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闻两篇》PPT课件.ppt_第1页
《短新闻两篇》PPT课件.ppt_第2页
《短新闻两篇》PPT课件.ppt_第3页
《短新闻两篇》PPT课件.ppt_第4页
《短新闻两篇》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和报告文学,第四单元,1.什么是新闻? 广义:是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诸种新闻文体的总称。狭义:专指“消息”。 2.什么是消息? 消息,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现手段,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传播价值的事实进行迅速及时报道的文体。消息的特点:用事实说话、迅速及时、简明扼要。,3.消息的构成 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构成。导语、主体不可缺少。 消息的开头一般有“电头”,如“本报讯”“新华社月日电”“本报社通讯员报道”之类。“电头”后空一格,紧接的是导语。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4.消息的标题:单行、双行、多行 双行标题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正题的上面有引题(也叫肩题、眉题);另一种是正题下面有副题(也叫辅题、子题)。 5.正题、引题和副题的作用:一般来说,正题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引题主要阐发意义、渲染气氛、介绍背景等作用,副题则多是对正题起补充、说明作用。,小河弯弯向东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月儿弯弯的海港,夜色深深灯火闪亮 东方之珠整夜未眠,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船儿弯弯入海港,回头望望沧海茫茫 东方之珠拥抱着我,让我温暖你那沧凉的胸膛 【东方之珠】,别了,“不列颠尼亚”,别了,不列颠尼亚,凝重:端庄;庄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子夜:半夜。 易帜:变换旗帜,文中指降英国国旗、 升中国国旗。,文本探究,本文是一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1.本文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简要概括主要内容),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离任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1) 主体: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2-10) 结语: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3、文中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三次降旗,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提示】 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15,添马舰东面广场降英国国旗; 场景三:7月1日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式,最后一次降下米字旗。 象征意义:英国殖民主义者结束在香港的统治权,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4、港督降旗仪式,作者为什么说“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提示】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降旗。,5、对于在驻港英军总部附近举行的告别仪式,作者也只是提了一句,但作者随后捕捉到了一个典型的镜头:“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该如何理解? 【提示】 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6、别了,“不列颠尼亚”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它的新颖仅从标题上就可见一斑,读了本文,你觉得标题好在哪里?,【提示】 标题有两层含义。从字面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海面。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2.本篇新闻的标题是“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层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篇的题目活用了此文的题目。,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香港末任港督乘船离开香港,标志 着英国长达150年的统治结束,导语,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英国告别仪式 降旗仪式 香港交接仪式易帜 “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主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0个字) 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中文。许多外国人为留学、就业、投资、贸易等,苦学“方块字”,苦练“中国话”。英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普及中文学习;美国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韩国不少企业都开设中文学习班。,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3.记住历史,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罗森塔尔, 美国记者,本篇新闻获当年普立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被杀害的多是犹太人。,一位党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对一批又一批新来的囚犯说过这样的话:“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巨大的焚尸炉,集中营里的万人坑,集中营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集中营幸存者,图片链接doc 整车拉走的尸体,凝重,(nn),世人瞩目,(zh),纳粹,( cu ),焚尸炉,(fn),婆娑,(su),堪称典范,(kn),嬉笑,(x),明媚温暖,(mi),步履蹒跚,(l),雏菊怒放,(ch),戕害,(qin),嚼蜡,(jio),注音:,1、划分文章段落,试概括分析作者感受 2、选段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 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4、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儿童在追逐游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难道是作者不喜欢这么美好的一切?,5、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6、如何理解: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1、划分文章段落,试概括分析作者感受。 【提示】,2、选段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 【提示】 出于一种不安的心情产生的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提示】 本文有所不同,它突破了“客观报道”和“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豪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作者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4、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儿童在追逐游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难道是作者不喜欢这么美好的一切?,【提示】 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 ,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5、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提示】 作者将这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合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垮的,正义必战胜邪恶。连这种地方都能开出胜利之花、正义之花,地球上还有什么邪恶不能被打倒呢?,6、如何理解: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提示】 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细节描写,在集中营长廊里那数以万计的已遇难的囚徒们的照片中,竟有这样一幅充满青春与梦想的照片,而这美好的生命已化为灰烬,这不正是对法西斯的控诉吗?,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浑身发抖,狭小的女牢房,惊惧万分,叫不出来,纪念长廊,沉思,执行绞刑的地下室,窒息,参观结束时,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 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反应,课堂拓展,请为这一篇新闻稿写一段颁奖辞。,一段让人震惊的历史,一幅幅令人难以置信的画面,罗塔森尔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创作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今天的“死亡墙”,德总理向遇难者致哀,祈 祷 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呀多少祈祷在心中 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 让地球忘记了转动呀四季少了夏秋冬 让宇宙关不了天窗叫太阳不西冲 让欢喜代替了哀愁呀微笑不会再害羞 让时间懂得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