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ppt_第1页
《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ppt_第2页
《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ppt_第3页
《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ppt_第4页
《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阴阳五行学说,何谓阴阳? 阴阳源於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以阴阳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例如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萌动、强壮、外向、功能性的,均属阳;相反,凡是宁静、寒冷、抑制、内在、物质性的,均属阴。 阴阳学说亦应用於中医学上,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及病理变化的规律。 简单来说,阴是指人体实质的物质,即体液,包括血液、津液、泪水、鼻水、内分泌,甚至男性的精液。至於阳,则指人体非实质的物质,即身体的机能和气。 阴阳协调,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调,则百病丛生。 阴阳平衡 阴盛阳虚 阴虚阳盛,阳盛:身体机能过度活跃,精神亢进,内热,损耗体内液体,症状是发热、口渴、大便燥结、头痛、失眠、烦燥不安等。阳虚:身体机能衰退,活动力减弱,内寒,症状是疲乏无力、畏寒肢冷、自汗、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等。 阴虚:身体阴份不足,会感到口燥咽乾、皮肤乾、贫血、内分泌失调、内热、手足心热等。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人体内若阳气偏旺,阴气就必然受损;相反阴气为主,阳气则受抑制。阳气旺盛会产生热证,阴气至极会产生寒证。寒到极点会生内热,热到极点也会生内寒,即寒证。 阴阳并非总是对立的,也互相依赖而生。例如,人体的机能活动(阳),必须有营养物质(阴)的滋养,但另一方面,机能活动又生卺营养物质,变成身体所需,藉以维持生命。,阴阳五行学说,何谓五行? 中医的五行学说,许多人认为十分抽象,难以明白。其实,五行学说是一套和西方医学截然不同的理论,用的是另一种语言,另一套代号。就如代数用XYZ,化学将水解释为H2O,都是一种代号,我们必须首先要明白那套语言,才能明白背後的理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中医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诞生,是由这五种元素组成的。中医学利用这五种元素的特性来形容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间的关系、生理现象以及病理变化。实际应用上,调理身体治病时,某些器官若有病,可能需要针对另一器官。 五行属性脏腑特性木肝胆肝的特性是怕郁结,要像树木般得到舒展火心小肠心推动气血温暖整个人土脾胃脾主消化吸收,滋润身体,如大地孕育万物金肺大肠肺主声,肺气宜清,如金属般铿锵有声水肾膀胱生命的本源来自水,而肾属先天的本源 五行学说除应用於脏腑外,亦推而广之,将人体的组织、情志、药物的性味,以至大自然的变化,都纳於其中。,阴阳五行学说,何谓相生相克? 相生:是指五行中互相资生和助长: 钻木取火木生火火的灰变成泥土火生土泥土蕴含矿物质及金属土生金金属溶後会有水金生水水滋养树木水生木 例如:脾(土)主管消化系统,负责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我们才有生命力,有呼吸,有气,所以说土生金(肺)。由於有这关系,因此有培土生金法,即采用健脾的方法来治疗肺虚的疾病。 相克:是指五行中互相制约和克服: 金坚硬防碍树木生长金克木植树以防泥土松脱木克土泛滥时用沙包挡水土克水用水来灭火水克火用火可溶掉金火克金 例如:肝(木)的生理功能失常,影响脾胃,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即肝气犯胃(土)。治理胃不适时,不单针对肠胃,还要疏肝理气。 例如:肾属水,心属火,水火不容;若肾水不足,心火相对便旺盛,以致心跳加速,肾上腺素激增,精神过度活跃,表现出来的徵状是无故心跳、心慌,但心脏功能却正常。中医学上称这现象为心肾不交。医治的方法是加强肾水,以扑减心火,即所谓的滋水制火。,几种常见病症,肝氣犯胃 肝氣指肝臟的功能,包括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部分功能。由於體內有熱,令肝氣亢盛,以致影響脾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胃口不滯。以五行學說解釋,肝屬木,脾屬土,而木剋土,因此肝火過盛會令胃部同樣過熱不適。 肝氣犯胃的其他證狀包括頭暈、容易發怒、無故嘆氣、胸口翳悶、上腹脹痛等,許多人誤以為是胃痛,只吃胃藥並不能疏肝氣,於事無補。,肝氣鬱結 在五行學說中,肝屬木,運行要順暢。若因病或心情欠佳、悲哀憤怒等七情六慾,致令肝氣疏泄受阻,便會引發身體不適,例如兩脹痛、噯氣、食慾不振、胸脘痞悶、煩燥易怒等。宜疏肝理氣,解鬱止痛。,五更泄瀉 證狀名稱。五更是天快亮的時間。病者通常在黎明前腹痛,腹瀉後痛狀減輕,這問題一般多是脾腎兩虛所致。消化不良、胃弱、醉酒、肝火上升者亦可能出現此證狀。,三火爍金 在五行學說中,腎屬水、肝屬木、心屬火,肺屬金。腎(水)陰不足,不能養肝(木),肝陰不足,心火便上,三火齊上,便會傷及肺(金)。肺病患者通常有此情況,他們不單肺部不適,腎、肝和心亦同時虛弱,治療時不能單靠消炎,還要整體調理。,心腎不交 腎屬水,心屬火,若腎水不足,心火便相對旺盛,以致心跳加速,腎上腺素激增,精神過度活躍,表現出來的徵象是無故心跳、心慌、失眠、心煩,更會不由自主地手震,但心臟功能卻正常。西醫稱這現象為神經衰弱。心腎的生理功能若能彼此協調,保持平衡,則稱為心腎相交。,水火不濟 水指腎、火指心,若腎水和心火不能互相協調,則會引致失眠、心煩、遺精等,亦即心腎不交。,氣,我們和死人有何分別?分別在我們在於一口氣,一旦停止呼吸,即表示死亡。醫門法律有云:氣聚則形成,氣散則形亡。 氣在中醫學上來說十分重要,所謂氣,就是動力的來源,是肌肉的彈性。肌肉伸張自如,我們才能自行呼吸。 氣有多種表現形式,最基本的是元氣(或稱原氣、真氣、正氣)。元氣由先天之精(即腎的精氣)所生,並靠後天的氣,包括食物(水穀之氣)及空氣(肺氣)結合。元氣分佈於身體各個臟腑和經絡,發揮不同的作用,包括: 推動作用:人體的生長、發育,一切生理活動和新陳代謝,都靠氣的推動,使一切營養物質能輸往身體各部分。 生化萬物:氣的溫煦作用,能提供各臟腑、器官等生理活動的能量。 防禦外邪:機體強壯,便能抵禦病毒;相反若機體抗病力低下,各種致病因素便會乘虛而入,入侵人體。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固攝作用:血液不致流出於血管外,汗液、尿液不致過量以令津液流失,全都是氣的作用。,氣的問題:,氣虛 由於久病、年老、過勞、飲食失調、臟腑機能衰退等因素,導致元氣虧耗不足,引發多種症狀,包括面色青白、頭暈、心悸、氣短氣促、倦怠、耳鳴等。氣虛者,固攝力不足,可導致經血過多、遺尿、遺精、自汗、泄瀉等問題。另外,由於肺主氣,而土(脾)生金(肺),因此氣虛多因肺虛、脾虛所致。 氣滯 氣運行全身時,應以暢通無阻為佳,若有障礙,就會產生各種痛症,例如經痛、腹痛、胸口翳悶、噯氣、心煩不安、心悸等。,陰虛发熱,陰虛、陰熱、虛熱 人分陰陽,陽指身體的機能,陰則指體內的體液,包括血液、唾液、淚水、精液、內分泌及油脂分泌等。陰虛的人體液及油脂分泌不足,身體因而呈缺水狀態,以致眼乾、鼻乾、口乾、皮膚粗糙,頭髮乾旱。這類人亦有貧血問題,經常手足冰冷。另一方面,極度陰虛的人,陽火相對會顯得旺盛,燃燒體內的津液,令人感到口乾喉痛,嚴重時會低熱(即探熱不覺體溫上升,但自覺手足心煩熱),這種熱我們稱為陰熱或虛熱。 陰虛火旺 陰虛的人若胡亂補食壯陽的食物,如人參、鹿茸等,便會令陽火過旺,身體機能處於一種過度興奮及活躍的狀態,同樣會產生一種火,燃燒體內津液。病者亦會感到口乾喉痛、但不一定有口氣及眼屎,嚴重時會低熱、手足心熱及心煩失眠。,中医发病,正氣存內 邪不可干 正氣是指真氣,是人體的抗病能力。人若體魄強健,便不受外邪(即各種致病因素)干擾。相反,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即是說各種致病因素之所以能侵襲人體,必定是因為身體虛弱,抵抗力低下。中醫養生之道,就是要保存那般正氣,減少患病機會。,中醫治病的概念,調理性療法 Vs 對抗性療法 平衡調和 身體安康 正氣充沛 病邪遠去 調理式療法 人為什麼會生病?中醫學上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黃帝內經 素問 刺法論篇,即是說,如果身體強健,病邪(即細菌病毒),便不能乘虛而入。如果我們生病,即顯示身體的正氣不足,某些方面失去了平衡。因此醫病的重點不在於消除病徵,而在於如何保存那股正氣,令身體回復陰陽平衡。如果正氣充沛,病徵自然便會消失。可以說,中醫治病,是以調理為主。 中醫治病,不是針對個別病徵或受影響的器官,而是以人的整體狀態出發,例如陽陰調和、表裏虛實、氣血運行等。例如頭痛,要治理的不是頭部的不適,而是看看導致頭痛的成因而對症下藥。如果頭痛是因感冒引致,則要清感冒;如果是因體內有熱所致,則要清熱去火;如果是因身體虛弱所致,則要補氣補血。醫治方法是按病人的身體狀況而作出適當的平衡調和,即不足的地方,加以補足;過盛的,則要清瀉,最終的目的是保存那股正氣。,西方醫學治病的概念和中醫學截然不同。 對抗式療法 現代西方醫學的起源應追溯至法國大革命、文藝復興時代。當時神權社會崩潰,宗教與政治分家,醫生獲准對屍體進行解剖,從而更了解人體的結構。此外,顯微鏡的發明令醫學跨進新紀元。透過顯微鏡,醫學家發現了細菌,發覺原來許多疾病是由細菌引起,因而當時認為,只要能消滅細菌,便沒有病了。這種思維方式帶領西方醫學走上對抗性療法的主流。當時最令人提心吊擔的疾病是傳染性疫症,如痲瘋、天花、鼠疫等。無可否認,科學家致力研製的疫苗,能有效醫治這類疾病,成就驕人。 西方醫學將病徵等同病因,因此治療的重點是把病徵消除。如果血壓高,便吃降血壓藥;敏感,便吃抗敏感藥;頭痛,便吃止痛藥,切斷神經傳導,令病人不再有痛的感覺。對於一些病變的器官,例如子宮瘤,則將器官割除。 這種對抗性治療方法,與西方的思維方式貫徹一致,就是認為人定勝天,可以克服自然、征服自然,因此醫學家致力消滅侵襲人體的細菌。,調理式療法的不足 調理式療法在醫治一些急性疾病,例如急性腎炎、肺炎,盲腸炎等,或一些細菌引致的疾病,顯然有不足之處。醫治此類病要用攻擊性的藥物,例如消炎藥,務求促戰促決,避免拖長病情,引起其他的併發症。 對抗式療法的不足 對抗式療法應付由細菌、病毒引致的疾病,效果甚佳。不過,現代疾病已轉型,現今90%的疾病都不是細菌引致,例如心血管毛病、糖尿病、內分泌失調、失眠、痛風等,都不是細菌引致的。對抗性療法似乎有其局限。 此外,對抗性療法往往會帶有一些副作用。例如用來抑制血壓過高的降壓藥,有利尿和擴張血管的作用。若長期服用,有損腎臟功能,令血管硬化,甚至導致出現腦空洞,引發老人癡呆症。可以說,若治病的重點是消除病徵,為防病徵再度出現,病者往往需要長期服藥,而用藥的份量也越來越重。多吃藥當然有副作用。,中醫治病的概念,中藥治病成效的快與慢 治病成效的快與慢,很大程度上視乎病徵本身:是否只出現單一的病徵,還是有多項病徵同時影響身體不同的部位;病徵是否剛呈現,還是已併發多時。治療一位剛得病的人,與治療一位患病多年的人,成效的快慢當然有所分別。 另外,治療成效的快與慢,亦取決於各人對康復的不同定義。例如病人感冒發燒,吃了退燒藥很快便退燒,看起來即時見效,但這種治療方法只是著重消除病徵,沒有徹底解決問題,因為病人的體質如果沒有改善,那麼很容易會再次發燒,甚至當藥性一過,馬上又感到不適。結果惟有不斷吃藥,更要加強藥性;多吃藥只會令身體抵抗力更差,繼而會引發其他疾病;有病自然又要吃藥,惡性循環由此而起。 中醫治病,首要是強壯身體,加強病人的抵抗力,讓身體自行調節,取得平衡,足以抵抗疾病,並不是以消除病徵為主。因此,感覺上成效較慢。若身體同時多個部位出現問題,要令身體回復平衡往往需要一段時間。就如我們上健身院強身,總不能妄想三幾天就練得一身肌肉。要令器官強壯起來,也不是一時兩刻可以做到。,中西藥互為補足 急者治其標,對於一些急性疾病方面,例如急性腎炎、肺炎,盲腸炎等,最理想還是先吃西藥將病情控制,或遇有外傷大量失血等情況,當然要馬上入院止血輸血,難道還慢慢煎中藥! 不過,別以為病徵消失了就等於沒事,要明白,為什麼會無故患上急性疾病,不就是身體本質虛弱,病菌容易偷襲成功。若不從本質入手,徹底增強體質,恐怕遲早會再次出事,例如急性腎炎會變為慢性腎炎。 中醫在檢驗方面,誠然沒有西醫那麼仔細周詳,有時須依賴西醫的報告,以評核病人的病情及康復進度。其實,現今我們不應再被中、西醫的概念束縛,應以病人的利益為出發,中西醫互相結合,互補不足。 總結來說,中國的調理性療法,和西醫的對抗性療法截然不同。西方醫學力求克服自然,征服自然,但自然難被征服,結果自然被破壞。中醫學則講求順應自然,以求平衡調和。所謂的平衡,不單指個人身體小宇宙的平衡,同時亦推而廣之,與大宇宙,即四時氣候、地理環境互相結合,以致天人合一。,中醫治病的最高境界:養生之道 上醫治未病 下醫治已病 有病治病屬於較低層次,較高層次是將身體調理妥當,保養在一個最佳的狀態,不讓身體有病,即使有病,自身的抵抗力亦能應付。這樣才能延緩衰老。這就是養生之道。 養生之道就是要防禦疾病。黃帝內經 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篇: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是說明病未發生便應加注意。上醫治未病是中醫學的最高境界,如果在萬病纏身時再去治療,有如臨渴掘井,不單要承受很大痛苦,更甚的可能沒法醫治。,中医与阴阳五行学说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6-10-29 19:05:36 / 天气: 晴朗 / 心情: 高兴 查看( 145 ) / 评论( 5 ) / 评分( 5 / 0 ) 中医与阴阳五行学说 摘 要: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朴素的唯物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古代医家把阴阳五行学说用于医学,用以解释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复杂关系。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特点。 关键词:阴阳五行、哲学、中医。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思想,它认为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滋生着、发展着。木、火、土、金、水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这五种物质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均可根据其特性归属于五行,每一类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亦具有与五行运动相适应的规律,借以说明自然界多种事物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 古代医家把阴阳学说用于医学的同时,也引入了五行学说,用以解释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所谓阴阳,它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事物。正如黄帝内经里说:“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正因为阴阳是事物对立双方的概括,所以,它既可代表事物所固有的两种相互对立属性的统一体,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因此,任何事物不但具有阴阳对立的两方,而且在其中的任何一方,又有其阴阳相对的两个方面。 事物相互对立的阴阳属性,是由其性质、位置、趋势等方面所决定的。一般地说,凡是活动的、上升的、明显的、进行性的、机能亢进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都属阳;与它相反的一面,凡沉静的、下降的、稳晦的、退行性的、机能衰减的,或属于器质方面的,都属于阴。从事物属性来看,“天为阳、地为阴”,天在上而清故属阳,地在下而浊故属阴;“水为阴、火为阳”,水性寒而下走故属阴,火性热而上炎故属阳。再从事物的运动变化来看,静属阴而动属阳,当事物处于沉静状态时便属阴,处于躁动状态时便属阳。 黄帝内经里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体的阳气就是与自然界息息相通的,所以生命的本源,本于天地阴阳的变化。生命之源之所以在于阴阳,是由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新生和消亡;而事物之所以能够运动发展变化,根源就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面。正如黄帝内经里又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里非常清楚地回答了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都必须以阴阳为根本。因为阴阳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根本规律,万类生物生成变化的总纲领,生命一切变化的根源,生死转化的本质和动力,也是人的精神、认识活动产生的地方。可见,阴阳是生命之源,不管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也好,还是人体也好,必须要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中医理论中是以阴阳学说用于疾病诊断的。 审辨阴阳是中医学诊病辨证的总纲,即最基本的方法。人体疾病,千变万化,临床表现,错综复杂。 但万变不离其宗,均离不开阴阳两方面的范围,即从阴阳来归其大类,便能执简驭繁。 一般讲:疾病表现为急性、进行性、发热性、机能亢进性一类疾病为阳;而表现为慢性、退行性、虚寒性、机能衰退性一类疾病为阴。在望诊中病人肤色鲜明者为阳,晦暗者为阴;闻诊中病人说话呼吸语音高亢宏亮而多言者,或呼吸气粗声大者为阳,语音低微无力少言沉默者,或呼吸微弱声低气怯者为阴;问诊中病人口干而渴者为阳;口润不渴者为阴;切诊中脉数、脉浮大洪滑者为阳;脉迟、脉沉涩细小者为阴。通过辨别症状的阴阳,才能进一步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辨别疾病的部位、性质、程度、变化等等。因此,中医学在诊断疾病时,辨别阴阳是基础,是总纲,也是首选方法。 太极图又称阴阳鱼,常见于中医古典医籍之中,古代药店也常以阴阳鱼作为招牌-即在店门口两边各挂一串膏药,膏药下面是一条鱼,左右两侧的鱼合起来便形成了“阴阳鱼“。用阴阳鱼作为中医标志,不仅说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易经和阴阳学说有关。另一涵义也是说,医生和药铺就像鱼一样,昼夜睁着眼睛,随时能为病人看病、取药。 阴阳鱼是古人认识、研究客观世界的总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对阴阳学说的最佳表达,是对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高度概括。阴阳鱼呈圆形-象征事物的永恒、循环式的运动状态,也象征人的生命起源。圆周内分左右两部分:左侧为白鱼,头向上代表阳;右侧为黑鱼,头向下代表阴。这一设计也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古人认为左侧为东方,是阳气(太阳)升起之处;右侧为西方,是阳气(太阳)下降之地,同时-在上的阳(天气)需下降,在下的阴(地气)需上升,阴升阳降,运动不息。白鱼与黑鱼之间由一条反“S“形曲线分开,这说明事物的阴阳双方是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为用的,任何一方均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事物的阴阳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彼此协调和谐而又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事物阴阳双方的动态平衡。此外,太极图也表示事物是处于不停运动状态的,其运动方式是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不断变化过程,而反“S“线是阴阳量变到质变的分界线,当事物的阳发展太过,超过了“S“线,就转化成为阴;同样,阴超过了反“S“线,则转化为阳。阴阳鱼的鱼眼又是一个小太极图,这说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事物划分阴阳也是无限的,是无穷无尽的。 中医学以阴阳鱼为思维模式,阐述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人的健康状态是阴阳处于动态平衡的协调和谐状态,即人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阴阳失调则是人体的疾病状态;阴阳离决,则是人的死亡状态。 阴阳鱼之所以称为“太极图“,是言太者,极大也。极是最高最远,至尽而无余。太极是说明宇宙广阔无垠,是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基,故朱熹说:“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太极图以外周圆形表示宇宙充满元气,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均是永恒的运动着,往复循环,无始无终。圆周内的黑白鱼以“合二而一“表示太极,以“一分为二“表示阴阳,其要义是说自然界各种事物均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赖的。 可见,太极图的出现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象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正因为古人掌握了阴阳这一认识世界的最佳方法,才使中国古代文化及科学技术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至今仍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如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所言:“中国人的思想和哲学传统,在许多方面都比基督教徒的世界观更与现代科学合拍。“ 阴阳鱼是古人的自然观,也是传统文化艺术的美学观。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很讲究和谐、对称、均衡,要求阳刚与阴柔协调和谐,形成一体。阳刚之美偏重形健有力的运动气势,追求高大、方正之雄壮美;阴柔则注重宁静、安然、濡润之态,追求娇艳、优雅、含蓄之美。阳刚与阴柔往往共存于一体。阳刚和阴柔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在各行各业中均有体现。如太极拳、八卦掌等许多武术流派,功法虽不同,其架式均贯穿着阳刚阴柔的道理。在刚健有力的一招一式中,可见柔美优雅的舞姿。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健与美融为一体。中国绘画、刺绣、建筑也常用阴阳对称和谐的设计图案,如龙凤呈祥、二龙戏珠、鸾回凤舞等图案均能体现阴阳一体的设计特点。阴阳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融科学、哲学、医学理论为一体,是自然界各种事物的阴阳对立协调的最佳表达方式。 2:五行观念的萌生稍晚于阴阳,作为五行的基本内容,金、木、水、火、土则早就被人们认识到了。五行最初专指五星(水星、火星、金星、木星、土星)的运行,至战国时代,著名阴阳家邹衍把地上的金、木、水、火、土这五种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依照天上星象的五行运动,建立了五行学说,借以说明自然界多种事物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并将其与阴阳学说结合起来,论述自然界事物的产生及运动规律,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源头。 古代医家把阴阳学说用于医学的同时,也引入了五行学说,用以解释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复杂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均可根据其特性归属于五行,每一类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亦具有与五行运动相适应的规律。 人体是一个小宇宙,是最精确的自我调控体系,五行学说以相生相克理论论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协调平衡关系,并将这种自动调节机制称之为制化调节,以此维持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的。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五脏之间就是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共同维持整体的内环境稳定状态。然而,当事物正常的生克制化调节受到破坏,就会出现相乘相侮的异常现象,对人体来说,就是病理状态。 在临床,用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不仅能说明疾病的传变,了解病情的预后;而且能调理各脏腑功能,防止病邪传入其它脏腑,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所谓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五行相克,是五行间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母)和“我生“(子)两方面的关系,把它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又都具有“我克”(所胜)和“克我”(所不胜)两方面的关系,称之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五生相生之中,同时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生。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平衡不可缺少的条件。所以五行生克制化是正常现象。五行之中任何一“行“太过或不及,出现异常现象,都可引起相乘或相侮的变化。五行相乘:乘是乘虚侵袭的意思;相乘是过度的相克,超过了正常制约的程度,其规律同相克,但被克者更加虚弱。五行相侮:相侮即“反克“,又叫反侮,是欺侮的意思。,即本来是自己所能克胜的,却反而被它克胜,其规律与相克正好相反。例如,正常时土克水,若土气虚弱,或水邪泛滥,水就反过来侮土。 中医临床上将人体各部分归属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根据这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对各脏腑的病变作整体的治疗。如某一脏有病,既可因生克关系由另一脏传来,也可以通过生克关系传到另一脏。所以在治疗时除对某脏本身的病变进行处理外,还要考虑到其他脏腑,进行全面的调治。 3:“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独特观点,也是中医学的基本观点。天人相应观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以此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中医认为,生命是整个自然的结果,“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同时自然界的精气又是生命的本源,精气先于身而生,具有遗传特性。如人就是禀受父母的精气而形成胚胎的,没有精气就没有生命。人体出生后,还要从大自然摄取各种营养物质不断补充人体的精气,才能使生命活动生生不息。 中医十分强调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万物存在着共同的规律。这个规律最基本的是空间和时间。因此面对大自然的法则,人体必须顺应天地大宇宙的变化规律,根据大自然的运动规律,不断调节自身的饮食起居,才能生机旺盛,维持健康状态。另一方面也需保持人体自身的稳定状态,各脏腑只有在整体稳定状态下,才能完成各自的生理功能。人体稳态的实现是人体自我调控体系不断调整的结果,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相对恒定。当自然界或人体本身的变化太大,超过了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导致人体稳态的破坏,就会造成疾病的发生。 中医诊断疾病也是判断人体机能状态是否与天地自然变化相应,并以色、脉作为判断脏腑功能的基本特征。色脉与四时变化一致则脏腑功能正常,人体健康无病;当色、脉与四时变化不一致就是疾病状态;临床治疗是调整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使其恢复协调状态,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4:祖国医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之所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临床作用,就是由于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中最可贵的是,始终贯穿着古代朴素的唯物的自然辩证法思想。自然界的运动在直观形式上呈大量地周期性循环,这给古代医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们采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事物以及人体的唯物观、对立统一辩证观和整体观念。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两大特点。,浅谈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十) 2009-03-20 20:26 分类:中医学 字号: 大 中 小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主要用于阐述人与自然界的整体关系,脏腑功能及其整体关系,五脏病理及其相互影响,用于指导辩证,确定治法等。 (1) 论证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整休: 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均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而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是在五行运动变化支配下出现的。人做为自然界中的一员,当然也不例外地受五行的支配。所以,即可用五行的基本属性去归类自然界万物,也可用五行的基本属性归类人体(按不同的五行基本属性)。 自 然 界 五 人 体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经 五 五 五 味 色 化 气 季 方 行 脏 腑 官 体 感 脉 液 声 脉 酸 青 生 风 春 东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肝胆经 泪 呼 弦 苦 赤 长 暑 夏 南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心小肠经 汗 笑 钩(洪) 甘 黄 化 湿 长夏 中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脾胃经 涎 歌 代 辛 白 收 燥 秋 西 金 肺 大肠 鼻 皮毛 悲 肺大肠经 涕 哭 毛(浮) 咸 黑 藏 寒 冬 北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肾膀胱经 唾 呻 石(沉) 归纳于五行之内,这样就建立了自然界內部、和人体内部以五行为枢纽(中心)的整体联系。如五行中“木” ,将自然界的东、风、青、春、酸等与人体的肝胆统一为一整体等等,这是中医学天人一体观的理论依据之一。从这一思想出发,中医学认为,自然界的正常或异常的发展变化,都直接地对人体的健康与疾病发生影响。如五行化生的五气(风、暑、湿、燥、寒)就是直接地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 (2) 概括五脏的气化功能及其整体关系: 五行学说将人体五脏分属于五行,以五行的基本属性和相互关系,概括五脏的部分生理功能和五脏之间的相互联系。并说明五脏是一个统一整体。 1 概括五脏的气化功能: (按五行基本属性) 肝属木:木性伸展、通达、敷散,所以肝有喜条达,恶抑郁的特点,具有疏泄气机的功能。 心属火:火性炎热、红亮、色赤而主上升,所以心有上升、润泽面容的特点,具主血脉的功能。 脾属土:土性受纳、生化、为万物之母,脾有受纳,运化水谷,生化营养精微特点,生化气血的生理。 肺属金:金性清肃敛降,肺有以清宣下降为顺,壅滞失降为逆的特点。 肾属水:水性寒、主下行、闭藏,肾有藏五脏六腑之精的特点,具有气化的功能。 2 概括五脏气化的相互关系: 按照五行生克制化的观点,五脏之间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并以此维持五脏气化功能的协调平衡。 木生火:肝(朩)对维持心(火)的正常功能,有资助作用,肝藏血,心藏神,神赖血养,血藏于肝而养心神。 火生土:心(火)对脾(土)有资助作用,心主血,脾统血,二者相辅相成,才能血行正常。 土生金:肺(金)恶燥,必得阴精以滋润,而脾能“散精,上归于肺” 。即是补脾益肺治法(培土生金)的道理所在。 金生水:是指肺(金)有资助肾(水)的作用,肾主水的气化,而肺有“通调水道” 的作用,“通调水道” 以助水的气化,所以,肺即有生肾之义。 水生木:肾藏阴精以滋养肝木,肾水不足,则肝阳(或火)即偏亢、戓上炎、戓化风內动,补肾阴(水)即可平肝木之亢。 这是五行相生关系,阐述五脏在气化(生理)方面的、相互资助的整体关系。 相克关系: 肺制肝(金克朩):肺的肃降,可以抑制肝的升发太过(如不使肝阳上亢)。 肝制脾(木克土):肝的疏泄条达,可以抑制脾气的壅滞,使脾维持正常运化水谷的功能而不致停饮停食。 脾制肾(土克水):脾土运化水湿,可以制止肾封藏过度而造成水饮停聚与泛溢。 肾制心(水克火):肾水上济心火,不使心火亢盛上炎。 心制肺(火克金):心火之温煦,可以抑制肺金的清肃太过。 五脏就是在相互资助、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中,维持着正常的气化功能和整体平衡。,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在变化之父母(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杀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这个根本法则),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一切奥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认为人体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因此,我们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情况。 阴阳的含意及普遍性: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光亮、无形的、机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轻的、热的、增长、生命活动等。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等。 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若是以一个动物为例,则它的肉体为阴,生命活动为阳;它内在的脏腑为阴,外露的皮毛为阳;它向下的腹为阴、向上背为阳。 由以上例子说明,阴阳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区别和概括。 二、阴阳变化的规律 阴和阳之间,并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着相对,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现分述如下: (一)阴阳的相对性:阴阳是说明事物的两种属性,是代表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是自然界相互联系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如天为阳、地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热为阳、寒为阴;阳电与阴电等。诸如此类,说明了不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存在宇宙间的,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必须根据互相比较的条件而定。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属阳、肝肾在下属阴;就肾而言,肾所藏之“精”为阴,肾的“命门之火”属阳。由此可见,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二)阴阳的互根:古代医学家称为“阴阳互根”。中医学有“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和“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等论点。意思是说,阳依附于阴,阴依附于阳,在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任何阳的一面或阴的一面,都不能离开另一面而单独存在。以自然界来说,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如果没有上、外、白天,也就无法说明下、内、黑夜。以人体生理来说,机能活动属阳,营养物质(津液、精血等)属阴。各种营养物质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了足够的营养物质,机能活动就表现得旺盛。从另一方面来说,营养物质的来源,又是依靠内脏的功能活动而吸取的。 以上说明二者是相互依傍、存亡与共的,如果没有阴,也就谈不上有阳。如果单独的有阴无阳,或者有阳无阴,则势必如内经所说:“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则一切都归于静止寂灭了。 (三)阴阳的消长:指阴阳双方在对立互根的基础上是在永恒地运动变化着,不断出现“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例如:四季气候变化,从冬至春至夏,由寒逐渐变热,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至冬,由热逐渐变寒,又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由于四季气候阴阳消长,所以才有寒热温凉的变化。万物才能生长收藏。如果气候失去了常度,出现了反常变化,就会产生灾害。 临床上常常以阴阳偏盛偏衰(即阴阳消长)来说明临床的不同证候。例如,寒属阴、阴盛则见寒证,如受冷后出现的胃寒腹痛、腹泻等;热属阳、阳盛则见热证,如一般的急性肺炎、有高热口渴、皮肤红等急性热病症状。有些虚弱的病症,其发病机制不是因为阴或阳的偏盛,而是因为偏虚。如果某脏腑的阴偏虚,称为“阴虚”,此为阴消,“阳”相对的突出,因为热属阳,故阴虚见热证。这种现象称为“虚热”。如果某脏腑的阳偏虚,此为阳消,称为“阳虚”,此时“阴”相对突出,因寒属阳,故阳虚见寒证,这种现象称为“虚寒”。 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常处于相对平衡的,如果“消长”关系超出一定的限制,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时,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导致疾病的发生。 (四)阴阳的转化:指同一体的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当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双方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面转化,阴可以转为阳,阳可以转为阴,称之为“阴阳转化”。 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则转化便是一个质变的过程。素问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极”时,便有可能向热的方向转化,热“极”时,便有可能向寒的方向转化。如某些急性热病,由于邪热极重,大量耗伤机体正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以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危象,这种病症变化,即属由阳转阴。若抢救及时,处理得当,使正气恢复,四肢转温,色脉转和,阳气恢复,为由阴转阳,病情好转。此外,临床上常见的各种由实转虚,由虚转实、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等病证变化,也是阴阳转化的例证。 三、阴阳在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根据上述之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的规律,则人之皮毛在外为阳,脏腑在内为阴;头在上为阳,足在下为阴。 (二)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 (三)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来,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即阴)证。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另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失调,其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低于正常水平,故出现虚证。阴不足,阳正常则阴虚生内热;阳不足,阴正常则阳虚生外寒;阴阳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不足,则虚寒、虚热并见或阴阳两虚。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阴阳两虚”证。 (四)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阴阳是诊断的总纲。疾病虽然很多,但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类,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从疾病性质来看:热证(阳),寒证(阴),从疾病发展趋势来自看:实证(阳)虚证(阴)。总之,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属性。 (五)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药性来看:寒、热、温、凉、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从治疗上总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这就是治疗的基本出发点。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中医常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治疗原则,促使失调的阴阳重新恢复到相对的平衡。临床上借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使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临床具体用法:阳虚和阴胜则寒,治法:寒者热之(用热药);阴虚和阳胜则热,治法:热者寒之(用寒药);正气不足,治法:虚者补之;邪气偏胜,治法:实者泻之;阴不足、阳偏亢,治法:滋阴潜阳;阴阳两者均不足,治法:滋阴助阳(阴阳双补)。,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经络包括: 手足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经络的名称与循行是古代医家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应用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对人体内外、上下、左右、脏腑器官,经络气血运行的规律总结出来的。即内为阴,外为阳;脏为阴,腑为阳的原则将分布于肢体内侧(或腹部)的经脉统称阴经,将肢体分布外侧(或背部)的经脉统称阳经。阴经与脏腑的关系是属脏络腑。而阳经与脏腑的关系是属腑络脏。 经脉之间又有交接关系和借络脉相联形成全身上下内外,脏腑肢体的网环,使气血在其中周而复始运行不已,供给组织营养运走代谢废物。对内外刺激给与应答反应,以保持机体内部与外在环境的相对协调与统一。循环分布于肢体外侧的三条经脉分别称作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分布循行肢体内侧的三条经脉分别称作太阴经、厥阴经、少阴经。太阴与阳明互为表里,厥阴与少阳互为表里,少阴与太阳互为表里,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冠以手字,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冠以足字,配上相应所属的脏腑器官构成手足十二经脉。 手足十二经脉名称与分布如下: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六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八脉是沟通连接手足十二经脉的重要体系之一,起调节疏通手足十二经脉气血偏盛或偏衰作用。 奇经八脉名称是:冲、任、督、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 手足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合称十四经脉。十四经脉上布有一定的穴位,称为十四经穴。十四经脉循行次序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经气上注于肺分支连接任脉督脉手太阴肺经。便于记忆可用四句话概括: 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详, 益以任督十四经, 依次循行规律清。 手足阴阳经脉循球方向可归纳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任脉则统管一身阴经,为诸阴经之海。督脉则总督一身之阳经,头为诸阳之会。 冲脉连接肾经与任脉、带脉、连接足少阳胆经。阴跷脉连接肾经与膀胱经,阳跷脉则与膀胱经、胆经、大肠经、肾经连接;阴维脉连接肾经、脾经、肝经、任脉;阳维脉连接膀胱胆经、小肠经、三焦经。 经络学说源于内经,主要论述了人体手足十经经脉的内外循行起止路线,十二经脉分别“属络”各脏腑的关系;十二经脉与脏腑的功能发生异常变化的病候(病理过程出现的症候群)指出各条经脉穴位有主治本经病症的作用,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关系;十二经别、十五络、十二经筋的分布与作用;奇经八脉的分布情况与功能;十二经标本,根结之间的上下、内外对应的联系及全身的穴位及依据人体骨骼部位的尺寸(骨度)作为取穴的标准,阐明人体中营气、卫气在经络内外运行分布并受宗气推动的情况及对人体组织器官的作用。历经数千年医家不断完善充实经络学说的理论与内容,使经络学说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经络学说 经络,实际上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医学入门说: “经者,经也;经之支派者为络。” 经,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络,有网络之意。络脉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脉是纵行干线;络脉是经脉的大小分支。 经络内属脏腑,入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 以沟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九窍、皮毛和筋肉的通道。 人体经络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十二正经、 奇经八脉 、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等。 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 十二经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别络具有加强相为表里两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浮络是循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孙络是细小的络脉。连属部,包括经筋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体表的连属部分。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其间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形成。,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