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章 国际贸易政策及其理论,就国际贸易理论来说,大多是在自由贸易的假设条件下讨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的模式、国际贸易的利益及其分配。但在国际贸易实践中,为了对本国产业、技术和经济发展实施一定程度的保护,各国往往会采取多种措施对国际贸易活动实施某种程度的限制。由于这些限制措施或法规通常与一国的国际贸易有关,因此一般被称为国际贸易政策措施,而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是国际贸易政策措施最为常见的两种类型。 关税是国际贸易史上最重要的贸易壁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关于国际贸易限制在各国之间存在着两条被普遍接受的原则:一是出于保护目的而设置的贸易障碍应当以关税为限,而不应设置其它贸易壁垒;二是对不同的出口商品供应方不应当采取歧视性的商业政策,也就是说,对从不同国家进口的商品应当征收相同水平的关税税率。不过到了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特别是大萧条期间,上述两条原则被同时打破了。近几十年以来,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大量涌现,并成为各国政府调控国际贸易活动的重要手段。,5.1 国际贸易政策及其主要措施 5.1.1 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性质,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主要性质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 保护性。 2. 收入性。 3. 双边或多边性。 4. 波及性。 5. 报复与反报复性。 6. 交叉性、复合性与可变动性。 7. 对经济的扭曲性。 8. 对经济的调节性。,5.1.2 关税,1. 关税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关税(Tariffs, or Customs Duties)是指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海关代表国家并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向进出口商所征收的一种税赋。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只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所以,如果没有特别说明,人们所说的关税,主要是指进口关税。 一般而言,关税具有如下特征: (1)透明性。 (2)稳定性。 (3)市场调节性。 (4)非歧视性。 (5)保证国家利益。,2. 关税的基本类型 关税的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标准,主要有如下5种分类。 (1)按商品的流向分类 按商品的流向分类,关税可分为进口税(Import Duties)、出口税(Export Duties)和过境税(Transit Duties)。,(2) 按征收目的分类 按征收目的分类,关税可分为财政关税(Revenue Tariffs)和保护关税(Protective Tariffs)。 (3)按差别待遇分类 按差别待遇或特定的实施情况分类,关税可分为进口附加税(Import Surtaxes)、差价税(Variable Levy)、特惠税(Preferential Duties)和普惠制(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 GSP)税等。 (4)按征收方法分类 按征收方法分类,关税可分为从量税(Specific Duties)、从价税(Ad Valorem Duties)、复合税(Mixed or Compound Duties)、选择税(Alternative Duties) 和滑准税(Sliding Duty)。,(5) 按照关税保护的程度和有效性分类 按照关税对国内市场保护的程度和有效性,关税可分为名义关税(Nominal Tariffs)和有效关税(Effective Tariffs)。,有效关税又称为实际关税,它是指对某个行业每单位产品“增值”部分的从价税率,其计算公式为: E = (V-V)/V 或 E = (T-at)/(1-a) 3. 海关税则 海关税则(Customs Tariff)又称关税税则,是指一国对进出口商品计征关税的规章以及对进口、出口的应税商品与免税商品加以系统分类的一览表。它是一国海关凭依征收关税及关税政策的具体体现。海关税则一般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海关课征关税的规章条例及说明,另一部分是应税商品的关税税率表。 应税商品方面,一般按照物品的性质对应税商品进行分类,并按照物品所有材料、用途或加工程度分成小类。欧洲关税同盟研究小组于1952年12月拟定的关税税则商品分类公约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税则分类方法。目前除美国、加拿大采用本国的税则分类之外,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了这种分类方法。,4. 关税减让,所谓关税减让,是指变高保护率为低保护率,变全面保护为差别保护的过程,具体来讲,包括四层涵义:一是削减关税并约束减让后的税率;二是约束现行的关税水平;三是上限约束税率,即将关税约束在高于现行税率的某一个特定水平;四是约束低关税或零关税。 WTO/GATT谈判所确定的关税减让方式主要包括产品对产品、线性程序(公式)和部门减让方式三种。 (1) 产品对产品方式 (2) 线性程序方式 直线减让公式(Across the Boaed Reduction)。该公式为:Y=1.5X+50,其中Y为减让幅度,X为原税率。 协调关税公式(Tariff Harmonization)。 瑞士公式(Swiss Formula)。这是在GATT“东京回合”谈判中采用的一种关税减让方式。其公式为:Z=AX/(A+X),其中,Z为减让后的新税率,A为系数,X为原税率。 (3) 部门减让方式,5.1.3 非关税壁垒,1. 非关税壁垒的基本概念 (1) 非关税壁垒的含义 非关税壁垒(Non-Tariff Barriers, NTBs)指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各种措施。相比较关税壁垒而言,非关税壁垒种类繁多,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隐蔽性和歧视性也更强,更有利于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由于目前关税已经降到很低的水平(发达国家关税率一般3%-4%,发展中国家也只有10%左右),因此,现代贸易保护主义已不再以关税为其主要手段,特别是新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以非关税壁垒为武器。 (2) 非关税壁垒的基本性质 限制和减少商品进口数量,这是非关税壁垒措施最重要的政策倾向。 提高进口商品价格。 影响进口商品需求弹性的变化。 可变性与不确定性。,(3)非关税壁垒与关税壁垒相比的差异与特点,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和歧视性 具有更强更大的复杂性和广泛性 具有更明显的有效性 (参见专栏5.1:普瓦蒂埃效应 ) 2. 非关税壁垒的基本类型 非关税壁垒的名目繁多,种类更是不胜枚举。各种非关税壁垒可按如下一些方面进行划分: (1) 按政策制定主体分类 非关税壁垒可分为内生性非关税壁垒和外生性非关税壁垒。其中,内生性非关税壁垒是指所有由本国政府设置的、影响与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非关税壁垒,如进口许可证、配额等数量限制措施;外生性非关税壁垒是指所有由外国政府设置的、影响与限制本国商品进口的非关税壁垒,如自愿出口限制(VERs 或 VEQs)等。,(2)按影响方式分类 按影响方式分类,非关税壁垒可分为直接性的非关税壁垒、间接性的非关税壁垒和意外性的非关税壁垒。,1) 直接性的非关税壁垒 直接性的非关税壁垒是指进口国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加以限制或迫使出口国“自动”对商品出口加以限制的非关税壁垒,主要包括进口配额(Import Quotas)、自愿出口限制(VERs or VEQs )、进口许可证(Import Licence)等。 2) 间接性的非关税壁垒 间接性的非关税壁垒是指进口国未直接规定进口商品的数量或金额,而是通过制订种种严格的规定和条例,间接地影响商品进口的非关税壁垒,这主要包括进口歧视性政府采购(Discriminatory Government Procurement Policy)、歧视性的国内税、最低限价(Minimum Price)、进口押金制(Advanced deposits)、海关估价制(Customs Evaluation)、外汇管制(Foreign Exchange Control)、技术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TBT)、环境壁垒(Environment Standards)、社会标准壁垒,即以社会责任管理体系(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简称SA8000)为代表的社会标准壁垒等。,3)意外性的非关税壁垒,意外性的非关税壁垒是指进口国的政策一般来说并不是出于贸易上的动机,然而由于政策的溢出效应导致对商品或服务的国际贸易产生了副作用,比如国家税收以及社会保障体制的变革等。 (3) 按限制作用分类 按限制作用分类,非关税壁垒可分为价格费用型、数量限制型和综合影响型三类。 价格费用型的非关税壁垒可以通过各种措施直接影响进出口商品的成本,从而影响这些商品的最终价格,达到限制进口或促进出口的作用。 数量限制型的非关税壁垒可以通过直接限制进口商品的数量或进口总金额,从而达到直接或间接限制商品进口的作用。 综合影响型的非关税壁垒可以通过各种规定、标准以及海关检验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对进口商品的数量和价格均能够起到间接的影响作用。,3. WTO规则下的相机保护措施 (1)反倾销,倾销(Dumping)是指在正常贸易中一国向另一国出口的某一商品的价格低于其正常价值(Normal Value)的价格,通常表现为一个出口企业在某一个国外市场上以低于它在其他市场(通常是本国)的价格出售商品。倾销的形式可分为三种: 一是偶然性倾销(Sporadic Dumping),即由于存货过多,企业一边坚持国内的正常价格,一边临时向国外低价倾销; 二是掠夺性倾销(Predatory Dumping),即出口企业为了击垮某些竞争对手、占领市场,暂时采取低价优惠外国购买者,但在竞争消除后再提高价格; 三是持续性倾销(Persistent Dumping),即无期限的低价倾销,即经济学意义上的倾销-价格歧视。 由于倾销被视作一种价格歧视,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对来自他国的倾销行为通常采取坚决反对和禁止的态度,这就形成了反倾销。关贸总协定(GATT 1994)第六条和WTO反倾销协议对此有专门规定:如果进口商品被证明存在倾销价格、损害及倾销价格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进口国可以采取反倾销措施。,确定某一进口商品是否存在倾销的条件主要包括: 低于相同商品在出口国正常情况下用于国内消费时的可比价格;,如果没有这种国内价格,则低于相同产品在正常贸易情况下向第三国出口的最高可比价格; 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上合理的管理费、销售费等费用和利润的价格。 正常价值是确定是否存在倾销的重要指标。在确定商品的正常价值时,通常应用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A.国内销售价格。采用的国内销售价格必须具有代表性,应当是正常商业行为下确定的价格。国内销售价一般采用批发价格。 B.对第三国的出口价格。如果被指控倾销的商品在出口国无销售或者销售量极小,则出口国可能采取该种方法确定正常价值。 C.结构价格。结构价格是指商品的生产成本估算值加上一定的利润。 按WTO规则,倾销是不公平竞争和不公平贸易,是不合法的,而反倾销则是合法的,这是造成目前反倾销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2)反补贴,补贴(Subsidies)是指政府或公共机构提供的财政捐助以及对收入或价格的支持。 生产补贴和出口补贴是两种最基本的补贴形式。其中,生产补贴是指无论商品出口与否,政府均给予生产这种产品的工业部门补贴,它可以起到与关税相同的作用与影响;出口补贴是指一国政府为了降低商品的价格,加强其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出口某种商品时给予出口厂商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 按照补贴起作用的方式,可以分为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直接补贴是指政府直接给予的能够直接影响商品价格的补贴,如价格支持、税收优惠等;间接补贴是指政府给予的对成本有直接影响的补贴,如资金优惠、运输优惠、融资优惠等等。 在满足以下条件时,进口国政府可以对出口补贴采取反补贴措施: 补贴确定存在; 同类或相同产品的国内产业已受到实质损害; 补贴与损害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不过一般来说,反补贴税的总额不应当超过进口产品在原产地直接或间接得到的补贴。 补贴与倾销一样,被WTO认定为不公平贸易之做法。,(3)紧急保障措施,根据关贸总协定(GATT 1994)第19条的规定,在国内产业受进口产品严重损害时,政府可以实行临时的进口限制以保护国内生产者,这就是紧急保障措施(Emergency Action on Import of Particular Products)。 使用紧急保障措施的必要条件是: 进口产品大量增加; 进口增加是由不可预见的情况造成的; 进口增加是多边贸易谈判所带来的贸易自由化的结果; 这种大量进口对国内生产者造成了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的威胁。 进口国政府实行紧急保障的措施主要包括全部或部分地停止正常情况所承诺的关税减让或其他优惠或进口国政府可以临时设置数量限制。但对于紧急保障措施设有时间限制:一般来讲,保障措施不得超过4年,延长后总期限不得超过8年。,5.1.4 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措施与出口管制,世界各国除了对进口商品实行各种限制措施外,对扩大本国商品出口大都采取种种鼓励的措施,同时,也对某些商品,特别是战略物资和先进技术的出口,实行管制措施,限制或禁止它们的出口。 1. 鼓励出口的贸易措施 鼓励出口的经济措施主要包括出口信贷(Export Credit)、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Export Credit Guarantee)、出口补贴(Export Subsidies)和外汇倾销(Exchange Dumping)等。 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组织措施主要是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措施,如自由港(Free Port)或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FTA)、保税区(Bonded Area)、出口加工区(Export Processing Zone)、自由边境区(Free Perimeter or Free Frontier)等。,2. 出口管制措施 出口管制是许多国家实行贸易歧视政策的手段。有些国家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目的,对某些商品,特别是对战略物资实行出口限制或禁止出口,并制定出口管制法令。,(1) 出口管制的原因 出口管制的经济原因 出口管制的政治原因 保护历史和文化的原因 (2) 出口管制的形式 出口管制的形式主要包括单方面出口管制以及多边出口管制。 单方面的出口管制,指出口国一国自己制定出口管制方面的法律或法案。 多边出口管制,指几个国家的政府,出于共同的政治和经济目的,制定共同的出口管制政策。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名的多边出口管制组织是“巴黎统筹委员会”(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Export Control, COCOM),这一组织于1949年11月在美国的操纵下成立,其宗旨是对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实行出口管制,即对原苏联、东欧和中国等国家的“禁运”,1952年又增设一个所谓“中国委员会”,以加强对中国的封锁与禁运(见专栏5.2 巴统会)。,5.2贸易保护的理论依据,虽然自由贸易已是众所周知的使世界福利最大化的最优选择,但几乎所有国家都实行某种程度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这是为什么呢?历史上为贸易保护所作的辩护从未停止过,不过绝大多数的辩护都经不起严格的推敲,并不能为贸易保护提供充足的证据与理由。但也有少数关于贸易保护的论据(Arguments)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得到了一些经济学家的认同。本章着重介绍几种主要的贸易保护的论据。 从政策目标来看,贸易保护主义观点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特别是长远利益,认为在某些情况下,保护可提高本国现在或未来的福利,如重商主义、幼稚产业理论、最优关税论、贸易乘数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等;另一类则从收入再分配的角度出发,把保护贸易政策的制定看成是利益集团院外活动的结果,通常把这类观点称为贸易保护政策的政治经济学。,.,5.2.1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 1. 重商主义产生的背景与主要观点 概念: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15-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中实行的一种保护贸易政策,它的目的是通过对外贸易在国内积累货币财富。 产生背景: 在工业文明的萌芽阶段,也是当时正值“地理大发现”时期,商业规模空前扩大,货币需求急剧膨胀,一些注重海外贸易的国家注意到,同样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投入,依靠海外贸易的发展可以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于是人们很自然地认为,这个增量财富的来源是流通,是贸易。由此产生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贸易观点。 分类与主要观点:重商主义分为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又称重金主义,是指从15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这一时期的重商主义思想,它着眼于利用流通领域的措施来从国际贸易中积累货币财富,体现为少买多卖,.,来从国际贸易中积累货币财富,体现为少买多卖来保证贸易顺差和绝对禁止金银货币外流,所以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斯塔福(William Stafford,1554-1612)。 晚期重商主义是指从16世纪下叶至17世纪下叶这一时期的重商主义思想,它将重心从限制金银输出转向限制进口,保证贸易出超或顺差。晚期重商主义并不单纯地直接依赖立法和行政手段来取得和保存金银,而是更多地要求通过国家干涉促进本国的生产和出口,允许对个别国家有贸易逆差,只要这有利于实现总的贸易顺差。例如,当时英国对东印度有贸易逆差,但由东印度输入的产品却可畅销欧洲大陆,从而保证了总的贸易顺差。晚期重商主义又被称为贸易差额论,以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1571-1641)为代表。 2. 重商主义的主要政策措施 (1)限制输入措施 (2)促进出口的措施 (3)保护农业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3. 对重商主义的评价 重商主义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它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与发展。 但重商主义对经济现象的探索只局限于流通领域,未涉及生产领域,因而这种经济思想或观点是不科学的。 重商主义的思想实际上只反映了商人的目标,或者说只是从商人的眼光来看待国际贸易的利益,因此,这种经济思想被称为“商人主义”或“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所以到17世纪后期,重商主义开始没落。随着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强大,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诞生了。,5.2.2 贸易保护的古典理论,19世纪中叶,英国经济实力达到顶峰时,曾通过修改航海条例和废止谷物法,提出了(包括鸦片在内的)自由贸易,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当时同中国的贸易中,却是东印度公司独家垄断。美国和德国则因经济实力不敌英国,分别采取了汉米尔顿(A.Hamilton,1791)和李斯特(F.List,1841)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并利用第二次产业革命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利时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赶上和超过了英国。说明这种贸易保护的理论与政策对当时美国与德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 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学说 18世纪中后期,美国独立之初,经济上仍受英国控制,而当时英国最先进入第一次产业革命,并成为“世界工厂”,所以美国只能以南部的棉花、小麦等农产品与英国的工业品交换,但是由于工业基础落后,难于和英国竞争。 早在美国独立后不久的1791年,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1757-1804)作为美国独立后的首任财政部长,,在向国会提出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就提出了保护制造业的必要性及措施,该文献被视为保护贸易理论的经典文献。,汉密尔顿认为,实行产业保护的必要性主要有:(1)促进社会分工;(2)推广机器使用;(3)促进就业;(4)吸引外国移民;(5)人尽其才,鼓励进取;(6)保证农产品销路。总之,他认为创造出一个新的国内市场远胜于外国市场。 汉密尔顿提出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有:(1)实行保护贸易关税;(2)禁止进口或限制进口;(3)禁止原材料出口;(4)实行出口补贴或出口奖励制度;(5)对以进养出者,实行进口免税或退税;(6)鼓励新的工业发明;(7)引进外国专利权。 按照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理论观点,1807年美国公布了禁运法案及保护关税税则,作为主要保护手段的关税不断提高。19世纪初,美国开始工业革命,为了抵御英国工业品的竞争,扶植国内工业的发展,美国不断提高关税。1816年关税率为7.5%-30%,1824年平均关税率提高到40%,1825年又提高到45%。19世纪80年代,美国工业跃居首位,1900年美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2位,美国在20世纪初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与贸易强国。,2. 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李斯特(F. List ,1789-1846)是德国经济学家,也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他早年在德国提倡自由主义,由于在1825年出访美国,受到当时美国实行前任财长汉密尔顿提倡保护贸易政策收到很大成效的影响而转向信奉保护主义。19世纪初,德国的纺织、采矿、冶金、机械制造业等虽然都有所发展,但远较英国、法国落后,受英国廉价工业品的冲击很大。为此,李斯特在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系统地论述了他的保护幼稚工业的学说。 (1) 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内容 李斯特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的基础是生产力论,即生产财富的能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李斯特指出,从外国购买廉价的商品(工业品),表面上看是要合算一些,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德国的工业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而会长期处于落后和从属于外国的地位。如果德国采取保护关税政策,一开始会使工业品的价格很高,但经过一段时期,德国的工业得到充分发展,生产力将会提高,商品价格也会下降,甚至降到低于进口产品的价格。,李斯特批评古典贸易学说忽视了各国历史和经济上的特点,认为这种学说是一种世界主义经济学,它抹杀了各国的经济发展与历史特点。在李斯特看来,一国实行什么样的贸易政策,必须,同本国工业发展的过程相适应。因此,李斯特把经济发展分成5个时期3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 李斯特认为,应用动力与大规模机器的制造业的生产力远远大于农业,因此注重农业的国家,人民精神萎靡,一切习惯与方法偏于守旧,缺乏文化福利与自由,而注重工商业的国家则不然,其人民充满增进身心与才能的精神。因此,在农业及以前的时期,可自由输出农产品,输入工业品,一方面,可促使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可培育工业基础。 在农工业时期,才需要保护,即要保护幼稚工业。到农工商业时期,因工业已经发展成熟,也就不需要保护了。这时又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2) 保护幼稚工业的政策措施 国家必须干预经济,国家应承担植树人而非守林人的角色。李斯特用风力和人力在树木生长中的作用进行比喻,说明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行关税保护制度。在该制度的设计上,应体现以下几点:第一,差别关税率。第二,有选择性的保护。并非对所有工业都加以保护,保护是有条件的。第三,保护的时间要有限制。保护的时间不能太长,最长不超过30年(现在4-6年),而且保护时间越短就能成长起来的产业,对这种产业的保护就越有价值。如图5-1所示。幼稚工业保护及发展的一般均衡分析如图5-1所示。,需要注意的是,李斯特并不否认自由贸易政策的一般正确性,他认为,当一个国家解决了落后问题,即实现了工业化后,是可以选择自由贸易政策的。这是幼稚工业保护理论与重商主义以及后面介绍的贸易乘数理论的一个重要区别。 (3) 幼稚工业的判定与选择标准 所谓幼稚工业,就是指刚刚产生,还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没有竞争力,但将来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对于什么是幼稚工业,世界上并无统一定论,但后人经过不断探索研究,提出了3个比较有影响的判定标准: 穆勒(J.S. Mill)标准 该标准认为,通过政府保护,落后产业通过改进技术等措施,迅速形成国际竞争力,最终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取得独立自主发展,的能力,即保护一个现在无法与国外竞争,但将来可具有竞争力并获益的产业。所以又被称为潜在竞争力标准。,当某一产业刚刚诞生,规模很小,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如果任由自由竟争,该产业必然会发展不起来。这时国家给予一段时间的保护,使该产业能够发展壮大,逐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以致最终该产业完全能够面对自由竟争,获得利润。该产业就可作为幼稚产业来加以保护。 巴斯塔布尔(C.F.Bastable)标准 该标准引进经济分析的现值概念,认为保护一个产业的成本不能超过将来获益的现值。这一标准比穆勒标准要求更高,即它要求被保护的幼稚工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之后,不仅能够自立,而且还必须能够补偿保护期间的损失或成本。该标准又被称为现值标准。 坎姆(M.C.Kemp)标准 该标准除包含穆勒标准和巴斯塔布尔标准的全部内容外,再加外部性(技术可外溢性)标准。外部性是指企业所学习掌握的知识、技术、技巧可为其他企业模仿和无偿使用,这样其他企业的进入使其利润下降,以至无法以未来利润来补偿投资成本。这时国家便应采取保护政策对该产业予以保护。,关于如何保护幼稚工业,既可用关税,亦可采取生产补贴。对幼稚工业直接采取生产补贴的办法要比关税或非关税壁垒的手段更可取。因为生产补贴只会造成生产扭曲,但可避免消费扭曲,所以补贴与进口壁垒相比保护成本更低。,(4) 对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的评价 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对当时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在李斯特贸易保护理论的影响下,德国通过保护政策的扶植,工业及国民经济在短期内有了迅速的发展,终于很快赶上了英国。 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现在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一方面,幼稚工业保护理论具有其合理的内涵,连自由贸易的倡导者约翰.穆勒都将幼稚工业保护理论作为贸易保护“唯一成立的理由”。李斯特关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的观点是科学的,为落后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幼稚工业保护理论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WTO也以该理论为依据,列有幼稚工业保护条款,这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合理保护自己的幼稚工业提供了法律依据。 另一方面,幼稚工业保护理论在实践中也遇到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是无法准确界定幼稚工业。发展中国家都很注重对幼稚工业的保护,但多数都未达到预期效果,有些甚至付出惨痛代价。,5.2.3 贸易保护的现代理论,随着资本主义各国工业化的相继实现,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在抢占国际市场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对本国市场的保护。二次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贸易保护不再仅仅是为本国幼稚工业赢得成长的空间,而是作为扩大就业、避免经济衰退的手段,因此,保护的范围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本国的幼稚工业,而是扩展到所有产业。这种贸易保护的行为被称为超贸易保护,或新贸易保护主义。与古典贸易保护的理论相比,现代贸易保护主义有着显著的特点和更为广泛的理论基础。 1. 最优关税理论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已经证明,任何国家征收关税,从绝对意义上讲都是一种净损失,也就是说完全的自由贸易是最优的。但是,在现实中,各国出于不同的目的都不愿率先实行贸易的完全自由化。 特别是大国通过征收关税,能购压低进口产品的价格,改善贸易条件,但是小国由于无法支配市场以改变商品的供求和价格,也就不能通过关税改善其贸易条件,所以对小国而言只有零税率才是所谓的最优关税。,大国征税关税,亦不是税率越高越好,而是有一个极限点,这个点就是最优关税率。如图5.3所示。在税率为tM点时,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tM就是最优关税(率);当关税再提高时,社会福利开始下降,如果关税提高到tp时,就再没有产品进口,即达到了禁止关税率,又回到封闭经济中。,下面我们用数学来推导证明最优关税及存在的条件。令进口关税率t=(Pt-Pw)/Pw,则Pt=Pw(1+t),因为边际进口花费为 MEM=d(PwM)/dM=(dPwM+PwdM)/dM=Pw+MdPw/dM (5-1) 其中,M为进口数量。我们对式(5-1)稍做变换,可得: MEM=Pw1+(dPw/Pw)/(dM/M)=Pw(1+1/eS) (5-2) 式(5-2)中,eS =( dM/M)/( dPw/Pw)是进口商品的外国供给价格弹性。根据最优关税条件可知:MEM=MRM=Pt,即边际进口花费=边际进口收益=进口商品国内价格,因此得出: Pt=Pw(1+tM)=Pw(1+1/eS) (5-3) tM =1/eS (5-4) 其中,tM就是最优关税。,若进出口平衡时,假如进口价格下降1%,本国进口商品的需求则上升ed%(ed为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由于进口价格下降1%,进口成本亦下降1%,但进口数量上升ed%,因此总进口花费上升为(ed%-1%)=( ed-1)%。又因进口商品价格下降,1%,进口商品的外国供给价格上升(因进口国是大国,进口数量增加又必然引起国际市场价格上升),因此外国供给亦上升,即上升为eS%。由于进出口平衡条件下,进口值=出口值,或者说,进口商品需求=进口商品外国供给,则: ( ed-1)%= eS% 即 ed-1 = eS (5-5) 从式(5-4)和(5-5)可得: tM =1/eS=1/(ed-1) (5-6) 从式(5-4)和(5-5)我们亦可以得出: tM =1/eS= (ed- eS) / eS = ed / eS-1=-1 (5-7) 其中,=ed / eS表示贸易双方提供曲线弹性之比,即贸易条件弹性。 若本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缺乏弹性(ed1),或者贸易条件弹性较小(1),则最优关税小于零(tM0),这时最优关税为负值,说明不应征收进口关税。因此,大国最优关税的征收是有条件的,即必须是在本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或贸易条件弹性大于1的情况下,最优关税才为正值。,2. 凯恩斯的国际贸易乘数理论,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是由凯恩斯本人及一些后凯恩斯主义者如美国的汉森(A.Hansen)、萨谬尔森(P.A.Samuelson)及英国的哈罗德(R.F.Harrod)等提出的。他们的观点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西方国家经济的要求。 国际贸易的利益最终都表现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经济增长又可以用国民收入的增加来表示,一国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则可以用国际贸易乘数效应来表示。 (1) 投资乘数理论 投资乘数理论是由凯恩斯在他著名的通论中提出来的。凯恩斯认为,失业和危机主要源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而消费不足与投资不足又是由于人们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流动偏好引起的。为了证明增加投资对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好处,凯恩斯提出了投资增加与国民收入增加依存关系的乘数理论: 投资增加 生产资料需求增加 生产资料部门人们收入增加 对消费品需求增加 生产消费品的人们收入增加 ,这样循环往复,一直推延下去,其结果是由投资增加导致的国民收入增加会是初始投资增加的若干倍这就是投资乘数原理或倍数效应。从供给和需求角度来看的国民收入关系表达式分别,为: Y=C+S+T (5-8) Y=C+I+G (5-9) 当供需平衡,且财政平衡(T=G)时,我们得到: S=I (5-10) 对式(5-10)以微分形式表示,并整理得: I=S=Y(S/Y)= YMPS, Y=(1/MPS) I (5-11) 即: Y=KI (5-12) K就是投资乘数: K=1/MPS=1/(1-MPC) (5-13) 式(5-11)和(5-12)中,MPS(S/Y)、MPC(C/Y)分别表示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和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2. 国际贸易乘数理论,在国内投资乘数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提出了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或者说是投资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运用。凯恩斯认为,一国的出口和投资一样,有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一国的进口则与储蓄一样,有减少国民收入的作用。 出口增加 外汇收入增加 出口产业人们收入增加 消费需求增加 其他国内产业部门生产增加 就业增加 收入增加 如此反复推延下去,国民收入增加将为出口增加的若干倍;进口时则相反。其推导过程与公式表示如下: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方程为: Y=C+S+T+M (5-14) Y=C+I+G+X (5-15) 当供需平衡,且财政平衡时,可得: S+M=I+X (5-16) 对式(5-16)以微分形式表示,并整理得: I+X=S+M=Y(S+M)/ Y, Y=(S+M)/ Y(I+X) =K(I+X) (5-17) K就是国际贸易乘数: K=1/(MPS+MPM) (5-18),式(5-18)中,MPM(M)/ Y)为边际进口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Import)。,其效应亦可用图5.4进行分析。图中纵坐标表示进口或出口,横坐标表示国民收入,我们可以看出,在出口增加同样的X时,由于边际进口倾向MPM不同,即贸易乘数不同,而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增加亦不同。因为,MPMMPM(斜率或边际进口倾向不同),即KK ,所以Y Y,即贸易乘数越大,带来的国民收入增加幅度越大。这说明进口对国民收入的增长是不利的,因此进口如同储蓄一样,被凯恩斯称为国民收入的漏出(Leakage),而出口如同投资一样,被凯恩斯称为国民收入的注入(Injection)。 (3) 对国际贸易乘数理论的评价 凯恩斯的投资乘数和贸易乘数理论是国家干预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根据这一理论,新贸易保护主义要求政府加强进口管理,采取各种措施来限制进口;同时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关对外贸易法规来干预贸易活动,从而鼓励和促进出口,追求贸易顺差,实现充分就业。贸易乘数理论是资本主义世界生产过剩的产物,它将贸易保护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将贸易盈余作为解决本国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外部手段。这虽然有其重要的实际意义,但也存在严重缺陷,主要是:,从世界市场角度看,假定其他条件不变,除非降低出口产品价格,否则无法继续增加出口。 一国出口增加,由于收入增加引起国内需求增加,容易产生通货膨胀。20世纪70-8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滞涨现象就与实施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理论和追求贸易盈余有很大关系。 一国追求贸易顺差,不加节制的实行奖出限入政策,除非别国不采取相应报复措施,否则势必导致关税、非关税壁垒(NTBS)盛行,使贸易障碍增多,发生各种贸易战。而且,从世界各国的角度来看,一国顺差,就意味着另一国逆差,因此,始终保持顺差是不切实际的。,5.2.4 贸易保护的当代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模型一般假设,由于规模经济及其所造成的较高的行业进入障碍,使得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性厂商的数目相对来说比较少,即形成所谓的寡头垄断或在现实中比较典型的双头垄断的局面。“战略”一词的意义是在寡头垄断模型中,政策的制定者需要在考虑外国企业或政府的反应行动的基础上制定出自己的最佳行动纲领。 一般来说,在战略性贸易政策模型中,政府进行干预的目的是获得租金或额外的利益,而这些额外利益的获得是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的,或者是借以避免他国牺牲本国利益。因此,在战略性贸易政策模型中,所有事情都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上面,即租金如垄断利润或生产的额外利益的存在。不同的模型描述了政府的干预行为怎样能够提高一个国家在这些租金或利益中的份额“利润转移”或“租金攫取”就是这种行为的实质性内容。,1. 简单古诺两阶段模型中的战略出口补贴布兰德-斯宾塞模型及其对斯塔克尔伯格非对称双头垄断结论的扩展,假设国内外两个厂商生产同质产品,全部出口到第三国市场进行古诺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有动机干预本国出口企业,通过出口补贴改善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增加市场份额并且从国外厂商转移利润。因此在两阶段博弈中,在第一阶段,两国政府根据对产业结构的了解(同时)选择补贴水平;第二阶段,厂商根据补贴决定产出水平。 首先考虑本国政府采取单边出口补贴政策的情况。本国厂商的利润函数: (x,y;s)= xP(x+y)-C(x)+sx (5-19) 式(5-19)中,x、y分别为本国和外国厂商生产同质产品的数量,s为出口补贴,P为在第三国市场上的价格,C为生产成本。使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x= xP+P-Cx+s=0, xx=2P+xP-Cxx0 (5-20) 同理,从国外厂商的利润函数 *=yP(x+y)-C*(y)可以得出一阶、二阶条件 y*= yP+P - Cy*, yy*=2P+yP-Cyy*0,同时对两国利润最大化条件求解,可得出非合作均衡解。 本国政府的出口补贴使厂商的边际成本下降,继而增加厂商的边际利润。如图5.5所示,本国厂商的出口随着出口补贴增加而增加,本国反应曲线右移,继而减少外国厂商的出口。同时,有,下面两个条件: xy=P+xP0; yx*=P+yP0 (5-21),式(5-21)表示本国出口的增加会减少外国的边际利润,而外国出口的增加会减少本国的边际利润。另外,如果需求曲线是非常凹的,那么在边际成本递增的情况下,有下列方程式成立: xx0, s*=d*/ds0,说明补贴的增加使本国福利也增加。因此,本国政府存在单边的补贴动机使本国福利最大化。总之,最优出口补贴改变非合作均衡状态使之有利于本国的出口企业,并且使企业处于斯塔克尔伯格领导者地位。 出口补贴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可分解为利润转移与贸易条件效应。如果本国是大国,那么补贴增加引起的出口增加将使出口产品的价格下降,恶化本国的贸易条件。但是寡头厂商会使增加的出口,产品的价格仍大于其边际成本,因此净利润是增加的。出口补贴导致的出口量增加的正效应大于贸易条件恶化的负效应。 在图5.6中,假设x是寡头垄断竞争产品,与前面的假设不同的是,一部分x在国内消费,m是其它完全竞争产品。C点是完全竞争状态下的生产点,对应的消费点是Qc,效用水平是Uc。,在非合作古诺均衡下的生产点为N,消费点是Qn,QnN的斜率的绝对值大于生产可能性曲线在N点上的斜率,表明边际利润为正。在这一点上的补贴会使生产点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向下移动,恶化贸易条件,从而使本国福利下降。出口补贴使生产点移动到S点,X的产量增加而贸易条件恶化。但是国内福利却提高了,表现为本国达到了更高的效用水平Qs。 除了上述布兰德-斯宾塞基本理论以外,还有其他一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此理论进行了更接近现实的思考: (1) 迪克斯特和格罗斯曼放松了经济中只有一个垄断行业的假定,考虑同时存在多个寡占行业的情况。 (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模型假定企业数目是固定的,但实际上,出口补贴或其他扶植本国企业的措施给现存企业带来的利润增加很可能引致新企业的进入。,(3) 对战略性贸易政策分析有重要影响的另一方面问题是企业与政府决策的时序。,(4) 斯宾塞把中间产品引入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考虑,指出如果本国为生产某一产品而从国外进口中间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都由外国垂直联合厂商生产,那么,如果本国对最终产品的出口给予补贴的话,它不仅在最终产品市场上转移国外厂商的利润,而且还能迫使国外厂商降低中间产品的出口价格。 下面让我们把讨论的范围稍微扩大一些,即看一下另一个著名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模型战略幼稚产业模型的争论。 2. 学习曲线的迅速下滑模型战略幼稚产业的争论 克鲁格曼(P. Krugman,1984)设计了一种模型,这一模型在人们熟知的有关幼稚产业中政府干预的争论中提出了战略方面的问题。不论是从历史的还是现行的观点来看,幼稚产业问题总是被理解为一个有关国际竞争的问题,尤其是一个在传统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的政策竞争问题。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 1757-1804)在他于1791年的“制造业报告”中阐述了临时性的保护措施有助于刚刚建立和起步的美国制造业的观点。后来李斯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关幼稚产业的争论已经剔除了有关战略的内容:即关于政府干预的理论争论不依赖于已知政策的冲突或外国竞争企业的预期反应。,这些争论往往是有利于幼稚产业的,如果说它有什么根据的话,这些争论是在干预国家内部存在着国内市场扭曲的情况下成立的(Golden,1974,1986)。相关的三种扭曲现象是文献中普遍论及的: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使得新的具有潜在盈利性的产业无法启动;当开拓性的企业无法留住他们在创业时期训练出来的工人时,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外部效应开始出现;由于知识或技能的扩散而出现的干中学的外部效应,对于一个处于婴儿时期的产业可能尤为重要。对于任何一种扭曲,干预政策最优形式是一种国内的干预,比如贷款担保、培训计划或对R&D活动的相应补贴。由于政策制定者试图解决的问题不是“贸易上的扭曲”,所以,对国内市场的临时性保护措施是一种相当昂贵的干预手段。 在克鲁格曼模型中急速下滑的学习曲线作为政府干预行为的动机仅仅是因为它所具有的战略效果。克鲁格曼在其模型的一个版本中假设了相对于规模的动态收益。这一点也是与传统的幼稚产业问,题相关的,他没有依赖于干中学的外部效应或任何其他国内扭曲因素,来寻求激励政府干预行为的因素。如果去掉传统的依赖于规模收入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设、贸易方式以及从贸易中获得的潜在利益,对政府的干预行为就更为敏感和突出。,在美国,多年来一种认识或观念支撑着强烈的保护主义,这就是认为美国的制造业已经落后于国际竞争水平,这不是因为这些行业缺乏努力或能力,而是因为其他国家在使用“不公平”的手段推进他们自己的产业发展。其结果是,美国人对检查其贸易伙伴的经济政策越来越感兴趣,并在其1974年出台的综合贸易法中,制订了“301条款”及“特殊301条款”,实施自己的产业政策,以保护其经济的繁荣。 欧盟受其传统的干预主义思想的影响,也迅速制订支持其产业政策的目标。欧洲空中客车在政府支持下的进入(主要是与波音抗衡),就是政府战略性干预的最好例证。空中客车已经在使先前的领导者美国厂家受损的情况下获得了世界民用航空器市场的很大份额。几乎毫无疑问的是,政府的补贴使得空中客车能够赢得比没有这种补贴的情况下更大的市场份额。,3. 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评价,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并不是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发展。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资源禀赋的相对差异是比较优势的来源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规模经济优势带来的比较优势,而规模经济优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下半年肇庆市德庆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试题(附答案)
- 摄影导演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水文新技术应用试题及答案
- 环保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关于租房合同协议书的范本
- 2025年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的法律效力解析
- 摄影中的色彩搭配
- 公司课外知识培训课件
- 援疆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揭阳安全知识培训课件学校
- 2025当兵心理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官方兽医牧运通考试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退伍留疆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兵团辅警考试题库
- 主机厂车辆采购合同范本
- 2025年湖南省直机关遴选公务员考试笔试试卷【附答案】
- 家电广告效果评估报告
- 锐澳RIO抖音dp运营方案
- 2025年交通安全法规题库及答案
- 2025年乒乓裁判考试题及答案
- 输电线路路经复测安全、技术交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