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复习》PPT课件.ppt_第1页
《文言文虚词复习》PPT课件.ppt_第2页
《文言文虚词复习》PPT课件.ppt_第3页
《文言文虚词复习》PPT课件.ppt_第4页
《文言文虚词复习》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虚词复习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 (一)考点讲解: 1、第二人称代词,通“尔”,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连词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和,同时”。 故其国富而强。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顺承关系,译为“然后、就”。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4)转折关系,译为“但、但是、却”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船已经走了,但剑没有动,像这样去寻找剑,不也太糊涂了吗? 5)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人而无知,与木何异?儒林列传 人如果没有知觉,同树木有什么差异? 6)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提刀而立。 3、复音虚词“而已”,译为“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二、何 (一)考点讲解 1、疑问代词,译为“哪里、什么” 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副词 1)疑问副词,译为“怎么、怎样、为什么、何必”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程度副词,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 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何以战?曹刿论战,三、乎 (一)考点讲解 、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对、对于、比、向”等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助词 )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表猜测语气,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表感叹语气,译为“啊”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用于句中,表停顿。(删去这一词不影响句意,则示为其表停顿。) 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知不可乎骤得。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四、乃 (一)考点讲解 1、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译为“竟然、反而”;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译为“只、仅仅”。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2、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3、用于判断句中,译为“是、就是”。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4、固定句式:“无乃”译为“恐怕”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五、其 (一)考点讲解 1、用作副词。放在句首,表示揣测、反问、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希望”等。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2、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 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3、代词 1)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2)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它、它的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第一人称代词,我、我(自己)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这、那、这个、那个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六、且 (一)考点讲解 1、副词,译为“暂且、将要、将近” 先生休矣,吾将念之。 吾攻赵,旦暮且下。 信陵君窃符救赵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2、连词,表“并列、递进、让步”关系,可译为“又又、并且、尚且”等。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七、若 (一)考点讲解 1、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的” 若入前为寿。鸿门宴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2、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3、动词,像、好像、比得上、赶得上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曾不若孀妻弱子。 4、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氓,5、复音虚词 1)“若属”,译为“你们、你们这些人”。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若夫、至若”,译为“像那、至于那”,常用于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议论。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3)“若何”,译为“怎么样”。 使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崤之战,八、所 (一)考点讲解 1、代词 1)特殊的指示代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 的事物、 的情况”等。 所击杀数十人。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2)指代不定数,译为“上下、左右”,放在数量词之后。 从弟子女十人所。西门豹治邺,2、“为所”,表被动。 汝闻其父为人所杀。 3、复音虚词 1)表原因,译为“的原因”。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表凭借,译为“用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九、为 (一)考点讲解 1、介词,可译为“被、替、向、对、在、为了、因为”。 为天下笑。 屈原列传 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庖丁解牛 持其踵,为之泣。 触龙说赵太后 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狐假虎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因为”。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留侯世家 因为他是老人,所以张良强忍着愤怒,下桥去给他拾鞋。 3、动词,可译为“做、担任、作为、认为、是”。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 霓为衣兮风为马。,4、表反问、感叹的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呢、啊”。 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 资治通鉴 我愿与汉王挑战,决一胜负,不要白白地使天下百姓老小受苦啊! 何辞为?鸿门宴,十、焉 (一)考点讲解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犹且从师而问焉。 2)疑问代词(疑问副词)译为“哪里、什么(怎么、怎样)” 欲仁而得仁,又焉贪?论语 杀鸡焉用牛刀?,2、助词 1)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译为“了”。 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屈原列传 2)用于句末,与前面的疑问代词配合,表疑问语气,译为“呢”。 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3)用于句中,表停顿,不译。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秋水 4)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5)用于表时间的副词之后,不译,为音节助词。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兼词,于之,译为“在这里、在那里”。 “焉”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动宾词组的后面,充当处所、对象、范围和比较性的补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十一、也 (一)考点讲解 1、助词 1)判断语气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肯定语气,可译为“了”,或不译。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墨子 3)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战国策,4)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5)用于句中,表停顿。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十二、以 (一)考点讲解 1、连词 1)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 2)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以便”。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班梁列传,3)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 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 战国策 4)表修饰关系,相当于“而”,可译为“地”或不译。 樊哙侧其盾以撞。项羽本纪,2、介词,可译为“因为、在、凭借、把、用、按照”。 晋侯以我国丧故,未之见也。左传 田文以五月五日生。孟尝君列传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资治通鉴 故以羊易之。齐桓晋文之事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3、固定句式 1)“以是、是以”,译为“因此”。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2)“以为”可译为“认为、把当作、把看作”。 君子义以为上。论语 皆以为美于徐公。,十三、因 (一)考点讲解 1、介词,可译为“凭借、通过、趁着、按照、因为”。 益州险要,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成帝业。 三国志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风云因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2、连词 1)因为、由于 越王选卒三千人,禽之干隧,因制其虚也。淮南子 译文:越王选拔了精兵三千人,在干隧活捉了夫差,由于掌握了他的弱点。 2)因此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3、副词,译为“于是、就”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鸿门宴 4、动词,译为“沿袭”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十四、于 (一)考点讲解 1、介词,可译为“从、比、对、对于、向、跟、在、由于、被”。 鱼跃于渊。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赵氏求救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2、复音虚词“于是”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做状语或补语。可译为“从这、在这”。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然后刑于是起矣。荀子,十五、与 (一)考点讲解 1、介词,译为“和、替、对”。 秦伯悦,与郑人盟。 去时里正与裹头。兵车行 2、连词,译为“和、及”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3、句末语气词,通“欤”,表疑问或感叹。 子非三闾大夫与?史记,十六、则 (一)考点讲解 1、副词,译为“就、就是”。 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诗经 2、名词,译为“准则、法则”。 愿依彭咸之遗则。离骚,3、连词,表顺承、假设、转折关系,可译为“那么、如果、但是”。 药稍熔,则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十七、者 (一)考点讲解 1、助词 1)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后,表停顿,不译。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今、昔”等表时间的副词后面,作音节助词,不译。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季氏将伐颛臾,2、代词 1)指代人、物、事、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 的东西、 的事情”等。 京中有善口技者。秋声诗自序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2)用在数词后,译为“个、样、项、种”等。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十八、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