制,而不是维护清朝统治,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反映康有为对辛亥革命后的感想,没有提及爱国主义精神,故C项错误;康有为主张社会变革,只是希望用改良手段来进行变革,故D项错误。4(2018梅州二模)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中指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据此表明新文化运动()A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刻而全面B主张改造传统文化C有遵循进化理论全盘西化的倾向 D力图挽救民族危亡D根据材料“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表明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一定偏见,故A项错误;“改造传统文化”与材料“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材料仅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否定的一面,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表明了新文化运动救亡图存的一面,故D项正确。5(2016天津高考)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A马克思主义设想的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应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1917年初,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尚未发生,人们在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的情况下,对社会主义还持有怀疑、观望态度,故出现“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这样的回答,故选A项。61924年1月,孙中山在阐述“国民党之主义”时指出:“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一曰节制资本。”其阐述()A具有鲜明的扶助农工的思想倾向 B标志着国民各阶层的普遍觉醒C宣告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D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兴起A根据史实可知1924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应该为“新三民主义”,材料中“节制资本”的主张也体现了孙中山认识到需要限制资本主义发展以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因此具有鲜明的扶助农工的思想倾向,故A项正确。7(2018海南高考)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A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B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D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B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故B项正确;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消灭私有制的主张不符合,故D项错误。8(2018云南一模)法国学者毕仰高认为人民大众之所以支持共产党,“主要并不是因为党的领导干部和红军官兵的抗日活动,而是在于他们的行为让民众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他们真正回应了民众的需求,”材料反映了毛泽东思想中的()A独立自主 B实事求是 C自力更生 D群众路线D根据题干材料“而是在于他们的行为让民众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他们真正回应了民众的需求”反映了毛泽东思想中的群众路线,故D项正确。9(2019江苏射阳盘湾中学月考)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D这两条道路最根本的相同点是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D项符合题意。10(2019陕西渭南质检)1977年左右,以班主任伤痕为代表,集中涌现了一批展示“文革”给人们造成精神创伤的控诉性小说作品,这一创作潮流被命名为“伤痕文学”。这种现象反映出()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文艺领域开始清算极“左”路线C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召开的,故A项错误;“伤痕文学”是展示“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这是清算文艺上“左”的错误,故B项正确;掀起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与材料的内容强调清算文艺上的“左”的错误不符,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D项错误。11(2019山东邹平双语学校月考)下表为新中国初期文、法、商、教育等文科专业在高校招生中所占的比例。1949年1953年1957年1962年33.1%14.9%9%6.8%造成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工业化的需要B“左”倾错误的泛滥C民主与法制观念滞后 D学习西方建设的经验A1953年我国开始“一五”计划,而此时文科专业在高校招生中所占比例开始逐步减少,相反理科专业应是增加,这正体现出工业化建设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因此A项正确。12(2018吉林二模)如下表为全国19771982年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人数:万)年份参加人数录取人数录取率 1977570275% 197861040.27% 1979468286% 1980333288% 19812592811% 19821873217% 表格中参加考试人数最高峰值形成的历史原因是()A高等学校的盲目扩招 B政治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冲击C改革开放对教育的推动 D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影响B表格中峰值出现在1977年和1978年,这正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最初两年,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刚刚恢复,几届考生同时报考,这一现象与盲目扩招无关,故A项错误;政治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冲击,“文革”导致人才断层,刚刚恢复高考就有几届考生同时报考,故B项正确;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以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开始于1978年,无法解释1977年现象,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怀化三模)(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34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又称新济贫法)。第一次全面以社会政策的方式规定接受救济的人应给予一种比独立的劳动者低的生活标准。在全国兴建济贫院,要接受救济的人只能进入济贫院接受统一管理。而进入济贫院要经过严格审查,只有真正的赤贫之人才能进入。中央成立济贫法部的行政部门,有权颁布施行济贫条例;成立督察组专门监督中央条例在地方上的执行情况。院外救济的申请者在家接受救济,这些人往往都是些寡妇、暂时性残疾的人、老年人等。1905年英国政府成立了皇家调查委员会,颁布失业工人法,1908年颁布养老金法,1911年颁布健康保险法,自此正式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摘编自崔明远英国贫困问题解决探析 材料二若吾国,既未以机器施于地,作生财之力尚恃人功,而不尽操于地主之手,故贫富之悬隔,不似欧美之富者富可敌国,贫者贫无立锥。在这种小地主时代,大多数地方还是相安无事,没有人和地主为难。我们现在没有大富人,多数都是穷以至使得今日中国已经到了民穷财尽的地位了,若不挽救,必生受经济之压迫至于国之种灭而后已。将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方法改良。以农为经,以商为纬,本末具备,具细毕赅。必也治本为先,救穷宜急实业发达,民生畅通,此时普及教育可实行矣。 摘编自姜朝晖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传统养民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济贫的措施与孙中山治贫的理念。(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英两国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英两国处理贫困问题的目的和手段的差异, 并指出其对当前我国解决贫困问题的启示。(11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关键信息归纳概括;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834年”时空下,从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而在中国近代,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等角度分析。第(3)问中第一小问目的差异,根据材料一“1834年”可得出英国由于工业革命后贫富差距扩大,需要缓和社会矛盾,而近代中国则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是最主要任务;第二小问手段差异,根据材料一“1834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又称新济贫法)。第一次全面以社会政策的方式规定接受救济的人应给予一种比独立的劳动者低的生活标准”得出英国由政府主导,另根据材料二“以机器施于地”可见其强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三小问启示,根据上述回答内容进行综合即可,如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产业扶贫与思想扶贫相结合,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各地区各民族的均衡发展等。答案(1)措施:颁布济贫法律、条例;兴建济贫院;建立济贫监督管理体系;允许部分贫困者在家接受救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任答三点得5分)理念: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运用科学方法改良农业生产;农业、商业等行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实业。(任答三点得5分)(2)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2分)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2分) (3)目的:英国: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2分)中国: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2分)手段差异:英国:政府主导,调节收入分配;(2分) 中国:调整生产关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2分)启示: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产业扶贫与思想扶贫相结合;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各地区各民族的均衡发展。(任答两点给3分,言之有理均可给分)14(2018河南六市一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中叶,中国面对着天崩地裂式的大变局,在这巨变的时代,进入新语境的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不得不重组自己的知识系统。而在这种力图谋求适应新世界的知识重构中,拥有相当深厚历史与传统资源的中国士人,通常采取的是重新诠释古典以回应新变化的途径。通过这些熟悉的旧知识,来想象和重构那些不熟悉的新知识,借助这些早已理解的旧观念,来解释很难理解的新观念,来平息遭遇新知识新思想时的心灵震撼。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拥有相当深厚历史与传统资源的中国士人,通常采取的是重新诠释古典以回应新变化的途径,通过这些熟悉的旧知识,来想象和重构那些不熟悉的新知识,借助这些早已理解的旧观念,来解释很难理解的新观念”可知选题主要集中于新旧文化之间的关系;其次,根据论题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史实选择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例如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派中康有为托古改制等思想;最后,结合所列举的论点,从背景、内容、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表述成文。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论题一:洋务派倡导中体西学思想。(3分) 阐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