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ppt_第1页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ppt_第2页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ppt_第3页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ppt_第4页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第三节 公共生活的法律规范,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必然反映。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贸易交往活动更加频繁,人们在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的交流中,分享社会公共资源带来的便利和物质与精神的享受。当然,人们参与公共生活,在获得许多利益的同时,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摩擦和矛盾。这样,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愿望,希望以社会的力量和公众的名义制定人们行动规则,以保障公共秩序协调有序。社会对大家共同认可愿意遵守并约定俗成的公约加以明确并倡导,就形成了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外在标志。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对于促进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1、概念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亦称“公共道德”或“公德”。它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生活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道德行为准则和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社会公德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根据生活实践和共同生活的客观需要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遵守的道德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基本行为规范。 2、特征 (1)继承性。 (2)基础性。 (3)广泛性。 (4)简明性。,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一)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是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进展而不断发展的。 (二)主要内容,(一)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是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进展而不断发展的。,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第40条规定:“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五爱)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原来社会公德的“五爱”要求中的爱护公共财物爱为“爱社会之”,形成了新的“五爱”。并且把新五爱确定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公德(宪法第24条规定)。,1996年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把82宪法中提出的新五爱提升为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再次确认“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同时纲要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大大地推动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又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用权我们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二)主要内容,1、文明礼貌。 2、助人为乐。 3、爱护公物。 4、保护环境。 5、遵纪守法。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体现的是人与人层面上的关系;爱护公物、遵纪守法,体现的是人与社会层面上的关系;保护环境,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层面上的关系。,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1、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2、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一)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二)应该正确利用计算机网络,网络的迅猛发展,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它是一把双刃剑,既为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比如,电子图书馆随时可以接待数亿人的读者,却也是一些学术不端者轻而易举地剽窃他人的治理成果;网络新闻是信息传递变得更为迅速,却也是一些人散布流言、诽谤他人更加便捷;email可以方便联系世界各地的朋友,却也是病毒“借体”传播,网络交易使交易便利并降低成本,却也可能出现诈骗。等等,(一)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它不仅虚拟了现实社会中的正面,也许你了现实社会中的负面,因此,现实社会中的不道德和犯罪现象在网络中杰又体现。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的特点,是许多网民出现道德感的弱化与冷漠,出现网络道德认知的误判。据大洋网讯2000年12月21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32%的上网青年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撒谎是不道德的”,37%的人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25%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有的人认为只是与计算机打交道,在网上公布他人隐私、随意散布流言、恶意攻击他人等不道德的行为,也不过是敲击几下键盘、点击几下鼠标而已。既没人知道,也不会承担什么道义和法律后果。 所以,改善网络世界的生活环境,建设网络领域的公共道德秩序,首先要改变部分网民对网络世界的不正确认知,了解网络生活与真实生活的关系。,联系: 第一,网络生活的主体仍然是生活在现实世界当中的人。物质构成的时代,以格式数字化的虚拟世界,即网络社会,人类为自己开脱的一个生存空间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不是对立的,它是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人通过网络这一特殊中介进行交往的过程,它必然以现实社会生活为基础和背景。作为网络生活的主体人,是现实存在着的人。 第二,网络生活所反映的人际交往关系,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生活中的交往关系:“人机”“机机”关系/“人机人”关系。 第三,网络生活产生和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当中,受到现实社会生活的影响,并且服务于现实社会生活。网络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是新时代的人们用来进行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的中介。网络生活来源于现实生活,很多场景、行为和现象都是现实生活的模拟,是现实社会的另一种表现方式。仍然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实质没有变化。互联网成为一个特殊的公共平台或公共场所,在这一平台和场所发生的网络生活便成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区别:虽然我们强调网络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延伸,但是,网络生活的虚拟性不容否认。由于网络生活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身处其中的人们可以通过代码、符号、文字等轻而易举的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专家们研究人文,若长期与多媒体画面交流,容易使人产生精神麻木和道德冷某的问题,并失去现实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断力。这里提供了远远大于现实生活的“自由”空间,也显示出网络生活中的真假、美丑、善恶同时并存的复杂关系。,总之,正是因为网络生活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这种关系或联系,决定了网络道德终究是一种现实社会道德。网络道德也称“网络伦理”,是指“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开发、设计与应用中应当具备的道德意识和应当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网络世界中,行为当事人在行为发生后,可能就离开了网络世界,网上议论热火朝天,当事人却可能一无所知,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监督的信息之后,所起的作用就不如面对面监督那样直接有效。网络行为主要靠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发挥作用。所以,有人认为,网络道德是一种“自主自律的道德。网络社会的道德不像传统道德那样,主要靠舆论来规范个体行为,而是靠大家独善其身,有别于传统道德他律的自律道德”。,(二)应该正确利用计算机网络,1、正确利用网络信息。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第三节 公共生活的法律规范,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1、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的关系 2、法律规范对公共生活的作用,1、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的关系,法律是最权威的行为准则,它既有国家强制性,又有普遍的约束力。法律确认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公共生活准则,引导人们自觉守法,自觉维护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而且通过制裁破坏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强制人们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大学生要充分认识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树立崇高法律的理念,在公共生活中做守法的模范。,(1)指引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主要三种规范形式实现的:授权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有权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如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集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又如宪法第八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禁止性规范,是指规定禁止人们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如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它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前一个“禁止”为禁止性规范;后一个“禁止”为义务性禁止。义务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必须依法作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广义的义务性规范包括禁止性规范。所以宪法规定对两个“禁止”是连在一起的。与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相应的指引分别为授权性指引、禁止性指引、义务性指引。 (2)预测性作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零二条规定:勾结外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处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从这条法律规定人们可以预先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法律意义,将会产生何种法律后果,从而决定自己行为的取舍和方向的作用。,(3)评价作用。法律评价的主体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法律评价的客体是人们标准,对职务行为是合法与不合法(公务员),对其他社会主体(社会民众)是违法与不违法。作为行为评价标准除法律外,还有道德、纪律等,它们可以同时适用,但不可互相取代。 (4)强制作用。国家是强制的主动主体,强制的被动主体是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强制的手段是国家强制国力,包括警察、法庭、监狱等。强制的目的在于实现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5)教育作用。法律的教育作用通过三种方式实现:一是学习规定;二是制裁;三是嘉奖与鼓励,为人们树立良好的法律上行为楷模。,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1、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2、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3、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4、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5、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1、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1)制定2005年8月23日,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治安处罚法,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2)目的 (3)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处罚种类 (4)处罚程序 (5)听证程序和救济程序 (6)执行监督 (7)相关法律责任,2、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1)制定。 (2)立法目的。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