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鞅变法,选修 1 第二单元,背景、内容、影响,材料一: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商鞅面临一个怎样风雷激荡的社会大转型时期?,材料二:,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立的社会大变革和转型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1、经济:,2、政治:,3、思想:,(770BC221BC),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政局动荡。,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 逐步确立。,战国时期形成“ 百家争鸣 ”的局面,思想繁荣,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社会改革和文化发展。,4.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社会变革。,5.社会条件:,各国竞相改革变法,结合以下材料思考:处在春秋战国大环境下的秦国为什么要变法?又有什么有利条件和机遇?,“三晋攻夺我河西地”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记,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一 、商鞅变法背景,2、秦国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都落后于其他六国,3、秦孝公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4、变法之争作了思想准备。,1、诸侯争霸, 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5、商鞅个人的作用。,必要性:,可能性:,自主探究,探究商鞅变法的起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土地私有制确立,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产生新兴地主、自耕农等新的阶层,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变法改革汇成强大的时代潮流,商鞅变法,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 坐法,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其积极作用,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 爵制(严禁私斗),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途径,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基层管理,加强了专制统治,制定秦律,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商鞅变法中哪一措施从根本上变革了社会制度?,(1)措施最全面: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4)推行力度最大: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严惩旧势力,(5)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但是,贵族保守势力不甘心失败,在变法进行过程中继续抵制破坏变法,比如太子的两个老师还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法禁。商鞅毫不退缩动用严刑重法坚决打击。太子是君嗣,不好动刑,就严惩太子的两个老师:一个割掉鼻子,一个在脸上刺字,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商鞅变法措施的特点,商鞅变法的失败及评价,1、原因,贵族的抵制、破坏 。,秦孝公去世。,2、过程,338BC,秦惠王下令捕拿商鞅。 商鞅起兵被杀。,“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说明变法本身是成功的),3、结果,(根本原因),(直接原因),自主探究: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当堂练兵 导致商鞅之死的根本原因是 A.贵族的抵制、破坏 B.秦孝公去世 C.刑罚严厉 D.秦惠王的捕拿,评价标准:一场变法和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1.对秦国-,经济上:,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积极影响),收富国强兵之效,政治上:,军事上:,壮大了军事力量, 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重农抑商政策在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稳定了统治秩序。,2.对历史发展-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推动社会转型:,经济上,废除井田制,从根本上确立了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促使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变,为秦统一中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国家统一:,性质上:是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的历史局限,4、倡导君主独裁,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为后世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5、加重剥削压迫,轻视教化,轻罪重罚,3、改革不完全彻底,2、重农抑商,压制工商业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6、文化高压,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导致创新意识窒息,结合变法的措施分析其历史局限,1、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埋下了土地兼并的祸根,自主探究,探究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合乎秦国国情(根本原因),3、商鞅不顾自己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坚决斗争 (个人努力),2、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7、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4、干扰力量相对少(君强贵弱、三家分晋),5、秦固有文化低,易吸收较高的文化(认同法家),由此,你从中能得出什么认识?,6、措施全面彻底(赏罚分明、执法如山、法不阿贵),课堂巩固,1.春秋时期,齐、鲁等国改革产生的深刻影响是 A.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逐步瓦解 B.国君收入增加 C.私田增加 D.促进封建生产方式形成,2.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反映了 A.存在决定意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D.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战国时下列不支持变法运动的人是 A.占有大量私田的奴隶主 B.战场上立功的将士 C.依靠奴隶劳动生存的奴隶主 D.拥有雄厚资财的大商人,4.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D,5.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废井田 开阡陌 、奖励耕织 、按军功授爵 、建立县制,D,6.左传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土地可以买卖 、土地禁止买卖 、土地私有出现 、农业水平提高,C,7.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戳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B,09浙江文综“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4分),(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专心应敌于外。,(2007海南卷,2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分),材料: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团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摘编自中国通史) 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4分) 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4分),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2分) 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2分),商鞅变法历时19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2分)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2分),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的概况,管仲 改革,经济: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 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初税亩,经济:“履亩而税”(594BC),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李悝 变法,经济: 实行“尽地力”; 推行“平籴法”, 政治:制定法经,使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强盛,吴起 变法,政治: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收回三代以后的爵禄;强令旧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地;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励军功;严格吏治,成为战国中的强国,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公孙连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都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李悝是先秦法家的开创者。他在变法中提出了“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方针。这正是后来法家所奉行的法治原则。他所制定的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也被其他诸侯国特别是秦国当作立法的蓝本。,从目的、内容和特点上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 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增强了齐国实力,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选择题 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 变法内容所侧重的领域不同春秋时期改革主为是 维护旧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变法主要查冲击旧秩序 A.正确不正确 B.不正确正确 C.均不正确 D.均正确,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标内容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魏,蜀,吴,西 晋,十六国,东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 朝,宋,齐,梁,陈,东 汉,南 朝,隋朝,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北魏 孝文帝,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 2)北方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3)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4)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向南大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特征,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了北方,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各地人民起义不断,出现统治危机。 北魏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推动了封建化进程 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汉族的先进和鲜卑的落后有深刻认识。,二、改革的内容 (一)均田制和三长制解决土地问题 1. 均田制 前提: 内容: 实质: 作用:,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无主荒地,封建土地国有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抑制土地兼并,调动农民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桑田,露田,麻田,国家所有,农民所有,大家来研究: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禁,禁,限,5、均田制的性质什么?,封建土地国有制,未触动封建地主的利益,封建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供君主私人开支) 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成为扩大地产的途径)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构成(必修2 ),二、改革的内容 (一)均田制和三长制解决土地问题 2. 三长制 内容: 作用:,掌握地方政权,加强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征收税收 保障均田制实行,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3.整顿吏治 原因: 内容: 影响:,吏治混乱,贪污严重,影响财政收入,加深矛盾,俸禄制度;任期考核制,吏治得到改善,北方农业生产得到发展,1、实行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可以。俸禄制加上严厉惩治违规官吏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防止贪污的目的,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贪污现象。,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有人提出了“高薪养廉”的主张。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贪污现象。,(二)中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 (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从平城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从洛阳方面看,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结合“学思之窗”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课堂设问,(2)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最终达到目的?,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多万,从平城出发,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洛阳。,(二)中后期,3、迁都洛阳,A、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B、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C、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3)迁都洛阳的意义,4、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1)改穿汉服,5)改行汉制,4)改说汉语,3)与汉族通婚,2)改用汉姓,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 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3、迁都洛阳,也是民族融合的实质,这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矛盾得到缓和,巩固了封建统治。 2)加速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 3)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再次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三、改革的重大意义:,2、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四、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1、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4、民族融合的适宜环境。,3、内容全面,措施得力;,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五、认识:,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3、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鲜卑族的统治,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3、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相同点:,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政权的封建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农耕化、儒学化),小结,背景,社会矛盾尖锐,鲜卑族落后,内容,均田制,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实行汉制,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加速鲜卑族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巩固政权的稳定,侧重点,通过制度建设缓和社会矛盾,全面推进汉化政策,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1、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 ) 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先进文化的吸引民族矛盾尖锐 A、 B、 C、 D、,2、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 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B、鲜卑贵族 C、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D、汉族地主阶级,3、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 A、整顿吏治 B、迁都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进行其它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的是: 、均田制 B、宗主督护制 C、三长制 D、整顿吏治 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 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避免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 D、减少变法的阻力,6、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环境科学与工程考试试卷及答案总结
- 2025年国际贸易与经济考试试题及答案资源
- 2025年计算机网络工程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亚健康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财务报表分析与决策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农业推广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试题及答案
- 留学行李跟踪与查询补充协议
- 文化旅游产业私募股权基金有限合伙人认购及文化旅游投资协议
- 离婚析产房屋产权转移与过户公证合同
- 脑性瘫痪儿童的康复 认识脑性瘫痪
- 高二历史必修1上册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知识点
- 重庆市历年中考语文标准答题卡
- 公司材料领用单
- Teece蒂斯——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中译版讲课稿
- 工伤保险医疗费用智能审核系统建设
- 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优秀课件
- 钢结构楼梯施工方案
- 剑桥少儿英语一级上册Unit1-8测试卷
- 工程建设领域廉政风险防范示意图
- 豌豆上公主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