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儒学的兴起.ppt_第1页
孔子与儒学的兴起.ppt_第2页
孔子与儒学的兴起.ppt_第3页
孔子与儒学的兴起.ppt_第4页
孔子与儒学的兴起.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與儒學的興起,一 孔子哲學的中心觀念仁、義、禮,最核心的觀念,論語一書出現最多,孔子的學說可稱為仁學或仁說。仁雖然如此重要,但他卻從沒有對它作出正面的定義,而只是在許多不同的具體情況下對它加以隨機的指點(具體的指點)。較重要者有: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 苟志於仁,無惡也。(里仁),I 仁之觀念,最重要的具體指點之一是孔子與宰我辯論三年之喪時,從人的不安處指點出人的仁心的所在: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陽貨) 如用現代學術用語來說,仁的最重要意思是指道德價值的主體,是道德價值的根源。 由孔子所確立的儒家哲學,其道德哲學(倫理學)觀點可稱為一種本心倫理學:將道德標準建立在道德本心或即道德主體之上,i.e.符合本心的行為是道德行為,不符合本心的行為是不道德行為。,孔子的倫理學觀點是一種本心倫理學觀點,而仁是他對道德本心的稱謂,仁不單是價值的根源,而且可視作眾德的總名。i.e.仁是總德,其他德目是殊德,前者總攝後者。 孔子以宰我不欲守三年之喪為不仁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微子)(微子為紂王的同母兄,因生時其母為妾,不得立;箕子為紂王叔父,因進諫不聽,故披髮佯狂,降為奴隸;比干也是紂王叔父,因進諫而被紂王所殺) 仁者必有勇(憲問)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II 義之觀念,除了仁外,孔子還有義和禮二核心觀念。 在論語,義主要亦指道德主體,此義下與仁同義。 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顏淵)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 但在一些具體脈胳下,義的分際意義與仁稍有不同。 仁偏重情感方面的意義 義偏重理性方面的意義,故亦可有義理、道理(道德原則)之意。此義合於義者宜也的古訓,義有合宜、合理之意。另外,義亦有仁之義用(顯現)之意,道德原理亦可視作道德主體的一種顯現。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學而) 曰: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里仁),III 禮之觀念,禮是使仁心(道德心)具體落實或即外在化的東西。此觀念亦很重要,能使道德心容易呈現出來。 禮在論語有廣狹二義: 狹義此為今天流行的意義,此義指禮儀,儀文。 廣義此義今天已很少為人所用,此義指禮制,典章制度。 孔子前己有將禮區分為廣狹二義之言論。 e.g.左傳:晉候謂女叔齊曰:魯侯不亦善於禮乎?對曰:魯侯焉知禮?公曰:何為?自郊勞至於贈賄,禮無違者,何故不知?對曰:是儀也,不可謂禮。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論語對於禮的論述,較重要者有: 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陽貨) 材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八佾) 孔子最重視的是禮的內容(禮之本)而非其外在的形式。 仁、義、禮三者的關係:禮以仁義為本(根本或即基礎)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衛靈公)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顏淵)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二 其他主要觀念直及忠恕,直的觀念的出處: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子路) 直為正直合理之意。人們將孔子的觀點看成是徇私枉法的觀點是不對的,孔子所言其實是平衡法理與人情的具體做法。 道德價值之理與一般之理(主要是自然科學之理)的重要區別:,I 直的觀念,自然科學之理有抽象的普遍性(abstract universality),即不依賴於具體情況而決定的普遍性。普遍性指對一切理性的人都有效的特性。 e.g.1+1=2 e.g.凡烏鴉都是黑色的 道德價值之理有具體的普遍性(concrete universality),即依賴於具體情況而決定的普遍性 e.g.孔子: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孟子:嫂遇溺援之以手;王陽明:武王不葬而興師,工夫指道德實踐的方法,這觀念嚴格來說是中國哲學所特有的。西方哲學講道德問題,往往只重視理論的層面而較忽略實踐的層面。但儒家卻十分重視工夫。孔子時已有一種對道德工夫的初步的觀點,這可從忠恕之觀念看出。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II 忠恕觀念與成德工夫,忠恕指推己及人的道德實踐方法。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指對人恭慎、誠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消極的說法,但不可以為忠恕只是消極的成德工夫,它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