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心理学 总结与复习,浙大公共管理学院 陈丽君,导论聚焦,社会心理学的本质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行为及其影响的因素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的范式,我们对人的兴趣表现(心理学),观察人的行为(读人) 解释人的行为 预测人的行为,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探讨个体在社会情境中行为和思维的本质及原因的科学领域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界定科学领域是否属于科学范畴的核心价值 准确性(accuracy) 客观性(objective) 怀疑性(skepticism) 开放性(open-mindedness),我们需要掌握,社会心理学概念 社会心理学的两种不同取向 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社会心理学是科学的诠释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的两种取向,“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Allport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F。H。,Social Psychology,1924:12)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它关心“人类群体行为的心理学解释”(Ellwood,C,A,1925) 关于犯罪问题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促使某类个体从事犯罪行为的原因 社会学家感兴趣于比较社区中不同层次(如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的犯罪率;或比较不同社区的犯罪率 社会心理学试图理解社会行为和思想的原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系统观察 相关研究 实验法 统计的使用,科学研究的范式?,实验法的类型,实验室实验 研究者在严格控制的实验室环境进行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可操纵,具有高度内部效度。 模拟实验 让被试扮演某个角色,此后便对被试行为的真实反应进行密切观察,然后根据研究结果推论在现实环境中的情形。 现场实验 在自然环境中对自变量施行某些控制。 实验法的价值 增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 检验因果关系的最好方法 纵向研究,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新趋势,认知研究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记忆、推理及决策等基础知识用于社会思维和行为的研究 信息加工特征及加工特征差异理论的运用 应用研究增强 社会心理学的输出 多元文化观点被采纳 研究文化因素、种族因素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生物因素的潜在作用和进化论观点备受关注,第二章 社会知觉 理解他人,“社会知觉”聚焦,非言语沟通 非语言沟通的特征 非言语沟通的作用 言语沟通及其价值 归因理论和作用 几个基本归因理论 常见归因偏差 归因理论应用 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 Asch关于中心特质和边缘特质的研究 认知角度的印象形成 印象管理,了解和掌握,社会知觉的概念(对人的知觉和对物知觉的差异) 非言语沟通对社会知觉作用 表情、目光接触、身体动作、姿势 识别撒谎的技巧 人际沟通及相关理论 归因理论(理解我们如何赋予社会生活以意义的框架) 一致性推断理论 凯利的因果归因理论 归因的打折扣和扩大效应 常见归因偏差(自我服务偏差、行动者观察者效应、基本归因错误)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社会知觉概念,社会知觉又称对人的知觉或人际知觉,是社会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认知过程的第一步。它是关于他人和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的一种整体性知觉,在此基础上人们形成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并进一步对他人行为作出有根据的归因。,非言语沟通:表情、注视和姿势,依赖于面部表情、视觉接触和身体语言等方式进行的交流。 非言语沟通的基本通道 面部表情 目光接触 身体动作 姿势 触摸,归因理论 理解我们如何赋予社会生活以意义的框架,归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判断过程,它指的是根据所获取的各种信息对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其原因的过程 内因 内在原因,即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品性或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付出努力等 外因 外在原因,即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外在在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社会印象与社会知觉,社会印象不象社会知觉那样直观和直觉,它具有间接性 社会印象不象社会知觉那样单一零散,具有综合性 社会印象一旦形成就不易发生改变,不易为理性所说服,它具有一定程度的固执性 社会印象:在社会知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印象管理:让自己看起来更棒,印象管理:个体为了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作出的努力。 成功地进行印象管理能在许多情况下获得重要优势(Sharp,Liden,1995) 印象管理的策略 自我美化 装扮,肯定言辞,克服困难、面对挑战的故事 美化他人:通过各种途径努力使别人感觉良好 发表言论赞扬他人,赞扬他人特质或业绩,赞扬他人所属的组织 印象管理的策略具有相当的功效 过度和不当使用的相反结果 欺上媚下,第三章 社会认知,对现实世界的思考,“社会认知”聚焦,社会认知的特征 图式:社会认知的信息加工框架 社会认知中的错误及来源 情感对社会认知的影响,了解和掌握,社会认知概念和特征 图式的概念和影响方式 注意、编码、提取、 自我实现预言和罗森塔尔效应 信息加工方式 社会认知中的偏差 负面偏见和乐观偏见 反事实思考效应(后悔药问题) 奇幻思考(传染定律、相似定律) 思维抑制 情感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好心境?,社会认知及其特征,社会认知:我们将对他人、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感知与认识(解释、推理、记忆及信息的使用),称为社会认知 就认知对象而言,社会认知指对人及其行为的认知,而不是对物以及非人的客观存在的认知。 社会认知是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仅局限或等同于其中的某一过程。,图式(Schema):组织和使用社会信息的心理框架,图式:围绕某中心主题,帮助我们组织社会信息的心理框架。 图式一旦形成,对社会认知的一些方面产生强烈影响,从而影响社会行为。,启发式和自动加工,信息超载和信息加工方式 超过信息加工能力的状态 需要使用策略快速简单地处理大量信息 启发式:以一种快速的看起来不费力的方式做复杂的决定或进行推论时应用的一些简单规则。 代表性启发式:以当前刺激或事件与其他刺激或范畴的相似程度作为决策基础的一种策略 可利用性启发式:基于能想起某信息的难易程度的判断策略(越容易进入心理的信息,对后来的判断和决策产生越重要的影响),情感对认知的影响 情感对记忆的影响,心境依赖性记忆 我们在一定心理状态下所回想起来的事物可能部分地决定于先前在同样的心境状态下所学习到的东西。 抑郁个体难以回想昔日有过的好时光 心境一致性效用 当我们处于积极的心境状态时更可能储存或回想起积极的信息,当我们处于消极的心境状态下时就更可能储存或回想起消极的信息的倾向(Blaney,1986),认知对情感的影响 情绪的双因素理论,当个体内部处于一种情绪激起状态时,由于这些内部反应往往有点含糊,所以个体倾向于从外部世界我们经历这些反应的情境类型中寻找答案,以此推理它们的性质 认知影响情绪方式二:激活包含强烈情感成分的图式,第四章 社会态度,评价现实世界,“社会态度”聚焦,社会态度本质和测量 社会态度的形成 态度和行为的关系 态度改变与说服 认知失调理论,了解和掌握,社会态度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态度形成理论 社会学习 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阈下条件反射 观察学习/社会比较 遗传对态度的影响 态度和行为的关系 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 态度影响行为的机制(计划行动理论) 说服的艺术/说服的认知过程和方式 认知失调理论(行为对态度的改变),社会态度的界定,“态度是个人对于同一对象的数个相关连的信念的组织” (心理学家洛开奇将态度纳入认知体系) 态度是“与某个心理对象有联系的肯定或否定感情的程度”(爱德华滋将态度看成是情感的标志) 态度是行为反应的准备状态。 社会学家关心的态度并不是特定个人对特定事件的特定反应,而是组成群体成员的每一个成员所普遍采取的态度。,态度是什么?,态度:个人对一特定对象(态度客体)所持有的评价感觉及行动倾向。 成分: 认知 cognition 情感 affection 意向 conation,态度影响行为的条件,情境因素(与态度交互影响) 情境压力制约了态度外显为行为 态度也决定个体是否进入各种情境 我们经常进入所说和所做能保持一致的情景 态度的来源 直接经验产生:将加强对行为的作用 间接经验产生 态度力量 态度的特异性 态度针对具体客体而不是普通事物的程度 可及性,态度影响行为的机制1 合理行动理论或计划行动理论,作出参与某一特定行为的决定是一个以目标为导向的遵循逻辑顺序的推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考虑各种行为方案,评价各种结果,然后作出行动或不行动决定。 意向反过来由两个因素决定 对行为的态度; 主观标准 (有意识的行为控制):完成某种行为的能力 Fishbein(1980);Ajzen(1991) 例:X女生的整容行为,精细概率模型和启发式-系统模型,精细概率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ELM模型(Petty,Cacioppo,1986;Petty,1994) 说服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条件下发生,这两种条件在认知努力的数量和认知加工所需的精细程度上不同 启发式模型(heuristic-systematic model),认知失调理论 (Fistinger,1957)和 行为对态度的影响,一种不愉快的内部状态,当个体觉察到两种或多种态度之间,以及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不一致时所产生的不愉快状态。 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 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为来使它们彼此更为一致 通过获得新信息来支持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以减少认知不协调的程度(Lipkus,2001) 降低不协调的重要性,把不协调琐碎化(Simon,Greenberg,Breham,1995) 间接策略:减少由不协调引起的不愉快的负性情绪,第五章 社会影响,改变其他人的行为,“社会影响”聚焦,从众的本质和原因 顺从的基本原则 使他人顺从的技巧 顺从技巧的原因 服从权威,了解和掌握,从众行为和阿希实验 从众的影响因素 从众的心理基础 社会规范概念、类型、社会规范的形成和规范的作用 使他人顺从的技巧 门面效应/脚在门槛效应、登门策略、低球技术/迎合/最后期限/表演难以获得/激将法/取悦他人 对权威的服从及影响因素 Milgram的实验,从众:群体对行为的影响,从众:由于实际存在和想象存在的团体压力,个体改变他们的态度或行为以获得与团体的一致,符合既有的社会规范。 知觉歪曲 判断歪曲 行为歪曲 Asch实验(1951、1955) The basic procedure Asch used was as follows. A group of students was gathered into a room to take part in what was described as a study of visual discrimination. They were shown a single line and then three comparison lines: their task was to say which of the three comparison lines matched the standard.,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因素,凝聚力:群体对个体的吸引程度。 凝聚力高的群体,来自于群体的压力很明显。 群体的规模 群体规范的类型 描述性规范:表明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应该做什么的规范。 指令性规范:详细说明在特定情境下什么人们必须做的以及什么是被人们赞同或者是不被赞同的行为。,影响从众的因素:团体成员的行为,第二歧义者 个人信用权(个人在团体中地位) 个人与其他成员最近的工作背景 个人与团体的差距,影响从众的因素:人格特质和性别,社会赞同需求高 高焦虑者 关心他人的评价 智力较低 低自尊与缺乏自信,顺从的界定,顺从:促使别人对各种要求说“可以”的努力。 研究顺从的最好办法是去研究引起顺从的专业人员(Robert Cialdini) 商人、广告人、政治说客、资金筹集人、政治家、江湖骗子、职业谈判人 研究方法:田园方法 引发顺从的策略 脚在门槛内的策略 门在脸上的效应,社会影响的极端形式:服从权威,服从:社会影响的一种方式,人们命令一个或更多人去做他们想做的事 (强制性教化:极端群体努力招募新成员并劝诱他们以毫无疑问的态度接受该群体的信念Baron,R. S.,2000),毁坏服从的心理学基础,权威人物减轻了那些服从命令的人对其所从事行为的责任 权威人士经常拥有明显的身份标志,他们穿着制服和戴着特殊的徽章、符号等,有助于提醒人们遵守社会规范 权威人物命令在逐渐增大,使这种服从得以坚持下来 许多情境下所涉及毁坏服从的事件变化很快,人们没时间去反应或进行系统加工:人们服从命令,以至于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就这样做了。,第六章 社会认同,自我和性别,“社会认同”聚焦,自我 自我概念 自尊 自我关注 自我监控 自我效能 性别 性别认同和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角色遗传还是习得 男性与女性的行为差异,了解和掌握,社会认同的概念 自我概念/自尊/自我评价 社会比较的自我评价:上行和下行 自我功能的几个方面 自我关注 自我监控 自我效能 性别 性别图式和性别的刻板印象、 性别角色行为的产生原因,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指一个人对他或她是谁的定义,包括个人属性和与其他人共同拥有的属性,里性别或种族。 社会认同明确引导我们如何概念化和评估自己的自我定义(Deaux,1993) 我们是谁,和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天生的因素。,自我概念:一种基本图式,自我概念:个人的自我认识,即一种基本的图式,由有组织的关于自身信念和态度的集合构成。 提供了处理自身信息的框架 主观自我觉察:生物体把自己从其生长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中区分出来的能力。 客观自我观察:个体把自己当成客体注意的能力。个体觉察自己的心理状态,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以及记得什么 黑猩猩研究(?) 象征性自我察觉:通过语言形成对自我的抽象的认知表象的能力。该能力使生物体能沟通、建立关系、设立目标、评估结果,发展与自己有关的态度,对抗有威胁的信息。,自我概念中的重要成分,自尊:个体对自己的评价(James,1890)。一个人对自己在正向-负向的维度上的态度。 自我评价的三种可能动机 人们希望获得对自己的确切的了解 自我提升(提供与自己有关的积极信息) 自我证实(证实他们对自己的一贯看法),性别引起研究兴趣的问题,性别差异的起源 (男女真存在着如此巨大的性别差异吗?) 进化的遗传基础? 教导产生(习得)? 女人味和长头发 性别角色行为及其对其反应 我们如何建立性别认同 。,性别:高于并超过性,性别认同:自我概念中个体对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的认同。性别认同的意识通常在2岁左右发展。 性别一致性,个体接受了性别是每一个人的基本属性。对性别一致性的掌握通常在4-7岁建立。 性别认同的基础 后天习得因素超过生物基础 不同类型研究说明“典型”的男性和女性的特征事实上是后天习得的(Bem,1984;Eagly,Wood,1999),第七章 人际吸引,相见、喜欢、成为熟人,“人际吸引”聚焦,人际吸引初步要素 人际吸引概要 邻近性 情绪 从属需要与人际交往 建立人际关系要素 相似性 相似性的原理:人际关系平衡理论/社会比较理论/相斥假说,了解和掌握,人际吸引的概念 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邻近性、重复接触(个人架构)、情绪 从属需要和人际交往 外表吸引对人际交往作用 魅力的构成 相似性对人际关系建立的影响,邻近性的力量,偶然接触相互吸引重复接触 邻近性:指个体在住所、教室座位、工作场所等的邻近。物理距离越近,两人将会重复接触及因而重复交往的可能性越高。 重复接触:跟一个刺激物频繁地接触。根据Zajonc的理论,对于任何稍微负面、中性或正面的刺激的重复接触会导致对这个刺激正面评价的增加,个人架构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并非所有人对接触效应产生同等的反应。那些强烈需要架构的人可能会对这种接触效应更敏感。(Hanxen和Bartsch,2001) 个人 架构需要高的人更倾向于用较简单的方法组织他们的社会或非社会环境,更容易产生成见,而且通常运用分类法作判断。 词汇呈现(一遍九遍) 高需要的人比低需要的人更易于对先前根本没有呈现的不熟悉的词产生消极反应 “所以,个体只有有较高的架构需要的话,相似性导致喜欢。” (Hanxen和Bartsch,2001) 个人架构需要指一个人在他或她的世界里希望拥有多少组织,为什么我们要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 从属需要,从属需要:寻找和保持人际关系的基本动机 我们生活的一面就是和其他人交往,而且这种交往的趋势似乎有神经生物基础(Rowe,1996) 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及为他们所接受对于我们的心理组织来说,就像饥饿和口渴对我们身体组织一样基本(Baumeister,1995) 从属需要的强度人而异,并构成了不同个体相对稳定的特性(性情),相似性影响吸引的原理,相似性引发积极情感,不同引发消极情感 平衡理论(Newcomb,1961和Heider,1958) 人们用平衡的方式自发地组织他们好恶。人际关系中涉及三要素之间的关系,1)个体对他人的喜欢,2)他或她对特定话题的态度,3)他人对同一话题知觉到的态度。平衡导致了积极的情绪状态,失衡导致了消极的情绪状态,而非平衡则导致了冷漠。 不喜欢产生一个非平衡的状态,一种既不特别愉快,也不特别不快的感觉,因为每个人对与他人的相似或不同没什么感觉,为什么相似性最重要,社会比较理论(Festinger,1954) 个体把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偏好与别人作比较,是因为这种比较是评价你自己是否正确和常态的一个基本方式。个体从他人那里获得了众意为准验证(consensual validation)。让人高兴地发现是你具有恰当的判断,是正常的,接近现实的。而令人遗憾的发现是,你的判断是错误的。 相斥假说(Rosenhaum) 人际吸引不会因为态度相似而增加,但会由于态度不同而减少,第八章 亲密关系,家庭、朋友、恋人和配偶,“亲密关系”聚焦,与家人、朋友相互依赖及孤独 相互依赖 孤独 依赖风格 恋爱关系、爱情和亲昵行为 恋情:超越友情 爱 婚姻:亲密关系的最终形式,了解和掌握,相互依赖概念和原因分析 亲密关系建立:家庭及跨越家庭 依恋理论和依恋风格 安全型依恋风格/不安全-回避型/不安全-矛盾型 两维四类理论(安全/专注/害怕-回避/放弃) 孤独的概念和孤独产生的原因 恋爱风格和爱情三角模型,相互依赖,相互依赖,指两人之间可以持久地彼此影响,全身心地关注对方,并尽可能多地共同活动。 亲密关系包含,“委身承担义务”(Fehr,1999) “与他人有质量的联系一般被看成是理想生活的核心内容”(Ryff,Singer,2000) 相互依赖需要的根源 生物进化理论:黑猩星等灵长类动物具有和人类一样的频繁相互交往活动(拥抱、亲吻、嬉戏等) 建立情感联系有利于种族的繁殖,由于增加了帮手,能够更好地照顾子女。,依恋风格,依恋风格:指人在人际关系中所体验的安全程度。不同的依恋风格形成于婴儿时期,但其差异似乎对个人的人际行为具有终生的影响。 依恋:婴儿与母亲之间交往行为的研究(Bowlby,1969,1973)。 儿童认知发展围绕两种关键态度 自尊:自我评价。(哺育者的行为和情绪反应会给婴儿提供一些信息,使婴儿认为自己是有价值、重要的、值得爱的,或者相反)而且随年龄增长,对自己的基本态度会继续保持不变, 人际信任:儿童对他人的信任和期望在内的社会自我方面。儿童对哺育者形成的可信、可依赖、可靠,或不可信、不可靠的印象。而且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对哺育者的态度会推广到其他人,依恋风格的类型 决定我们的交往图式 (Bowlby),安全型:母亲离开时有轻微的不安,母亲回来后,会很快平静下来。 不安全-回避型:总是回避或拒绝母亲,即便与母亲分离后再相见,也表现出情绪控制和压抑。 不安全-矛盾型:反应矛盾,当母亲离开时大哭大闹,但当她返回时,他哭闹得更厉害甚至发怒 Ainsworth等,1978,专注型 安全型 我比同事更热情 我很容易结识新朋友 我很容易陷入爱情 我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很开心 有时我会对别人讲太多自己的事 我喜欢照镜子 我希望成为一个受人欣赏的人 我很容易发笑 害怕-回避型 放弃型 我一听到门铃响,就有些担心 我宁愿靠自己而不靠别人 不知谁会来 我不喜欢别人谈论自己 我感觉大多数人并不喜欢我 我的朋友很少能达到我的期望 我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没有亲密情感的一生,我也能过 想着与人建立关系,而不是去做 得不错 会更安全些,负向=低自对尊,正向=高自尊,对待自己的运作模式,负向=人际不信任 Griffin,Bartholomew,1994a,1994b,正向=人际信任,对待他人的运作模式,依恋风格对行为的影响,依恋风格很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人际关爱有关的交往行为 依恋风格对行为的不同影响,取决于社会知觉的差异(Mikulincer,Horesh,1999)和情感调节能力( Mikulincer,Sheffi,2000) 专注型的比安全型的人更倾向用悲观消极方式来做解释,情绪更不安 回避型用悲观消极的方式来解释交往事件,但不会有不安的情绪,通过不去回忆情感情绪的进行防御 安全型的人更好奇,更懂得依赖新信息,孤独的产生,遗传? McGuire,Clifford调查遗传对儿童孤独行为的影响。调查对象包括同胞兄弟姐妹、寄养家庭中无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同卵双生子,异卵双生子。孩子年龄9-14岁 遗传和环境都有作用 缺乏人际信任 家庭关系:与兄弟姐妹的感情和睦情况 社交技能(童年期是否养成良好的社交技能) 社交技能的缺乏如果没有恰当的引导,会延续到成年 个人否定:对自身不高兴,不满意的倾向,恋爱关系的认知图式(Flether,1999),a自我,b关系,c伙伴,e,g,f,d,代表恋人所具有品质的认知元素有:热情、值得信任、有活力、有魅力,以及其社会地位和才智,第九章 亲社会行为,我们因何助人、如何助人,“亲社会行为”聚焦,旁观者效应和亲社会行为 施助者和受助者 旁观者的情绪效应 亲社会行为的性格差异 亲社会行为的原因剖析 移情-利他主义 消极状态缓解 移情喜悦 基因决定论,了解和掌握,旁观者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责任扩散 亲社会行为及其条件 众人致误现象 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旁观者情绪对亲社会行为影响 亲社会行为的性格差异 移情的三个视角和移情能力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四大的理论,旁观者效应,现场旁观者的数量影响了突发事件中亲社会反应的可能性。当旁观者的数量增加时,任何一个旁观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减少了,即使他们采取反应,反应的时间也延长。 责任扩散 在一个突发事件中,旁观者们共同承担责任。如果现场只有一个旁观者,他或她就承担全部责任。如果有两个旁观者,每个人就各自承担50%的责任。,亲社会行为,一种有利于他人的助人行为,这种行为不一定会给那些施助者带来直接的利益,甚至还可能给他们带来风险。 利他行为:不带个人私利地关注他人幸福的行为。,如何才能产生亲社会行为?如何不出现旁观者效应?,突发事件中助人行动的决定 五个基本步骤,第一步:注意突发事件 过度关注自己,亲社会行为不可能发生(Darley,Batson,1973) 63%、45%、10% 第二步:解释突发事件为突发事件 多数情况下,设想一个常规的、日常的解释会比那些高度异常和不可能的解释要好得多。 当人们不确定自己所见到的是个严重或不合逻辑的事件时,多数人倾向于接受一个安慰性、不会产生压力感的解释,这种解释表明我们无需去做什么 第三步:假设你有责任去帮助 第四步:知道要做什么 第五步:决定去帮助,面对道德困境的三种动机,利己行为(自我利益):过度关注自己的个人需要和幸福,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和幸福。 自利:采取能够提供最大限度满意感的行为动机。 道德伪装:外表看来很高尚,实际上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却总是尽力避免损失的动机。,移情的三种视角,“想象他人”视角 想象其他人如何感知一个事件以及他或她所具有的感受。 “想象自己”视角 想象如果自己在那种情境中会有什么样感受 第三种类型的视角和想象 个体对书本、影视中人物或动物的快乐、悲伤、恐惧等发生情感反应,移情能力的发展,根植于生理基础 遗传因素能解释大约1/3的变异 学校教育的作用 父母的模范作用 道德智力是一种实践智力 母亲的温和、强调其他人被有害行为伤害的信息 把发怒作为控制手段的父母不利于培养有移情能力孩子 大众媒介的宣传作用 女性比男性有更高水平的移情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警犬工作常识题库及答案
- 2025河北省第二、第三荣军优抚医院选聘工作人员3人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天津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人才引进招聘7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浙江宁波慈溪市杭州湾初级中学(原周巷镇小安中学)招聘派遣制工作人员1人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南平松溪县法律援助中心招聘见习生3人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纯电动客车考试题及答案
- hsse考试题库及答案
- 小学三年级数学阅读拓展计划
- 城乡供水远程监控方案
-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测评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 第1课 美术作品的创作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
- 精麻药品培训试题
- 我多年总结的健身功法(图示)
- 太阴病篇概述
- DSCQ安装操作培训
- 污水处理厂安全文明施工组织设计
- GB/T 19627-2005粒度分析光子相关光谱法
- 国际投资学(investment)讲义课件
- 施工机具进场检查验收记录
- 二年级健康成长上册教案
- 民俗学概论 第一章 概述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