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物质运动.ppt_第1页
自然界的物质运动.ppt_第2页
自然界的物质运动.ppt_第3页
自然界的物质运动.ppt_第4页
自然界的物质运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 然 辩 证 法 课 程,第三讲 物质运动的自然图景 主讲 姚莉萍 同济大学 法政学院,第1页,教学相长 开拓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部,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本讲内容,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1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本讲主要讨论五方面的内容 自然界的物质性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一、物质观的演变,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2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自 然 广义的自然,是指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具有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是我们这个宇宙的总和。包括人和社会。在这个意义上自然可以作为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的同义词 狭义的自然,则指与社会相对立的自然界,可以理解为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3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区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不是指某个或某些具体的物质,而是指“各种实物的总和”,是抽象的,是共性 具体的“物质”形态 是指“各种特定的、实在的物质”,是具体的,是个性,1、关于“物质”的认识,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第1页,蒙太格语法(MG)研究,第4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哲学思辨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界是物质的思想,此时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是在比较直观的层面上指代各种实物的总和,是一种朴素的物质观;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虽吸收了近代的自然科学 成果(主要是力学),克服了古代自然观的 直观性、猜测性,但却把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混为一谈,把个性当作是共性, 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物质观,片面、静止;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则吸收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新成果,用辩证的思维方式, 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础;,2、新进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第1页,第5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1)物理学危机 由牛顿所创立的经典物理学曾被视作物理学的终极形式:牛顿力学被认为 是万能的,物理学中一切基本问题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都已得到解决,剩下的一点点工作只需把物理常数测得更准确些,把一些基本规律应用到具体问题中去而已。即使当时由法拉第、麦克斯韦提出的电磁场理论已超出牛顿力学的框架,仍被归结为是“以太”(一种虚构物质)的力学运动。 在经典物理学体系中,自然被归结为绝对不可分的原子和绝对静止的以太两种物质始原。 两朵乌云以太漂移实验、黑体辐射定律,a、以太漂移实验,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第1页,第6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1887年,迈克尔逊(A.A.Michelson, 1852-1931)和莫雷(E.W.Morley, 1836-1923)根据麦克斯韦提出的一种探测方法,为寻找地球相对于绝对静止的以太的运动,进行了著名的“以太漂移实验”。,光源S,B,D,A,E,迈克尔逊干涉仪,以太漂移实验,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第1页,第7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绝对静止的以太”所提供的绝对参考系,是经典力学体系所需要的。 但是,实验的“零结果”否定了以太风的存在,也否定了绝对运动。以太站不住脚了,力学体系本身可能就需要重新改写。虽然, 为解释“零结果”,1889年爱尔兰物理学家菲兹杰拉德提出物体在以太风中的收缩假说,即在运动方向上物体长度将会缩短,以致我们无法在光学实验中探测出以太漂移的迹象。 1892年,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也独立提出收缩假说,并给出著名的洛伦兹变换。该变换使相对于以太运动以及相对于以太静止的两种坐标系均满足同样形式的麦克斯韦方程,暂时保全了经典体系形式上的完美。但洛伦兹的工作已经大大修改了许多传统的观念,例如,运动粒子的质量不再是不变的,速度均以光速为上限等。 这些煞费苦心的修补工作,引起物理学家的深思,“以太是不可能探测到的,长度收缩也是不可能探测到的”,b、紫外灾难,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第1页,第8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在经典物理学看来,黑体辐射的能量应该是连续分布的,所谓“黑体”是指吸收率是100的理想物体。 19世纪末,由于冶金等各方面的需求,人们急于知道辐射强度与光波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维恩和瑞利-金斯分别发表公式,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在波长比较长、温度比较高的时候,实验事实比较符合辐射公式。然而,根据瑞利-金斯由经典热学推导出来的公式,在短波区(紫外光区)随着波长的变短,辐射强度可以无止境地增加。事实上,这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它和实验数据相差十万八千里。因此,这个公式在短波的紫外光谱区遇到了不解之谜,被埃伦菲斯特称为“紫外灾难”。,意义,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第1页,第9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以太漂移实验”否定了绝对不变、绝对静止和绝对连续的以太物质,动摇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为从根本上抛开以太存在的假设、创立狭义相对论提供了重要依据 “紫外灾难”否定了能量是绝对连续的旧观念,导致了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为量子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物理学革命,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第1页,第10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新发现X射线、放射性现象、电子 狭义、广义相对论创立 量子力学,a、新发现X射线、放射性现象、电子,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第1页,第11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X射线 1895年,伦琴(1845-1923) 研究阴极射线时意外发现X射线; 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 X射线后促进或激励了一连串发现; X射线的穿透性使得它对于弄清原子 的内部结构、以及医疗来说都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伦琴用X射线拍摄的 夫人的手骨照片,放射性现象,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第1页,第12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1896年,贝克勒耳(1852-1908) 意外发现放射性现象; 铀是人们发现的第一个 放射性元素。,居里夫妇发现放射线元素(钍、钋和镭); 证实了元素的嬗变; 并促使元素嬗变理论建立(卢瑟福,1902年);,电子,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第1页,第13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1897年,J.J.汤姆逊发现了电子 “阴极射线管内发光的那种物质束不是别的,而是一种流动着的粒子。它能被电场和磁场所偏移,带有电荷(负电),在各种轻于空气的气体中自由穿行。这说明这种粒子体积极小,质量极轻。尤其是它轻于氢。而在元素表上,氢的前面不可能再有新的元素了。这证明,这种粒子不应当是原子一级。它们是物质的某种基本组成部分。而如果它们只是一部分,那么,就必定有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原子。反过来说,这种粒子是原子的某种基本组成部分一个部分。由于它以带负电为其主要特征,这样,一开始汤姆生就给它起了一个贴切的名字电子。”,新发现的意义,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第1页,第14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X射线、放射性现象、电子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否定了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的传统观念 使人们的认识深入到微观领域,推动人们去研究原子的内部结构,开辟了原子物理学的崭新领域 打破了物理学已达到最终真理的梦想,揭开了物理学革命的序幕,b、爱因斯坦与相对论,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第1页,第15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在牛顿的绝对时空观里, 存在着绝对静止的以太参照系, 时空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着。 爱因斯坦在时空观彻底变革的基础上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在他看来,根本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空间,同样不存在绝对同一的时间,所有时间和空间都是和运动的物体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任何一个参照系,都只有属于这个参照系的空间和时间。这就是相对性原理。但光速在所有惯性参考系中都是不变的,它是物体运动的最大速度。 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则指出,由于有物质的存在,空间和时间会发生弯曲,引力场实际上就是一个弯曲的时空,相对论的意义,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第1页,第16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狭义相对论在狭义相对性原理的基础上统一了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动力学两个体系,指出它们都服从狭义相对性原理。 牛顿力学是物体在低速运动下很好的近似规律。狭义相对论则给出了物体在高速运动下的运动规律,并给出了质能关系式(Emc2)。这一理论对于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来说并不明显,但在研究微观粒子时却显示了极端的重要性。因为微观粒子的运动速度一般都比较快,有的接近甚至达到光速,所以粒子的物理学离不开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则建立了完善的引力理论,引力理论主要涉及的是天体 。,c、普朗克与量子力学,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第1页,第17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普朗克放弃了经典的能量均分 原理,提出能量子假说:黑体 由振子组成,振子吸收和辐射 电磁波时只能一份一份的进行, 每份能量为E=h。 但普朗克由于对经典物理学的热爱,他的能量子假说是不彻底的,他仍支持电磁波在本质上是连续的,只在它与器壁振子发生能量交换时,电磁能量才显示出量子性。 量子力学建立:德布罗意物质波、海森堡矩阵力学、薛定谔波动力学、玻恩、玻尔、测不准关系(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可能同时精确测定,它是微观粒子所具有的波粒二象性的必然结果),总结,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第1页,第18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认为空间是平直的、各向同性的、各点同性的三维空间,时间是独立于空间的单独一维,因而时间空间是不变的,绝对的。这一观念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发展到更大或更小尺度时遭遇挑战。 相对论解决了高速运动规律问题,量子理论解决了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生命科学则进入基因和分子水平的研究。 在宇观领域,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以光速不变为前提,提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弯曲空间”等概念;人们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现代天文观测学和现代宇宙学。 在微观领域,原子是可分的,基本粒子种类很多;量子理论揭示了微观客体具有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关系、其运动服从统计学规律。 在生物学领域,20世纪50年代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生物进化不仅是生物在形态上渐进性的缓慢变化,也是基因水平上的飞跃突变;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的改变。,物理学革命的意义,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第1页,第19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相对论、量子理论作为这场革命的最主要成果,是奠定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 相对论提供了新的时空观,量子理论则提供了新的关于自然界的表述方法和思考,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使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深入到新的层次和领域。 爱因斯坦与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长达半个世纪的争论:关于决定论与统计学解释之间的争论,是在物理学革命的高潮中爆发的,这表明科学革命在引起自然科学基本理论、概念、研究方法变化的同时,不可能不触动在旧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哲学思想,从而不可避免地要在自然科学领域引起一场哲学革命。,物理学革命的意义,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第1页,第20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总而言之,这场革命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物质和运动以及它们同时间和空间之间的有机联系;揭示了微观世界中波动性和粒子性、连续性和间断性、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宣告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破产。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第1页,第21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精辟分析了这场物理学革命,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普遍本质和根本特性,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与具体物质概念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辩证统一。 物质虽独立于意识,但能够被人的意识所复写、摄影、反映,是可知的。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化,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界限在不断消失,这不是物质本身的消失,只不过表明人的认识进入了物质的更深层次。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永远也不会消失的。,4、物质形态及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第1页,第22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但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样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 固态:体积形状固定、不会流动 液态:体积一定、形状不定,易流动、蒸发 聚集态: 气态:体积形状不定、空间排列上无序、易流动 等离子态:电子+正离子、表现为中性 超固态:超高温、高压下电子进入原子核内 第六态:费密冷凝物 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 生物学: 非生物:各种基本粒子、化学元素、地球、天体 (生物和非生物之间无绝对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生命物质是自然界非生命物质长期演化的结果。) 宇宙中还存在物质态和反物质态,两者相遇后会湮灭,释放大量能量,反物质对于研究宇宙起源有重要意义。,在继气体、固体、液体、等离子体以及超固态之后,科学家创造出 世界上第六种物质形态:费密冷凝物。专家预测,这种崭新的物质形态的 出现有助于下一代超导体的诞生,可在发电、磁浮列车和其它领域大显身手。,第23页,银河系中央,物质与反物质湮灭时产生的射线爆,康普顿卫星1997年摄,通古斯大爆炸是反物质引起的吗?,真的有反物质宇宙存在吗?,反物质探测器,第24页,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第1页,第25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自然界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是物质的最基本属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载体。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决定了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 根据运动的物质承担者不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第1页,第26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根据不同层次上的物理运动:,二、宇宙的起源和发展,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第1页,第27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人的认识不断深入: 太阳系 银河系 河外星系 宇宙模型的演变 宇宙大爆炸理论,1、宇宙模型的演变,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第1页,第28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古希腊 托勒密 地心说,古代中国 “天圆地方” 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哥白尼革命 日心说,牛顿 绝对时空观 无限均匀,静态 宇宙模型,诺曼西里格佯谬(引力佯谬),奥伯斯佯谬(光度佯谬),现代宇宙学 (各种动态宇宙模型),稳恒态演化态宇宙模型,热模型冷模型,“正”物质模型“正反”物质模型,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爱因斯坦 相对论 有限无边,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建立了静态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模型,引进了相对时空、空间弯曲等概念,不仅圆满解释了日全食时光在太阳引力场中的偏折,而且解释了水星近日点每百年前移43角秒的现象。促进了现代宇宙学的创立。 1922年,苏联数学家弗里德曼在广义相对论框架下,提出第一个非静态宇宙理论。认为宇宙有膨胀和收缩两种可能。 1927年,比利时主教、天文学家勒梅特提出均匀各向同性的膨胀宇宙模型。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了河外星系谱线红移量和星系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 20世纪30年代,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将哈勃定律与宇宙热膨胀理论结合,认为哈勃证实了宇宙膨胀理论。 1932年,勒梅勒首次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今天的宇宙”。 1948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阿尔法将宇宙学与化学元素的生成联系,运用基本粒子物理学知识,提出宇宙大爆炸假说。并预言:a、在宇宙质量的组成中,氦占25%30%,b、宇宙应存在5K左右的背景温度。 20世纪60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彭齐亚斯、威尔逊证实宇宙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时留下的遗迹,从而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第29页,两个知识点:,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第1页,第30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在现代天文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类星体、脉冲星、星际有机分子一起被称为20世纪60年代的“四大发现”。 谱线红移现象、氦丰度、微波背景辐射是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论的重要事实根据。,2、宇宙大爆炸理论(Big Bang),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第1页,第31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大爆炸理论由于缺乏大量实验支持,面临“奇点”“平坦性”“暗物质”“宇宙常数”等问题。,大爆炸开始时 150200亿年前,极小体积,极高密度,极高温度。 大爆炸后10-43秒 宇宙从量子背景出现。 大爆炸后10-35秒 同一场分解为强力、电弱力和引力。 大爆炸后10-5秒 10万亿度,质子和中子形成。 大爆炸后0.01秒 1000亿度,光子、电子、中微子为主,质子中子仅占10亿分之一, 热平衡态,体系急剧膨胀,温度和密度不断下降。 大爆炸后0.1秒后 300亿度,中子质子比从1.0下降到0.61。 大爆炸后1秒后 100亿度,中微子向外逃逸,正负电子湮没反应出现,核力尚不足束 缚中子和质子。 大爆炸后13.8秒后 30亿度,氘、氦类稳定原子核(化学元素)形成。 大爆炸后35分钟后 3亿度,核过程停止,尚不能形成中性原子。 大爆炸后30万年后 3000度,化学结合作用使中性原子形成,宇宙主要成分为气态物 质,并逐步在自引力作用下凝聚成密度较高的气体云块,直至恒星 和恒星系统。,第32页,反大爆炸理论的声音,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第1页,第33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一封致科学界的公开信得到了34位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签名,于2004年5月22日发表于英国的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杂志上; 认为该理论不断求助于新的假设来填补理论与实现之间鸿沟; 大爆炸理论从来没有任何量化的预言得到过实际观测的验证,该理论捍卫者所宣称的成功,统统归功于它擅长在事后迎合实际观测的结果,不断地增补可调整的参数。 大爆炸论并不是理解宇宙历史的唯一方式。,三、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第1页,第34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星系是数十亿到数百亿被 引力束缚的恒星集团,银河 系是几十亿个星系组成的星 系团中的一员。 关于星系的起源和演化, 目前较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 大爆炸后的膨胀过程中,分布不均匀的星系前物质收缩形成原星系,再演化成星系。关于星系前物质,有人认为是弥漫物质,也有人主张是超密物质。 弥漫说:星际弥漫物质从分散逐渐聚集成大的星际云,然后分裂成较小的云,形成各种大小不同的星系集团。能较满意地说明银河系的自转、各星族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运动以及化学组成等方面的差别。 超密说:星系是由质量较大的超密物质块分裂为较小的超密块而形成的。,恒星演化的基本阶段(弥漫说),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第1页,第35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恒星是星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认为它由稀薄气体云和尘埃因引力坍缩而成。 演化的基本阶段: 引力收缩阶段。当宇宙中的星际气体密度达到一下程度时,内部引力使气体云收缩。星去在收缩中温度升高,发射红外光,形成原恒星。这是恒星的幼年期。 主序星阶段。恒星内部以氢核聚变为主要能源发出黄色光谱,成为主序星。这是恒星的青壮年期。 红巨星阶段。氢核聚变结束后,恒星开始氦热核反应,星球体积膨胀,表面温度降低,发射红色光谱,这是恒星的老年期。 恒星的归宿。根据恒星质量的不同,在恒星演化末期将出现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三类天体。,恒星的演化,第36页,四、地球的起源与发展,本讲内容 物质观的演变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阅读与思考,第1页,第37页,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地球演化大致分“天文时期”(形成地球圈层)和“地质时期”(地球表层的变化)。 大气圈 地球外圈 水圈 生物圈(位于岩石圈上层、大气圈下层、水圈全部) 岩石圈 软流圈(过渡圈层) 地幔圈 地球内圈 外核液体圈 固体内核圈 地球的地质运动:大陆漂移说,固体地球,地球的演化史 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