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ppt_第1页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ppt_第2页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ppt_第3页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ppt_第4页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政法学院,计志宏,第四讲,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背景链接 (一)篇名与出版情况简释 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一文写于1886年,最初是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第四、五期上。在1888年,恩格斯应读者要求,出版了该文的单行本。文字经过恩格斯的修改,又加了一篇序言。在序言中,恩格斯全面地阐述了关于终结的写作背景及意义。他还把马克思1845年春写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作为单行本的附录,也一并印行,以加深读者对全文历史背景的了解。,(二)写作的原因 恩格斯在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写作的原因。 1历史原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通过批判地继承以往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而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他们的哲学创立时期,就决定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划清“马克思所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界限,全面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这个愿望最初是他们在1845年9月到1846年夏季共同写作的德意志识形态一书中,通过批判以费尔巴哈、布鲁诺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观点来实现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曾请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商即“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尤迈耶尔和鲁雷佩尔出版。但由于第二卷直接批判了他们的观点,所以他们就拒绝承印了。后来又遭到警察的阻挠,最终未能如愿。40多年过去了,由于实际斗争和其它理论研究工作的繁忙,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没有机会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进一步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意义,这就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期待已久的愿望。,2现实原因 从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一方面,国际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获得蓬勃的发展,欧洲和北美许多国家纷纷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工人政党,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为了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意识形态方面进行反抗。,当时,在英国和斯堪的那维亚各国的资产阶级哲学家们,在“新”哲学的美名下大肆复活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以及保守的社会政治思想。一时间,“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以及其它折衷主义、庸俗进化论和唯意志论在欧洲各国流传开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新康德主义”。他们在“回到康德去”的口号下,给康德哲学穿上科学的外衣,以对抗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们声称唯物主义已经过时,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简单拼凑,从根本上抹杀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界限。,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回击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进攻,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科学地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进一步推动蓬勃发展的国际工人运动,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及其伟大意义,已成为一项很迫切的任务了。,3直接原因 1885年,丹麦哲学家、社会学家、哥本哈根大学教授施达克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在书中,施达克驳斥了许多学者对费尔巴哈的诽谤和攻击。但由于阶级条件的限制,他并未正确理解费尔巴哈哲学的性质,认为费尔巴哈是个唯心主义者,这说眀施达克不懂什么是唯心主义、什么是唯物主义这一涉及划分哲学路线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真正理解费尔巴哈哲学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因此,在客观上提出了怎样正确评价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的费尔巴哈哲学以及黑格尔哲学的问题。当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请求恩格斯著文评述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时,恩格斯便“欣然同意”了。,二、内容精析 (一)地位历史 终结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典著作之一。恩格斯在本书中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它的先驱德国古典哲学的联系,主要是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关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意义。,这部著作是恩格斯在1895年逝世前的一部成熟的著作,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一生哲学方面的伟大成就以及当时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普列汉诺夫于1892年为这本书的俄译本写的序言和注释本中指出:这本书“是集了这两位思想家的哲学观点的大成”。恩格斯在他的通信中多次谈到这本书。恩格斯在1890年给德国大学生约布洛赫的信中说:“我可以向您指出我的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在这两部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也指出:“在思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是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由此可见,这本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一书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的精神的精华,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也在更高的基础上为哲学思想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这本书,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析改革开放中的各种现实问题,不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鲜经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二)中心思想 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它的先驱德国古典哲学的联系,主要是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关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意义。,(三)逻辑结构 本书共分四章和一个结语。 1第一章主要分析黑格尔哲学。恩格斯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了辩证法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揭露了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论述了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我们学习这一章,重点是把握辩证法的发展观。,2第二章主要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学说,恩格斯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分析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批判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学习这一章,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分清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3第三章,主要分析了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宗教观和道德观。费尔巴哈是一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所以费尔巴哈是半截的唯物主义者,即上半截(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下半截(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4第四章是全书的核心部分。在分析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以后,恩格斯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哲学家革命,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三、原文导读 第一章、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一章主要分析黑格尔哲学。恩格斯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了辩证法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揭露了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论述了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我们学习这一章,重点是把握辩证法的发展观。,1黑格尔哲学的时代背景、阶级实质和历史作用(1)时代背景(1段) 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把人们带回到黑格尔哲学产生的时代。这是“德国准备1848年革命的时期”。恩格斯指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变革的前导。”有人会问,为什么黑格尔哲学作了“政治变革的前导”,又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这就要从黑格尔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它的阶级实质中去理解。,黑格尔从事哲学活动是在19世纪头30年。他的精神现象学1801年出版,是黑格尔哲学的先导。他的哲学全书1817年出版,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完成。1818年,普鲁士王国任命他为柏林大学教授,1829年任命他为柏林大学校长。他于1831年逝世。19世纪的德国,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十分落后,几乎没有什么大工业、封建割据,四分五裂,整个国家分为30多个封建小邦。这种分裂不统一的状况,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虽然已经诞生,但仍然是由封建贵族掌握国家权力。,(2)阶级实质和历史作用(2段) 这时的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和英法资产阶级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它诞生的时间比英法资产阶级晚。英国资产阶级1688年已享有政治上的统治权,法国资产阶级1789年也夺取了政权,而德国资产阶级在18世纪末才诞生。它一出世,欧洲无产阶级已经觉醒,显示出了强大力量,德国资产阶级一问世,就害怕无产阶级。这就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既想革命、又害怕人民的动摇性和保守性。,二是它不如英法资产阶级那样富庶和集中。这样就造成了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既想革命,又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更不敢依靠人民,表现出一种企图走一条同封建贵族谋求妥协的道路。,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和保守的两重性,曲折地反映在黑格尔哲学中,使其哲学也带有两重性革命的辩证法和保守的唯心主义体系。黑格尔哲学的革命的方面,由于它的抽象、晦涩和隐蔽,而没有被“近视的政府”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所发现;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方面,为当时德国的封建贵族所接受和欢迎,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因此,黑格尔的哲学著作成为当时高等学校法定的教科书。,2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1.31.6) (1)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指的是在其唯心主义神秘外壳中包含着辩证法的发展的学说。 (2)恩格斯对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的剖析 直接对象:恩格斯分析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是从黑格尔的一个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开始的。黑格尔的这一命题,曾被看作是为普鲁士现存制度辩护的。所以,当时曾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但是在这个命题中,却包含着革命的辩证法的发展观。,分析方法 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剖析运用的是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 逻辑过程(1.41.5) 恩格斯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黑格尔的这一命题,揭示了它的辩证法思想。 首先,黑格尔并不认为一切现存的东西都无条件是现实的,他所说的“现实”仅仅属于同时是“必然”的东西。在黑格尔看来,只有那些具有必然性即符合规律性的东西,才是真正现实的,因而也是合理的东西。“现实高于存在”,现存的并不都是现实的。,其 次,黑格尔所说的“现实性”,并不是事物在任何条件下所永远具有的属性。恩格斯指出:“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并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固有的属性。”这就是说,现实的东西是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丧失其必然性,变为不现实、不合理的东西;而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在这里,恩格斯举了罗马帝国代替罗马共和国,以及1789年法国革命以民主制代替君主制的两个例子,说明现实性是发展变化的。,最后,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根据恩格斯的分析,就转化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因为任何事物都不能永远具有现实性,凡是现实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丧失其必然性,变成不合理不现实的东西。这是恩格斯把黑格尔的命题向前推进得出的革命结论。这样一来,黑格尔这一命题革命的辩证法思想,就被深刻地揭示了出来。,(3)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1.6) 恩格斯在分析黑格尔这一命题之后,进一步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否定了以往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根据黑格尔的辩证思想,恩格斯论述了人类认识和社会发展的辩证法,指出人类认识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是无止境的。,3恩格斯在解剖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概括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6) (1)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运动。“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人类绝对状态的提法。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什么都不存在。”,(2)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主观辩证法就是思维的辩证法,它不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这样就去掉以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糟粕,使之成为用脚立地的、具有唯物主义性质的辩证法了。,(3)运动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辩证法既承认客观事物发展变化是绝对的,也承认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对静止。前者体现了辩证法的革命性,它是绝对的;后者体现了辩证法的“保守性”,保守性是相对的。这样就既反对了形而上学不变论,又与否定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划清了界线。,第二章 哲学基本问题、费尔巴哈哲学的性质与局限性 第二章主要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学说,恩格斯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分析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批判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学习这一章,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分清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1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2.12.6)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但是,哲学的这种理论形式并不是说每种哲学都具有科学性、都是正确的。要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主要取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些哲学家,曾经对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作过一些有益的探讨。例如,费尔巴哈在批判“上帝创造世界”的宗教学说的时,提出了比较接近哲学基本问题的观点,他指出:“神是否创造世界的问题就是精神对感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上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全部哲学史就是在这个问题的周围兜圈子”。但是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是不完整的。恩格斯在本书中考察了人类认识史,总结了人类哲学思维,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完整的科学的论证。,(1)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表述(2.1) 在第二章中,恩格斯首先明确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起源和历史发展(2.12.2) 科学地概括哲学基本问题并确定它在哲学中的地位,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恩格斯结合原始宗教的产生,分析了哲学基本问题的起源和历史发展,,哲学基本问题的萌芽。 哲学基本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在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没有科学知识,不了解了自身的身体结构,还不能对许多生理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认为做梦是人们身体内部的灵魂活动,人死后,灵魂离开人的身体而移居别的地方。于是,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同样,由于十分相似的原因,对许多自然现象不能正确地解释,自然力被人格化,出现最初的神。这说明那时人们已经在开始思索“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最初形式,也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萌芽。,中世纪的特殊的表现形式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产生哲学以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一直是贯穿于全部哲学发展史的最高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这就是说在欧洲中世纪,由于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长期被基督教的创世说所禁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不可能以直接明显的方式明确地提出来,而只能以曲折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在经院哲学内部出现的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围绕着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展开,其实质是围绕着“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的问题的争论,这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这场斗争,促进了经院哲学的瓦解,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论的发展作了准备。,近代的经典表现形式 直到封建社会末期,新兴资产阶级以近代唯物论为武器,反对封建制度和传统宗教的统治,哲学基本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还是从来就有的?”从此以后,“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的问题的争论就冲破了神学的束缚,获得了直接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完全的意义,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是对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发展史的科学总结。,(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2.32.6) 恩格斯把哲学基本问题归纳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也是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内容与意义(2.32.5) 对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使各种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恩格斯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恩格斯提指出,这是唯一科学的划分标准,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它标准。如果用别的标准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或者在别的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术语,都会在哲学上造成混乱。,哲学各种派别尽管纷繁复杂,但归根到底不属于唯物主义派别,就是属于唯心主义派别,企图超越这种派别的“第三条道路”是不存在的。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家企图否定哲学基本问题的存在,建立超党派的“中立哲学”。实际上,他们仍然是用精神来构造物质世界,不过是更换了更隐蔽的方式而已,不可能回避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内容与意义(2.6)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线。世界是否可知?绝大多数哲学家都作了肯定的回答,其中不仅包括唯物主义者,而且也包括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唯物主义者一贯坚持世界可知,他们把知识看成是客观实在的反映。彻底的唯心主义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恩格斯以黑格尔为例,说明他是怎样论证世界的可知性。,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在某个地方存在着一个神秘的绝对观念。绝对观念的发展经历了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绝对观念到精神阶段回到它自身,在黑格尔哲学中完满地认识了自己。因此,黑格尔认为人类思维的认识运动就是绝对观念的自我认识运动,“思维能够认识那一开始就已经是思想内容的内容”。恩格斯指出:“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前者指的是英国的休谟,后者指的是德国的康德。他们是近代哲学家中的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受到许多哲学家的批驳。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就批驳过不可知论。特别是黑格尔,他认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人们可以通过现象认识本质。黑格尔的驳斥在理论上切中不可知论的要害。费尔巴哈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出发,也对不可知论进行了批判。但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不能最终驳倒不可知论。,从根本上驳倒了不可知论是社会实践(2.6) 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对不可知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指出:对这些以及其它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验和工业,即人们的社会实践。他举了有机化学和天文学中的两个例子,说明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世界的可知性,从根本上驳倒了不可知论。,由此可见,在回答世界的可知性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哲学派别的不同的认识路线,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在可知论中,有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和唯心主义的可知论;在唯物主义可知论中,又有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形而上学的直观的消极的反映论。,2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2.82.13) (1)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实质。(2.82.10) 费尔巴哈思想发展历程 恩格斯运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分析了费尔巴哈哲学。首先指出费尔巴哈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从黑格尔主义走向唯物主义的历程。费尔巴哈曾经讲过自己的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费尔巴哈从信仰上帝到信仰理性,即信仰黑格尔主义。但他从来不是一个正统的黑格尔主义者,他不满意黑格尔哲学,于1839年出版了黑格尔哲学批判一书,同黑格尔唯心主义彻底决裂,走向了唯物主义道路。费尔巴哈于1841年发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标志着他的唯物主义的胜利。他在1843年又发表了未来哲学原理一书,全面阐述了他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体系。,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恩格斯概括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费尔巴哈看来,“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可见,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地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所以,恩格斯说,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但是,费尔巴哈到此突然停止不前了。由于他反对庸俗唯物主义,因而对唯物主义这一名称产生偏见,不愿意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唯物主义,错误地把唯物主义的一般世界观同这种世界观所表现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2)唯物主义是不断发展的 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偏见时,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3)18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2.112.13) 恩格斯提出、18世纪唯物主义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三个缺陷:第一、机械性,即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的观点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第二、形而上学性。即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用静止的、循环论的观点看待事物,否认事物的质变和发展。,第三、唯心史观。18世纪唯物主义者在反对中世纪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全盘否定中世纪的历史,抹煞中世纪富有生命力的大民族的出现和在科学文化方面的巨大进步。他们把社会历史看作是毫无联系的偶然事件的堆积,看作是一部供哲学家使用的例证和插图的汇集,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4)费尔巴哈没能克服18世纪唯物主义局限性的原因(2.15) 费尔巴哈由于受到反动当局的排斥,长期生活在乡间,远离德国的工业中心和科学文化中心,因而孤陋寡闻,不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践。所以,费尔巴哈虽然生活在19世纪40年代,处在资产阶级哲学发展的最高阶段,但是他不可能克服18世纪唯物主义局限性。恩格斯以极大的同情指出,这些不是费尔巴哈本人的过错,而是德国当时社会状况造成的悲剧。,第三章 对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批判,两种宗教观和道德观的对立(3.13.21) 第三章,主要分析了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宗教观和道德观。费尔巴哈是一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所以费尔巴哈是半截的唯物主义者,即下半截(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上半截(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恩格斯批评施达克在找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时找错了地方。,1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两种宗教观的对立(3.13.11) (1)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目的 费尔巴哈对传统的基督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是他并不希望废除宗教,而是要使宗教完善化,建立一种无神的,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为基础的新宗教。,(2)费尔巴哈宗教观主要点: 一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心灵关系就是宗教。他说:“心不是宗教的形式”,而是“宗教的本质”。二是把宗教的变迁看作人类历史划分的标志,认为宗教的变迁决定历史的发展。,(3)两种宗教观的对立 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宗教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 费尔巴哈把宗教和人的感情关系混为一谈。费尔巴哈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是宗教的本质。人的感情包括性爱、友谊、同情、舍已精神等等。费尔巴哈把人的感情提到宗教的地位加以崇拜,这就把人们的感情关系当作离开物质关系的一种宗教意识,从而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恩格斯指出,人的感情和宗教不是一回事。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宗教则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将最终消亡,而人们之间的感情却仍然存在。人们的感情关系是由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决定的,费尔巴哈把这种感情关系盖上宗教的图章,这就掩盖了这种关系的本来面目。恩格斯指出,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人的感情是有阶级性的,没有什么纯粹的人类感情,我们没有理由把这种感情尊崇为宗教。,费尔巴哈把宗教的变迁看成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费尔巴哈说:“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而彼此区别开来”。恩格斯指出,这个论断是绝对错误的。这就把人类历史归结为宗教变迁的历史,归结为社会意识的发展史,归结为某种精神力量推动历史的发展。这就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从而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恩格斯说:“唯物史观是以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这就是说,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转变,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不是由宗教决定的。相反,宗教是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而发展的。归根到底,人类历史是一部生产方式的发展史。,费尔巴哈把宗教看成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费尔巴哈没能揭示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所以他虽然批判了基督教,但又要建立一个永恒的无神的宗教。,宗教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有它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原始社会的自然宗教和民族宗教的观念,反映了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与此相应的人们的物质生活生产过程的狭隘关系。在阶级社会里,宗教存在和发展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人们受这种社会的盲目的异已力量的支配而无法摆脱,在于劳动者对剥削制度所造成的巨大苦难的恐惧和绝望,在于剥削阶级需要利用宗教作为麻醉和控制群众的重要精神手段。社会的发展必将最终抛弃一切宗教,宗教将随着产生宗教的根源的消灭而自行消亡。,2费尔巴哈道德论的唯心主义,两种道德观的对立(3.123.21) 费尔巴哈不仅在人本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宗教学说,而且还建立了他的道德学说。,(1)出发点上的对立 费尔巴哈的道德论把抽象的人作为出发点 费尔巴哈在宗教哲学中谈到的人是抽象的人。这种抽象的人就是他的伦理学的出发点。费尔巴哈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他只看到人的自然本质,看不见人的社会本质,看不见在道德关系背后的经济关系。他的作为伦理学出发点的人,不是现实社会、现实生活和历史发展的人。他所讲的人不是从娘胎里生出来的,而是从一神教的神羽化而来的。,费尔巴哈道德中的人比他在宗教里的人更加抽象化了。在他的宗教学中,还可以看到男人和女人,但在他的伦理学里,连这最后一点差别也消失了。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在每一页上都宣传感性,宣传专心研究具体的东西,研究现实,可是这同一个费尔巴哈,一谈到某种从人们之间的纯粹性关系更进一步的关系,就变成完全抽象的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反对把抽象的人作为出发点。 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首先是生产关系)中生产和生活着。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属于思想关系的范畴,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并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的。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只能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同时,被统治阶级在同统治阶级斗争中也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2)核心观点的对立 费尔巴哈道德论的核心是“爱” 费尔巴哈离开社会经济关系考察道德规范,主要表现在他晚年写的论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特别是从意志自由着眼和幸福论两部著作中,他宣扬建立“爱的道德”,提出“道德的原则是幸福”,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追求幸福的欲望,“对幸福的追求”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对已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永远是爱!),这就是费尔巴哈的道德的基本准则。”,在费尔巴哈的伦理学里, 乃至在他的整个哲学里,爱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他说:“爱是存在的标准真理和现实的标准”,“没有爱,也就没有真理”。还说“宗教是初恋”,“哲学是夫妇之爱”。“要真正地爱!这样,一切其它的德行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归于你了”。这种爱的说教,是费尔巴哈道德论全部乐曲的主旋律。恩格斯指出:“这样一来,他的哲学中的最后一点革命性也消失了,留下的只是一个老调子:彼此相爱吧!不分性别、不分等级地互相拥抱吧,大家一团和气地痛饮吧!”在费尔巴哈的伦理学里, 乃至在他的整个哲学里,爱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他说:“爱是存在的标准真理和现实的标准”,“没有爱,也就没有真理”。还说“宗教是初恋”,“哲学是夫妇之爱”。“要真正地爱!这样,一切其它的德行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归于你了”。这种爱的说教,是费尔巴哈道德论全部乐曲的主旋律。恩格斯指出:“这样一来,他的哲学中的最后一点革命性也消失了,留下的只是一个老调子:彼此相爱吧!不分性别、不分等级地互相拥抱吧,大家一团和气地痛饮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爱是一种思想感情,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不会有统一的爱,爱作为阶级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种原则,实际上只有在极其狭窄的范围内才是可能的。恩格斯指出:“把一切人都联合起来的爱,则表现为战争、争吵、诉讼、家庭纠纷、离婚以及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最高限度的剥削中”。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全人类的爱。,(3)马克思主义道德论的一些基本观点 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伦理的同时,阐明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论的一些基本观点,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论是和它的一切前驱者一样的。它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正因为如此,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实际上,任何道德都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而在阶级社会中,则有阶级性。,每阶级,每一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恩格斯还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由此,恩格斯揭露了费尔巴哈道德论的实质,指出不管他的主观愿望如何,费尔巴哈的道德完全是适合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是资产阶级的道德。,总之,恩格斯在第三章中分析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和伦理学的唯心主义,揭露了抽象的超阶级的人性论的唯心史观的本质。,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基本原理 1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传统,创立了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顶峰,也是资产阶级哲学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但他们的哲学都是有缺陷的。黑格尔哲学虽然有十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但由于受其唯心主义保守思想的影响,而不能发展。费尔巴哈虽然抵制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但他把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也一起扔掉了,因而,他并没有把唯物主义哲学推向前进。,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走上了唯物主义的道路,创立了一个崭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派别,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以往一切形态的旧唯物主义。对此,恩格斯讲了两点:,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这个学派是一个唯物主义学派,因此,这个学派同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哲学是根本不同。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这个哲学派别,不附加任何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坚决主张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按照客观世界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那样来理解、说明客观世界;坚决主张从事物本身的联系中去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决意毫不怜惜地牺牲一切和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第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这个学派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学派,因此,它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界的理解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哲学则坚决主张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一切领域中去,即不仅要把唯物主义原则应用于自然,还要把这一原则应用于人类社会;不仅应用于自然科学还要应用于社会科学。正如恩格斯所说,“除此以外,唯物主义根本没有更多的,只是在这里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了真正严肃的态度,把这个世界观彻底地 (至少是主要方面)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中去了”。,2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抛弃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保守体系,吸取了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改造为唯物主义辩证法。 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其革命的辩证方法,即把整个自然、历史和精神的世界看成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思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的思想,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形式和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道路的思想,以及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过程从而揭示概念的矛盾运动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改造的实质就在于把黑格尔的概念的辩证法改造为关于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 “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作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第二,马克思和恩格斯把黑格尔不彻底的辩证法改造为彻底的革命的辩证法。 黑格尔认为人类认识的发展有终点,真理有顶峰,而这个终点和顶峰就是黑格尔哲学;同时,他又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有一个终点,这就是普鲁士王国。,马克思和恩格斯恢复了黑格尔哲学的革命一面。把黑格尔的辩证法贯彻到了包括认识和历史在内的一切领域,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这就是:(1)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郡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不仅过去有发展。而且,将来也处在永恒的运动和发展中。“世界不是-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2)人类的认识也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它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决不是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简单继承。,3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恩格斯认为。推动哲学前进的真正动力“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因此任何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说到底都是由一定的社会实践以及由它所制约的自然科学的状况所决定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依据,哲学则是以最-般的概念和逻辑的形式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成果。,第一,自然科学的发展敲响了形而上学的丧钟。 19世纪以后,自然科学在本质上己经由15-18世纪的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整理和研究材料的科学。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基本任务是把搜集来的材料加以整理,把已经获得的对个别事物的认识加以分析,从联系和发展中对事物进行系统研究,从而寻找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例如,这一时期出现的生理学就是研究生物有机体生长和活动的种种过程;胚胎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地质学则是研究地壳逐渐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这样一来,形而上学的丧钟也就敲响了。,第二,自然科学中三大发现的哲学意义。细胞学说表明有机界有着共同的结构和发展规律,证明了自然界的联系和统性;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发现,证明了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多样性,达尔文进化论证明了物质世界的前进性和上升性,打破了形而上学的物种不变论的神学史观。三大发现的重大哲学意义在于:它不仅使我们能够发现自然界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还可以发现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正如恩格斯所说,“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4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最为详尽的阐述 第一,历吏唯物主义的任务。恩格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一般运动规律”。社会运动的规律根源于社会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社会历史领域中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等等。,第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与自然界发展规律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明显区别就在于:社会历史发展不可能离开人而独立进行,它说到底不过是人的自觉活动的结果。它们的联系表现在:其一,社会历史虽然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活动的结果,但是,人的目的和意识都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都要受到社会存在及其规律的制约,,其二,人类一切活动的目的都是预期的,但它实际产生的结果却不是或至少不全是预期的,这就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的发展具有相似的情况。其三,尽管人们在进行着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但社会的发展往往既不是这些人所希望的这样,也不是那些人所期待的那样,而是作为历史合力的另外的结果。,第三,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有阶级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主要包括如下两方面的内容:首先,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各个具体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其次,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量变过程中。,第四,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