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的模糊PID实现_第1页
车辆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的模糊PID实现_第2页
车辆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的模糊PID实现_第3页
车辆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的模糊PID实现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8年(第30卷)第7期 汽 车 工 程 Automotive Engineering2008(Vol . 30)No. 7 2008128 车辆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的模糊PID实现 原稿收到日期为2007年5月17日,修改稿收到日期为2007年11月7日。 张 强,曲仕茹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西安 710072) 摘要 建立了适合于车辆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精确的车辆纵向动力学模型,简化了自动变速器模型,采用 混合模糊PI D控制算法实现了车辆自适应巡航系统“ 定速 ” 和“ 跟驰 ” 两个控制目标。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算法具 有响应速度快、 超调量小、 能够消除系统偏差等优点。 关键词:车辆自适应巡航控制;纵向动力学模型;模糊PI D控制 Vehicl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Based on Fuzzy PI D Algorithm Zhang Qiang longitudi nal dynam icsmodel; fuzzy PI D control 前言 车辆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daptive cruise con2 trol, ACC)不仅具有定速巡航功能(定速模式 ) , 而 且能够通过对本车车速的调整使其与前行车辆保持 安全间距(跟驰模式)。ACC系统对减轻驾驶员负 担,提高驾驶安全性、 舒适性和节省燃油等具有十分 重要的作用。 由于车辆是一个复杂的大惯性非线性系统,且 极易受外界环境(路况)的影响,所以在ACC系统的 设计中,建立合适的车辆纵向动力学模型和选择适 宜的控制策略十分重要。文中在对文献1 和文献 2 所建模型分析修改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精确 的车辆纵向动力学模型,它克服了以往模型过于复 杂或简单的缺陷,更适合于ACC系统的控制。目 前,应用于ACC系统的控制算法主要有PI D、 变参数 PI、 滑模控制和模糊控制理论等,结合PI D算法和模 糊控制算法的优点,作者采用混合型模糊PI D算法 实现ACC系统的定速和跟驰两个控制目标。 1 车辆纵向动力学模型 车辆纵向动力学模型包括发动机模型、 液力变 矩器模型、 自动变速器模型和车辆驱动模型4部分。 在建立该模型时,一般作如下假设 : (1) 用发动机的 静态映射图来描述发动机的动态特性; (2)自动变 速器换挡条件仅与车速有关; (3)驱动轴是刚性的; (4)车轮没有滑移。这些假设主要针对驾驶环境良 好、 装有ACC系统的车辆,对其它车辆不适用。建 立的车辆纵向动力学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车辆纵向动力学模型 汽 车 工 程2008年(第30卷)第7期 111 发动机模型 发动机动态特性微分方程为 e= 1 Je Te(e,th ) - Tp(e,t ) (1) 式中 e为发动机转速, r/min; th为节气门开度, ( ) ; t为变矩器涡轮转速, r/min;Je为发动机转动 惯量, kgm 2 ;Tp为变矩器泵轮转矩,Nm;Te为发 动机转矩,Nm。 112 液力变矩器模型 液力变矩器的泵轮转矩Tp和涡轮转矩Tt分别 是以泵轮转速p和涡轮转速t为变量的 2个二次 函数。 Tp=m1 2 p+m2tp+m3 2 t (2) Tt=n1 2 p+n2tp+n3 2 t (3) 液力变矩器有两种模式:变矩模式和耦合模式, 模式及其参数m1、m2、m3、n1、n2、n3由涡轮与泵轮转 速之比iSR来决定。 iSR=t/p(4) (1)当iSR01842时为变矩模式,参数为 m1=319610 - 3 , m2= - 012410 - 3 m3= - 219210 - 3 , n1=910410 - 3 n2= - 719310 - 3 , n3= - 014810 - 3 (2)当01842iSR110时为耦合模式,参数为 m1=n1= - 715710 - 3 m2=n2=3213010 - 3 m3=n3= - 2418410 - 3 113 自动变速器模型 文献1 中,自动变速器模型由多个线性函数 来描述,挡位之间的变换是节气门开度 th、 变速器 输出转速T和当前挡位3个变量的函数。每个挡 位都有一个由低挡位升到高挡位和由高挡位降到低 挡位的参考速度函数。仿真时,挡位之间变换的参 考速度函数分别为 12挡,T=0177th+8912 23挡,T=2177th+16311 34挡,T=4162th+22418 43挡,T=7185th+9116 当点(th,T)通过下一个可能的升挡或降挡速 度函数时,变速器自动进行换挡。 文中对上述模型进行了简化,把换挡控制逻辑 简化为仅与车辆速度有关。采用Matlab/Simulink 中的Stateflow对文献3 中别克凯越轿车的自动变 速器(ZF4HP2 16) 进行了建模,其技术规格见表1。 表1 自动变速器( ZF4HP216)技术规格 挡位齿轮比 降速变挡临界 速度/kmh - 1 升速变挡临界 速度/kmh - 1 121719: 125 211487: 11548 311000: 13272 401717: 147 主减速比41111: 1 自动变速器模型简化后,其挡位的变化不再受 节气门开度 th和行使路况的影响,而且最佳换挡时 刻仅与车速有关,这样行驶在特殊路况下,汽车将不 再有以下行驶特性: (1)汽车急加速或上坡时,行使的阻力较大,节 气门开度也较大,这时为保证汽车有足够的动力,升 挡的车速应适当提高,即升入高速挡较迟,从而提高 汽车的加速性和爬坡能力; (2)当汽车在高速挡时,如果急加速,节气门开 度突然增大,这时汽车为了提高其动力性,则会降低 挡位。 实际上,汽车一般在路况较好的情况下才使用 巡航控制,而且巡航过程中节气门的开度变化也不 大,所以在ACC控制系统中,该简化模型能够很好 地代替原模型。 114 车辆驱动模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得到车辆速度的微分 方程为 v = 1 r MV GTTtr(e,t ) - v 2 -Trr-Tb-Tg (5) 式中v为车辆速度,m /s;v 为车辆加速度 ,m /s 2 ;r为 车轮半径, m;MV为车辆质量, kg;GT为总传动比, 为风阻系数, kg/m;Ttr为自动变速器输出转矩, Nm;Trr为滚动阻力矩, Nm;Tb为制动转矩, Nm;Tg为上下坡阻力矩,Nm。 2 控制目标 文献4 中,假设前车和后车在同一个车道且 不超车和换道,车间距和相对速度均可以通过安装 在后车前端的传感器测得。ACC系统的控制目标 是 : (1) 当车速在合理的范围内时,后车车速波动与 前车相似,即前车加、 减速必然引起后车采取相应 加、 减速的跟驰策略; (2)在跟驰过程中,后车与前 车保持安全车间距。 根据定时间常数车间距的设计要求,期望车间 075 2008(Vol . 30)No. 7张强,等:车辆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的模糊PI D实现 距Sd的表达式为 Sd=hvf+S0(6) 式中h为时间车间距 (1 15s h210s) ,S0为最小安 全车间距, vf表示后车车速。 若用 表示实际车间距与期望车间距之差, vr 代表前后车的速度差,则 =Xl-Xf-hvf-S0(7) vr=vl-vf(8) 式中Xl为前车位置,Xf为后车位置,vl为前车速度。 由此可见,可以通过控制汽车节气门的开度,达 到使=0, vr=0的目的。 实际中Sd是随vf动态变化的,为便于分析,文 中取Sd为常数,关于Sd动态变化时的控制算法留 待今后研究。 3 模糊PI D控制器的设计 311 混合型模糊PI D控制算法 ACC车辆的定速模式,采用增量式PI D就能够 收到很好的控制效果。对于ACC车辆的跟驰模式, 采用文献 5 中所介绍的混合型模糊PI D控制器, 它由一个常规比例积分控制器和一个二维模糊控制 器并联而成。该控制器不仅可以消除极限环振荡, 而且可以消除系统余差,使系统成为无差模糊控制 系统。ACC车辆跟驰模式控制系统如图2所示。 图2 ACC车辆跟驰模式控制系统 31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及工作原理 在图2中,模糊控制器的2个输入分别为 和 vr,输出为油门开度的变化。以 和vr作为输入,一 是考虑这2个参数在实际车辆巡航时易于测得,二 是若输入为 和 则仿真难于进行。 模糊逻辑控制器的输入量为间距误差和相对速 度,输出量为节气门开度的变化。选7个语言变量, 即正大( PB ) 、 正中(PM )、 正小( PS)、 零( ZO )、 负小 (NS)、 负中(NM )、 负大 (NB )对输入量和输出量进 行描述。输入量距离误差的论域为 - 20, 20 ,相对 速度的论域为 - 8, 8 ,节气门开度变化的论域为 - 4, 4 ,模糊蕴涵关系运算采用最小运算法(Mam2 dani) ,去模糊化采用重心法。对于距离误差 的隶 属度函数 6 ,为了避免产生较大的稳态误差, ZO区 域选取得比较窄, NS、PS区域选取得比较宽,这样可 使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保持均衡。 由人的驾驶经验可得模糊控制规则见表2。 表2 模糊控制规则 vr NBNMNSZOPSPMPB NBPBPBPMPSPSZOZO NMPBPMPMPSZOZONS NSPMPMPSPSZONSNS ZOPMPSPSZONSNSNM PSPMPSZONSNSNMNM PMPSZOZONSNMNBNB PBPSZONSNMNMNBNB 模糊控制器其实就相当于一个PD控制器,但 它在前期阶段的性能要优于PD控制器。文中所采 用的混合型模糊PI D控制器,弥补了PD型模糊控 制器存在着较大静差和在设定点附近形成极限环振 荡的不足。假设模糊控制器的输出为uf( kT),基于 定速模式和跟驰模式平稳切换的考虑,采用增量式 模糊控制器结构。 uf(kT)=uf(kT)-uf (k- 1 ) T (9) 增量式PI控制器的输出为 ui(kT)=KPe(kT)-e (k- 1) T +KIe(kT) (10) 所以整个控制器的输出即节气门的变化 u (kT)为 u (kT)=KPe(kT)-e (k- 1) T + KIe(kT)+KDuf(kT)(11) 4 仿真结果分析 411 跟驰模式仿真 仿真按以下设定情形进行。车辆安全间隔距离 设为100m,仿真时间400s。后车以100km /h的速度 定速巡航, 50s时,发现前面100m处有一前车,车速 80km /h,则后车由定速模式切换为跟驰模式,在 250s时,前车加速到100km /h (假设为阶跃信号)。 图3、 图4为ACC车辆阶跃跟驰车速变化图和车辆 间距变化图。 可分两个阶段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 (50 250s) ,最大车间距104m,最小 175 汽 车 工 程2008年(第30卷)第7期 图3 ACC车辆阶跃跟驰车速变化 图4 ACC车辆阶跃跟驰车辆间距变化 车间距6513m,有两个比较大的波峰, 155s时趋于稳 定(无振荡 ) , 车间距为99m, 200s以后车间距已完 全接近设定车间距100m。 第二阶段 (250 400s) ,最大车间距11816m,最 小车间距9615m,有一个比较大的波峰, 340s时趋于 稳定,车间距为10014m, 360s以后车间距已完全接 近设定车间距100m。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相对速度、 间距 误差比较大时,系统响应迅速,动作灵敏,此时主要 是模糊控制器起作用;当系统逐渐稳定时,起补偿作 用的PI控制器开始起作用,主要是消除间距误差, 使两车速度趋于一致。从整个仿真结果分析来看, 混合型模糊PI D能够很好地完成ACC系统的两个 控制目标。 412 对比仿真结果 单纯采用模糊控制器,系统响应速度快,在设定 值附近有轻微振荡,存在一定的静差(如图 5) 。采 用模糊积分混合算法,系统能够很好地消除偏差,但 超调较大(如图 6) 。从图3、 图5及图6的对比可 见,混合型模糊PI D算法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413 模型有效性分析 由于节气门位置变化很快,可以把控制器的输 图5 单模糊控制器跟驰速度变化 图6 模糊积分混合控制器跟驰速度变化 出直接看成节气门的位置信号,且在巡航过程中,没 有制动,而且车轮没有滑移和滑转,同时考虑到车辆 巡航时路况相对较好,所以没有建立节气门模型、 制 动模型和车轮模型。从整个系统仿真的速度及其结 果来看,改进的车辆纵向动力学模型更好地验证了 算法的有效性,减小了系统的复杂性,大大提高了系 统的仿真速度。 参考文献 1 Liang Chi2Ying .Traffic2Friendly Adaptive Cruise Control Design D . USA: The University ofMichigan, 2000. 2 Vehicle DynamicsLab Universityof CaliforniaBerkeley . A Discus2 sion of Vehicle Modeling for Cont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