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叶片可溶性蛋白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pdf_第1页
山茶叶片可溶性蛋白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pdf_第2页
山茶叶片可溶性蛋白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pdf_第3页
山茶叶片可溶性蛋白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pdf_第4页
山茶叶片可溶性蛋白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收稿日期:2 0 0 7 - 1 0 - 0 8 基金项目: 国家林业局9 4 8项目(2 0 0 1 - 2 4) 作者简介: 周蕴薇, 博士后在站,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园林植物育种,E - m a i l:z h o u y u n w e i h o t m a i l . c o m 通讯作者: 戴思兰,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园林植物育种, E - m a i l:s i l a n d a i s i n a . c o m 双向电泳技术是目前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关键技术,包括蛋白质的提取、等电聚焦(I s o e l e c t r o f o c u s i n g, I E F) 、S D S - P A G E和凝胶染色等步骤。自1 9 7 5年P . H . OF a r r e l l建立该技术以来, 第一向已从载体两性电解 质p H梯度(C a r r i e r A m p h o l y t ep HG r a d i e n t) 等电聚焦发展到固相p H梯度(I m m o b i l i z e dp HG r a d i e n t,I P G) 等 电聚焦, 使双向电泳技术的分辨率和重复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1 。这一技术在生物蛋白质研究中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 目前已成为分离蛋白的有效手段。其在微生物和动物蛋白质研究方面的应用较多, 在植物特别是 木本植物蛋白的研究方面应用的相对较少。 由于木本植物组织中的色素、 酚和醌等次生代谢物质较细菌和 草本植物中的多, 所以双向电泳技术在木本植物的应用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且电泳分析通常很难获得满意 的结果。 山茶(C a m e l l i a j a p o n i c a L .) 是中国的传统名花, 为常绿阔叶树种, 抗寒育种对于扩大其栽培范围具有重 要意义, 且已有了不少品种 2 。但是, 传统的抗寒育种方法周期长, 通过双向电泳分析山茶低温诱导前后蛋 白质图谱的差异, 寻找到与低温相关的蛋白质, 并进一步分离相关基因, 这对揭示山茶的抗寒机理及加速 其抗寒育种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山茶富含酚类、 脂类和醌类等次生代谢物质, 双向电泳有一定的难度, 国内外未见报道。以3年生青岛居群( 俗称“ 耐冬” ) 山茶的叶片为材料, 利用固相p H胶条, 初步建立了山 茶叶片可溶性蛋白的双向电泳技术体系, 以期为进一步的山茶低温诱导蛋白的研究奠定基础。 山茶叶片可溶性蛋白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 周蕴薇 1,2 董文珂 1 刘艳萍 2 戴思兰 1 (1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北京1 0 0 0 8 3; 2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哈尔滨 1 5 0 0 4 0) 摘要: 建立了山茶低温诱导蛋白研究中叶片蛋白双向电泳技术体系.采用固相p H胶条在I P G p h o r T M等电 聚焦系统上进行等电聚焦, 在E t t a nT M D a l t高通量电泳仪上进行S D S - P A G E电泳, 以银染法染色, 得到了分离效果 良好的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讨论了蛋白沉降方法、 蛋白提取液的组成及其他技术环节对蛋白图谱的影响。 关键词: 山茶叶片蛋白双向电泳 I mp r o v e me n ti nT w o - d i me n s i o n a l G e l E l e c t r o p h o r e s i so fP r o t e i n s i nt h eC a m e l l i aj a p o n i c aL e a f Z h o uY u n w e i 1,2 D o n gWe n k e 1 L i uY a n p i n g 2 D a i S i l a n 1 (1C o l l e g eo f L a n d s c a p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B e i j i n gF o r e s t r yU n i v e r s i t y , B e i j i n g1 0 0 0 8 3; 2 C o l l e g eo f L a n d s c a p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N o r t h e a s t F o r e s t r yU n i v e r s i t y , H a e r b i n1 5 0 0 4 0) A b s t r a c t:T h i s p a p e r r e p o r t e d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 i n2 - Dg e l e l e c t r o p h o r e s i s p r o t e o m e o f t h e c o l d - i n d u c e dp r o t e i n s o f t h e l e a f o f C a m e l l i a j a p o n i c a .A n I P G p h o r T Mu n i t w i t h i m m o b i l e p Hg r a d i e n t s t r i p s w a s u s e d i n a n d t h e E t t a n T MD a l t s y s t e mi n S D S - P A G E .T h e2 - Dg e l w a s s t a i n e db ym e t h o d s o f s i l v e r,a n dt h eb e t t e r s e p a r a t i n gp r o t e i np a t t e r nc o u l db eg a i n e db yt h i s m e t h o d . T h e e f f e c t o f p r o t e i ns e d i m e n t a t i o nm e t h o d,c o m p o s i t i o no f p r o t e i ne x t r a c t i o nb u f f e r a n do t h e r p a r a m e t e r s o np r o t e i n p a t t e r n w e r e d i s c u s s e d . K e y w o r d s:C a m e l l i aj a p o n i c a L e a f p r o t e i n s T w o - d i m e n s i o n a l g e l e l e c t r o p h o r e s i s 2 0 0 8年第2期 生物技术通报 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B U L L E T I N 研究报告 生物技术通报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B u l l e t i n2 0 0 8年第2期 1材料与方法 1 . 1试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3年生青岛居群山茶的扦插苗, 取叶片用于实验。 1 . 1 . 1设备与试剂试验设备:H i t a c h i S C R2 0 B C低温高速离心机( 日本,H i t a c h i) 、U V - 2 4 5 0紫外分光光度计 ( 日本,S h i m a d z u) 、A m e r s h a mB i o s c i e n c e公司的I P G p h o r T M等电聚焦系统、E t t a n T MD a l t 垂直板电泳系统和 灌胶模具。 试 验 试 剂 :p H 3 1 0和p H 4 7的 线 性I P G胶 条 ( 长1 8 c m) 、3 - (3 -胆 酰 胺 丙 基 )-二 乙 胺 -丙 磺 酸 (C H A P S) 、 苯甲基磺酰氟(P M S F) 、 乙二氨四乙酸(E D T A) 、 二硫苏糖醇(D T T) 、 尿素(U r e a) 、 碘代乙酰胺 (i d o a c e t a m i d e) 和矿物油( 购于A m e r s h a mB i o s c i e n c e s公司) 。 1 . 1 . 2溶液配方样品提取试剂:A)1 0 %三氯乙酸(T C A) 和1 0 m m o lL - 1D T T溶于丙酮中; B)丙酮( 用时 加入1 0 m m o lL - 1D T T ) 、1 m m o lL - 1P M S F和 2 m m o lL - 1E D T A ;C)9 0 %丙酮 ( 用时加入1 0 m m o lL - 1D T T ) 、 1 m m o lL - 1P M S F和 2 m m o lL - 1E D T A 。 全蛋白抽提液:8 m o lL - 1尿素、 4 %(W/ V)C H A P S、0 . 5 %I P G缓冲液 (p H 3 . 0 1 0或p H 4 7) 、2 0 m m o lL - 1 T r i s - b a s e(p H 8 . 5) 、1 0 m m o lL - 1D T T 、1 m m o lL - 1苯甲基磺酰氟( P M S F) 和2 m m o lL - 1E D T A , 溶于双蒸水。 可溶性蛋白提取液I:2 5 m m o lL - 1T r i s - H C l 、1 0 m m o lL - 1 K C l和2 0 m m o lL - 1M g C l 2; 可溶性蛋白提取液I I : 7 m o lL - 1尿素、 2 m o lL - 1硫脲( t h i o u r e a) 、4 % N P - 4 0、0 . 5 %两性电解质(p H 3 . 5 9 . 5) 和2 0 m m o lL - 1T r i s - H C l (p H 8 . 5) 。 肿胀液:8 m o lL - 1尿素、 2 %(W/ V)C H A P S和适量溴酚蓝 (b r o m o p h e n o l b l u e) ,双蒸水定容,使用前每 2 . 5 m l肿胀液加入7 m g D T T。 平衡液:1 . 5 m o lL - 1T r i s - H C l (p H 8 . 8) 、6 m o lL - 1尿素、 8 7 %甘油(V / V) 、2 %S D S(W/ V) 和适量溴酚蓝, 双 蒸水定容,- 2 0 保存。平衡液A: 使用前向平衡液中加1 %D T T; 平衡液B: 使用前向平衡液中加入2 . 5 %碘 代乙酰胺。 S D S凝胶缓冲液:1 . 5 m o lL - 1T r i s - H C l (p H 8 . 8) ,4 保存。S D S - P A G E电极缓冲液(p H 8 . 3) :2 5 m m o lL - 1 T r i s - b a s e、1 9 2 m m o lL - 1甘氨酸和 0 . 1 %(W/ V)S D S。 替换液:5 0 m l甘油、2 5 m l凝胶缓冲液和适量溴酚蓝, 双蒸水定容至1 0 0 m l。 考马斯亮蓝染色液:0 . 1 %考马斯亮蓝G - 2 5 0、2 5 %乙醇、8 %冰醋酸和6 7 %双蒸水。 脱色液:2 5 %乙醇、8 %乙酸和6 7 %双蒸水。 琼脂糖封胶液:1 0 0 m l S D S - P A G E电极缓冲液(p H 8 . 3) 和低熔点琼脂糖0 . 5 %, 加热溶解, 以2 m l为单位 分装, 室温保存。 银染试剂: 参见郭尧君(1 9 9 9) 的方法。 1 . 2实验方法 1 . 2 . 1蛋白质提取全蛋白质的提取: 取3年生扦插苗叶片用于实验,- 7 0 冻存。称量样品1 g( 鲜重) ; 加 入样品鲜重1 0 %的P V P(p o l y v i n y l p y r r o l i d o n e, 聚乙烯吡咯烷酮) 于- 2 0 预冷研钵中将冷冻的样品研磨至粉 末状, 转移至预冷的1 0 m l离心管中, 加入鲜重样品1 0倍体积的溶液A悬浮, 于- 2 0 沉降1 h,4 、3 50 0 0 r / m i n离心1 5 m i n, 弃上清; 沉淀用鲜重样品1 0倍体积的溶液B重悬浮, 混匀于- 2 0 静置4 5 6 0 m i n,4 、 3 50 0 0 r / m i n离心1 5 m i n, 弃上清; 沉淀用鲜重样品1 0倍体积的溶液C重悬浮, 混匀于- 2 0 静置4 5 6 0 m i n, 4 、3 50 0 0 r / m i n离心1 5 m i n, 弃上清; 沉淀用鲜重样品1 0倍体积的溶液B重悬浮, 混匀于- 2 0 静置4 5 6 0 m i n,4 、3 50 0 0 r / m i n离心1 5 m i n, 弃上清。沉淀于真空干燥机中干燥, 约3 0 m i n( 以干燥程度为准, 时间越 短越好) ; 除尽有机溶剂; 按1 0 m g干粉末加2 0 0 l蛋白抽提液的比例, 将样品与蛋白抽提液充分混匀; 冰浴 超声1 0 m i n( 超声2 s、 间隔4 s) ,4 00 0 0 r / m i n离心3 0 m i n, 弃沉淀, 上清为所需的蛋白溶液; 用改良的B r a d f o r d 1 2 8 2 0 0 8年第2期 法测定蛋白溶液的浓度。 可溶性蛋白质的提取: 称量样品2 g( 鲜重) , 入预冷的研钵中研磨成粉末( 研磨时加少许P V P) , 转至已 有1 0 m l可溶性蛋白提取液I的5 0 m l离心管中。加入终浓度1 m m o lL - 1/ m i n S F和 1 m m o lL - 1E D T A混匀, 5 m i n后加入终浓度为1 0 m m o lL - 1D T T , 震荡摇匀, 于冰上放置3 0 m i n。4 、2 00 0 0 r / m i n离心3 0 m i n, 转上清 于另一离心管中( 测定上清体积) 。向管中加入6倍体积的1 0 %的T C A( 丙酮配制,0 . 0 0 7 %D T T) ,- 2 0 沉 淀2 3 h,4 、1 10 0 0 r / m i n离心3 0 m i n, 弃上清。沉淀用2倍体积( 第一次离心后上清体积) 丙酮( 含0 . 0 0 7 % D T T) 沉淀1 h,4 、1 10 0 0 r / m i n离心3 0 m i n, 弃上清。重复上一步骤2次。沉淀用2倍体积9 0 %丙酮洗, 沉淀 3 0m i n,4 、1 10 0 0 r / m i n离心3 0 m i n, 再重复一次。沉淀用2倍体积丙酮洗, 沉淀3 0 m i n,4 C、1 10 0 0 r / m i n离 心3 0 m i n。沉淀真空干燥约5 m i n, 除尽有机溶剂。按1 0 m g干粉末加1 0 0 l可溶性蛋白抽提液的比例, 加 入1 m m o lL - 1/ m i n S F 、2 m m o lL - 1E D T A和 1 0 m m o lL - 1D T T , 超声5 m i n, 充分溶解1 h,1 0 、4 00 0 0 r / m i n离心 1 5 m i n, 上清为所需的蛋白溶液; 用改良的B r a d f o r d法测定蛋白样品的蛋白浓度。蛋白样品溶液小量分装,- 8 0 保存。 1 . 2 . 2等电聚焦实验采用1 8 c m长的I P G胶条。考马斯亮兰染色法的蛋白质上样量为1 m g, 银染上样量 2 0 0 g和1 5 0 g。根据定量结果取适量的蛋白质, 加1 m o lL - 1 D T T到终浓度5 0 m m o lL - 1需要的体积, 补加 I P G缓冲液到终浓度0 . 2 %或者0 . 5 %的体积, 加R e h y d r a t i o n缓冲液到该胶条的上样体积3 5 0 l。充分混匀 1 0 、1 40 0 0 r / m i n离心5 m i n, 取上清液。取出胶条室温下平衡放置1 0 m i n, 沿着聚焦盘中槽的边缘从左至右 线性加入样品,用镊子轻轻去除预制I P G胶条上的保护层。将I P G胶条胶面朝下置于聚焦盘中样品溶液 上, 除去胶面与样品液之间的气泡。缓慢的加入矿物油, 盖上胶条槽的盖子。先以无电压泡胀8 h, 然后以 5 0 V低电压泡胀4 h后进行等电聚焦。泡胀与聚焦参数见表1。 一般无电压泡胀与低电压5 0 V泡胀的时间加起来为1 2 h, 无电压泡胀能够使小分子蛋白进入胶内, 低 电压泡胀能够使大分子量蛋白容易进入胶内。 如果某些样品达不到设置的80 0 0 V / h, 以总伏小时数能够达 到设置值为等电聚焦完成标准。 1 . 2 . 3胶条平衡及S D S - P A G E拿出适量平 衡 液 融 化 平 分 到 平 衡 管 中 , 一 半 加 入1 % D T T, 一半加入2 . 5 %碘代乙酰胺, 充分溶解。 等电聚焦完成后,关掉电源,用镊子夹出胶 条, 胶面朝上放在湿润的滤纸上, 用另外一张 湿润的滤纸覆盖在胶面上,轻轻吸去上面的 油。使胶条支持膜紧贴平衡管壁放进含D T T 的 平 衡 液 中 进 行 还 原 , 低 速 摇 床 上 放 置 1 5 m i n, 把胶条取出来转入含碘代乙酰胺的平 衡管中, 烷基化打开的二硫键,低速摇床上放置1 5 m i n。 在灌胶模具上灌制1 2 %S D S分离胶凝胶, 水饱和正丁醇封胶, 凝胶聚合1 h以上, 凝胶要避免产生气 泡。 小心将已平衡好的第一向胶条放置在胶面上, 支持膜紧贴长玻板, 轻轻压紧, 胶条与胶面之间不要有气 泡, 胶条碱端加入分子量m a r k e r, 覆盖一层0 . 5 %琼脂糖固定胶条开始电泳, 示踪溴酚蓝迁移至距离凝胶底 边1 . 5 c m停止电泳。 1 . 2 . 4染色和脱色电泳结束后,p H 3 1 0的胶条采用采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染色。 染色6 h后脱色。p H 4 7的胶条采用银染法染色。胶图用U M A XP o w e r L o o k 2 1 0 0型扫描仪以3 0 0 d p i进行扫描。 2结果与分析 以全蛋白质提取方法, 分别以p H 3 1 0和p H 4 7的长1 8 c m的胶条进行实验。 表1 I E F参数(2 0 ,1 8 c m胶条, 每一胶条最大电流5 0 mA) 周蕴薇等: 山茶叶片可溶性蛋白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 1 2 9 生物技术通报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B u l l e t i n2 0 0 8年第2期 采用p H 3 1 0的胶条电泳,1 m g蛋白质上样, 考马斯亮蓝染色并脱色后, 只得到约2 0个蛋白点。 而且蛋白质 点都集中在p H 4 7的范围内, 多为酸性蛋白, 碱性蛋白几乎没有( 图1) 。 根据p H 3 1 0的胶条的实验结果, 用p H 4 7的胶条电泳,2 0 0 g蛋白质上样, 银染方法染色后, 分离结 果明显改善, 得到蛋白质点近5 0 0个, 蛋白质点较均匀的分布于整个p H梯度内。但在p H 5附近有较深的 背景, 还有一部分蛋白没有分开( 图2) 。 采用可溶性蛋白质的提取方法,p H 4 7的胶条电泳,1 5 0 g蛋白质上样,银染方法染色,分离效果良 好, 而且背景很浅。得到近4 0 0个蛋白质点( 图3) 。 图1山茶叶片全蛋白质2 - D电 泳图谱 p H 3 1 0的I P G胶条,上样蛋白 量为1 m g, 凝胶浓度1 2 %, 考染 图2山茶叶片全蛋白质2 - D电 泳图谱 p H 4 7的I P G胶条, 上样蛋白量 为2 0 0 g, 凝胶浓度1 2 %, 银染 图3山 茶 叶 片 可 溶 性 蛋 白 质2 - D电泳图谱 p H 4 7的I P G胶条, 上样蛋白量 为1 5 0 g, 凝胶浓度1 2 %, 银染 3讨论 3 . 1蛋白沉降方法 T C A /丙酮沉降法是植物蛋白常用的一种提取方法, 该法能将样品中的大部分色素、 脂类、 核酸和盐等 除去, 并能抑制蛋白酶的活性, 特别是能浓缩特殊的碱性蛋白质, 如核糖体蛋白质, 但由于沉降后部分蛋白 质不能重新溶解从而导致丢失 3 。 山茶叶片中含有大量的酚类、 色素、 脂类和糖类等对等电聚焦有严重影响 的物质, 能否除去这些物质直接影响双向电泳效果。在山茶叶片全蛋白的提取过程中采用了T C A /丙酮沉 降法, 获得的双向电泳胶图在酸端p H 5处有一条纵向的条带难以去除( 图2) 。表明有可能存在影响电泳效 果的物质未能完全去除。 为了改善双向电泳体系, 提取了叶片的可溶性蛋白, 并采用了三氯甲烷沉淀法。 此 法在S D S - P A G E电泳中没能显示出清晰的条带。为进一步优化体系, 用T C A /丙酮沉降法提取可溶性蛋白, 去除了酸端的条带, 获得了较清晰的蛋白点( 图3) 。T C A不利于蛋白的抽提, 使用浓度不宜过高, 在后面的 丙酮处理中, 应尽量除去。另外, 在提取可溶性蛋白的过程中, 增加了丙酮清洗的次数, 对于去除杂质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 3 . 2蛋白提取液组成 影响双向电泳分离效果的关键因素是蛋白样品的制备,除了蛋白沉淀方法直接决定双向电泳效果之 外, 蛋白提取液的组成也是决定双向电泳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蛋白质提取液(9 m o lL - 1 尿素、2 % 4 %C H A P S、1 %D T T和2 %V / V载体两性电解质) 还是基于OF a r r e l l的尿素裂解液修改而成 4 。 由于蛋白质表达的动态变化很大, 并且不同蛋白质的分子量、 等电点和溶解性存在很大的差异, 细胞或组 织中蛋白的提取液组成应依据参考文献, 根据材料的种类、 取样部位及发育时期等进行适当调整。 蛋白提取液的主要成分应包括变性剂、 表面活性剂、 还原剂、 蛋白酶抑制剂和载体两性电解质几种重 要的组成成分。其中变性剂用于最大限度的增加蛋白的溶解性, 要求不能对等电聚焦和染色有影响, 即不 1 3 0 2 0 0 8年第2期 能带电荷。尿素是较理想的中性增溶剂, 它能很好的增加蛋白质的溶解度, 破坏蛋白质的高级结构, 另一种 增溶剂硫脲可以部分地替代尿素, 硫脲与尿素一起, 能增加疏水膜蛋白的溶解性, 获得更多的蛋白质点 5 ,6 , 一般是2 m o lL - 1的硫脲与 5 7 m o lL - 1尿素结合使用。2 m o l L - 1的硫脲尿与 7 m o lL - 1的尿素结合使用适合 山茶叶片可溶性蛋白质的提取。 蛋白质在去折叠后, 会暴露出大量的疏水性基团, 在蛋白提取液中需要至少1种表面活性剂来溶解疏 水基团。常用的有阴离子去污剂S D S, 非离子去污剂T r i t o nX - 1 0 0、N P - 4 0及两性离子去污剂C H A P S、A S B - 1 4、C 8和S B 3 - 1 0等。S D S可以有效地增加大多数蛋白质的溶解性并抑制蛋白酶的活性, 但不利于稳定等电 聚焦中蛋白质的等电点, 易导致聚焦失败。非离子型去污剂和两性离子去污剂能在不破坏蛋白质结构, 保 持生物活性的情况下改善蛋白质的溶解度 7 , 但是必须选择合适的浓度, 浓度太低不能改善蛋白质的溶解 性, 浓度太高会使蛋白带变宽, 影响分辨率和引起纹理现象。C H A P S是最近常用的两性离子去污剂 8 , 浓度 为2 % 5 %。在山茶全蛋白提取过程中应用了4 %(W/ V)C H A P S;可溶性蛋白提取的过程中, 应用了浓度为 4 %的N P - 4 0, 很好地提高了山茶叶片蛋白质的溶解性。 在变性剂和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条件下, 加入还原剂可使已变性的蛋白质展开更完全, 溶解更彻底。一 般使用 -巯基乙醇、D T T和二硫赤藓糖醇(D T E) 等还原剂 9 ,D T T和D T E本身带有电荷, 在等电聚焦时会 迁移到p H范围以外, 从而使某些蛋白质的二硫键重新配对使溶解度降低而重新沉淀下来。非离子型还原 剂如三丁基膦(T B P)2 m m o lL - 1能增加蛋白质的溶解性 1 0 , 并可帮助蛋白质从第一向转移到第二向。采用 D T T作为还原剂。 蛋白酶抑制剂能够暂时或者永久性的破坏蛋白酶的活性, 减少蛋白质被降解和修饰的可能性。 常用的 蛋白酶抑制剂包括F M S F、E D T A、C o c k t a i l等 1 1 。P M S F可抑制丝氨酸蛋白酶和巯基蛋白酶,E D T A可抑制金 属蛋白酶。C o c k t a i l是多种蛋白酶抑制剂的混合物; 可溶性蛋白酶抑制剂F M S F和E D T A。 由于F M S F在水溶 液中半衰期很短, 而且遇D T T失效, 所以P M S F需新鲜加入, 充分混匀, 约5 m i n后加入D T T。 3 . 3其他技术环节 样品在冷冻条件下, 易破碎, 且蛋白不易降解。山茶叶片中色素、 酚类物质含量很高, 研磨应在液氮条 件下迅速进行, 并加入适量P V P, 充分研磨, 形成粉末后, 迅速移入蛋白提取液中, 以最大限度的去除酚类 物质的影响及有效的抑制蛋白酶的活性。 采用本研究的研磨与提取方法,1 g叶片约能提取3 m g蛋白质。 固 相I P G胶条, 具有p H梯度稳定、 重复性好、 分辨率高、 上样量大和操作简便等特点。本实验首先选用p H 3 1 0的宽范围I P G胶条做预试验, 实验结果显示, 只得到了5 0个蛋白质点, 蛋白点多集中于酸端, 之后改用 p H 4 7的I P G胶条, 蛋白质点达到4 0 0 5 0 0左右,2 - D图谱得到明显的改善。用于2 - D蛋白质检测的常用 方法是考马斯亮蓝染色法、 银染法和荧光染色法。考马斯亮蓝染色灵敏度较低, 检测限为0 . 2 0 . 5 g。银染 灵敏度很高, 检测限为0 . 1 n g。应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的上样量在1 m g, 获得了较清晰的蛋白质点。在全蛋 白的双向电泳实验中,1 8 c m固相胶条银染的上样量为2 0 0 g, 在可溶性蛋白的双向电泳实验中,1 8 c m固相 胶条银染的上样量为1 5 0 g。过高的上样量会使染色背景过深, 过低则得不到足够的蛋白质点。本实验采 用银染法得到的2 - D图谱背景比较清晰, 得到的蛋白质2 - D图谱很好。 可以利用图像分析软件对图谱间的 差异进一步做各种分析。 参 考 文 献 1郭尧君, 编著.蛋白质电泳实验技术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 9 9 9,2 4 3 2 4 4 . 2 A c k e r m a n,WL . A m e r i c a nC a m e l l i a Y e a r b o o k,2 0 0 2,5 7:7 3 7 7 . 3 G o R GA,O B E R M A I E RC,B O G U T HG,e t a l . E l e c t r o p h o r e s i s,1 9 9 7,1 8:3 2 8 3 3 7 . 4丁坤善, 郑彩霞, 包仁艳, 等.植物学通报,2 0 0 5,2 2(2) :1 9 0 1 9 7 . 5 P A S Q U A L I C,F I A L K A LI,H U B E RL A . E l e c t r o p h o r e s i s,1 9 9 7,1 8(1 4) :2 5 7 8 2 5 8 1 . 6 R A B I L L O U DT . E l e c t r o p h o r e s i s,1 9 9 8,1 9:7 5 8 7 6 0 . 周蕴薇等: 山茶叶片可溶性蛋白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 1 3 1 生物技术通报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B u l l e t i n2 0 0 8年第2期 图6小麦We I F 3 c与其它物种e I F 3 c 1氨基酸序列的系统树 3讨论 在2 0 0 3年,V a l a s e k,L等完成了酵母中各种蛋白翻译起始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图。 这为研究各种蛋白间 的相互作用打下了基础 5 。但是目前在植物中对于e I F 3 c只有对拟南芥有一定的研究, 其它的植物很少有 涉及, 从g e n e b a n k中查找有关e I F 3 c的序列, 植物中只找到我们比对的几个序列, 除了拟南芥, 其它也都是 推测的e I F 3 c基因序列, 因此对于研究植物尤其是作物中的e I F 3 c还是很有必要的。 李竑等 3 在2 0 0 3年克隆了水稻的e I F 3 a大亚基的的编码基因, 这是国内首次涉及关于e I F 3基因的研 究。目前在小麦中克隆的蛋白翻译起始因子有e I F - 1 A 6 、 e I F - 2 7 、e I F 4 B 8 和e I F 5(g e n e b a n k序列号:E F 1 9 0 3 2 9) , 但是未见有其它翻译起始因子的报道。 而在国内尚未进行有关植物e I F 3 c基因的研究, 而且有关小麦中真核蛋 白翻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