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MS在中国机动车排放研究中的应用.ppt_第1页
PEMS在中国机动车排放研究中的应用.ppt_第2页
PEMS在中国机动车排放研究中的应用.ppt_第3页
PEMS在中国机动车排放研究中的应用.ppt_第4页
PEMS在中国机动车排放研究中的应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EMS在中国机动车排放 研究中的应用,贺克斌 姚志良 王岐东 霍红 刘欢 张英志 张洁 清华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2008.6.26,“机动车车载尾气排放测试(PEMS)技术与法规”研讨会,内容,背景 第一代PEMS及其应用 第二代PEMS及其应用 后续工作 小结,Background: Urbanization (1),Beijing urban built-up areas extension, 1984-2002,Urban area in 1982, 1999 and 2002 in China,City Clusters in China,Source: Tang et. al.,Background: Urbanization (2),Background: Motorization,Annual growth rate 11.2%,Annual growth rate 23.0%,Background,Urbanization,Motorization,emissions : local and global,Growing congestion and safety concerns,Energy pressure,Satellite imagery (GOME and SCIAMACHY) is providing important new information on emissions (Nature, September 1, 2005),Trends and challenges: local emissions(1),北京,天津,空气质量较好,区域污染严重,2005.10.29 API 48,2005.10.26 API 176,Air Pollution Complex: Visibility,Air Pollution Complex: Haze,Source: Wu Dui et. Al.,O3 nonattainment days,O3 nonattainment hours,National Standard: 200ug/m3,Air Quality in Beijing: O3,Yangtze River Delta: O3,O3 Concentration,Courtesy of Prof. Tang XY,maximum, minimum and average O3 concentrations between Dec. 2005 and Jun. 2006,O3 Pollution in PRD,Courtesy of Guangdong EPB,Urban NOx/SO2 increase,机动车污染严重,机动车排放研究框架,排放测试,关键因素对排放的影响,排放因子,排放因子/清单模型,排放清单,污染物浓度分布,空气质量模型,机动车活动水平,支持机动车污染控制决策,微观层面,宏观层面,国内机动车排放测试研究现状,从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先后对国外排放因子/清单模型,如MOBILE,COPERT, IVE等解析和应用,但一直受排放因子本地化的困扰; 目前已积累大量台架测试数据,但受台架测试制约,在法规外工况及重型车排放测试和研究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本世纪初,国内研究人员开始逐步引入PEMS,并开展测试研究,探索机动车在实际道路的真实排放。,内容,背景 第一代PEMS及其应用 第二代PEMS及其应用 后续工作 小结,第一代PEMS,2000年以前,国际上广泛应用类似系统进行车载测试,如加州大学的Holmen等, 1997;欧洲的De Vleger,1997; 香港的Tong等,2000),第一代PEMS的应用(2002-2007),研究目的 获取轻型汽油车单车排放因子; 了解我国轻型汽油车排放水平; 研究内容 选取典型城市开展车载排放测试; 分析轻型汽油车排放特征; 建立轻型汽油车排放速率库。,测试城市,固定路线,涵盖快速、主干道和居民路; 测试时间分高峰和非高峰2个时段,测试车辆-LDGV,数据分析技术路线,VSP及VSP Bin划分,每一VSP Bin污染物排放率计算,VSP对排放的影响分析,不同道路VSP Bin分布及排放特征,基于ECE+EUDC工况的排放因子分析,机动车比功率(VSP)定义,VSP (Vehicle Specific Power) (kw/ton) 发动机每移动一吨重量 (包括自重) 所输出的功率 与速度, 加速度, 高度变化相关 grade = (ht=0-ht=-1)/v(t=-1to0) v = 速度 (m/s) a = 加速度 (m/s2) h = 海拔 (m),VSP Bin的划分,Note: VSP in kW/ton,基于北卡研究人员发展的14个VSP Bin,并结合中国实际工况,划分了 11个VSP Bin ( Yao ZL et al. AWMA 2007),VSP对排放的影响分析,13# 夏利,1.0L,当VSP为负时,HC、CO、NOx和油耗基本稳定维持在较低水平,当VSP为正时, HC、CO、NOx和油耗呈近似线性快速递增,不同道路行驶工况行驶模式分布,行驶工况受道路类型影响显著,并存在地域差异,不同道路机动车排放及燃油消耗,对CO、 HC、 NOx和油耗, 居民路最高, 约是快速路 的1.42倍。,行驶里程对排放的影响,8万 km 车辆的CO, HC, 和 NOx 排放因子分别是 8万车辆的 2.47, 2.05和 2.28 倍 。,机动车技术对排放的影响,与化油器车相比,欧技术车辆的CO、 HC和NOx排放因子分别降低86.2%, 88.2%和64.5% 。,测试结果的应用,基于排放测试结果,在1998年已有排放数据的基础上,对欧1和欧2车辆的排放因子进行补充,应用MOBILE模型建立了我国机动车1995-2004年NOx排放清单,内容,背景 第一代PEMS及其应用 第二代PEMS及其应用 后续工作 小结,尾气质量流量计,SEMTECH-DS,颗粒分析仪 DMM-230,稀释系统,GPS,温湿传感器,第二代PEMS,CO2,CO, NOx, THC.,PM2.5,第二代PEMS的应用研究(2007-),目的 获取机动车排放特征,建立机动车排放清单模型 研究内容 开展柴油车排放车载测试; 分析柴油车排放特征; 研究关键参数对柴油车排放的影响; 确定重型柴油车排放因子;,测试城市,北京 西安,典型测试路线,要求涵盖:高速和非高速道路,典型测试路线1,典型测试路线2,测试柴油车辆信息,测试现场,数据分析,采用与轻型车同样的方法,分析了柴油车VSP与CO、HC、NOx和PM2.5排放的关联; 基于污染源调查项目获取的中国卡车工况,确定不同车型排放因子,并分析了控制技术对排放的影响。,VSP与排放速率的关联分析,2# LD, 欧1,与轻型汽油车类似,当负VSP时CO、HC、NOx和PM2.5排放基本稳定维持在较低水平,当VSP为正时呈近似线性快速递增;,排放控制技术对排放的影响,与欧1技术柴油车相比,各车型欧3技术车辆排放大大降低;但轻型和重型车辆欧3技术排放NOx无下降趋势。,负载对排放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满载(100%负载)时CO、HC、NOx、和PM2.5分别是空载(0% 负载)时的1.07、0.90、1.47和1.35倍。,车载测试,转鼓测试,燃料对柴油车颗粒排放的影响,生物柴油 B100(S),市售柴油,B50,S= 80,共三种燃料,速度划分(m/s) 0,1)、1,2)29,30)、30,+) 加速度划分 负加速区间 N1, N2, N3, N4, N5 正加速区间 P1, P2, P3, P4, P5 匀速 O,颗粒物质量排放速率,1号车,2号车,1号车,2号车,燃料变化对1号车(年份新,行驶里程小)的影响大于2号车 随生物柴油含量上升, 1号车的颗粒物排放速率下降,1号车,与纯柴油相比,生物柴油平均降低柴油车颗粒物排放13%-75%,重型柴油车排放因子确定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基于对重型柴油车的PEMS排放测试,采用IVE模型中VSP Bin的划分原则和方法,建立各VSP Bin的排放速率库; 利用工况测试结果,计算重型柴油车基本排放因子; 对重型柴油车基本排放因子进行海拔、环境、负载等参数修正,最终确定综合排放因子。,内容,背景 第一代PEMS及其应用 第二代PEMS及其应用 后续工作 小结,后续工作:中国机动车排放模型框架,基本排放因子模块:以VSP作为核心参数建立模拟方式,轻型车主要采用台架数据,重型车主要采用车载数据; 行驶工况模块:利用GPS进行工况调查,建立基于VSP的Bin分布; 修正因子模块:利用台架测试数据并结合国外模型; 车队构成模块:基于公安部车型分类,数据从地方获取.,基本排放因子模块,车队构成模块,修正因子模块,行驶工况模块,基本排放因子模块,排放计算模块,内容,背景 第一代PEMS及其应用 第二代PEMS及其应用 后续工作 小结,小结,PEMS车载测试能够捕捉真实工况的排放,特别是法规外的工况,与台架测试构成重要的互补; 针对重型车,PEMS车载能够获取整车排放特征,可弥补台架仅能获取发动机排放的缺陷; 利用PEMS已在全国分不同区域、城市和车型开展了较大量实际道路测试。测试表明PEMS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基于已积累的经验以及PEMS技术的发展,建议更多的单位开展PEMS及其应用研究,促进PEMS在中国通过法规认证,在机动车污染控制管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发表文章,Wang QD, Huo H, He KB,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Vehicle Driving Patterns and Development of Driving Cycles in Chinese Citie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2008, (13): 289297(SCI) Yao ZL, Wang QD, He KB,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real-world vehicular emissions in Chinese cities. J. Air & Waste Manage. Assoc.,2007,57:1379-1386(SCI) Zhang Q, Streets DG, He KB, et al. NOx emission trends for China, 1995-2004: The view from the ground and the view from space. J. Geophys. Res.112, D22306, doi:10.1029/2007JD008684(SCI) He KB, Yao ZL, Huo H,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driving and on-road emissions of light-duty gasoline vehicles in Chinese cities. 233rd ACS National Meeting, Chicago, IL, March 25-29, 2007 王岐东 贺克斌 姚志良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