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设计4高考地理人教一轮复习课件第六第一讲人口的数量变化.ppt_第1页
维设计4高考地理人教一轮复习课件第六第一讲人口的数量变化.ppt_第2页
维设计4高考地理人教一轮复习课件第六第一讲人口的数量变化.ppt_第3页
维设计4高考地理人教一轮复习课件第六第一讲人口的数量变化.ppt_第4页
维设计4高考地理人教一轮复习课件第六第一讲人口的数量变化.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考纲下载,考纲解读,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1.识记:人口增长模式的类 型、特点及地区分布。 2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 人口问题及对策,环境承 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 义与区别。 3应用:各类人口统计图表 的判读。,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世界人口的增长体现两个差异 (1)时间差异:,以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为分界点,将世界人口增长划分为三个阶段,请你描述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特点。 答案: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极其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先快后慢,从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增长明显加快。,(2)空间差异:,2原因分析 (1)人口增长率的决定因素: 和 。 (2)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 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生率,死亡率,经济发展,低,医疗卫生事业,死亡率,温馨提示 (1)人口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不一定是数量的增加,也可以是零增长或者负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除受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政策影响外,与传统文化观念、宗教信仰、婚俗等地域文化也密切相关。,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 、 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构成。 (2)读“人口增长模式”图,回答以下问题。,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转变为: 型传统型 型。,原始,现代,总结不同模式中,三项指标的特点如下表所示:,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a发达国家:现代型。 b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 c我国:基本实现了由 的转变。 温馨提示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至出生率下降到一定水平结束。,传统型,传统型向现代型,高,高,低,传统型,低,低,低,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人口增长,发达国家(或地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增长速度,增长缓慢,增长很快,增长模式,现代型,传统型,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动漫展示更形象 见配套光盘,超链接,人口 增长,发达国家(或地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形成 原因,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和人们的生育观念的影响,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目前存在问题,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少年儿童所占比重过大,影响,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加大对资源、环境、就业、经济等的压力,影响经济发展,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对策,鼓励生育和接纳海外移民,采取计划生育政策,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不尽相同,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具体可用以下方法判断。 1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数值特征判断,(1)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3%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2)传统型:出生率一般在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3)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一般都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通常在1%以下。,2从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形特征区分 人口学家常常把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是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它所体现出的人口增长特点和增长趋势可判断人口增长模式,具体如下所示:,比较 项目,扩张型 (原始型或传统型),静止型 (现代型),收缩型 (现代型),示意图,课件展示更形象 见配套光盘,超链接,例1 (2012山东高考)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信息反映出 ( )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是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获取和解读信息,解析 第(1)题,图中左侧为1982年数据,右侧为2009年数据,可以看出,2009年人口的014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龄化问题突出,所以1982年人口老龄化比2009年低,选项为B。第(2)题,人口增长速度降低,选项A错误;人口老龄化加重,社会养老负担加重,选择B正确;进而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选项C错误;无法看出2559的劳动力资源数量,选项D错误。 答案 (1)B (2)B,“综合迁移能力快得分”系列之(四) 中国人口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知识整合,中国的人口问题比较特殊,既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增长速度快的问题,还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是因为虽然我国的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净增人口多。 我国目前人口问题最大的任务是继续保持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而不是控制人口老龄化,因此要坚持计划生育政策。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问题。,人口问题,解决措施,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严格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人口素质较低,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人口流动日趋活跃,积极发展交通,积极发展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应用提升 (2013南京二模)“人口老龄化指数”是指同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数(65岁及以上)与少儿人口数(014岁)的相对比值。指数越高说明老龄化程度越深。读“2015203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指数预测表”,回答12题。,年份,老龄化指数,市,镇,乡,2015,0.516 0,0.522 5,0.576 7,2020,0.542 5,0.546 4,0.587 1,2025,0.561 7,0.563 4,0.608 9,2030,0.575 2,0.574 9,0.614 4,1有关我国老龄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乡人口老龄化指数增高与城市化引起的人口迁移有关 B. 乡人口老龄化加快,促进了乡新一轮生育高峰 C. 2015至2030年,人口老龄化平均速度由大到小依次是乡、镇、市 D. 老龄化程度提高,加大了教育负担 2应对乡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措施是 ( ) A. 鼓励生育,提高青少年人群比例 B. 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 C. 限制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D. 加快乡村城镇化建设速度,解析:第1题,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农村年轻人口向城镇转移,则农村的总人口会有所减少,而老年人口的数量变化不大,必然使农村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即出现乡人口老龄化指数增高现象。第2题,由于农村老龄人口一般无退休工资等收入来养老,所以乡人口老龄化的应对措施主要是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 答案:1.A 2.B,一、选择题 1(2013蚌埠模拟)下面为“某国家经济发展时期与其 人口数变迁的统计图”,图中各曲线所代表的意义,正确的是 ( ),A是人口数变化,是死亡率 B是出生率,是自然增长率 C是出生率,是死亡率 D是人口数变化,是出生率 解析:根据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变化规律可知,是人口数变化曲线,表示出生率,表示死亡率。 答案:D,(2013黄山模拟)读“2007年中国、老挝、韩国和俄罗斯人口年龄构成统计图”,回答23题。,2四国中,人口增长模式与其他三国不同的是 ( ) A中国 B老挝 C韩国 D俄罗斯 3下列措施有利于缓解俄罗斯人口问题的是 ( ) A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B鼓励提前退休,减小就业压力 C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D鼓励移民国外,减小环境压力,解析:第2题,比较四国各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可以看出,老挝的014岁段人口比重最大,超过35%;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最小,低于5%,表明人口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处于传统型阶段。第3题,俄罗斯的人口增长缓慢,出现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加重等问题,应积极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解决目前面临的人口问题。 答案:2.B 3.C,4(2012宁波五校联考)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7亿人,当前我国面临人口的双重压力,人口问题日渐突出,我国人口专家翟振武教授表示,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时候已经到了。结合下图,依据材料和图示分析我国面临的人口双重压力主要是指 ( ),A婴幼儿人口比重过大和人口素质过低 B人口数量过大和人口老龄化 C劳动力人口比重过大和人口素质偏低 D自然增长率过高和人口老龄化 解析:由材料和图可知我国面临的两大人口问题是人口数量过大和人口老龄化。 答案:B,二、综合题 5读“人口出生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关系曲线图”, 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A、B、C、D四点分别表示中国、美国、巴西、坦桑尼亚四国中的哪一个国家? (2)曲线说明影响人口出生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中国人口出生率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比较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四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