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重大改革》PPT课件.ppt_第1页
《高中历史重大改革》PPT课件.ppt_第2页
《高中历史重大改革》PPT课件.ppt_第3页
《高中历史重大改革》PPT课件.ppt_第4页
《高中历史重大改革》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一. 梭伦改革的历史背景,1. 雅典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引起社会动荡。P5,(政)贵族政治:控制首席执政官和长老会议,架空公民大会。 (经)债务奴隶制:平民沦为“六一汉”甚至债务奴隶。,2. 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要求分享政治权力。P6,平原派、山地派、海岸派,3. BC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P7,疯诗人事件得到大众拥护; 夺回萨拉米斯岛走上政治舞台。,二. 梭伦改革的措施,1. 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P8,2. 确立财产等级制。P9,3. 改革国家机关。P10,4.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1)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2)建立“四百人会议”实际执掌最高统治权。 (3)建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影响: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影响:打破贵族世袭特权,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政治权利。,影响:提高了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影响:促进雅典经济的发展。,1. 经济上: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P13,三. 梭伦改革的影响,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政治上: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P13 开西方民主政治先河。,(1)解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2)财打破贵族世袭特权,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政治权利。 (3)机构提高了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3. 文化上:促进雅典文化繁荣。,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四、其他 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3、特点:折中。 4、结果:成功。,阅读下列材料: 根据梭伦的立法,年收入达500麦斗以上为第一等级,年收入达300麦斗的为第二等级,年收入达200麦斗则为第三等级,年收入200麦斗以下的全归为第四等级,当时,前两个等级约1000人,后两个等级约为30000人。 请回答: (1)雅典公民被划分为四个等级的依据是什么? 财产 (2)与凭血缘建立的等级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打破贵族世袭特权,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政治权利。 (3)对雅典的哪一个阶层最有利? 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4)财产等级制度能给雅典公民带来真正的平等吗?理由? 不能。因为这个制度的标准是财产越多,等级越高, 享受的权利越多,下层平民的权利仍然受到限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梭伦出身贵族家庭,为人正直,聪明颖悟。青年时因家道中落,曾到国外经商,游历广泛,饱览人情世事。他深知雅典社会的问题所在,具有革除弊端,建立公平社会的政治抱负。他以诗歌抒发情怀,寄托自己的政治理念,即节制、中庸、公平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政治理念成为他后来进行改革的基本原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他深知雅典社会的问题所在”,“社会的问题”主要是指什么? 雅典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引起社会动荡。 (2)梭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或原则是什么? 节制、中庸、公平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材料二】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3)“站在两个阶级前面”中的“两个阶级”具体指什么? 贵族和平民。 (4)梭伦在改革中对贵族和平民采取了怎样的立场? 不偏不倚、公平公正。 (5)梭伦说:“我制定法律,无非贵贱,一视同仁。” 他在具体改革中做到了吗?举例说明。 没做到。如他确立的财产等级制度实质上是以财产的 多少来分享政治权利的制度,广大贫穷平民未能获得 与富裕公民相同的权利。,背景 (一)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使变法成为必然。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封建土地私有制,新兴地主、农民,战争频繁,私学;百家争鸣,(二)他国变法为之提供经验。 1.春秋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 鲁国:“初税亩” 2.战国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实质:承认土地私有,(三)秦国背景:秦孝公为富国强兵重用商鞅变法。,不利条件 比中原落后 之前的改革没有成效。,有利条件 国君权力集中 法家学说受认同 尚武精神,机遇 对手晋国分裂 中原士人追求建功立业,4. 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5. 商鞅来到秦国得到重用, BC356年开始变法。,三. 商鞅变法的措施,1.经济上,(1)为田开阡陌封疆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2.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3.政治上,(1)废除“世卿世禄制” (2)严密的户籍制,连坐法 (3)废分封、行县制 (4)“燔诗书而明法令” (5)制定秦律 (6)改革社会风俗,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中央集权制度的 建设从此开始。,四. 商鞅变法的影响,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积 极,消 极,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农业生产。,军: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政: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总之,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基础。,轻教化、重刑罚 加重对人民的压迫 未与旧制旧俗划清界限,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五. 其他, 根本原因:侵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直接原因:支持者秦孝公去世。,1. 商鞅之死,2. 结果:成功 原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秦孝公支持 商鞅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措施有效,3.启示 改革是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 改革要不畏困难、不怕牺牲。,阅读材料史记列卷第八商君鞅 : 【材料一】 (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碾,秦人富强。 【材料二】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材料三】 太史公曰:商君,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和事相类(原注: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变法为何能推行? 据材料一概括变法措施,并总结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效果。 据材料二、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商鞅变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从经济、政治、军事三个方面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商鞅变法的作用。,【材料三】,图1 图2 图3,请回答: (3)三幅图各反映了怎样的史实?有何内在联系?在秦朝建立后的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有哪些方面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措施的?,图1是商鞅变法;图2是秦统一六国;图3是秦朝建立后巩固统一的措施。 1为2奠定基础;2是3的前提;3巩固了2的成果;1为3提供借鉴。 措施有: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度量衡;重农抑商等。,一.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1. 有利条件,(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促进生产和民族融合。 (2)拓跋硅时期已经开始鲜卑的封建化。,2. 不利条件,(1)宗主督护制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 (2)民族矛盾尖锐。 (3)人民起义不断。,二.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期(冯太后) 重点:建立新制度,(1)制定官吏俸禄制, 整顿吏治,(2)均田制,(3)三长制,(4)租调制,2. 后期(孝文帝) 重点:移风易俗,汉化,(1)495年,迁都洛阳,(2)易服装,(3)讲汉话,(4)改汉姓,定门第等级,(5)通婚姻,(6)改籍贯,三. 孝文帝改革的作用,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1. 促进经济的复苏和繁荣。,2. 促进鲜卑的封建化。,3. 促进民族融合。,一.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社会矛盾日益激化,2. 积贫积弱,3. 庆历新政失败,(1)阶级矛盾 (2)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3)民族矛盾,(1)含义 积贫:国家财政困难、百姓贫困。 积弱:军队战斗力低。 (2)原因 集中军权积弱 集中行政权冗官 战争需要、荒年募兵冗兵 岁币,积贫,二.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069年),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1. 富国之法,(1)青苗法 (2)农田水利法 (3)免役法(募役法) (4)市易法 (5)方田均税法 (6)均输法,2. 强兵之法,(1)保甲法 (2)保马法 (3)将兵法 (4)设军器监,3. 取士之法,(1)改革科举制度 (2)整顿太学 (3)惟才用人,三. 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富国之法 政府财政收入,农民负担,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积贫局面。,2. 强兵之法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积弱局面。,3. 取士之法 为变法起了舆论宣传作用,并且培养了大批人才。,一.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1. 中世纪天主教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2. 中世纪出现了反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异端运动。,1416世纪,西欧开始向近代过渡。 (1)经: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2)政:西欧民族国发展。 (3)思:文艺复兴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二. 欧洲宗教改革概况,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1. 兴起:,(1)揭序幕: (2)内容 :“因信称义”圣经本民族教会 (3)影响: 推动农民起义1555“教随国定”合法 为欧洲其他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道路,发展 (1)加尔文宗教改革 (2)亨利八世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九十五条论纲,三. 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1. 打击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促进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2. 解放了思想,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3. 英国形成了清教运动,并导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 改革的历史背景,第六单元 穆罕穆德阿里改革,1. 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内忧,(1)政:马木路克架空帕夏 (2)经:包税制 (3)军:马木路克为争权夺利连年战乱,2. 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外患,3. 穆罕穆德阿里在埃及人民3rd起义中掌权。,二. 阿里改革的内容,第六单元 穆罕穆德阿里改革,1. 改革土地制度 2. 促进经济发展 3. 政治、文化和军事改革 (1)政治:建立高度的中央集权。 (2)文教:开放政策,学习西方先进经验。 (3)军事:建立新式军队。,三. 阿里改革的影响,第六单元 穆罕穆德阿里改革,积极影响 (1)确立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奠定近代埃及民族国家基础。 (2)建立近代工业,提高生产力。 (3)促进文化繁荣,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 (4)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发展,推动埃及历史的进步。,2. 消极影响 残暴统治和连年的对外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一. 改革的历史背景,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 政治:,2. 经济:,3. 思想:,4. 军事:,农奴制引起农奴起义不断。,农奴制阻碍俄国工业的发展。,出现反对沙皇专制和要求废除农奴制的新思潮。,农奴制导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二. “二一九法令”主要内容(亚历山大二世),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 政治:,2. 经济:,3. 组织:,4. 过渡期:,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民高价赎买小块土地。,村社加强对农民的控制。,2年。,三、“二一九法令”的评价,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进步性,(1)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有利于工业发展。 (2)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转折点, 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2. 局限性,(1)掠夺性 (2)欺骗性 (3)不彻底,高价赎买。,土地比以前量少质差。,大量封建残余。,图1 图2 图3 图4 (1)图1反映了19世纪中叶俄国怎样的社会状况?2 (2)图2对俄国现状和未来发展提出了怎样的变革主张? 2 (3)图三战争,俄国结果怎样? 1 (4)由三幅图可以看出,俄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废除 农奴制改革的? 4 (5)图四是谁?在图1、图2和图3形势下,他在历史上有什么 政治作为? 1,阅读左侧图片,请回答: (1)说出左面法令颁布的时间和人物。 (2)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它有何进步意义?,四. 改革的作用,1.经济: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政治 (1)政治体制: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 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2)司法制度:参照西欧模式进行司法改革。 3.军事: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鼓励办学、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俄国传播。 总之,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改革后俄国经济存在的问题:P100 1. 俄国总体水平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 2. 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 3. 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集中在莫斯科等地。,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其它 性质:沙皇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沙皇遇刺,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1868),一. 背景,内忧:德川幕府统治危机 (1)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政治上:大盐平八郎起义,2. 外患: 1853年黑船事件,民族危机,3. 日本社会危机加剧,4. 前提倒幕运动成功,明治维新前提倒幕运动 1)原因:尊王攘夷运动失败的启示。 2)目的:推翻幕府统治。 3)领导:(中下级武士)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 4)根据地:西南强藩(长州、萨摩、土佐) 5)过程:倒幕派加紧倒幕大政奉还辞官纳地 戊辰战争(鸟羽、伏见) 6)结果: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迁都东京)。,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一. 背景,内忧:德川幕府统治危机 (1)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政治上:大盐平八郎起义,2. 外患: 1853年黑船事件带来民族危机,3. 日本社会危机加剧,4. 前提倒幕运动成功,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1868),内容1868,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1868),三、影响 1、积极 (1)政治:1889日本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化。 (2)经济:初步实现工业化,成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3)军事: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4)国际地位:废除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唯一独立的国家, 并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中的一员。 2、消极 (1)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忠君、武士道、天皇权威)。 (2)对外扩张,侵略朝鲜、中国,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1)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 2)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信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3)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