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下)12课.ppt_第1页
现代汉语(下)12课.ppt_第2页
现代汉语(下)12课.ppt_第3页
现代汉语(下)12课.ppt_第4页
现代汉语(下)12课.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汉语(下),主讲教师:任崇芬,辅导课程十二,第一节 修 辞 概 说 本节要点和要求: 1、了解什么是修辞、修辞学以及两者的关系; 2、了解修辞同语境的关系(修辞的基本原则); 3、了解修辞同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 的关系; 4、了解学习修辞的目的意义。,一、什么是修辞、修辞学 1、修辞 汉语“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乾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这句话里。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唐孔颖达注:“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修理文教”与人的“修业”有关,因此,周易里的“修辞”不是今天“修辞”这个词的意思。 在现代汉语里,“修辞”这个词从字面讲,可理解为“修饰言辞”,再广义一点又可理解为“调整言辞”。“修辞”从概念讲,有三重含义: 一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二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即“修辞 活动”); 三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三种含义既不完全相同,但又有密切的联系。即修辞规律存在于修辞活动中,修辞规律和修辞活动都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修辞的这三个含义表现在话语中就是: 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应该用什么修辞才好呢? (指的修辞方法) 小王最会修辞,你请教他吧。(修辞活动) 李老师是专门研究修辞的。(修辞学) 小张买了一本修辞(修辞著作),上述三个修辞含义,我们在修辞这一部分里主要讲解第一个修辞方法。而我们学了修辞以后用它来指导自己的话语表达按照修辞规律调整话语就是修辞活动。 修辞作为一种活动,是言语交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言语交际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以下阶段: 思考内容言语表达言语传递言语接收言语理解 在这五个阶段中,从“思想内容”到“言语表达”的语词转换过程中,就有一个追求语词表达效果的工作活动,这个活动就是“修辞”。例如,北师大的曲啸老师曾经应邀去某市监狱向在押犯人,讲话,怎么称呼他们就是一个首先要考虑的言语表达问题:“同志”,不够格,“罪犯”,听者不喜欢,最后曲啸老师选用了“触犯了国家法律的年轻朋友们”这一称呼,引起了热烈的掌声。这里,称呼的选择过程就是一个锤炼词语的过程。从这里可以看出,语言表达效果的加强,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完善和优化语词。而完善和优化语词,必须通过对语言材料的精心锤炼来完成。所谓精心,就是要根据表达的内容选择适合话语环境的语言材料,恰当地表达。 2、修辞学 修辞学是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语言的表达效果涉及到很多因素,大体说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选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等);,二是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方法(方式、手段); 三是追求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三者联成一个有机体,服务于说写者说写的题旨和语境。因此,语言材料、修辞技巧、表达效果、题旨情境以及话语对题旨情境的适应等等问题,都属于修辞现象,都是修辞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修辞学要对它们作出解释。修辞学是一门同语法学、逻辑学、语用学、文学、美学等学科有着密切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修辞作为提高表达效果的规律来说,是客观存在的,第一性的;修辞学作为对提高表达效果的规律的解释说明来说,是主观的,第二性的。,修辞学应该对修辞现象加以科学地说明,而能不能科学的说明,与修辞学者的修辞学识渊博与否、语言修养的高低等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修辞学分为古代和现代两段。古代修辞学总结的方法和理论成果分布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是我国语言表达的瑰宝。当时虽然没有被称为“学,但它的内容的丰富已为世界所罕见。我国现代修辞学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在欧美和日本的影响下,逐步建立起来的。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 二、修辞同语境 1、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修辞同语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修辞活动的目的是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怎样增强表达效果?是否真正获得了预期的表达效果,都要结合语境来衡量。这就是陈望道先生提出的著名学说: 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说:“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即使偶然形成华巧,也当是这样适应的结果,并非有意罗列所谓看席钉坐的饤饾,来做虚浮的装饰;即使偶然超越常律,也应是这样适应的结果,并非故意超常越格造成怪怪奇奇的破格。凡是切实的自然的修辞,必定是直接或间接的社会生活的表现,为达成生活需要所必要的手段。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够适合内容复杂的题旨,内容复杂的情境,极尽语言文字的可能性,使人觉得无可移易,至少说写者自己以为无可移易。”(发凡第11页)。“修辞所需适合的是题旨和情境。题旨和情境可说是修辞的标准、依据。”(发凡第8页)。陈望道先生的这个检验修辞的标准今天依然适用。 所谓“题旨”,就是“一篇文章或一场说话的主意或本旨”(发凡第6页),也就是立言的意旨。所谓“情境”,就是说写的对象、目的、写说的时间、地点、上下文、语体要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说写者的心境和写说者同听读者的亲疏关系、立场关系、社会经验等因素。调整语言的修辞活动,只有适合了这些因素,充分考虑到上述种种条件,修辞才能成功;反之就要失败。,所以,适应题旨情境既是调整语言(修辞活动)的依据,又是检验修辞效果的依据。适应题旨情境是修辞的一个总原则。 2、语境的构成 语境(题旨情境)涉及的诸多因素及相互的关系如下图:,意图目的 身份 题旨 职业 话语内容(主题) 文化 客观因素 听读者 年龄 语境 交际对象 性别 主观因素 说写者 心态 言辞外语境 自然环境(时间 地点 场合) 情境 民族历史文化习俗及价值观 词语句子段落章节语境 言辞内语境 语体风格语境,语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解释作用;二是过滤作用。前者主要帮助听话人准确理解话语;后者主要帮助说话人恰当表达思想情感。 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所谓修辞效果指的也就是话语说得好不好。这个“好不好”的评判标准就是选用的语言材料对上述语境诸多因素的适合程度。适合程度越高,表达效果越好。反之就没有什么效果。举个例子(曾经登载在重庆日报上的一个小故事): 语境及对话: 一辆公共汽车待上完客人后,开始徐徐启动。这时,打扮入时的女售票员一边朝前挤一边高声叫道:“买票、买票!”当售票员挤到一位戴眼镜的乘客面前时,看见这位眼镜乘客正专心读一份报纸,就大声吼了一声:,“喂,眼镜买票了!”这眼镜乘客被吓了一 跳后,立即掏出一元钱边递过去边说“到广兴车 站”。女售票员接过钱装入票箱就“啪”的一声 关了票箱。待她转身要走开时,“耳环,请撕 票!”(“撕票”即撕下一张票给乘客)眼镜 乘客大声说了一句。售票员火了,说:“你怎么 乱叫人?”“我戴着眼镜,你可以叫我眼镜, 你戴着耳环,我为什么不可以叫你耳环呢? 你今天穿的是踩踩裤我没叫你为踩踩裤 就是客气的了”车上乘客哄堂大笑。那位漂 亮的女售票员脸红得像个气球。 显然这场小小的语言冲突,焦点主要集中在,交际双方使用的借代格称呼上。 称呼是言语交际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 多情况下,称呼是传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除了选 定对方作为谈话对象外,说话者一方面要顾及对方 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辈分等,另一方面又 要考虑对方跟自己的亲疏远近、感情的深浅以及说 话场合等多种语境因素来选择恰当的称呼,以反映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团队内的行为规范准则。从社 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称呼是一种角色行为,与角色 位置紧密相关,要受到角色的规范制约。群体成员 应该遵守这种角色规范,才会成为合格的群体成员, 也才会拥有正常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此来衡量那位,女售票员和乘客的对话,售票员的用语是很不适合她作为服务员身份的诸多要求的。也就难怪那位戴眼镜的乘客会“生气”反击。如果从眼镜乘客使用语词的题旨情境来看,他选用“耳环”(和“踩踩裤”,后者没用等于用了,分寸得当)一词对语境的适合程度倒是比较高的,是一个很成功的修辞。 三、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 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修辞既不是语言的第四要素,也不从属于语言三要素。语言三要素是修辞的材料、手段、基础;修辞是对语言三要素的综合艺术加工及其效果,是语言三要素的高级体现。没有语言三要素,修辞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光有语言三要素,没有修辞,语言也会寡淡无味。,第二节 词 语 锤 炼 本节要点和要求: 1、了解意义锤炼的几种常见的方法; 2、了解声音锤炼的几个主要方面。,一、什么是词语的锤炼 教材上说,“锤炼”就是古人说的“炼字”。问题是“怎么炼?”其实,“炼”就是“选”,“锤炼”就是“选择”。怎么选?选什么?根据题旨情境语境来选,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材料。直到选出那个最合适、最生效的词语为止。法国作家福楼拜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或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或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对词语和句子锤炼的最好解释。,二、词语锤炼的要求 我们在前面讲到修辞有一个总原则,即“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这个总原则对词语锤炼当然是有效的,但是结合语言材料自身的特点,词语锤炼还有更接近它自己特点的原则。这就是: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和规范性。 1、准确性 这是指修辞所选用的词语要恰当地扣“准”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做到准确,就得使用贴切的词语表达明确的概念。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也说过:语言艺术家的技巧就在于寻找唯一需要的词的唯一需要的位置。这可说是对用词准确的最好解释。我们学习前人的作品,可以通过初稿和定稿的比较,成功例子和失败例子的比较来领会用词的准确性。例如:,1)鲁迅的肥皂中一句: 原句:于是这葵绿色的纸包被打开了,里面还有一层很薄的纸,也是葵绿色,挖开薄纸,才露出那东西的本身来, 改句:于是这葵绿色的纸包被打开了,里面还有一层很薄的纸,也是葵绿色,揭开薄纸,才露出那东西的本身来, 原文“挖开薄纸”描写手的动作,用词显得草率、粗糙,改为“揭开薄纸”后,手的动作就显得“小心、细致”,更能够反映四铭太太对那块肥皂的爱惜之情。,2)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一句: 原句: 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还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崩裂,涂了一地。 改句: 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还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 初稿是“脑浆崩裂”,改稿是“脑浆迸裂”。“崩裂”是列开、倒塌的意思,“迸裂”是列开而向外飞溅的意思,由“脑浆崩裂”改为“脑浆迸裂”,才能准确地反映实际。再如:,3)他借故上洗手间,去到外面。 “借故”一词是“借口”一词的误用。“借故”多是虚晃一枪,并不直接说出这个“故”是什么,只在它后面说出要采取的行动。如: 小明不愿意再跟他们一块走,就借故单独走了。 “借故”的理由并没有出现在句子里。 “借口”的后面往往要说出其所借的理由,然后才说出真实的目的。比如“不能借口快速施工而降低工程质量。”在上面的句子里,“借故”表意不准确,用“借口”才准确。 2、鲜明性 这是指修辞所选用的词句能清楚明白地表达思想情感,不含糊,不模棱两可。例如:,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中国人民已经具有战胜困难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的先人和我们自己能够渡过长期的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了强大的内外反动派,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上面这段话由三个句子构成:第一句,承认我们有许多困难,但指出我们能战胜困难,表明了信心,作了肯定的论述;第二句,指出我们具有战胜困难的极其丰富的经验。提出了重要的论据和条件;第三句,用反问句论证了我们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三句话一环套一环,把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给人鲜明的感觉。鲜明性是以准确性为基础的,能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才能是鲜明的语言。鲜明的语言一般也是精练的语言。在词语锤炼方面,适当地选用一些鲜明的色彩词语(感情色彩,形象色彩静态的、动态的、颜色的、嗅觉的、味觉的、听觉的等等),有助于语言的鲜明性。 3、生动性 这是指精心锤炼词语,使语言绘声绘色,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有强烈的感染力。精确的形容和描写、合适的句式、恰当的修辞格,都有助于语言的生动性。例如:,那天登车西去,车上拥挤不堪,偶然发现靠车门有两个坐席空着,没人敢把身子放上去,我一喜,敏捷地把屁股甩出去就坐,抬头定神,才看见挂牌上写着“列车员专用席”,心想:等她来了再离座让位犹未为晚。 (于济川夸妻) 这段话里,“人”与“我”的对比,两个“把”字句的连用,副词“就”与“才”一快一慢的对比, 尤其是动词“放”与“甩”、一抽象一具体的对比,鲜明生动、活泼流畅,把作者急于“抢占”座位的情态描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语言的生动是以准确和鲜明为前提的,离开准确和鲜明片面追求生动,就会华而不实,矫揉造作。,4、规范性 这是指修辞选用的词语应当普遍合于规范,所谓“合规范”就是应当根据需要的原则,选用意义明确、被普遍运用的词语,不随意生造别人不懂的词语。例如: 它是充载了欢声笑语、空灵睿智的一方之地。 “充载”是一个生造词,在这句话里没有特殊的作用,替换为“充满”完全能够表达句子相同的意思,所以“充载”是不规范的。当然,词语规范同语音规范相比有一点不同,这就是,词语规范应该有一定的弹性,也就是说不必完全拘泥于规范规则。在某个特定语境中,没有现成合适的词语去表达某个特定的意思,是可以也应该允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