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 社会科学科学的对象与性质,一、社会科学在当代大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一)科学与非科学 科学划界(Demarcation Of Science)问题。 多元标准。一门理论要具有科学性,它至少要具备下列条件或符合下列标准。 其一,可检验性。(需要注意:第一,应当区分两种“不可检验性”,即“现实上的不可检验性”和“原则”的不可检验性”。第二,“可检验性”并非就是可证实性。) 其二,解释性。 其三,内在完备性。,(二)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 文科学(humanities,、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与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三大基本类型。人们一般把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视为“核心社会科学”,而把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则视为人文科学。,1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差异和区别 其一,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的差异。人文科学就是人关于自身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体验与思考的系统化、理论化。社会科学关心的是人类活动在社会系统中的功能与功效,这就是它们的主要区别。” 其二,形成时间的差异。对人类的本性、对人生的意义等问题的思考,古已有之。社会科学”都是从18世纪中后期才开始独立,到19世纪才逐渐建立起系统的理论结构。 其三,研究方法的差异。它很重视对社会现象作实证研究和因果性说明,有的还作相当程度的实验性和定量化的研究;而人文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个体性和独特性,它侧重于对人类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的体验和思考,特别需要个性化的感受、理解与表达,而并不追求他人的认同。 其四,科学功能的差异。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对人文社会现象都具有描述功能和解释功能。,2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似性与共通性 其一,它突出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的相似性、共通性及其与自然现象的差异性。 其二,它突出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功能的共通性与互补性。 其三,它突出了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虽相互区别、相对独立但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科学发展现状。 其四,它突出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以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相互影响并向“统一的人的科学”方向发展的趋势。 其五,它也避免了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进行形而上学的划界这一弊端。,(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1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 我们肯定,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有相似性和共通性的,这不仅体现在它们都具有科学性而与迷信、谎言等有原则的区别,即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一样都具有客观性,其发展都具有规律性,这使人们有可能揭示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及其之间的必然联系和发展趋势,从而得以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并对其未来发展作出有效的预言;而且表现在自然科学的观点、理论、方法与社会科学的观点、理沦、方法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甚至一体化的趋势。,2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其一,研究对象不同。 自然科学及技术科学主要运用的是以实证、说明为主导的理性方法,而社会科学除此之外还要运用理解以及想象、直觉等诗性方法。 其二,研究方法不同。自然科学及技术科学主要运用的是以实证、说明为主导的理性方法,而社会科学除此之外还要运用理解以及想象、直觉等诗性方法。 其三,功能不同。,(四)社会科学的独特地位 我们认为,社会科学是通过与其他科学的相互作用、共同作用而显示其重要性的,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或将来,社会科学都不可能具有绝对独立的重要性。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社会科学之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能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社会现象的实质和规律,合理地评价其价值和意义,正确地预见和规划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过程,从而能够有效地指导人们的行动,追求最佳的效益。,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科学是在理论层面上展开的社会认识活动的专门化和典型性形式,以及人类社会自我意识的科学理论层面和科学认识方式。 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活动方式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部类。社会科学的研究目的或任务也就在于,正确地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结构及发展规律,并对人生的意义、价值等作出合理的阐释。,社会就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而形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人类就是生物界的一个种群; 而从社会科学的视角看,人类这个种群由于其生存方式、延续方式及作用方式的特殊性,已经与其他的生物群体有了根本性的区别。,1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其一,自为性与异质性。 其二,价值与事实的统一性。 其三,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的内在相关性。 其四,更大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 其五,可预言性与准确预言的有限性。,2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 社会现象的人为性、异质性及社会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性,给社会科学的归纳、概括造成了很大困难。自然科学家可以从对一滴水或一个物体的研究中概括出普遍的定律,而社会科学家则不能通过对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研究得出普遍适用的结论,它意味着,社会科学研究需要抽取更多的样本,其研究结论的适用范围一般更小。,社会现象与研究主体的内在相关性,则不可避免地造成主客体之间相互对话、相互顺应或相互制约、相互避讳的“自适应”情况。一方面,研究者的阶级地位、政治倾向、宗教信仰、文化观念等都会影响研究者认识的客观性,“绝对中立”的社会科学家是不存在的。 研究者有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兴趣、情感、价值取向等转化为一种强烈的认知定势和理解模式而渗透到对于客体的观察、理解和解释之中并进而对他们的研究结果产生双向影响。在消极意义上,如果他们的认知定势和理解模式不符合对象的本性和规律,而他们对此又缺乏足够的自觉和自律,则可能导致偏见、歧解以至谬误;在积极意义上,如果他们的认知定势和理解模式与对象的本性和规律相一致,又得到了适当、适度和适时的应用,则有助于对社会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是客观的、无意识的物体,它还包括有意识、有意志、有情感的人。被认识的对象在研究中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隐瞒或改变自己的真实行为和态度,这对社会研究资料的可靠性、有效性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社会现象的偶然性、随机性和准确预言的有限性,使社会科学的限度更为明显。,二、社会科学的性质 1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整体主义“指一种可以或者应该通过社会的整体来研究社会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对社会进行分析、研究的基本对象不是个体或个体现象,而是社会的法则、倾向(dispositions)和运动等等”整体主义者认为,社会是由社会关系构成的,社会关系是具有结构的整体。在他们看来,整体大于个人的总和,个人的存在依赖于整体,一个社会事实只有通过与其他社会事实的整体联系才能得到解释。在社会科学的视野中,社会关系及其体系结构是客观的,至于由哪一个人来体现或代表它这是不重要的甚或是偶然的。 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美国学者DC菲立普,个体主义则认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是个人,它要求把一切社会现象还原到个体层面,从个人的行动和目的、意图、动机等方面对之加以说明和理解。个体主义者尽管承认社会关系、制度、结构、系统的存在,但他们更强调这些不过是有意识、有意志的个人活动所假以进行的条件、形式和媒介,它们是人的活动创造出来的,也只有从个人的主观动机出发才能确定它们的“意义”,因而它们在社会研究对象中具有从属性,不具有根本性。 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波普尔、沃特金斯 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对立和分歧在于:整体主义主张通过揭示整体的本质属性来解释各个具体事物;而个体主义则主张采用分析或分解的方法,并在基础层次上对事物作出解释。,马克思超越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两极对立。 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尽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人的个人生活和类生活并不是各不相同的,尽管个人生活的存在方式必然是类生活的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方式,而类生活必然是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个人生活; 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2说明性与理解性的统一 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有两种互为补充的认识方式:一是侧重通过实证方法来“客观地”分析、说明(explanation)社会事实的本质、结构、功能及发展规律;另一是通过对行为者或社会事件的意义的理解(understanding)来揭示事物表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自然科学只具有实证性、说明性不同,社会科学是说明性与理解性的统一。,实证主义强调,人文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具有相似性,因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性质方面也具有共通性、一致性。实证主义主张在科学一体化的观念支配下以实证主义方式肯定社会科学的可能性,要“使人类科学具有实证性质,把它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并用物理学的其他部门采用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它认为应当在关于人的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寻求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客观性、实证性、可度量性,使社会科学像自然科学那样具有可以用经验和检验形式加以阐述的命题,成为像自然科学那样的具有很强“说明性”的“硬科学”。,解释学立足于人文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在存在论和价值论意义上的根本区别,否定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相互沟通和借鉴的可能性,否定自然科学方法在社会科学中应用的合法性。它认为,人的思想、观念、意志、情感和行为等人文社会现象本身具有个别性、非确定性和非量化性,不可能以自然科学的方式而被客观地加以描述、说明,它们只能通过理解才能被合理把握。由此,解释学把“理解”视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根本的方法和性质。 狄尔泰,3批判性、规范性与建构性、创新性的统一 社会科学对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描述、说明、理解、反思中,总是浸透着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一种进步的、合理形态的社会科学,总是能对现实的观念世界和物质世界保持清醒的批判态度,它不满足于现有的人文社会知识,不迷信于任何形式的权威,不固步自封,而是始终致力于创造新概念、新定理、新理论、新学说,始终致力于探索、揭示新的真理,始终致力于观念建构和实际建构一个更加美好、合理的新世界。批判、启蒙、规范、创新,既是进步的社会科学的内在本性,也是社会科学的生命力所在。,4真理性与可错性的统一 能从各自的侧面、角度在不同程度上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结构和发展规律,因而,它们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真理性。 绝对主义把社会科学的真理性绝对化。 相对主义者否认社会科学能够准确地把握社会现象的本质、规律或意义。,5价值中立性与非中立性的统一 社会科学的“价值中立问题”,是关于社会科学知识与价值观念之间关系的问题。 “科学价值中立论”认为,科学包括社会科学是价值中立或价值无涉的;科学是追求纯粹真理的事业,客观性是科学的生命,科学与人的主体性、主观因素、价值观念是互不相关、没有联系的。,“科学价值非中立论”对“科学价值中立论”进行了郑重且较深入的批判。 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将价值列入科学哲学,承认科学与价值及意识形态的相关性。库恩指出:“科学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事业,不同创造性学科的特点,首先在于不同的共有价值的集合。 ”普特南在1981年进而提出“价值事实”的存在,他认为价值与事实不可分,价值就是事实的价值,事实也是有价值的事实,“每一事实都含有价值,而我们的每一价值又都含有某些事实。”“一个没有价值的存在也就无所谓事实。” 法兰克福学派则把科学技术视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 马尔库塞认为,科学与技术本身成了意识形态。,我们认为,社会科学是价值中立性与非中立性的统一。一方面,社会科学知识作为对“社会世界”的本质、特点、结构和规律、意义等的正确反映和理解,是社会认识与社会现象的一致或符合,它们具有客观真理性。 另一方面,科学绝不只是一种客观的知识体系,尤其不是一种脱离社会和人文价值环境的知识体系,因为它同时还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社会建制、一种文化,它是由作为价值载体的人来实现的实践活动,因而又具有“价值非中立性”。,首先,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总是包含、渗透、负荷着人的价值因素。 其次,社会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在科学活动中也不可能不进行价值判断。 再次,社会科学体系之中就渗透着价值和价值判断因素。,四、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进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历史演变 1.初步形成 从16世纪到19世纪初叶,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自然科学与哲学开始分化,经典自然科学趋于成熟,自然科学方法论研究具有了独特意义,认识论问题逐步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独立考察也逐步有了客观基础和现实意义,只是当时的社会科学方法论集中地表现为哲学方法论罢了。在这一时期,伽利略和培根创立了实验方法论;笛卡尔和莱布尼茨改造了数学方法和逻辑方法,提出了数学演绎方法论,复兴和发展了古希腊的科学方法论;休谟的理性怀疑论虽然导致了不可知论,在方法上否定了归纳法,但他对分析知识和综合知识的区分无疑成为科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规定。而康德则在他的先验逻辑中隐含地包括了辩证逻辑和概念方法论思想,黑格尔通过创造性的改造和发展,终于创立了辩证逻辑。,2唯物辩证方法的创立 从19世纪以来,科学方法论从一般哲学问题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社会科学空前繁荣,社会科学方法论获得了空前发展。此间,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长足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带来了科学方法论的重大变革,它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彻底唯物辩证的方法,成为科学方法论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另一方面是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实证精神的引入和反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实证主义和反实证主义成为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两大典型。,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吸取了以往哲学、科学和实践的一切成果和最新成就,它批判了以前的方法论,建构了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论。这种合理形态的科学方法论不仅研究了最一般的哲学方法,而且总结了社会科学研究许多具体方法,如观察方法、实验方法、数学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合同范本参考
- 2025年宁波前湾新区卫生系统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8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参考
- 梧州混合型跑道施工方案
- 嵊州三星级酒店施工方案
- 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流程解析
- 清扫保洁作业项目管理与服务规范
- 物理试验教学安全须知与操作
- Photoshop标志设计创意教程
-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期中考试真题
- 中小学教学反思模板及写作技巧
- 居民自建桩安装告知书回执
- 科普:农药毒性分类
-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1篇3细胞结构与细胞通讯教学课件
- 练习使用显微镜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 【执业药师考试】执业药师历年真题
- 2023年高考地理(上海卷)-含答案
- FZ/T 81004-2022连衣裙、裙套
- GB/T 34875-2017离心泵和转子泵用轴封系统
- 细胞培养技术培训课件
- 故障录波器课件
- 管片质量问题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