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舌苔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ppt_第1页
望舌苔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ppt_第2页
望舌苔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ppt_第3页
望舌苔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ppt_第4页
望舌苔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诊断学,舌诊望舌苔,舌苔的定义与形成,舌苔定义:是指覆盖在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 舌苔的形成:现代医学认为是食物残渣以及舌的脱落白细胞堆积载舌乳头的间隙而成,胃气,舌面,胃津,颜色质地 形态异常,邪气,察舌苔的意义: 了解脾胃气之是否正常; 了解病邪的深浅以及性质、病位的深浅、疾病的预后; 根据舌苔的动态变化,分析邪正的消长。,一、苔质:,主要观察: 厚薄 润燥 腻腐 剥落 真假 偏全,(1)薄、厚苔: 反应邪正的胜衰情况和邪气的深浅,【舌象的特征】舌苔的厚薄以“见 底”与“不见底”为衡量标准。 薄苔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 厚苔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者,又称不见底苔,厚 苔,薄 苔,【临床意义】,薄苔可见于以下3种情况 是正常舌苔 表证初起(如风寒咳嗽证) 里证轻证 厚苔:是由胃气夹湿邪、痰浊、食浊、热邪等上蒸舌面所致。主病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痰湿、食积、里热,【舌苔厚、薄动态转化】,一般的: 薄变厚:提示(里)邪气渐盛或(表)表邪入里病进 厚变薄:提示(表)内邪消散外达或(里)正胜邪退病退 特殊的: 薄苔突然增厚,这提示邪气极 盛,迅速入里。 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舌苔, 则提示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2)润、燥苔: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舌象的特征】根据舌苔湿 润或干燥的程度可以分为: 润苔 滑苔 燥苔 糙苔 干湿适中曰“润苔”;伸舌欲 滴曰“滑苔”;干燥无津曰“燥苔”;干而粗糙曰“糙苔”。,润苔,滑苔:,机理 寒湿内侵 阳虚湿聚 主病: 痰饮 主湿,燥苔,糙苔,见于以下两类: 舌苔粗糙,津液全无多见于热盛伤津 舌苔粗糙而不干者多为秽浊之邪上泛,糙苔形成机理:由燥苔发展而来,,【临床意义】,润苔:正常、若病提示津液未伤(如表寒证等)。 滑苔:主寒证、痰湿。 燥苔:津液耗伤;湿浊内阻,津液不能上承。 糙苔:热盛伤津之重症。,【舌苔润、燥动态转化】,润转燥:热盛津伤或津失 输布。,燥转润:热退津复或饮邪 始化(体内病理水饮开始转 化为正常津液),(3)腻、腐苔:测知阳气与湿浊的消长。,腻苔:苔质颗粒细小致密,中间厚,周边薄,紧贴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脱。,腐苔:苔质颗粒粗大疏松,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边中都厚,揩之易去。,【腻苔形成机理及主病】 湿浊内遏阳气,湿浊痰饮不化 主:湿浊、痰饮、食积等,【腐苔形成机理】 多因阳热有余 蒸腾胃中腐浊而成多见于湿邪上泛(食积、痰浊等实证) 久病胃气匮乏,已生之苔不能与胃气相通,渐渐脱离舌体,浮于舌面而成(属于无根苔)多见于胃气衰败(主虚证),了解: 脓腐苔:舌上黏厚一层,有如脓疮。是邪盛病重的表现,临床上见于肺痈、肠痈、胃痈等内痈。,(四)剥落苔,【特征】患者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剥落无苔。依部位、范围、大小不同,又有不同名称。有前剥苔、中剥苔、花剥苔、光剥苔(镜面舌) 、地图舌。,剥苔、类剥苔,、特征: ()部分或全部剥落,剥落处舌面光滑无苔者为剥苔;舌面光洁如镜,称为“光剥舌”,又叫镜面舌。若不规则地大片脱落,边缘厚苔界限清楚,形似地图,又称“地图舌”。 ()剥落处仍有新生苔质颗粒者为类剥苔。类剥苔则主久病气血两虚。,2、临床意义:主胃气不足,胃阴枯涸或气血两虚。,3、辨证: ()舌红苔剥:阴虚 ()舌淡苔剥或类剥苔:血虚或气血两虚。 ()镜面舌,舌质红:胃阴干涸。 ()花剥苔,苔腻滑:正气已虚,湿浊未化。,【动态变化】 全剥:正气渐衰,旧苔脱落。反之,正气渐复,续生新苔。,(5)真、假苔:察舌苔的真假,对辨别疾病的轻重、预后有重要的意义。,有根苔: 【特征】 舌苔紧贴于舌面,刮之难去,刮后仍留有苔迹,不露舌质,舌苔象从舌面上长出来的一样 【临床意义】有胃气,能熏蒸邪气上聚于舌面 见于病之初期、中期(见真苔且厚),提示病较深重(邪盛) 见于久病,说明胃气尚存,或胃气来复的顺证,真苔,无根苔(假苔):,【特征】 舌苔不紧贴舌面,容易刮脱,刮后没有苔垢,舌质光洁 【临床意义】胃气不足,不能续生新苔; 见于新病为邪气渐聚,提示病情较轻 见于久病为胃气衰败,不能上潮;提示病情危重,逆证,假苔,白苔 黄苔 灰黑苔 临床可单独出现,亦可相兼出现。,二、苔色,苔色的变化主要有,(1)白苔,【舌象特征】 舌面上所附着的苔垢呈现白色。 薄白苔 图 厚白苔 图 【临床意义】 可为正常舌苔 病中多主表证、寒证、湿证 亦可见于热证。,薄白苔,厚白苔,辨证:,正常舌象:表证初起; 舌苔白薄而润 里证之轻证;阳虚内寒。 舌苔白薄而干:风热表证 外感寒湿 舌苔白薄而滑: 水湿内停。 舌苔厚腻而干:痰湿食积化热;湿阻津不上承。 温病秽浊湿邪 积粉苔 舌质干红: 热毒相结。 苔白而燥裂:燥热伤津。,(二)黄苔,【舌象特征】舌苔呈现黄色。 淡黄:称微黄苔,苔呈浅黄色,多由薄白苔转化而来 深黄:又称正黄苔,苔色黄而深厚; 焦黄:又称老黄苔,是深黄色中夹有 灰黑色苔。 黄苔还有厚薄、润燥、腻等苔质变化 【临床意义】主热证、里证。 【机理分析】:邪热熏灼于舌,故苔呈黄色。,淡黄苔,深黄苔,焦黄苔,3、辨证: 薄黄苔: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入里。 黄腻苔:湿热蕴结、痰饮化热,或食积热腐。 黄糙苔:主邪热伤津,燥结腑实之证。 黄白相兼苔:表证化热入里,表里相兼。 黄滑苔:阳虚寒湿,痰饮化热,阳虚外感湿热之邪。,外感病,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化热的征象。 苔薄淡黄,也常见于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 若舌淡胖嫩,苔黄滑润者,多是阳虚水湿不化。,黄滑苔,黄瓣苔,焦黄苔,黄腻苔,灰黑苔,(三)灰黑苔,1、基本特征: 灰苔即浅黑色,黑为深灰。 2、临床意义:主里证,常见于 里热证,也见于寒湿证。但无论寒热 均属重证,黑色越深,病情越重。 热极伤阴焦黑干裂 寒极伤阳淡黑水滑 湿热久蕴黄腻灰黑 寒湿痰饮白腻灰黑,苔质的润燥是辨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 寒湿病灰黑苔,多津; 热性病灰黑苔,多无津液。 灰黑苔+白腻苔多为阳虚寒湿内盛;灰黑苔+黄腻苔为湿热内蕴 苔焦黑干燥为热极津枯 霉酱苔多由胃肠素有湿浊宿食,积久化热,也见于湿热夹痰的病证。,第四节 舌诊的运用,一、舌象分析的要点 (一)察舌的神气与胃气 1、察舌神之有无 舌有神精气尚充 舌无神精气已竭,舌神重辨生机,主要集中反映在光泽与动态二方面 。 舌有神舌体红活明润,灵动精爽主病吉(正气未败,预后良好) 舌无神舌体晦暗枯槁,呆板僵滞主病凶(正气已败,预后不良),2、察舌之胃气 : 有苔有根胃气尚在 有苔无根胃气不续 苔剥而光胃气已败,(二)舌质舌苔综合分析,1、舌质或舌苔单方面异常 说明病属初起或病位局限 2、两者变化均衡一致 说明病变比较单纯,或病位较广泛 3、两者变化完全不一致 说明病证复杂,阴阳相兼,舌淡红苔薄润风寒表证 舌红苔厚黄燥燥热里证 舌红瘦苔干少阴虚内热,淡白舌苔黄腻脾胃素虚,复感湿热 舌淡白无华,苔焦黄干裂气血不足之人,燥热复伤津液,舌变苔平病从内生 苔变舌平病从外来,舌质与舌苔变化一致,提示病机 相同,主病为两者意义的综合。如: 舌质红,苔黄而干燥,主实热证; 舌质淡嫩,舌苔白润,主虚寒证; 舌体红绛而有裂纹,舌苔焦黄干燥, 多主热极津伤; 青紫舌与白腻苔并见,提示气血瘀 阻 ,痰湿内阻等病理特征。,舌质与舌苔变化不一致,应对 二者的病因病机及相互关系进行 综合分析。 例如淡白舌黄腻苔者,其舌淡白多 主虚寒,而苔黄腻为湿热之征,舌与 苔色虽有寒热之别,但是舌质反映 正气,舌苔反映病邪,舌象表明本 虚标实,寒热夹杂的病变特征。 脾胃虚寒而舌质淡白,复感湿热之 邪而舌苔黄腻,因此呈现如此舌象。,又如素体阴虚火旺,复感寒湿之邪,亦可出现“舌质红绛,苔白滑腻”之舌象。所以,当舌质与舌苔变化不一致,往往提示二种或二种以上的病理变化,舌象的辨证意义亦是二者的结合,因此临床诊疗要处理好标本缓急关系。,4、舌质与舌苔的综合诊察 (1)察舌质重在辨正气的虚实,当然也包括邪气的性质。 (2)察舌苔重在辨邪气的浅深与性质,当然也包括胃气的存亡。 (3)血病观质,气病察苔,(三)舌象的动态权衡,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舌象亦随之相应变化。如外感病中舌苔的变化;内伤杂病的发展过程中,舌象产生一定的变化规律。 掌握舌象与疾病发展变化的关系,可以充分认识疾病不同阶段发生的病理改变,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依据。,舌苔由薄变厚表邪入里。 外感病 舌质由常转红邪热充斥入之营血。 舌苔骤退示胃气将绝。 内伤病 舌质由暗渐复淡红病情好转。,寒舌淡苔白 燥舌粗苔干 热舌赤苔黄 湿舌胖苔腻,痰浊苔粘腻 食积苔粗紧 水饮苔水滑,(一)辨病因之性质 1、辨六淫,2、辨病理产物,二、舌诊的临床意义,(二)辨病位之浅深,1、辨表里 舌淡红、苔薄白表证 舌色变、苔厚浊里证,2、辨脏腑 病在腑 病在脏,舌苔异常为主 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