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鱼类资源的增殖保护.ppt_第1页
天然鱼类资源的增殖保护.ppt_第2页
天然鱼类资源的增殖保护.ppt_第3页
天然鱼类资源的增殖保护.ppt_第4页
天然鱼类资源的增殖保护.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 天然鱼类资源的增殖保护,鱼类资源增殖保护的意义,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天然鱼类资源受制于环境因子,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 许多人类的活动往往直接或间接地打破这种平衡;对天然鱼类资源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为了补偿人类活动天然鱼类资源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需要通过对天然鱼类资源采取有针对性的增殖、保护措施,以维持其资源的再生; 另一方面,即使没有人类活动的干扰,在天然条件下,水域中的某些鱼类也可能会因某一生命环节受到环境因子的制约,种群数量受到限制,甚至出现资源衰退; 对于水域中重要的经济鱼类采取针对性的保护增殖措施,对于提高水域的鱼产量、增加资源量效果明显;,第一节 人类活动对于天然鱼类资源的主要影响,了解人类活动对于天然鱼类资源的负面影响是对其进行有效的增殖保护的前提; 人类活动对于天然鱼类资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可归纳为: 一、阻断鱼类的回游路线 阻断鱼类回游路线的因素: 水利工程的建造:拦河坝,节制闸; 工业污染;,第一节 人类活动对于天然鱼类资源的主要影响,阻断鱼类回游的结果:鱼类的部分生命环节无法完成,种群资源量下降; 阻断回游路线的具体形式: 阻断繁殖回游路线:河流上游建坝、沿海建闸、严重的工业污染;生物无法到达繁殖场所; 阻断鱼类的索饵回游路线:河湖之间、海河之间建闸;水域污染; 仔幼鱼无法进入育肥水域育肥,主要是湖泊、沿海,如四大家鱼、河蟹等;,二、对产卵场的破坏,繁殖是生物种群繁衍的根本保证; 鱼类的繁殖有别于其他生物,不仅要求一定数量、性腺发育良好的繁殖群体,还要求具有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水文、水化学和生态特点的繁殖场所; 否则,繁殖活动不能正常进行; 如四大家鱼,虽能在池塘中发育达到性腺成熟,但不能产卵繁殖;,二、对产卵场的破坏,人类的许多活动会直接或间接地破坏鱼类的繁殖环境,进而影响鱼类的繁殖过程; 例如:水利工程的兴建,改变了产卵场环境条件,如水流、水深、水位变化等,无法满足鱼类繁殖及后代发育的环境生态要求; 围湖造田直接减少了沿岸水域的天然繁殖场所; 工业污染会使天然产卵场完全丧失其功能; 砍伐森林、垦荒种田导致水土流失,河床淤积,底质发生变化,石砾产卵场质量下降;,三、对后代发育及仔幼鱼成活的影响,鱼类后代的发育及仔幼鱼的生物生长往往要求更为严格的环境条件; 人类活动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往往使这些条件无法满足,影响后代的成活; 河流下游建坝:流程减短,流速减缓,半浮性鱼类虽可产卵,但鱼卵、仔鱼提前进入静水区,发育过程无法顺利完成; 河流建坝后,坝上水位的急剧变化,影响草上产卵鱼类鱼卵的顺利孵化; 水域污染:对鱼卵孵化、仔幼鱼发育的影响更大;严重可导致河段鱼类绝迹;,四、超强度捕捞直接破坏鱼类的种群资源,捕捞量过大; 渔具、渔法不合理; 人类活动对于天然鱼类资源的影响,有的可以避免,应尽量避免; 有的无法避免,如水利工程的兴建,则需采取其他措施补偿; 均属资源增殖保护的范畴;,第二节 天然鱼类的繁殖保护,繁殖保护对自然条件下的繁殖活动进行保护; 对于因繁殖过程受到影响而导致资源衰退的鱼类,一般可通过采取相应的繁殖保护措施,使鱼类的资源得到恢复和增加; 繁殖保护具有投入少、效果好等优点,是鱼类资源增殖中应首先考虑采用的措施; 开展繁殖保护应首先考虑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鱼类,一些数量较少、但具有特殊价值的鱼类,如珍稀、濒危物种,也是繁殖保护的重要对象;,一、亲鱼的保护,亲鱼的数量是决定后代产量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维持种群数量的先决条件; 由于鱼类繁殖的特点(季节性集中繁殖、回游习性、行动迟缓、分布于水体上层或浅水区),繁殖群体易于捕获,繁殖季节成为重要的捕捞季节; 渔民从短期的经济利益出发,往往对繁殖群体捕捞过度,繁殖群体的繁殖率降低,成为天然鱼类资源下降的重要原因; 天然鱼类繁殖的保护应首先从亲鱼的保护着手;,一、亲鱼的保护,亲鱼的保护,应根据种类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 定居型鱼类:根据定居型鱼类繁殖场所,繁殖季节在水域设立禁渔区和禁渔期; 回游型鱼类:除了设立必要的禁渔区(产卵场)和禁渔期外,还需在其回游路线上限制捕捞,取消、淘汰破坏性渔具,如迷魂阵(渔簖的一种); 限制捕捞量,保持足够繁殖群体; 要保证效果,必须对保护对象的繁殖生物学有充分的了解;,二、天然产卵场的保护,意义: 鱼类的繁殖过程、及胚胎发育是在体外进行的,要求一定的环境条件; 因此,仅有足够数量的亲鱼,没有适宜的一条环境条件,鱼类的繁殖也不能有效地进行; 繁殖保护的具体目标: 保证鱼类的正常繁殖活动(过程); 保证受精卵的正常发育、孵化; 保证仔鱼的正常发育和顺利降河;,二、天然产卵场的保护,天然产卵场保护的前提: 对鱼类天然产卵场分布、规模及作用的全面了解; 科学划定繁殖保护区; 繁殖保护区的范围: 主要取决于繁殖群体的数量、水文条件及繁殖条件的优劣,仔鱼活动范围及移动路线; 还受到水域大小、行政管辖范围的限制; 繁殖保护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繁殖保护对象的生殖特点、产卵季节的长短和受精卵的性质等; 产漂浮性卵的鱼类:产卵场的功能仅限于产卵,禁渔期的长短取决于汛期鱼类产卵活动的时间; 例如,过去钱塘江的鲥57月产卵,每次产卵高峰都在洪峰过后开始,故只要每次汛期禁捕即可;,二、天然产卵场的保护,石上及草上产卵鱼类: 产卵场不仅是繁殖场所,而且是受精卵发育及仔鱼发育活动的场所; 繁殖保护期的长短不仅取决于产卵季节的长短,还要考虑受精卵的孵化、仔鱼的活动时间,繁殖保护期较长; 如:大麻哈鱼天然产卵场的保护期长达百余天(石砾产卵); 鲤的繁殖保护期为5060天(草上产卵);,产卵场的保护主要包括三大不利因素的控制:,不利人为因素的控制; 不利自然因素的控制;主要是水位变化; 不利生物因素的控制:主要针对草上产卵和石砾产卵的鱼类,控制敌害鱼类;,三、仔幼鱼的保护和救护,对重要经济鱼类尚未达到成熟阶段个体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繁殖保护工作第三步; 工作主要包括: 控制淘汰不合理的渔具、渔法:像簖、迷魂阵、深水罟等传统渔具对于仔、幼鱼有非常大的杀伤力;炸鱼、毒鱼、鱼鹰等渔法对于资源的破坏力极大,应禁止、淘汰; 控制环境条件的变化:主要是水位变化,水位突然下降,造成浅水区的仔幼鱼搁浅,应及时救护,开沟引水、转移到深水区;,四、人工产卵场,作用: 天然产卵场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失去其功能或无法满足鱼类自然繁殖的需要; 通过人工产卵场进行弥补,保证鱼类的正常繁殖活动;,1人工鱼巢,适用于草上产卵鱼类; 源于渔民在水体中设置草束等诱捕草上产卵的鱼、虾; 经过改进,将草上产卵鱼类所需的产卵附着物捆扎成一定的形状,有规则地设置于天然繁殖水域,供鱼类产卵附着,即为人工鱼巢; 人工鱼巢的材料:棕榈树皮、杨树皮、水草及人造水草等;,人工鱼巢有固定式和漂浮式两种:,固定式鱼巢:水底打桩,直接将鱼巢固定在桩上或先将绳索固定在桩上,然后将鱼巢固定在绳索上; 漂浮式鱼巢:首先在产卵场内设置浮动的框架或绳索,然后将鱼巢悬挂在框架或绳索上,鱼巢距离一般为11.5米; 相比较而言,漂浮式鱼巢的效果较好; 鱼巢在水体的分布可为带状、三角形、圆形,以圆形的效果较好;,设置鱼巢的要点:,鱼巢设置的时间: 集群产卵前12天,过早被其他鱼类占用、附着污物(影响效果),过迟错过产卵时间; 鱼巢设置的地点: 原有的天然产卵场内及附近的通道、过往船只少的近岸浅水区,鱼巢距水面一般0.20.7米,鱼巢单行排列较好; 鱼卵的孵化: 根据水域(主要是水位、敌害)的特点而定;,设置鱼巢的要点:,鱼卵孵化的方式: 原地天然孵化,可用网片围拦; 网箱或内塘孵化; 室内淋水孵化; 非原地孵化,只需将附着受精卵的鱼巢移入孵化水域即可; 提高人工鱼巢效果的关键: 正确选择设置水域; 努力提高孵化率,材料、适当的孵化方式、防止敌害、水霉等;,2人工模拟产卵场及砂砾产卵的繁殖条件的改良,人工模拟产卵场: 解决河流建坝后,回游型鱼类亲鱼过坝困难和仔鱼下行问题无法解决的繁殖,一般多用于鲑科鱼类; 方法:建造与天然产卵场条件(水流、底质)完全相似的人工产卵渠、产卵槽,将繁殖亲鱼诱入其中或将捕获的亲鱼放入其中,繁殖产卵;一般配有鱼卵孵化设施; 条件:充足的水量、水质适宜;足够的亲鱼(造价很高); 砂砾产卵条件的改善: 主要在天然产卵场水底铺置石子、砂砾,同时改善水流的状况(加大或减缓),为石上产卵鱼类提供必要的繁殖条件;,五、繁殖保护工作的具体实施,建立必要的组织管理机构 渔业管理委员会(制定各项繁殖保护措施、法规、渔业管理制度)、执法队伍; 进行必要的科学研究 主要进行与繁殖保持相关的鱼类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 制定相关的繁殖保护的技术措施和管理规定 确定、划定禁渔区、禁捕期,禁渔区水域的标志的设立; 改良渔具、渔法,限制网目大小、淘汰破坏性渔具; 制定必要的奖罚制度,宣传执法,对渔民晓之以理,动之以利;,第三节 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及放流,人工繁殖及放流是天然鱼类资源增殖保护的重要手段; 二者相互联系,人工繁殖为放流服务,但放流不一定完全依赖于人工繁殖;,一、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意义: 虽有足够的繁殖群体,但由于各种原因,自然繁殖不能有效进行,如产卵场被破坏、回游路线受阻等,难以通过其他措施补救,通过人工繁殖来维持种群的补充; 某些资源严重衰退的鱼类,尤其是濒临灭绝的品种,虽然能在自然条件下繁殖,但繁殖群体过小,通过自然繁殖产生的后代的数量有限,难以维持种群的延续;why? 通过人工控制的良好环境,利用有限的繁殖群体,提高后代的数量和质量;,经济鱼类人工繁殖的关键:,亲鱼的来源,是人工繁殖的物质基础,天然捕捞人工培育; 对于繁殖生物学、生态学的充分了解; 解决仔鱼阶段的成活问题;鲥鱼、河鳗的问题,关键之一,食性转化阶段; 重要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具体见教材,二、经济鱼类的人工放流,人工放流 以资源增殖为目的,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天然水体投放鱼类或其他经济动物的苗种; 一般不采取特别的管理措施,放流的苗种一般能加入繁殖群体(有例外); 鱼类的人工放流最初开始于回游性的鲑科鱼类,产卵场投放苗种(内河),进入海洋育肥,性成熟后,回归放流水体进行繁殖;,1人工放流的条件,原有经济鱼类的数量不能充分利用水域的饵料生物资源,通过人工放流增加资源量,如鲤、鲫; 由于水利设施阻断了经济鱼类的回游通道,造成鱼类资源的的下降甚至绝迹,主要是在湖泊中育肥的回游、半回游型鱼类及其他经济动物,如河蟹等; 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科学价值的逆河产卵鱼类,通过人工放流增加种群资源量和产量;,2人工放流的种类和效果,内陆经济鱼类及河蟹的放流: 放流对象的育肥场所为内陆水域,其效果较好,如河蟹、鲤科鱼类; 放流规格:视种类而定,虽然规格越大效果越好,但考虑到数量因素,从受精卵、鱼、鱼种均可进行;小规格较为普遍; 放流时间:视水域的捕捞生产情况而定,尽量避免捕捞作业对放流苗种的杀伤;,2人工放流的种类和效果,过河口性鱼类的放流: 多为江海之间回游的溯河产卵鱼类的放流,其育肥场所为为海洋; 放流鱼类在达到性成熟后回归到放流水域繁殖; 其效果主要取决于回归率;,国内外人工放流工作开展的情况:,前苏联、美国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较多,成效显著,主要是大麻哈鱼、香鱼; 我国工作开展得较少,主要是大麻哈鱼和中华鲟; 大麻哈鱼的放流: 我国开展的较早,始于50年代; 由于大麻哈鱼回游路线首选经过前苏联境内,我国的效果不佳;,国内外人工放流工作开展的情况:,但1988年,农业部与黑龙江省东宁县政府合资在绥芬河建立了大麻哈鱼放流站; 10年总计放流鱼苗500多万尾; 放流回归率超过千分之一,大麻哈鱼的回游量逐年增加; 1999年大麻哈鱼的回游量比放流前增加了8倍多; 中华鲟的放流: 我国七十年代开始进行中华鲟的人工放流; 7374年,放流中华鲟301尾、长江鲟39尾,回捕中华鲟6尾,回捕率2%; 近年来,中华鲟的放流工作得到了较好地开展,数量逐年增加;,国内外人工放流工作开展的情况:,提高放流效果: 提高放流苗种的规格和质量; 采取保护性的措施,主要是控制捕捞; 收取放流费,维持放流工作的长期性;,近年来在人工放流方面开展的工作,2002年12月18日由大鲵救护在中心国家级大鲵自然保护区内金鞭溪首次大规模放流大鲵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150尾人工繁殖成功的大鲵 放流前,用微型数码打码机对每尾大鲵进行了标记,实现了放流大鲵全球卫星定位。 这是我国首次使用高科技对大鲵进行研究,有利于对大鲵进行跟踪观测;而放流将让人工繁殖的大鲵熟悉自然生活,并自然繁衍、生息,海水鱼类的人工放流,2002年6月29、30两日,象山港进行了大规模的放流活动 人工养殖的130万尾大黄鱼鱼苗、20万尾黑鲷鱼苗投入象山海域,为东海海域最大规模的人工放流活动。 自1998年开始放流大黄鱼鱼苗以来,至今已在象山海域放流227万尾大黄鱼鱼种。 去年以来,渔民在大目洋海域常常能捕到近20年没有捕到的大黄鱼。,长吻鮠放流,2002年6月10日在上海石洞口以北水域(长江主航道)放流2万尾两个半月龄、体长为56厘米的长吻鮠鱼种; 由于放流水域水质好,正值春禁,预计成活率60%以上,长成后体长可达40厘米,体重公斤以 上。此为上海首次放流该鱼类。 据统计,近5年,长江长吻鮠资源下降了80%。,大规模放流中华鲟,2002年6月28日上海市有关部门在长江石洞口以北水域放流 3000多尾中华鲟 放流的中华鲟,经过近半年人工培育养殖,每尾长大约在40公分左右,平均重400克。 其中600尾的尾巴上挂有标志牌,可供科研人员进行追踪考察 中华鲟是生活在1亿5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与恐龙同时代的现存种,被古生物学誉为“活化石”,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第四节 过鱼设施,水利设施对鱼类资源的最大影响就是阻断了回游路线; 而过鱼设施则是在不影响水利设施功能的前提下,为鱼类提供专门的人工通道,补救水利设施给鱼类资源造成的影响; 过鱼设施在世界上有关悠久的历史; 早在17世纪,欧美就有了帮助鱼类通过天然障碍、上溯的设施; 在自然条件下,在落差大、流急的河段,在岩石上开沟、挖槽,减缓流速,帮助鱼类上溯,原始的鱼道;,现代过鱼设施:,现代过鱼设施始于本世纪初,比利时人丹尼尔(Denil)自1908年开始研究鱼梯近30年,形成了独特的丹尼尔鱼梯,使用至今; 后来,又出现了升鱼机、鱼闸和集鱼船等各种过鱼设施; 我国的鱼道建造始于58年,建造了水电站型鱼道两座,沿江、沿海鱼道30多座; 国外的鱼道多用于解决鲑科、鲟科鱼类的过坝产卵回游;,现代过鱼设施:,我国的过鱼设施主要解决隔离水域鱼类资源的增殖问题; 在建设葛洲坝大坝时,曾经就是否需要为中华鲟的过坝建造专门的鱼道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激烈的争论; 最后因发现了坝下产卵场,不建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