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尔的逻辑顿悟.ppt_第1页
哥德尔的逻辑顿悟.ppt_第2页
哥德尔的逻辑顿悟.ppt_第3页
哥德尔的逻辑顿悟.ppt_第4页
哥德尔的逻辑顿悟.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哥德尔的逻辑顿悟,周昌乐 禅外讲禅,禅宗思想的科学解读,最上根器,悟密旨于锋芒未兆之前;中下品流,省玄枢于机句已施之后。根有利钝,法无浅深。然遗半偈一言,盖不得已而已。言教甚布于寰海,条贯未位于师承。 (南唐)文僜,禅外讲禅,早期禅法:心经、楞伽经 三祖僧桀与信心铭 牛头禅系:心铭 六祖惠能:坛经、金刚经 石头系与马祖系 所谓一花五叶,一、禅宗的历史,佛性论 成就佛果 万法唯识 解脱论 即心是佛 认识论 息心见性 理入行入 心性论 顿悟 明心见性 自性 方法论 回归实践,中国禅宗思想体系示要,禅宗宗风分流示要,慧能 南岳怀让 荷泽神会 青原行思 马祖道一 圭峰宗密 石头希迁 沩仰 临济 法眼 云门 曹洞,二、参禅:禅宗公案举例,宣州刺史陆亘大夫问南泉:“古人瓶中养一鹅,鹅渐长大,出瓶不得。如今不得毁瓶,不得损鹅,和尚作么生出得?”泉召大夫,陆应诺 。泉曰:“出也。”陆从此开解,即礼谢。 五灯:217,禅宗公案举例,昔有老宿,畜一童子,并不知轨则,有一行脚僧到,乃教童子礼仪。晚间见老宿外归,遂去问讯。老宿怪讶,遂问童子曰:“阿谁教你?”童曰:“堂中某上座。”老宿唤其僧来,问:“上座傍家行脚,是甚么心行?这童子养来二三年了,幸自可怜生,谁教上座教坏伊。快束装起去。”黄昏雨淋淋地,被赶出。 五灯:363,禅宗公案举例,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曰,令女子抱定,曰:“正恁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女子举似婆。婆曰:“我二十年祗供养得个俗汉!”遂遣出,烧却庵。 五灯:366,禅宗公案举例,南泉东西两堂争猫儿。泉来堂内,提起猫儿云:“道得即不斩,道不得即斩却。”大众下语,皆不契泉意。当时即斩却猫儿了。至晚间,师从外归来问讯次,泉乃举前话了,云:“你作么生救得猫儿?”师遂将一只鞋戴在头上出去。泉云:“子若在,救得猫儿。 古尊:212,禅宗公案举例,师有一日向七岁兒子云:“老僧尽日来心造,与你相共论义。你若输,则买糊饼与老僧;老僧若输,则老僧买糊饼与你。”兒子云:“请师立义。”师云:“以劣为宗,不得诤胜。老僧是一头驴。”兒子云:“某甲是驴粪。”师云:“是你与我买糊饼。”兒子云:“不得和尚,和尚须与某甲买糊饼始得。”师与弟子相争,断不得。师云:“者个事军国事一般,官家若判不得,须唤村公断。这里有三百来众,于中不可无人。大众与老僧断:宾主二家,阿那个是有路?”大众断不得。师云:“须是具眼禅师始得。”三日以后,沙弥觉察,买糊饼供养和尚矣。 祖堂:592,禅宗公案举例,温州净居尼玄机,乃往参雪峰。峰曰:“汝名甚么?”师曰:“玄机。”峰曰:“日织多少?”师曰:“寸丝不挂。”遂礼拜退,才行三五步,峰召曰:“袈裟角拖地也。”师回首。峰曰:“大好寸丝不挂。” 五灯:94 禅在实践不在言说,于此公案可见一斑。心悟于行不在口说。心行不悟,徒有口能。,禅宗公案举例,师问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师云:“吃茶去。”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云:“曾到。”师云:“吃茶去。”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吃茶去?”师云:“院主!”院主应诺。师云:“吃茶去。” 古尊:244,三、禅宗的元逻辑思想,师(赵州)问:“如何是道?”南泉云:“平常心是道。”师云:“还可趋向否?”南泉云:“拟则乖。”师云:“不拟时如何知是道?”南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也真达不拟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是非?” 祖堂集,哥德尔定理及其意义,超越逻辑的禅悟,曰:“请师不返之言。”(怀恽禅师)师曰:“即无返句。”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马祖)师云:“即今是什么意?” 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广利容禅师)师曰:“谢阇黎道破。”,问:“父母未生时,鼻孔在什么处?”(普愿)师云:“父母已生了,鼻孔在什么处?” 当药山坐禅时,有一僧问道:“兀兀地思量甚么?” 师曰:“思量个不思量。” 曰:“不思量底如何思?” 师曰: “非思量”。,超越逻辑的禅悟,问:“柏树子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有”,曰:“几时成佛?”师曰:“待虚空落地时。”曰:“虚空几时落地?”师曰:“待柏树子成佛时。” 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曰:“是我自己。”曰:“为什么却是和尚自己?”师曰:“是汝自己。”,僧问:“两镜对看,为什么中间无像?”(守钦圆照)师曰:“自己亦须隐。”曰:“镜破台亡时如何?”师竖起拳。 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哥德尔定理的禅宗版本,(安国和尚)师拈问僧:“一语之中须具得失两意,作摩生道?”僧提起拳头云:“不可唤作拳头。”师不肯,自拈起拳头曰:“只为唤作拳头。” 僧问:“如何是玄旨?”(智常)师云:“无人能会。”僧云:“向者如何?”师云:“有向即乖。”僧云:“不向者如何?”师云:“谁求玄旨?”又云:“去?无汝用心处。”,四、真理的不可描述性,塔斯基与禅道不可描述性,楞枷经上就有:“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愚者广分别。” (天台山云居智)师曰:“汝知否?妄计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随见生解,便堕生死。明见之人即不然。终日见未尝见,求见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名为见性。”,描述不可描述性,惠洪在临济宗旨中指出:“心之妙不可以语言传,而可以语言见。盖语言者,心之源、道之标帜也。标帜审则心契,故学者每以语言为得道浅深之候。” 僧问:“指即不问,如何是月?”(文益禅师)师曰:“阿那个是汝不问底指?”又僧问:“月即不问,如何是指?”师曰:“月。”曰:“学人问指,和尚为什么对月?”师曰:“为汝问指。”,斯科伦定理与触事即真,代宗又引一大白山人来见和尚,曰:“此山人甚有见知。”师问:“解何艺业?”代宗曰:“识山,识地,识字,解算。”和尚借问:“山人所住是雌山,是雄山?”山人久而不答。又问:“识地不?”山人曰:“识。”师则指殿上地曰:“此是何地?”山人曰:“容弟子算,方得乃知。”又问:“识字不?”对曰:“识。”师向地上划作“一”字,问:“此是何字?”对曰:“此是一字。”师曰:“土上著一字,是王字,是什摩一字!”又问:“解算不?”对曰:“解。”师曰:“三七是多小?”对曰:“和尚弄弟子,三七二十一。”师曰:“却是山人弄贫道。三七是十,唤作二一,岂非弄贫道?”又问:“山人更会何业?”山人曰:“更有,实不敢对。”师曰:“纵汝总解,亦不足贵。”师却请代宗曰:“问山不识山,问地不识地,问字不识字,问算不解算,何处引得这个朦汉来?”代宗向山人曰:“朕虽有国位,未为宝;和尚是真宝。”山人曰:“陛下真识宝人也。” 祖堂卷三慧忠,斯科伦定理与触事即真,有一行者随法师如佛殿。行者向佛而唾,法师曰:“行者少去就,何以唾佛?”行者曰:“将无佛处来与某甲唾。”无对。 问:“明镜当台,还鉴物也无?”(黄龙)师云:“不鉴物。”僧云:“忽然胡汉来时作么生?”师云:“胡汉俱现。”僧云:“大好不鉴物。”师便打之。 慧远所言:“神也者,圆应无生,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假数而非数,故数尽而不穷。”,自因性:触事即真本质,波兰宗教诗人西里西亚的安杰勒斯(Angelus Silesins, 16241677)有诗云: 她盛开因为她盛开, 这玫瑰 不问为何 她也不修饰自身/只捕捉着我的眼睛。 描写的正是“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这种自性或自因性。,自明性的心识,认识论上的困境,钵中之脑哲学实验,我们都是钵中之脑?,亦知如在梦,睡里实是闹。 忽觉万事休,还同睡时觉。 智者会悟梦,迷人信梦闹。 会梦无两般,一悟无别悟。 富贵与贫贱,更亦无别道。 祖堂卷三司空本净,庄子梦蝶,蝶梦庄子, 钵中之脑也然。,五、禅境的悖论动力学,知境浑非体,神珠不定形。 按照佛教成唯识论中的解释,具有六个方面的意思:1)刹那灭(涌现性);2)果俱有(同显性);3)恒随转(演化性);4)性决定(整体性);5)待众缘(全息性);6)引自果(自因性)。这也就是悖论禅境的丰富内涵,其刻画的也是万物的自性。,一个例子:即心是佛,非心非佛,用无穷值逻辑可以表示如下禅语: X:X与Y一样真(即心即佛) Y:Y与X一样假(非心非佛) 对应的数值计算函数为 Xn+1=1Abs(YnXn) Yn+1=1Abs(1X n+1 )Yn) 取x00.1,y0=0.9,那么相空间形成奇怪吸引子。当然,同样通过引入程度描述的真值计算, 可以产生更加复杂的混沌动力学行为。,混沌行为与哥德尔定理,悖论动力学分析的结果起码可以说明,相对于更为复杂的禅宗悖论表述而言,悖论描述的禅境与混沌动力学行为也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有学者证明了混沌现象与哥德尔定理的关联性,便将悖论与不可分析的混沌相关联。于是我们就会发现,通过混沌动力学过程,我们不但可以获得悖论式语句丰富的内涵,而且据此也说明了,悖论通过其语义的混沌行为,确实是可以用来显现那个超越逻辑思辨的、不可言说的真性的。这也充分说明了禅师们运用悖论来启发后学体悟真性,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方便手段。,禅境混沌十则,法藏在探玄记中答“混融无碍”时说:“因缘无量,难可具陈。略提十类,释此无碍:一缘起相由故,二法性融通故,三各唯心现故,四如幻不实故,五大小无定故,六无限因生故,七果德圆极故,八胜通自在故,九三昧大用故,十难思解脱故。”,六、后科学时代的禅宗精神,我的这个世界已变成一个机械的、科学化的、二元论的、家长式的、欧洲中心论的、人类中心论的、穷兵黩武的和还原性的世界。 高技术的毁灭性手段之发展,现在正威胁着人类的存在,也许事实上还威胁着地球表面一切生命形式的存在。因此是科学而不是罪孽,让我们失去了乐园。 我们面临的中心问题,是如何重新发明神圣:“我们可能也需要重新发现神圣,就是这种关于我们自身深远价值的感觉而将它植根于新文明的内核之中。” (美国作家毛马代 ),提倡科学禅,提倡科学禅,就是超越二元对立分别的旧科学,通过提倡一种积极的后现代科学精神,来发扬禅宗积极人生的生活态度,重新承认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主体性的、经验性的和直觉性的魅力,也即禅师们强调的自己“承当性”、“自信性”、“自主性”,重建我们的心灵家园。 人类生活的最高境界,就是获得精神上的自由。精神的自由使得我们的生活充满意义和价值。我们必须找回这失落的价值。,日用便是禅,(元珪禅师)曰:“若能无心于万物,则罗欲不为淫,福淫祸善不为盗,滥误疑混不为杀,先后违天下为妄,惛荒颠倒不为醉,是谓无心也。” (五灯:78) 无心者不为罪,是为真解脱。古人云:不知者不为罪,更何况无心悟性者。孟子言君子三乐其一为:仰不愧天;俯不作地。譬如无心,则无愧无作至也。 (大慈寰中)有时示众曰:“说得一丈,不知行取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山(洞良价)曰:“我不恁么道。”曰:“和尚作么生?”山曰:“说取行不得底,行取说不得底。” (五灯:193),禅悟历程的描述,无妙给皎然(720-?)的“待山月”一诗: 夜夜忆故人,长教山月待。 今宵故人至,山月知何在? 前两句言“执著于开悟,反而不见故人(真如),是因有山月在”,后两句言:“一旦开悟,便得意忘筌,不见山月何在了。”说佛性是故人,是因人人俱是,原古就有之意,老相识;见明月为借力(脚力),又有明心见性之意在。此诗借待故人抒思友之情,实写禅悟之历程,言“待山月”喻“见佛性”。 经年修性,一朝证悟。,禅悟的境界,明代高僧云栖祩宏在禅关策进中是这样描述这种状态的:“无分昼夜,直得东西不分,南北不辩,如有气的死人相似,触著还知,自然念虑,心识路绝。忽然打破骷髅,元来不从他得。”,禅的精神,“夹山与定山同行,言话次,定山曰:“生死中无佛,即无生死。”夹山曰:“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互相不肯,同上山见师(大梅法常)。夹山便举问:“未审二人见处那个较亲?”师曰:“一要一疏”夹山复问:“那个亲?”师曰:“且去,明日来。”夹山明日再上问,师曰:“亲者不问,问者不亲。” (五灯:147) (有僧问)曰:“大善知识为什么入地狱?”师曰:“我若不入,阿谁教化汝?” (五灯:205) 百丈 :“吾无德,争合劳于人?”(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矣。(五灯:136),禅的精神,僧肇法师,遭秦主难,临就刑说偈曰: 四大无无主,五阴本来空。 将头临白刀,犹似斩春风。 五灯:355 真大丈夫所为,置死生于度外者,无过于真禅修者,可敬可佩。,无际大师心药方,大师论世人曰:凡欲齐家、治国、学道、修身,先须服我十味妙药,方可成就。何名十味?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德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药用宽心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未,六波罗密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六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前十味若能全用,可以致上福上寿,成佛作祖。若用其四五味者,亦可灭罪延年,消灾免患。各方俱不用,后悔无所补。虽有扁鹊卢医,所谓:病在膏盲,亦难疗矣。纵祈天地、祝神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