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文言文阅读 必考,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例 (2011年湖南卷第二大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严祺先文集序 归庄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文虽佳,俗矣。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无锡自顾端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绍绝学,流风未远。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平日重名节,慎行藏,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焉。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韩子尝言:“人笑之,则心以为喜。”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文辞为流俗所笑,犹杰然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严子之文,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此!然吾以为文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 (选自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注】浼(mi):玷污。,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 病:批评 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 拔:拔除 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 绍:继承 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 加:超过,【答案讲评】B (“拔”解释为“拔除”明显不通。联系成语“出类拔萃”,此处“拔”应是“超出”之义。),6下列各句中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答案讲评】C (A.那个,指示代词; B他,人称代词,作小主语;C.他的,人称代词,作定语,与题干例句相同;D.一定,副词。只要掌握“其”的几种常见用法,可迅速做对此题。),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A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答案讲评】A (本题断句对于很多考生而言有点难度。注意“多今人之笑为迂者”暗含两种特殊句式的考查:主谓倒置和定语后置。把握到这一点,再运用对称法,才能选准A项: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8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 答:_,【答案讲评】示例:因为严祺先的文章:命意立论,卓尔不群;说理叙事,明白晓畅,严峻犀利。(只答“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或“文辞之工如此”也可),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 译文:_ (2)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 译文:_ (3)则余亦迂甚矣哉! 译文:_,【答案讲评】示例:(1)韩文公的文章,振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 (2)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情,不说别的,必须首先去除它的俗气才行。 (3)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啦! (三个句子,难度不大。坚持“直译为主”,找准关键点:“之”“起”“衰”,注意“衰”形容词作名词;“谓”“其他”“去”“其”“可”,注意“其他”古今同义;“甚矣”“哉”,一定要译到位。),附:参考译文 韩文公的文章,振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他的诗歌也是怪异奇特,独自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但是朱熹(考亭先生)曾经批评他诗文的俗气,认为他的上宰相书和读书城南诗就是这种情况。这难道不是因为他急切地谋求仕进,志在财利俸禄吗?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情,不说别的,必须首先去除他的俗气才行。现在天下文人很多,身处偏僻乡野,却(试图)在高官权贵那里通报自己的姓名,并且早晨写篇文章,傍晚时候就刊印出来,经常结集成鸿篇巨制,在拜谒达官贵人,结交知名人士时,就拿它来作为见面的礼物。像这样,文章即使不错,也显得很俗。我读严祺先先生,的文章,深深地感叹他的卓尔不群,超出世俗。无锡自从顾端文(顾宪成)、高忠宪(高攀龙)两位先生在东林讲学,远远地继承古圣绝学,圣人流传下来的风尚不曾远离,严先生出生在这个地方,诵读遗作,受遗留风教的熏陶,穿着儒士服,深入钻研经学。平日看重名节,言行谨慎,对社会的功名利禄抱有警惕,好像靠近它们就要被玷污一样。心有感触愤懑填塞其中,就事而发感慨,所以他的文章行文的主旨(思想),大多是被世人耻笑为不合时宜的。韩先生曾说:“他人取笑我,我心中把这当做一种喜悦。”那些人讥笑韩先生,只是因为他文章的言辞被流俗取笑,但他仍然还算是杰出的一代儒家领袖;如果是文章的主旨(思想)被流俗取笑,不又是,比古人(韩愈之类)更超出一层了吗!即使这样,假使让韩先生处在当今之世,他行文的主旨(思想)也应当像严先生这样不合时宜,一定不至于写出上宰相书和读书城南诗这样的诗文,而被名儒大家所取笑。严先生的文章,我所见到的只有几十篇,论理叙事,语言明快晓畅而思想严峻犀利,一个恭谨温顺的读书人其笔力含有杀气,文章言辞的精巧犀利就像这样啊!但我认为,文辞的精巧,现在世上那些不免于俗气的文人,也有的能做到这一点;严先生之所以卓尔不群超出一般的俗人,是在于他文章的命意立论,被世俗之人所共同讥笑为不合时宜。世人都讥笑他不合时宜,只有我不这样认为,且(对他)欣赏叹服,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了啊!,考纲在线 2012湖南卷考试说明语文科“考试内容”部分有关“古代诗文阅读”的考试范围包括“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简要解读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也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文言文阅读难,不是难在虚词,而是难在实词。虚词的词汇意义相对虚化,语法意义更显突出,易于归纳,也多有规律可循。而不明实词的意义,阅读做题则会随处有障碍。本考点值得考生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考“常见文言实词”,二是考“在文中的含义”。两者都是对高考命题考查范围的限制,表明既要求考生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词知识,又要具有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含义,是阅读文言文的一项基本能力。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各种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即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 在高考中,实词的考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主要考查类型有:(1)选择正确的释义;(2)选择错误的释义; (3)判断同形词语的古今异义或同义现象。,教材中的文言文是最好的范本,对一些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读成诵,以增强语感,对常见实词的意义要掌握扎实。高考所考实词越来越贴近教材,所考的实词,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也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词,重在考查考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体现了高考“试题在课外,知识点在课内”的特点。 考生在文言文阅读上,对于常见实词的掌握,多有两个误区:一是用猜代积,二是以今律古。所谓用猜代积,就是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过程中,不注重常见实词的积累,临考凭感觉去瞎碰乱猜,总以为常见实,词浩如烟海,因而产生畏难情绪,放弃积累,这显然是十分有害的。所谓以今律古,就是在阅读文言文时,常常对古今异义词不作辨析,想当然照搬了现今的意义。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的特点,古汉语多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较少,往往有其固定的意义。我们常常望文生义地对实词作了解释,表面上意思似乎贯通,实则歪曲了文章的本意。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非常,意外的变故;今为程度副词,“十分”的意思。类似这样的古今异义的实词,常见于文言文中,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存一份小心,切忌想当然地作出判断。,一、理解文言“一词多义”指要 1如何认识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食:(1)吃。寡人之于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2)吃的东西、食物。项羽之死:“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3)专指饭。诸葛亮隆中对:“百姓孰敢不箪食(s)壶浆以迎将军者乎?”(4)读s,喂。韩愈马 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通“蚀”,亏损。易丰:“月盈则食。”,再如:见:(1)看见。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会见。鸿门宴:“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3)接见、召见。荆轲刺秦王:“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4)xin(现),出现、显现。荆轲刺秦王:“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5)表示被动。荆轲刺秦王:“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的被动意义,使它变成了虚词。(6)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丁宁”的“见”即是此用法。,2怎样确定多义词在语境中的特定义 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义中的哪个意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仔细分析,提高阅读能力。一词多义是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这样,我们应该从理解一个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各个引申义和假借义。例如“见”(見),下面是“儿”,代表一个人,人头上一个“目”,表示人的眼睛能瞅事物,可见,“见”的本义是“看见”。从这个意义而得来的各种形式用眼睛来看人和事物的意义都是引申义。例如:会见、召见,又引申为“显现”、“显露”。这几个意义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见”用作被动当“被”讲时,它和本义并没有联系,主要是在用汉字反映事物时,本无其字,只好假借。,词义的引申主要有两种方式: (1)连锁式。 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步步延伸开去,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着距离远近的不同。如“寒”,本义为冷(“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引申为寒冷季节(“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又引申为贫寒(“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进一步引申为恐惧、害怕(“大渡桥横铁索寒”)。,(2)辐射式。 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展开。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没有距离远近的区别。如“节”,本义是竹节(“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辐射引申为木节(“盘根错节”)、关节(“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季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节操(“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节拍(“钿头银篦击节碎”)。 了解一词多义演变的联系方法,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认识多义现象: 类似联想。采用类似的事物来比喻,形成一词多义。如:引(本义“开弓”)延引牵引引导。,接近联想。应用接近的事物来代替。如:兵(本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 对比联想。由正面意义的词,联想到表示反面意义的词。如:去(本义“藏”,如“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离开废除舍弃。 懂得一词多义演变时不同的联想方法,可以从看似孤立的一词多义之间找到一定的联系,以便根据上下文意,选出正确义项。当然,凭以上三种方法来掌握一词多义还是很不够的。养成平时多积累、多整理的习惯十分重要。只有储存的词汇丰富了,才能在运用中熟能生巧。 在复习中,要扎实掌握课本中出现的常用实词的意义,逐课积累,并努力培养根据一定的语境来分析、判断词义的能力,为阅读、理解课外文言文打好基础。,二、高中语文教材常考文言多义实词推导记忆(120个)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 1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国(gu):国都,首都国家 推导提示: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首都”的意思。“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国家”的意义,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国都、京城(名)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国家(名) 忧劳可以兴国。(欧阳修伶官传序) 周代诸侯国(名) 见例句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汉以后王侯的封地(名)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后汉书张衡传),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b):边邑鄙陋 推导提示:“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边疆、边远的地方(名) 见例句(此句中“鄙”活用作动词,“把当做边邑”) 鄙俗、浅陋(形)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 表自谦(副)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焉用亡郑以陪邻 亡(wn w):逃跑 推导提示:“亡”的本义是“逃跑”。作名词则为“逃亡的人”。逃跑即人“失掉”,国家“失掉”即“灭亡”;生命“失掉”即“死亡”;东西“失掉”当然就“没有”了。,【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wn”: 逃亡,逃跑(动)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司马迁鸿门宴) 追亡(动词活用作名词,逃亡的人)逐北,伏尸百万。(贾谊过秦论) 灭亡(动) 见例句 燕虽小国而后亡。(苏洵六国论) 失去,丢失(动)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苏洵六国论) (2)读“w”: 通“无”,没有(动)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wi): 微小,细微 推导提示:“微”的本义是“微小,细微”。程度“小”就是“稍微”;地位“小”就是“低贱,卑下”;势力小就是“衰微”;非常小就接近于“没有”(但又不是完全没有,故此义用于假设,我们不能不感叹古人用词之巧)。由此义又可进一步引申出“隐匿”“暗暗地”等义。,【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微小、轻微(形) 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卑微、地位低(形)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李密陈情表) 衰微(形) 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韩愈祭十二郎文) 无,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动) 见例句,5失其所与,不知 知(zh zh):知道,了解,懂得 推导提示:“知”的本义是“知道,懂得”,知道多了当然有“知识”,变得聪明即“知识丰富、见解高明”(后写作“智”)。,【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zh”: 知觉(名) 其无知,悲不几时。 (韩愈祭十二郎文) 知道,懂得(动)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孔雀东南飞)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王勃滕王阁序) 相知,交好(动)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 (汉书苏武传) (2)通“智”,读“zh”: 智慧(名)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明智(形) 见例句,荆轲刺秦王 6秦兵旦暮渡易水 兵(bn):兵器、武器 推导提示:“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战争,军事”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兵器(名)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贾谊过秦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苏洵六国论) 士兵,军队(名) 见例句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争,战乱(名)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 扬州慢),7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xn): 言语真实,不虚伪 推导提示:“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不虚伪”。引申出“实在的,真实的”“守信”等义,言语真实,不说谎是一种美德,故古人又把它当做“一种道德”(仁义礼智信)。由“守信”进一步引申出“信用”,讲信用别人就会“相信,信任”你。,【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实情(名)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曹刿论战) 真实(形) 其信然邪?其梦邪?(韩愈祭十二郎文) 实在、的确(副)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讲信用、诚信(形)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贾谊过秦论),相信(动) 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汉书苏武传) 任凭、随意(动) 低眉信手续续弹。(白居易琵琶行) 信物(名) 见例句 使者(名) 自可断来信(这里指媒人),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通“伸”,伸张(动) 欲信大义于天下。(陈寿隆中对),8秦王必说见臣 说(shu shu yu tu):说明,解说 推导提示:“说”的本义是“说明,解说”。经过“解说”,就能“说服”别人;还可形成自己的“学说,主张”。说服别人,当然很高兴,故又有“喜悦”之义,后写作“悦”字。,【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shu”: 告诉(动)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一种文体(名) 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 言论,主张,学说(名)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司马迁鸿门宴) 剿袭之说。(顾炎武日知录),(2)读“shu”: 劝说,说服(动) 鲰生说我曰(司马迁鸿门宴) (3)读“yu”: 通“悦”,喜悦,高兴(动) 见例句 (4)读“tu”: 通“脱”,摆脱(动)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诗经氓),9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族(z):(同姓)亲属 推导提示:“族”的本义是“同姓亲属”。作动词是“灭族”。亲属都是同一“种类”(同姓直系亲属),所以又引申出“聚结”之义,进一步引申出“众,一般”之义。,【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家族,同姓的亲属(名) 见例句 类(名) 士大夫之族。(韩愈师说) (筋骨)交错聚结之处(名)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庄子庖丁解牛) 灭族(动) 族(这里为使动用法)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宫赋) 众,一般(形) 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牛),10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 推导提示:“顾”的基本义为“回头”,“回头看”,由此引申为“看”、“探望,拜访”、“顾念,考虑”等义。,【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回头,回头看(动) 相如顾召赵御史。(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看,视(动)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欧阳修伶官传序) 看望,拜访(动) 三顾频烦天下计。(杜甫蜀相) 顾念,考虑(动) 大行不顾细谨。(司马迁鸿门宴) 不过,只是(副) 见例句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11可以解燕国之患 解(ji): 分解(动物) 推导提示:“解”的本义是“分解(动物)”。“解释、解说”道理时需要条分缕析;解说之后就会让人“理解、领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就会形成自己的“见解”。“分解(动物)”义后又引申为“解开”一切纠结之物,故有“解放、解脱”的意义,解开纠结之物后,纠结之物就会“松弛”下来,进一步引申为“懈怠”(心理上的松弛,后写作“懈”)。解开心中的结,就是“和解”。,【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剖开,分割(动)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庖丁解牛) 解除(动) 见例句 理解、明白(动)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解释(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12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见(jin xin):看见 推导提示:“见”的本义就是“看见”。看见的东西多了,就会有“见识、见解”;至于“召见、谒见”等都与“看见”有关。被看见即“出现”在别人眼睛里,(后作“现”),由此被动意义虚化出介词“被”。,【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jin”: 看见(动)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荀子劝学) 往见,拜见(动) 项伯即入见沛公。(司马迁鸿门宴) 召见、接见(动) 见例句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被动,被(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对自己如何,我(副)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2)读“xin”: 通“现”,出现(动)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荆轲刺秦王) 通“现”,表现(动) 信义安所见乎?(汉书苏武传),13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除(ch):台阶 推导提示:“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台阶(名)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朱子家训) 殿阶(名) 扶辇下除,触柱折辕。(汉书苏武传) 任命,授职(动)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 李密陈情表) 清除,除去(动) 见例句,14士皆垂泪涕泣 涕(t):眼泪鼻涕 推导提示:“涕”的本义是“眼泪”,流眼泪时会鼻子发酸而流出鼻涕,故后又引申出“鼻涕”之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眼泪(名)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孔雀东南飞) 流眼泪,哭泣(动) 见例句,15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ji):走近、靠近、前往、趋向 推导提示:“就”的本义是“走近、靠近、前往、趋向”。引申为达到目标的含义“完成、成功”。走上领导岗位,就是“就职、赴任”。,【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前往(动)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陈寿隆中对) 靠近,接近(动)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踏上,登上(动) 见例句 就职、赴任(动) 连辟(连辟:屡被征召)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完成,成功(动)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王安石伤仲永),16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y wi):失掉,遗失 推导提示:“遗”的本义是“失掉,遗失”。用作名词则是“遗失之物”;遗失东西往往是因为“忘掉,忽略”了;失掉了的东西只好“留下来”给别人拣;由“失掉之物”的意义又可特指“排泄大小便”。由“留”义引申出“死者留下的”“送给”“送信”“赠送”等义。,【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y”: 遗失、丢失(动)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贾谊 过秦论) 抛弃(动)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遗留(动) 蒙故业,因遗策。(贾谊过秦论) 排泄大小便(动) 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读“wi”: 给予、赠送(动) 见例句,1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诚(chn): 真心,不诡诈,不虚伪 推导提示:“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引申出“确实,的确”“果真”等义。,【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真诚,真心(名) 乃能衔哀致诚。(韩愈祭十二郎文) 愿陛下矜悯愚诚。(李密陈情表) 确实,的确(副) 见例句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 如果,果真(连) 诚能得樊将军首。(荆轲刺秦王),18使使以闻大王 使(sh): 推导提示:“使”有两个基本义:一是连词,假使;一是叫,让。由“叫,让”引申出“奉使命”,进一步引申出奉使命的人“使臣”。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命令,派遣(动) 见例句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唤(动) 妾不堪驱使。(孔雀东南飞) 致使,让(动)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杜牧阿房宫赋) 出使(动)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司马迁 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者(名)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假使,假如(连)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苏洵六国论),19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少(sho sho):多的反面 推导提示:“少”的本义是“多的反面”。“稍,略微”指程度轻;“时间短暂”就是时间少,进一步引申出年龄小的“少年,青年”的意义;把人看“小”了,就是“轻视,瞧不起。”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sho”: 不多(形) 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缺少(动) 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减少(动)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不多时、一会儿(名)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苏轼赤壁赋) 稍微(副) 见例句 (2)读“sho”: 年轻(形)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司马迁鸿门宴) 年轻人(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 兰亭集序),20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走(zu):跑,逃跑奔向 推导提示:“走”的本义是“跑,逃跑”。(古代的走叫“行”)引申出“奔向”。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跑(动) 见例句 逃跑(动) 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奔向、趋向(动)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杜牧阿房宫赋),21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z c): 推导提示:“卒”的本义一是步兵;一是肚子上的创伤。(甲骨文字型,它的外部是一“衣”字表示肚子。内里是交叉文饰,乃是肚子上的花纹,这是指狩猎或战争中搏杀后的伤口。)由于古代医疗技术差,肚子受伤意味着“死亡”,因而“卒”有“死亡”之义;这一意义后来写作“猝”表示突然死去,故后“卒”亦有“突然,匆忙”的意义。“死”就是生命“完毕”,由此进一步虚化为副词“终于”。,【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z”: 士兵(名)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司马迁 鸿门宴) 死(动)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终了、完毕(动)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李密陈情表) 终于(副)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读“c”: 通“猝”,仓促,突然(副) 见例句,22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bi p):睡眠时用以覆体的东西,被子 推导提示:“被”原意为“被子”。由这一意义引申出“覆盖”义,既而比喻引申出“遭受,遇到,蒙受”的意义,因这几个意义运用在人与人的交际之中,且暗含被动,因此,进一步引申为表被动。既用于覆体,覆体物必定要散开,铺平,所以逐渐引申为“披散,散开”之意。,【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bi”: 被子(名)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遭受,遇到,蒙受(动) 见例句 (2)读“p”: 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动) 将军身被坚执锐。(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鸿门宴 23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得(d): 获得、得到 推导提示:“得”本义为“得到”。“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的意义引申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心得,收获(名)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取得,获得(动)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俘获(动)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汉书苏武传) 得意,满足(动)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王羲之兰亭集序) 通“德”,感激(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孟子鱼我所欲也) 能够(动) 见例句 对,合适(形) 此言得之。(苏洵六国论),24沛公欲王关中 王(wn wn):帝王、天子 推导提示:“王”的本义是“帝王、天子”。作动词则有“为王,统治天下”之义,后又作为“臣子的最高封爵”。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wn”: 一国的君主(名)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读“wn”: 称王,指统治天下(动) 见例句,25素善留侯张良 善(shn): 好,美好 推导提示:“善”的本义是“好,美好”。“有道德”、“有本领”、“做得对”当然是“好”。有道德的人是“好人”。有道德的事是“善事”。做好人做好事是与人“亲善”,与人“交好”。做得对,自然是“令人满意”的“好的行为、优点”,美好的一切都是让人“喜欢”的。,【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好(形) 甚善。名我固当。(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好的事(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认为好、喜好(动)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交好、亲善(动) 见例句 善于、擅长(动)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通“缮”,擦拭(动) 善刀而藏之。(庄子庖丁解牛),26张良是时从沛公 从(cn zn): 推导提示:“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cn”: 跟随(动) 见例句 随着,接着(动)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苏洵六国论) 依顺,听从(动) 臣从其计。(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参与(动) 弟走从军阿姨死。(白居易琵琶行) 依傍,紧挨着(动) 樊哙从良坐。(司马迁鸿门宴) (2)读“zn”: 通“纵”,合纵的盟约(名)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贾谊过秦论),2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私(s):自己的偏爱私人占有,掠夺偷偷地 推导提示:“私”的本义是“自己的”,“个人的财产、利益、欲望等等”就是自己的事物,对自己的事物当然“偏爱”;如果对别人的事物“偏爱”,就会“私下,偷偷地”想去“掠夺”,变为自己“私人占有”的事物。,【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私人的、自己的(形)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 偏爱(动)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私下、偷偷地(副) 见例句 燕王私握臣手曰, “愿结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8距关,毋内诸侯 内(ni n): 由外进入 推导提示:“内”的本义是“自外入内”。由此引申出两个基本的意义:一是“内部、内室”;一是“使进入,接纳”,这一意义后写作“纳”。妻妾一般在内室操持家务,很少出门,故古人又把妻妾称为“内”。后妻子的亲属也用“内”称呼,如“内侄、内弟”等。,【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ni”: 里面(名)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内部(名)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贾谊过秦论) (2)读“n”: 通“纳”,接纳(动) 见例句,29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当(dng dng tn): 对着、面对 推导提示:“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dng”: 对着,面对(介) 木兰当户织。(北朝民歌木兰诗) 相抵,相当(动) 见例句 担当、担任(动)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李密陈情表) 把守,占着(动)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应当(动)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将、将要(副)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孔雀东南飞),处在某个时候(介)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司马迁鸿门宴) (2)读“dng”: 适当,恰当(形) 甚善。名我固当。(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抵押(动)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汉书苏武传) (3)读“tn”: 通“倘”,如果(连)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30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g): 推导提示:“故”有两个基本义:一为“缘故”;一为“旧的”。由“缘故”虚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无缘无故)等义。由“旧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时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义。由“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之义。,【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缘故、原因(名)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旧的(形)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王勃滕王阁序) 老、衰老(形) 暮去朝来颜色故。(白居易琵琶行) 旧交情、老交情(名) 见例句 故意,特意(副)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所以(连)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仍然(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31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幸(xng):逢凶化吉,免于灾祸 推导提示:“幸”的本义是“逢凶化吉,免于灾祸”。故引申出“运气好,境遇好”。“天子所至”“非法取得某种东西或实现某种愿望”当然都是运气好;天子在宫里常常到“宠爱,宠幸”的妃子处,故又引申出“宠爱,宠幸”之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幸运(形)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韩愈祭十二郎文),侥幸(形)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幸亏(副) 见例句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孔雀东南飞) 希望(动)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 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动)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 宠爱(动) 妇女无所幸。(司马迁鸿门宴) 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副) 大王亦幸赦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2张良出,要项伯 要(yo yo):即“腰” 推导提示:“要”在古代即“腰”字(甲骨文是两手叉腰形)。腰子就是肾,古人认为肾是生命之本,是人体最基本的部位,故引申出“基本的东西,要点”,基本的东西都是“简要的”。腰子处在人体的中间,故又引申出“在半路上拦住”,后来写作“邀”。往褒义发展为“邀请”;往贬义发展为“要挟”,往中性发展而为“求得,设法获得”。,【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yo”: 相约(动)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通“邀”,邀请(动) 见例句 要挟、威胁(动) 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方苞狱中杂记) (2)读“yo”: 重要、显要(形) 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增减要语。(方苞狱中杂记)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33项伯即入见沛公 即(j):走近、靠近、走向 推导提示:“即”的本义是“走近、靠近”(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故引申为“立即、马上、就”等义。“走近”“高处”就是“登上”之义了。,【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当,就在(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司马迁鸿门宴) 登上(帝位)(动)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书苏武传) 就,立即(副) 见例句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司马迁鸿门宴) 走近,接近(动) 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烧绝之,虽疮手勿惮。(童区寄传),3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望(wn):向远处看 推导提示:“望”的本义是“向远处看”,故有“观察”之义;“希望,盼望”就是“向远处看”的抽象形式。 “名誉、名望”当然是每个人所期望的,反义引申而为 “埋怨,责怪”。阴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日月相望”,所以此时又叫“望日”。,【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向远处看(动)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盼望,希望(动) 见例句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观察(动)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司马迁鸿门宴) 希望(名)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名望,声望(名) 先达德隆望尊。(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望日。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名)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为既望)。(苏轼赤壁赋),3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bi): 推导提示:“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叛”,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通“背”,背叛,违背(动) 见例句 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量)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贾谊过秦论) 越发、更加(副) 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6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xi):道歉,谢罪 推导提示:“谢”的本义是“道歉,谢罪”。道歉当然就是要把道歉的话“告诉”别人。进一步引申出“辞,谢绝”。由此再引申出“辞别”,花辞别枝头即“凋谢”。,【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道歉、谢罪(动) 见例句 告诉(动)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辞别(动) 往夕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 推辞、拒绝(动)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孔雀东南飞) 感谢(动)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司马迁鸿门宴),37项王、项伯东向坐 坐(zu): 推导提示:“坐”的本义是人在席子上的跪跽之形,即“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既是“坐”自然就有“座位”,“坐”是不动的,故又有“止息,停留”义。,【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坐着,坐下(动) 见例句 座位。通“座”(名) 因击沛公于坐。(司马迁鸿门宴) 因犯罪,因而获罪(动) 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使楚) 副有罪,当相坐。(汉书苏武传) 因为,由于(副) 停车坐爱枫林晚。(杜牧山行) 徒,空(副)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38范增数目项王 数(sh sh shu c): 计算 推导提示:“数”的本义是“计算”。“数目”是“计算”出来的;计算成为一门技术就叫“算术”,并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技艺”。“占卜”计算“命运、规律”等,故又有“占卜”“命运”等义。列举罪状,加以斥责当然就需要“计算”一项一项指出;数目多了,就可引申出“几”“屡次,多次”“密”等义。,【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sh”: 数目、数量(名)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几、几个(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规律、道理(名)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天数、命运(名)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2)读“sh”: 责备、列举罪状(动) 景公召而数之曰(刘向晏子治东阿) (3)读“shu”: 屡次(副) 见例句 (4)读“c”: 密、细密(形)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3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属(sh zh): 推导提示:“属”的本义是“连接”。“撰写”正是把字一个个连接起来;“跟随”也是连接的形象描述。跟随某人自然“属于”某人一伙的,“隶属”当然是同一“类”被“管辖”的,“亲属”更是属于同一类的。,【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sh”: 隶属、归属(动)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白居易琵琶行) 类(名)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辈、等(名) 见例句,(2)读“zh”: 劝请(动)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 撰写(动) 衡少善属文。(后汉书张衡传) 通“嘱”,嘱咐、嘱托(动) 属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岳阳楼记) 随从(动)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羽之死),40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安(n): 推导提示:“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 “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安稳(形) 然后得一夕安寝。(苏洵六国论) 舒适、安适(形)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安心(形)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抚慰,安抚(动)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哪里,怎么(副) 见例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哪里,哪儿(代) 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4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举(j):举起、抬起 推导提示:“举”的本义是“举起、抬起”。这是一个“举动”,活用为动词即“举行、发动”。举有由低到高的含义,所以可引申出“提拔、举荐”之义;由此又引申出一般意义的“应举”。举起东西应该是有所用,故又引申出“拿、用”,进一步引申为“占领”之义。后又虚化为范围副词“全”。,举起,抬起(动)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司马迁鸿门宴) 拿、拿起(动)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苏洵六国论) 推荐、推举(动)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李密陈情表) 攻下、占领(动)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贾谊过秦论) 成功(动)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 全、尽(形) 见例句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42.怀王与诸将约曰 诸(): 推导提示:“诸”有两个意义:一是“众多,各”;一是“之于”。 众多,各(形) 见例句 兼词,相当于“之于”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43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如(r): 推导提示:“如”的本义是“像”。(取女孩学话很像大人,这是女孩学语言的先天优势,古人也发现了这一点,故“如”义“从女从口”。)要“像”当然要“遵从,依照”一定的标准;才能、品行“像”某人,当是“比得上”他。既是“像”,当然还不是完全一样,故又引申出“如果”义,表假设。又因为“像”,有用作描摹事物的情态的词缀“的样子”。,【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往,到去(动) 见例句 像、如同(动) 大弦嘈嘈如急雨。(白居易琵琶行) 及、比得上(动) 弟子不必不如师。(韩愈师说) 按照(动)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汉书苏武传) 如果、假如(连)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或者(连)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线产品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电瓶车电池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电焊维修技能知识培训课件
- 北京住房租赁考试题库及答案
- 1-Methyllysergol-d3-生命科学试剂-MCE
-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课件
- 家庭考试题及答案老版
- 保定教师考试题型分布及答案
- 酿酒考试题及答案
- 电热水器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教育机构兼职教师聘用合同
-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测评物理试题(含答案)
- 形势与政策正确认识中国经济热点问题讲稿-2025秋版本
- 影楼销售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 民法典出租房屋合同条款
- 公钥可搜索加密协议:设计原理、安全分析与前沿探索
- 酒店安全巡查日常检查记录表
- 肿瘤常见急症及处理
- 2025年体彩代销者考试题库
- 田螺姑娘课文讲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