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学毕业设计_第1页
西安石油大学毕业设计_第2页
西安石油大学毕业设计_第3页
西安石油大学毕业设计_第4页
西安石油大学毕业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等继续教育毕业设计(论文)题 目 油田负压分层采油应用效果分析 学 生 曹 金 强 联系电话 139* 指导教师 闫 健 评 阅 人_ 教学站点 专 业 石 油 工 程 完成日期 高等继续教育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油田负压分层采油应用效果分析学生姓名曹金强教学站)专业班级石油工程14-1班内容与要求内容:要求:1.必须保证有足够时间投入到论文工作中;2.论文写作必须严格按照西安石油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手册的要求进行。设计(论文)起止时间2016年 4月 25 日至2016年 9 月 12 日指导教师签名学生签名年 月 日高等继续教育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审查意见表学生姓名曹金强教学站专业班级石油工程14-1班论文题目油田负压分层采油应用效果分析序号评审项目指 标满分评分1工作态度严肃认真,刻苦勤奋,善于与他人合作102工作能力基础扎实,具备独立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103业务能力与水平有收集、综合和正确利用各种信息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基本要求。所得结论具有应用或参考价值304质 量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文笔流畅,语言通顺;方法正确,分析、论证充分;设计、计算正确,工艺可行,设计图纸质量高,标准使用规范;专业名词术语准确。翻译准确,语句通顺,译文工作量符合任务要求305规 范 化技术材料齐全,论文撰写符合西安石油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106创 新工作中有创新意识;对前人工作有改进、突破,或有独特见解10是否同意参加答辩:同意总分评语:指导教师: 年 月 日高等继续教育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意见表学生姓名曹金强教学站专业班级石油工程14-1班论文题目油田负压分层采油应用效果分析序号评审项目指 标满分评分1选 题体现专业内容;具有实际或理论意义;难易程度合适102工作量完成任务书规定的内容,工作量饱满103业务能力与水平有收集、综合和正确利用各种信息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基本要求。所得结论具有应用或参考价值304质 量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文笔流畅,语言通顺;方法正确,分析、论证充分;设计、计算正确,工艺可行,设计图纸质量高,标准使用规范;专业名词术语准确;翻译准确,语句通顺,译文工作量符合任务要求305规 范 化技术材料齐全,论文撰写符合西安石油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106创 新对前人工作有改进、突破,或有独特见解10总分评语:评阅人: 年 月 日 高等继续教育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结果表学生姓名曹金强教学站论文题目油田负压分层采油应用效果分析专业、班级石油工程14-1班序号评审项目指 标满分评分1报告内容思路清新;语言表达准确,重点突出;概念清楚,方法正确,论据充分,分析归纳合理;结论有应用或参考价值402报告过程准备工作充分,时间符合要求103创 新对前人工作有改进、突破,或有独特见解104答 辩回答问题有理论依据,基本概念清楚。主要问题回答准确、深入40总分评语:答辩委员会(小组)负责人:成员: 年 月 日油田负压分层采油应用效果分析摘要:永宁采油厂对部分油井原开采层和新射开层进行了分层压力测试,发现原有的开采层经过多年开采,由于特地渗透的特殊地质环境,地层亏空严重,通常原开采层和新射开层之间的层间压差高达5MPa以上,层间矛盾十分突出,导致双(多)开采后,出现了高压层向低压层倒灌的现象,严重影响开采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永宁采油厂开展了分层采油技术工艺应用研究,解决多套层系开采的层间矛盾。关键词:层间矛盾;分层采油;工艺管柱;效果分析Analysis of negative pressure production application effect of layered Yongning OilfieldAbstract :Yongning oil production plant on the part of oil well original mining layer and new shoot the layering pressure testing open floor, found the original mining layer after years of mining, because of the speci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specially permeability, formation deficit serious, usually the original mining layer and a new shot between layers of differential pressure up to 5MPa abo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ayers very prominent, resulting in double (multiple) after mining, the high pressure layer to low layer intrusion phenomenon, seriously affecting the production effect, in this case, Yongning oil production plant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oil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layered, multi series of strata in mining the interlayer contradictions.Key Words: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ayers;Separate layer production;Process pipe column;Effect analysis目 录前言 11永宁油田油层基本情况 21.1永宁油田基本情况概述 21.2永宁油田油层特性 21.2.1延7、延8、延10油层组特性 21.2.2长2油层组特性 31.2.3长6油层组特性 32储层沉积相及分层 52.1沉积相 52.1.1长6沉积期 62.1.2长2沉积期 62.1.3侏罗系延10+11延8沉积期 62.2小层划分 73永宁油田负压分层采油 83.1立项背景 83.2开展意义 84负压分层采油技术关键 94.1封隔器 94.2负压分采器 94.3丢手 94.4负压分采器示意图 104.5工艺管柱组合 105负压分层采油实验机理 115.1工艺机理 115.2实验目标 115.3选井条件 116.现场实施情况及效果分析 126.1负压分层采油2009年在永宁油田实施情况 126.2负压分层采油2010年在永宁油田实施情况 136.3负压分层采油2011年在永宁油田实施情况 14结论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7前言永宁油田构造位置地处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内部构造简单,为平缓西倾大单斜,储层岩性为长石砂岩,具有低孔隙、特低渗透特性,既无边水,又无底水,无气顶,天然能量不足,属弹性溶解气驱岩性油藏,永宁油田前期开采中主要以单层开采为主,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推移,大部分油井已进入高采出程度阶段,提高采收率难度逐年加大,措施难度不断增加,单层开采已不能满足油田开发的要求,开展分层采油及配套技术的研究,搞清纵向上油气分布规律,解决多套层系开采的层间矛盾,对稳定采油厂的生产,提高采收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行双层开采后,发现有些油井的产量并没有出现意料之中的增长,甚至还出现过产量负增长的极端情况,采用关闭“老层”,开采新层的方法当然能避免这种现象发生,但对于老层中尚未完全动用的油气资源会造成极大的浪费,经过对现有开采层和新射开层分别进行分层压力测试发现:通常原有的开采层和新射开层之间的层间压差高达5MPa以上,层间矛盾十分突出,导致实现双(多)开采后,出现了高压层向低压层倒灌的现象,严重影响开采效果。因此,研究特低渗透地质环境下油层特征,实现两油层的同井分采就显得尤为重要。1永宁油田油层基本情况1.1永宁油田基本情况概述永宁油田地处陕西省志丹县境内,东与安塞油田接壤,北邻靖安油田,西与吴起油田相连,南接下寺湾油田。介于北纬362000371230、东经10811151090345之间。地表被黄土覆盖,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林草覆盖率为68.8%,森林覆盖率29.4%,海拔10931741m,具有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7.8,无霜期142天;年均降水量520mm,多集中在79月。周河、洛河流经油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主要矿藏是石油。钻遇地层自上而下为:第四系、白垩系、侏罗系安定组、直罗组、延安组及三叠系延长组。主要储层为侏罗系延安组和三叠系延长组。三叠系延长组(T3y1-5)为河流湖泊相沉积,广泛发育三角洲分流河道沉积亚相。长6(T3y3)油层组,储层岩性为长石砂岩,油藏埋深12001750m;原油物性好,为轻质原油,具“三低”(密度0.830.85g/cm3、黏度4.638.6mPas/50、含硫0.05%0.09%)特性;原始地层压力为12.18MPa,压力系数0.87,饱和压力6.48MPa,气油比51.7m3/t,体积系数1.18。1.2永宁油田油层特性1.2.1延7、延8、延10油层组特性岩性 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含量47%69.5%,次为长石,含量15%27%,岩屑含量4.5%14%,岩屑由变质岩和火成岩组成,云母含量0.5%10%,填隙物含量5%17.5%,填隙物为高岭石、水云母、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及硅质、长石质和黄铁矿微量;颗粒分选好,磨圆度为次圆次棱角状,支撑类型为颗粒支撑,接触方式以点线状接触为主,胶结物为泥质,胶结类型以孔隙式胶结为主。物性 孔隙度分布范围16%20%,平均17.61%;渗透率分布范围在5010-350010-3m2之间,平均188.0310-3m2。储层属于中等孔隙度、中低渗透率特征,延8、延10储层物性相对较好。电性 储层自然电位曲线为箱状、指状负异常,自然伽马值40API,声波时差值245265s/m,电阻率2050m。含油性 砂岩含油级别为油迹油浸,物性好,油水层垂向上分异明显,油层上部含油好,下部含油差,含油饱和度48%。“四性”关系 含油性与岩石成分、结构、粒度、胶结程度关系密切,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性较好,渗透率随孔隙度增加而增大,胶结物含量和泥质含量与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呈负相关特征,含油性较好的油层,自然电位曲线上呈明显负异常幅度值,相对较高的时差值和电阻率。微观结构 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次为长石溶孔、平均孔隙半径分布在50100m,呈双峰态,属于大、中孔隙组合,面孔率及孔隙半径随粒度变粗而增大,排驱压力0.031.57MPa,中值压力0.094.42MPa,退汞效率在30.86%54.33%。1.2.2长2油层组特性岩性 矿物成分以长石为主,含量29.2%53.6%,次为石英,含量25.2%34%,岩屑含量0.4%14.2%,岩屑由变质岩和火成岩组成,填隙物含量7%21.2%,填隙物绿泥石、方解石、白云石、水云母、硅质;颗粒分选中等,磨圆度呈次棱角状,支撑类型为颗粒支撑,接触方式为线接触,胶结类型为孔隙薄膜式。物性砂岩孔隙度14.8%19.4%,平均16.24%,渗透率为0.210-386.710-3m2,平均为5.810-3m2,属于中孔、低渗型储集层。电性 自然电位曲线呈箱状、钟状负异常,自然伽马值60API,声波时差值在238240s/m。电阻率值1640m,深感应电阻率值620m。含油性 含油显示以油斑为主,油层含水明显,普遍呈油顶底水特征,长21小层含油性相对较好,含油饱和度42.3%。“四性”关系含油性好与差和岩石成分、结构、粒度、胶结程度以及成岩作用有关,孔、渗相对较好的储层,自然电位曲线上反映较明显的负异常幅度值以及相对较高的声波时差值;含油性好的油层,电阻率较高。微观结构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次为溶蚀孔、晶间孔、微裂隙。喉道半径1.29m,平均3m,孔喉分选系数22.93,平均值2.5,孔隙和喉道偏粗,属中小孔、中细喉孔隙类型,排驱压力0.080.39MPa,平均0.25MPa;中值压力0.239.92MPa,平均2.8MPa。1.2.3长6油层组特性岩性 矿物成分以长石为主,含量57%68%,次为石英,含量24%30%,岩屑含量2%4%,岩屑由变质岩屑、沉积岩屑以及火成岩组成;填隙物含量2.5%29.5%,填隙物为绿泥石、方解石、伊利石、铁方解石、铁白云石、自生石英、自生长石;颗粒分选好中等,磨圆度呈次棱次圆状,支撑类型为颗粒支撑,颗粒接触方式为点线状接触,胶结类型以薄膜孔隙式为主,次为孔隙式、薄膜式、次生加大式。物性 孔隙度分布范围在10%16%之间,渗透率分布在0.110-31.610-3m2,孔隙度与渗透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属低孔特低渗储层。电性 自然电位曲线呈漏斗状、钟箱状负异常,自然伽马值6080API,视电阻率2080m,声波时差218250s/m。含油性 含油显示以油斑油浸为主,长61、长62含油较好,长63、长64含油较差,颗粒较细,泥岩夹层和钙质夹层较多,从岩心化验分析,长6油层含水饱和度小于51.5%。“四性”关系 含油性与砂岩薄厚、粒度大小、物性好坏及层内非均质性的强弱密切相关。物性较好的储层,自然电位曲线上为较明显的负异常,自然伽马平缓低值对应相对较高的声波时差值,岩性致密程度不一,渗透性差异很大,在渗透性较好的储层段,一般含油性较好。长6油层组含油层的电测曲线特征比较明显,油、水层易于识别,油层电阻率曲线幅度大,含油段的储层电阻率是水层电阻率的1.54.5倍图1.1 杏13井长6油层组储层四性关系图微观结构 孔隙类型以溶蚀粒间孔为主,次为原生粒间孔、铸模孔和粒内溶孔,孔隙半径主要分布在5.9423.35m之间,喉道半径变化0.853.47m,属于小孔细孔隙,排驱压力0.2511MPa,中值压力分布在1.0830.68MPa之间。2储层沉积相及分层2.1沉积相19921994年,“三普”对侏罗系延安组和三叠系延长组在各个时期沉积特征,以及“志丹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进行论述,三叠系延长组长10长7(下部)湖盆整体下沉,湖岸线逐步外推。自长7油层组上部开始,湖盆基底开始逐渐抬升,致使湖岸线逐步后退,东北部的河流逐渐向西南湖区推进,形成一系列湖泊三角洲建造,志丹三角洲呈NESW向伸展的长舌状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相互叠加,面积约780km2(图1-2)。构成本区长6、长45油层组大面积连片分布。长3、长2、长1油层组沉积时期,湖盆萎缩,逐步形成一个统一的三角洲平原体系,具明显的水退型沉积序列;侏罗系延安组早期从充填型河流相开始,到延安组煤系地层结束,发育河流相、水进型三角洲湖相沉积。图2.1“志丹三角洲”沉积相展布图2008年,西安石油大学赵靖舟在沉积相、储层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中,依据2651口油井资料以及大量实验分析资料,将各油层组划分成不同的沉积相类型(表2.1)表2.1永宁油田延6延11、长1长7油层组主要沉积相组合 组油层组沉积相组合延安组延6浅-半深湖相、延7水进型三角洲、湖相延8水进型三角洲、湖相延9浅-半深湖相、湖相延10+11辫状河流相、残积相延长组长1三角洲水上、水下平原、浅湖长2水退型三角洲水上、水下平原、前缘、前三角洲及浅湖长3水退型三角洲水下平原、前缘、前三角洲及浅湖长4+5水退型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及浅-半深湖长6水退型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及浅-半深湖长7半深湖相2.1.1长6沉积期 延长期湖盆结束长期的沉降扩张,开始了缓慢的上升收缩,发育了一系列大型的水退型三角洲建造,前端抵达永金212井永204井安7井南侧一线,展布异常宽阔,几乎覆盖了整个志丹地区,在纵向上,三角洲前缘亚相呈多旋回前积式推进,形成长64、长63、长62、长61四个次级反旋回沉积组合。2.1.2长2沉积期 湖盆抬升进一步加剧,沉积厚度、砂岩累积厚度及粒度均自北东向南西减薄变细。本区北部自西向东依次发育有四条分流河道,纸坊金鼎、周37井双449井、杏河永159井、以及双268井永209井一线是分流河道发育的主要部位,其前端已经推进到永金236井永100井永203井一线附近。2.1.3侏罗系延10+11延8沉积期 甘陕古河及宁陕古河自西向东,宽30km,南北两侧坡宽310km坡洪积相,延10趋于平原化,辫状河流沉积相沉积,南北有支流,河道砂坝砂体呈多旋回复合叠加,有主河道、滨河浅滩、边滩、河漫滩相,主要发育在永金64井纸坊、吴堡旦八及双河东一线,宽2030km。延9沉积为环带状展布,河成浅湖半深湖沉积,在永金14井、双890井、双269井、方240井有小砂坝发育。延8在总体下沉背景上有所抬升,形成一系列水进型三角洲,南部有吴堡庄科湾井区和永203井区三角洲,由西南向东北延伸,永203井区永188井和永208井;北部有永金64井永金401井,并在永金31井及永金174井发育了前缘沉积;杏河东侧到双921井双930井、顺8井双815井;西南抵达双131井、双1045井以及永2井一线,并在双193井永331井、永53井安8井区形成环绕平原前端前缘亚相沉积。双274井永259井三角洲。三角洲水下平原是沉积主体,分流河道呈枝状分布,砂体厚度815m,横剖面为顶平底凸的扁长透镜体,最厚24m。2.2小层划分19921994年,“三普”将延安组延7油层组划分为延71、延72、延73三个亚组;延8油层组划分为延81、延82二个亚组;延长组长2油层组划分为长21、长22、长23三个亚组,长6油层组自上而下划分为长61、长62、长63三个亚组。 1999年,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将长6油层组划分为长61、长62、长63、长64四个亚组,对亚组进行了细分小层,长61划分为1个小层、长62划分为4个小层、长63划分为3个小层、长64划分为3个小层。3永宁油田负压分层采油3.1立项背景永宁油田在近年的油田开发过程中,主要以单层开采为主,首先主要以开采长6-1为主(也有少数井先开采了长6-2)。储层岩性为长石砂岩,具有低孔隙、特低渗透特性,既无边水,又无底水,无气顶,天然能量不足,属弹性溶解气驱岩性油藏,随着油田开发工作的开展,单层开采已经不能满足油田发展的需要,从2008年开始逐步实现双层开采!在实行双层开采后,发现有些油井的产量并没有出现意料之中的增长,甚至还出现过产量负增长的极端情况!采用枪毙“老层”、开采新层的方法当然能避免这种现象发生,但对于老层中尚未完全动用的油藏资源会造成极大地浪费!因此,开展在这种特低渗透地质环境下的多层共同开采过程中的问题研究、解决多层开采过程的层间矛盾问题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3.2开展意义经过对于现有开采层和新射开层分别进行分层压力测试发现:原有的开采层经过多年开采,由于特地渗透的特殊地质环境,补充地层能量困难,使得地层亏空严重!通常原有的开采层和新射开层之间的层间压差高达5MPa以上,层间矛盾十分突出,导致实现双(多)开采后,出现了高压层向低压层倒灌的现象,严重影响开采效果!通过分层采油有效的缓解了层间矛盾,阻止了原油从压力高的油层向压力低的油层倒灌现象,提升了油井单井产量,提高了采收率。4负压分层采油技术关键4.1封隔器采用OSY341-114D型堵水封隔器。这是一种不可洗井封隔器,它采用双缸坐封、承上压性能较好,又不带卡瓦装置,可减少长期放置井下,卡瓦解封失灵造成大修等严重事故,缺点是抗蠕动能力比卡瓦式封隔器差,所以必须与液压丢手结合使用,能有效减少泵抽时蠕动造成封隔器解封。 图4.1 堵水封隔器总装图1、上接头 2、卡簧 3、上活塞缸 4、中活塞 5、胶筒6、下活塞缸 7、下接头 OSY341-114D堵水封隔器总装4.2负压分采器必须具备以下功能:能有效调整高压层和低压层的压差;防止高压层向低压层倒灌,提高采收率;4.3丢手将生产管柱与泵挂脱离开,能有效地防止由于泵抽产生的蠕动造成的封隔器解封;丢手后,检泵也不会影响生产管柱,提高分采管柱的使用寿命。采用液压丢手,丢手压力控制在18-20MPa。 图4.2液压丢手总装图1、丢开接头2、连接套3、卡块4、外套5、推套6、剪切销钉7、主体 OSYD-114液压丢手4.4负压分采器示意图负压分采器是整个分层采油技术中的关键技术,当两层液体存在层间压差时,高压液体进入分采器后经过射流泵减压,使得两层液体混合前,层间压力已基本平衡,同时,高压层通往低压层的通道上有单流阀控制,使得即使高压层液体经过射流泵减压后压力仍然高于低压层时,也不至于倒灌至低压层,可以使得双层共同开采。图4.3 负压分采器示意图4.5工艺管柱组合工艺管柱由液压丢手、堵水封隔器、分采器及丝堵组成。采油泵与生产管柱采用丢手方式,一方面可以防止泵抽过程中产生的油管蠕动造成的封隔器解封,使封隔器的有效工作时间更长;还能保证在生产管柱完好的前提下,在检泵过程中可以不动生产管柱,延长生产管柱的使用周期,进一步节约生产成本。所选用的封隔器如图所示:为改进后的Y341型堵水封隔器,该封隔器除保留了原有的Y341封隔器的全部特点外,采用了独特的双缸坐封不可洗井方式,使得该封隔器的承上压能力大于普通封隔器,同时避免了卡瓦封隔器解封困难的问题,目前这种封隔器也是与该工艺配套的首选封隔器。 图4.4 工艺管柱组合图分采器主要功能有两种:一是通过控制分采器的射流泵,使高压层通过射流泵后,压力基本与低压层持平或小于低压层,形成一个局部负压,带动低压层开采;二是通过一个单流阀防止高压层的液体倒灌至低压层,从而解决了层间矛盾引起的倒灌。5负压分层采油实验机理5.1工艺机理1. 该技术是通过地质资料分析,前期测试及数值模拟,将多层合采,层间干扰严重的抽井纵向分为相互独立的两至三部分,然后用分抽合采技术管柱实施分抽合采,从而达到层间各自独立,互相不干扰,多层合采的目的。2、特种泵分层采油工艺原理(两层同采)分采混出泵工作原理:上冲程:大泵,小泵完成进液;下冲程:大泵、小泵的混合液压缩到大活塞上进入油管。5.2实验目标解决油井层间矛盾,防止原油从高压向低压油层倒灌现象,采用分采泵及其配套技术,使油井各层实施分层同采,释放低压层,提高油藏的最终采收率,使油井达到充分挖潜的目的。5.3选井条件1、油层出砂严重的井不适用。2、富气井不宜用。3、大斜度井不宜用。4、适用层间矛盾突出的井。 5、层间距大于6m。6.现场实施情况及效果分析6.1负压分层采油2009年在永宁油田实施情况2009年在永宁油田共实施负压分层采油30口,累计增油2229.1吨。投入产出比1:1.92。表6.1 分层采油增产情况统计表井号层位措施前产量情况措施后稳产情况增减油量产液含水产油产液含水产油(+,-)(m3)(%)(t)(m3)(%)(t)(t)双316-3长6-1201.70 10206.85.10 双306-3长6-1201.70 10206.85.10 双E2-7-3长6-24 0 3.40 1008.55.10 双57长6-22.0 0.0 1.70 6.0 20.0 4.08 2.38 双106长6-22.0 20.0 1.36 6.0 30.0 3.57 2.21 图6.1 负压分层采油施工前后产量对比柱状图从图5.1可以看出,负压分层采油在永宁油田施工前后产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在作业后产量有了明显的提升。例如:双316-3、双306-3、双E2-7-3措施后增产5.1吨,效果显著。6.2负压分层采油2010年在永宁油田实施情况2010年永宁油田通过对15口油井采取负压分采器分层采油措施的实施,分采后平均单井日产油均较分采前产量有所上升,效果最好的双W16-9-1井、双469-2井,效果明显,达到了分层采油的目的。表6.2分层采油对比表(典型实例)井 号分采前分采后增油层 位产液(m3)产油(t)层 位产液(m3)产油(t)含水(%)双W16-9-1长6-210.85长6-1、6-265.14.25双W16-9长6-210.85长6-1、6-242.72201.87双469-2长6-221.7长6-1、6-254.252.55双732长6-210.85长6-1、6-242.721.87双769长6-121.7长6-1、6-254.252.55双485-2长6-210.85长6-1、6-221.70.85双485-3长6-120.51长6-1、6-242.65202.14图6.2措施前后产量对比柱状图6.3负压分层采油2011年在永宁油田实施情况对注水区域,为配合注水转注,完善层系,第一批对60口油井采取分层采油措施,累计增油7048.7吨,投入产出比1:1.56.第二批实施10井次。分采后平均单井日产油均较分采前产量有所上升,效果最好的双E5-16-2井、双463-3井,双188-2效果明显,达到了分层采油的目的,该项目投入产出比低原因主要是有效期短。表6.3 分层采油措施前后产量对比表井号原层位措施前产量情况措施后稳产情况产液含水产油产液含水产油(m3)(%)(t)(m3)(%)(t)双463-3长6-22.00 10 1.53 8.00 20.00 5.44 双E4-5-3长6-21.00 0 0.85 4.00 10 3.06 双188-2长6-21.50 20 1.02 8.00 20 5.44 双E5-16-2长6-12.00 28 1.22 18.00 20 12.24 双469-2长6-11.50 5 1.21 10.00 10.0 7.65 双187-3长6-21.00 18 0.70 8.00 20.0 5.44 图6.3 措施前后产量对比柱状图结论通过以上香肠实施情况、永宁油田负压分层采油主要有以下有利条件:(1)能有效解决下层压力较大时的双层开采问题;(2)能解决两层以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