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五章 其它沉积岩及矿产,第一节 其它沉积岩 第二节 煤及其形成演化 第三节 油页岩,本章重点 、蒸发岩,硅岩,铁、锰、铝、磷、铜沉积岩,煤及煤系,油页岩的基本概念,第一节 其它沉积岩,一、蒸发岩 蒸发岩(盐岩):海盆或湖盆水体遭受蒸发,其盐分逐渐浓缩以至发生沉淀,这样形成的化学成困的岩石叫做“蒸发岩”。它包括氯化物岩、碘酸盐岩、硫酸盐岩、碳酸盐岩和硼酸盐岩等。,(一)蒸发矿物及其形成 、蒸发矿物 蒸发岩的主要矿物成分是钾、钠、钙、镁的氯化物、硫酸岩、碳酸岩,其中尤以石膏(CaSO42H2O)、硬石膏(CaSO4)和石盐(NaCl)最重要 。 氯化物类:石盐(NaCl)、钾石盐(KCl)、水氯镁石MgCl26H2O)、光卤石(KC1MgCl26H2O)。 硫酸盐类:硬石膏(CaSO4)、石膏(CaSO42H2O)、无水芒硝(Na2SO4)、芒硝 (Na2SO410H2O)、泻利盐(MgSO47H2O)。,氯化物和硫酸盐的复盐类:钾盐镁矾(KC1MgSO43H2O)、钙芒硝(Na2SO4CaSO4)、杂卤石(CaSO4K2SO4MgSO42H2O)、 无水钾镁矾(K2SO42MgSO4)、 白钠镁矾(MgSO4Na2SO44H2O)和软钾镁矾(K2SO4MgSO46H2O)。 碳酸盐类:水碱即苏打(Na2CO310H2O)、天然碱(Na2CO3NaHCO32H2O)。 硝酸盐类:钾硝石(KNO3)和智利硝石(NaNO3)。 硼酸盐类:硼砂(Na2B4O710H20)、钠硼解石(NaCaB5O98H2O)、硬硼钙石(Ca2B6O1115H2O)和柱硼镁石(MgB2O43H2O)。,、蒸发岩矿物的形成 海水蒸发矿物的结晶顺序:六个阶段 碳酸盐石膏阶段: 海水盐度稍高 方解石石膏 石盐沉积阶段: 海水盐度达26% 石盐 硫酸钠、镁盐阶段: 海水盐度3132% 泻利盐 钾、镁盐沉积阶段: 海水盐度3334% 钾石盐 光卤石沉积阶段: 海水盐度35% 光卤石 水氯镁石沉积阶段: 海水盐度35% 水氯镁石,海洋蒸发岩各个沉积带中的矿物组合,蒸发矿物及其伴生的稳定矿物,(二)蒸发岩的结构和构造 常见到的是一些次生结构,主要有斑状变晶结构、粒状变晶结构、纤维状结构、柱状结构、放 射状结构。其次还有经过机械搬运的碎屑结构、应力作用而成的矿物塑往变形等。 蒸发岩的构造常见的有:均匀块状构造、层理构造、条带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变形构造。此外还常见不均匀构造。,(三)蒸发岩主要的岩石类型 1、石膏和硬石膏岩 单矿物的硬石膏岩、石育岩广泛的产于蒸发岩层系中。有各种颜色,如白、灰、淡黄、淡绿、红及黑色和淡蓝色。常以层状、透镜状产出。硬石膏岩和石膏常见的混人物有粘土、氧化铁、砂质、碳酸盐(白云石)、石盐、天青石、黄铁矿和各种的硅质矿物,可以和碳酸盐岩、石盐岩等呈过渡型岩类。,2、石岩盐或岩盐 盐岩主要矿物为石盐并含少量其他盐类矿物。岩盐非常纯净时无色,当含有混入物或液体等包体时而呈黑色、灰色、褐色、红色、白色等。常见的混入物有白云母、黄铁矿、赤铁矿、粘土质、有机质等。岩盐呈层状、条带伏、不规则透镜状及各种形式的盐丘产出。 石盐岩在蒸发岩系中常位于石膏和硬石膏岩的上部。也产于含有红色页岩的其他沉积岩中及砂岩、碳酸盐岩中。,3、钾镁质岩盐 根据成分分以下几种岩石类型: 1)钾石盐岩:钾石盐(15一40%)、石盐(25一60%)以及少量的硬石膏、粘土矿物和其它矿物,岩层厚度不大,常和石盐、粘土质、石膏间互成层,层理清楚。 2)光卤石岩:由光卤石(40一80%)和石盐(18一50%)少量硬石膏、粘土矿物等,与钾石盐、钾盐镁矾等共生。 3)钾盐镁矾矿:主要由钾盐镁矾(40一70%)、石盐(30一50%)及杂卤石组成,可见硬石膏。 4)硬盐岩:钾石盐与硬石膏,硫镁矾或者杂卤石的结合称为硬盐,他们是成岩后生变化形成的。,(四)蒸发岩的成因环境及与油气关系 砂坝说(1877) 多级海盆说(19151955) 回流说(19471965) 潮上盐沼说或“萨巴哈说”(19551971) 深水蒸发岩沉积说(18551970) 干化盆地说(1972) 大陆说或沙漠说 风成说,1.砂坝成盐说 解释巨厚盐类沉积奥克谢尼厄斯(Ochsenius,1877) 认为盐类矿物在与广海隔离的泻湖或海湾中蒸发形成 处于海湾或泻湖与广海之间的砂坝 使海湾或泻湖水体不断蒸发而浓缩 同时又让海水从其顶部不断流入补给 导致各种盐类按溶解度大小先后发生沉淀 构造隆起、生物礁和火山堤等也可起屏障作用 蒸发系列:方解石石膏石盐水氯镁石,砂坝成盐说的成盐过程 (转引自袁见齐1977,略有修改) 1砂洲及海湾;2盐湾中有碳酸盐及石膏 沉积;3进一步蒸发有石盐沉积,上有母 液;4海水渗入,母液淡化,在石盐上又 有硬石膏沉积;5砂坝出露海面,盐湾变 为泻湖,逐渐沉积硫镁钒、光卤石等钾盐矿 物,其上被盐泥层覆盖,2.多级盆地说(19151955) 解释单成分蒸发岩的形成 由于海底起伏不平或由于几个构造隆起而形成不同深度的沿岸多级盆地,沿由海向陆方向,盆地中卤水浓度依次增加在每个盆地中只能形成一种蒸发矿物。,3.回(返)流假说(19471965) 解释巨厚的石膏沉积 海水通过海峡表面注入盆地,补偿由蒸发而消耗的水,盆地中产生的重盐水在较轻的海水之下返流入海,使盆地的水体保持较低的浓度状态,经蒸发浓缩形成巨厚的石膏沉积。,4.潮上盐沼或“萨巴哈”假说(19551971) 解释浅水或大气下蒸发岩沉积,常与碳酸盐岩共生 (1)潮上带地区,涨潮时所带的海水残留于潮上带洼地,经蒸发浓缩而成。 (2)潮上带地区,由于沉积物粒度细,海水通过毛细管作用补充蒸发的消耗。 特征 石膏、石盐为主 暴露成因标志 层理、鸡雏构造,5.深水蒸发岩沉积说深盆地说(18551970) 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作用使表层海水浓缩形成的重卤水下沉,在闭塞的海盆地深处聚集起来,最终可形成盐类沉积。 特征 蒸发岩层系中有纹层,常见静水黑色页岩夹层,6.干化/干缩深盆地说(许靖华,1972) 解释地中海蒸发岩的形成 封闭的深盆地 蒸发干涸浅水蒸发岩 海水注入深盆地沉积 特征 浅水蒸发岩与深水暗色泥页岩共生。 平面上呈牛眼式分布 边缘中心:碳酸盐硫酸盐石盐钾盐,交替,.大陆说/沙漠说 解释成分单纯而规模较小的蒸发岩或蒸发矿床 离海较远的内陆湖泊在干旱的气候下,发生强烈的蒸发作用,使湖水逐渐转变成咸水湖,并依次沉淀形成蒸发岩。 内陆湖泊的盐类物质来源 母岩风化 盐类再溶解 火山喷发 深层卤水,.风成说 风把溶解有盐类物质的海水泡沫搬运到陆地,泡沫經蒸发后产生的盐类小晶体经风搬运到湖盆,最终形成盐类矿床。 实例 美国大盐湖,.深层卤水深水成因盐湖说 在断陷湖盆发育的早中期,断裂活动剧烈而频繁,古老地层中的卤水沿深大断裂进入深水湖盆成为盐类沉积的物质基础。 特点 蒸发岩分布范围明显受断裂发育带控制, 盐岩与深水正常沉积(暗色泥页岩、浊积岩)共生 实例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四段、东濮凹陷沙二段,10、含油、盐岩系分布规律 油、盐共生的盆地中 46%的盆地的油气层产于盐系地层之下 41%的盆地的油气层分布在盐层之上 13%的盆地的油气层在盐系地层之间。 我国东部下第三系断陷湖盆广泛发育有蒸发岩地层 蒸发岩多韵律多旋回,单层厚度小,与碎屑岩或碳酸盐岩成频繁互层; 层位与生油岩共存; 与油气在地层剖面上和平面上共存。,四川南部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气田储、盖层综合柱状图,我国东部含膏、盐沉积湖盆中,蒸发岩与生油岩层位分布略图,11、蒸发岩与油气的关系 1) 蒸发岩与油气生成 蒸发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封存和向油气转化。蒸发岩具有一定的生油气潜能。蒸发岩的排烃作用可能与下述两种因素有关:(l)实作用使石膏转变为硬石膏时排出大量的水,这可能是烃类从潜在油源岩运移至储集层的主要驱动力;(2)当地温处于150180C范围时,硬石膏发生转化流动,可促使烃从硫酸盐岩中运移出来。 蒸发岩生油的实例,见于美国帕拉多克斯盆地宾夕法尼亚系的蒸发岩中。该蒸发岩与黑色页岩呈互层产出。,2)蒸发岩对油气运移的影响 卤水进入沉积物,促使烃类排出进入渗透层,位于渗透层之上的蒸发岩盖层控制着油气的二次运移,使之只能侧向运移。 3)蒸发岩对油气储集层的封隔及储集性的影响 膏盐层是油气的良好封隔层,作为胶结物降低储集层孔隙性,溶解后产生溶模孔隙,改善储集性能 4)蒸发岩对油气圈闭的影响 蒸发岩地层因差异压实作用可发生塑性向上流动,形成各种类型圈闭:层状背斜圈闭、岩性圈闭、地层圈闭等。,二、硅岩 概念 主要指自生SiO2含量可达75%以上的沉积岩。 石英砂岩和沉积石英岩不是硅岩。 硅岩在沉积岩中分布仅次于粘土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 研究进展 成因多样,有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成因、物理成因,是可能的生油岩,在前寒武系燧石岩中发现油气显示。,(一)基本特征及分类 、成分特征 ()化学成分 SiO2、Al2O3、Fe2O3、CaO、MgO ()矿物成分 蛋白石、玉髓、自生石英 粘土矿物、碳酸盐矿物、氧化铁 绿泥石、沸石、黄铁矿、有机质,硅质岩的结构类型(引自何起祥,1978) A -鲕状结构60;B碎屑结构60; C生物(硅藻)结构260;D生物(海绵骨针)结构90,玉髓石英,玉髓重结晶成石英,、结构、构造和颜色特征 () 硅岩的结构 非晶质的胶状结构、隐晶结构、晶质结构、生物结构、粒屑/颗粒结构、各种交代残余结构。 ()硅岩的构造 水平层理,如具颗粒结构,见层理、波痕、粒序变化 ()硅岩的颜色 颜色随杂质而异,灰色、灰黑色 ,灰白色(硅藻土)、灰绿色和红色,燧石的隐晶结构类型,透射电镜下硅岩的微结构,、分类 按产状分类 层状、结核状、条带状硅岩 按矿物成分分类 蛋白石质、玉髓质、石英质硅岩 按岩石共生组合关系分类 与碳酸盐岩共生、与页岩或铁岩共生硅岩 按成因分类 生物成因、无机成因、交代成因硅岩,、分类 成因结构成分综合分类的方案 (1)生物成因的(硅藻岩、海绵岩、放射虫岩等); (2)化学及生物化学成因的(藻叠层硅岩、藻粒硅岩等); (3)机械成因的(鲕粒硅岩、球粒硅岩、内碎屑硅岩等); (4)纯化学成因的(碧玉岩、硅质板岩、硅华等); (5)交代成因的(主要交代碳酸盐岩产生的,常部分保别原岩结构,如硅化鲕粒石灰岩或白云岩、硅化藻叠层石石灰岩或白云岩等)。,(二)主要岩石类型 1、生物成因的硅质岩 ()硅藻岩(硅藻土) 主要由硅藻壳体(含量大于50%)组成。 成分:蛋白石 特征 质纯白色。常被铁质/有机质浸染:黄灰黑色 外貌土状,疏松轻软,孔隙度高,吸水性强比重0.40.9。 显微镜下具有生物结构 可见水平层理,扫描电镜下硅藻岩的微结构,自然断面(据吕正谋等,1977) (a)直链属硅藻全貌,1200;(b)羽纹属硅藻,自形,山东,临朐,山旺,中新统,(2)海绵岩 硅质海绵骨针 成分:蛋白石、玉髓 (3)放射虫岩 放射虫壳体 成分:蛋白石、玉髓 (4)藻细胞硅岩 我国华北中上元古界雾迷山组下部黑色层状燧石岩中有典型的真核细胞结构和构造,藻细胞硅岩,、化学及生物化学成因的硅岩 ()藻叠层硅岩(层状藻叠层燧石岩) 矿物成分:主要是玉髓 层状、柱状和锥状 亮、暗基本层:暗色层富有机质 有时基本层由碳酸盐岩和硅岩分别组成 我国北方震旦亚界常见呈层状分布的硅质叠层石。 ()藻粒硅岩 藻粒(藻鲕、核形石) 成分:玉髓,含有机质,藻叠层硅岩(层状藻叠层燧石岩),小杯状硅质叠层石,锥状叠层石,藻粒硅岩,葡萄状藻粒白云质硅岩,、机械成因的硅岩类 ()鲕粒硅岩(鲕粒燧石岩) ()内碎屑硅岩(内碎屑燧石岩) 、化学成因的硅岩 ()硅华 典型的化学成因的硅岩 多孔,色浅 火山作用后期,由温泉喷出地表化学沉淀而成。,、化学成因的硅岩 ()碧玉岩 成分:自生石英和玉髓,氧化铁含量可大于5%, 结构:隐晶质或胶状结构 颜色:红色、绿色、灰黄色、灰黑色等 性质:致密坚硬,贝壳状断口 分布:地槽区,与火山岩系共生 形成:火山喷发后分解出的SiO2经化学沉淀而成 产状:巨厚碧玉岩建造。,鲕粒硅岩,鲕粒燧石岩,鲕粒白云质燧石岩,内碎屑硅岩,(三)成因及演化 、二氧化硅的来源问题 赫西(Hesse.R,1988)总结有三种来源: (1)生物硅质介壳和骨骼; (2)来自大陆的母岩风化产物; (3)由海底火山喷发及深层热液物质。 海洋生物(如硅藻、放射虫、硅鞭毛虫或硅质海绵):25x l016g /a 河流:4.3x1014g/a 孔隙回流:5.7 x l014g /a 海解作用:0.8 x l014g /a 海底火山活动:0.05 x l014g /a 热液注入:1.9 x l014g /a,2、硅质岩的形成机理 (1)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方式 前寒武纪沉积中不断发现有生命的遗迹。低等的菌、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分泌一种粘液物质,以捕获或粘集水体中的SiO2胶体质点的方式形成硅质沉积物,前寒武纪一些硅质叠层石的形成与这种作用有关。硅质生物(硅藻、放射虫、硅质海绵等)具有直接从海水中吸取硅质,以组成它们自身躯壳的机理。某些硅藻可以通过对悬浮在水体中铝硅酸盐质点进行腐蚀和分解,从中吸取SiO2。,2、硅质岩的形成机理 2)化学作用方式 在古代海洋中的二氧化硅浓度很可能超过非晶质二氧化硅的溶解度,会发生无机的二氧化硅沉淀。这种沉淀主要通过蒸发作用使海水中的Si02浓缩,达到或高于饱和度时发生凝聚而沉淀下来。有人认为只要水介质中存在大量的电解质,那么水介质中的硅质便可吸附及沉淀在胶体和悬浮的无机质点上。海底火山喷发物,经海解作用而分解出大量的SiO2 ,可使局部地区海底达到或高于Si02的饱和度(100120毫克升)而发生沉淀。控制SiO2溶解、沉淀的主要因素为温度、pH值。,2、硅质岩的形成机理 (3)交代成因方式 硅化主要是在交代作用过程中进行的,它发生在同生、成岩、后生的各个作用时期,经常与之发生交代的矿物主要为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硬石膏等。有时也交代生物化石。自然界中常见硅质矿物与碳酸盐矿物相互交代。其反应式为: CaCO3+H2O+CO2+H4SiO3=SiO2+Ca+2HC03-+2H2O 硅化作用主要受pH值及温度的控制,3、二氧化硅的演化 斯特拉霍夫(1949):硅岩在前寒武纪分布极广,均属化学沉积物,并与硅铁岩建造有密切关系;寒武纪以后,硅质沉积与有机物才逐步建立密切关系;中生代以后,SiO2才主要以生物方式沉积,并完全取代了化学沉积方式。 修正和补充:从最古老的沉积岩系开始形成,生物及生物化学作用就存在了。由于前寒武纪(大约7.6亿年以前)的生物均属无骨骼及壳体的细小菌藻类,不完全同于寒武纪以后的硅质造岩生物,死亡堆积后骨骼易于保存。为有别于此,而称之为隐生物硅岩(或隧石岩)类。其形成和演化大致与化学成因硅岩是并列的,尤其在20亿年前左右,相当原核生物转变为真核生物时期,这种沉积作用达到了高潮,然后衰减直到寒武纪以后,逐步为生物硅岩所取代。,二氧化硅在地球历史中的演化模式(据闵育顺等,1978),()硅化作用 SiO2交代CaCO3的作用 条件 较低的pH值、温度和饱和SiO2的孔隙水 CaCO3+H2O+CO2+H4SiO4=SiO2+Ca2+2HCO3-+2H2O 石灰岩中形成燧石结核透镜体 (2)去硅化作用 CaCO3 交代SiO2,硅化作用,残余藻团粒硅岩,由藻云岩硅化而成。 粒间孔由玉髓石英充填,三、铁沉积岩及沉积铁矿 (一)一般特征 铁矿物含量大于50%的沉积岩。 铁矿物 氧化铁: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 碳酸铁:菱铁矿 硅酸铁:鲕绿泥石、海绿石、铁蛇纹石 硫化铁:黄铁矿、白铁矿,(二)主要类型 (1)根据铁矿物的成分 氧化铁型 呈鲕状或豆粒结构,色红或褐红 碳酸铁型 常与燧石共生 硅酸铁型 常呈鲕粒结构,色暗灰色、灰绿色 硫化铁型 颗粒、鲕粒、结核,色黑,()根据时代与环境 前震旦纪沉积变质铁矿 我国的“鞍山式”铁矿,成因复杂 后震旦纪海洋沉积铁矿 近岸浅海赤铁矿 “宣龙式”铁矿:分布于华北 “宁乡式”铁矿:分布于华南 后震旦纪湖沼沉积铁矿 质量差,品味低,宣龙铁矿矿石相变示意图(据董南庭,1956,有修改),鄂西宁乡式铁矿岩相在盆地中的分布及其主要特征示意图 (据傅家谟,1961;有修改) I紫色含铁砂岩及页岩相;II砂质鲕粒赤铁矿相;III钙质鲕粒赤铁矿相; IV菱铁矿质鲕绿泥石相;V蓝绿色铁质页岩及石灰岩相铁的存在形式及其他组分 Fe3+-赤铁矿;Fe2+S黄铁矿;Fe2+C+Fe2+Si菱铁矿+鲕绿泥石; CaO+MgO钙和镁的碳酸盐;C有机有机碳,四、锰沉积岩及沉积锰矿 (一)一般特征 锰矿物含量大于50%的沉积岩 氧化锰矿物:软锰矿(MnO2)、水锰矿(Mn2O3H20) 硬锰矿(mMnOMnO2nH2O)、褐锰矿(Mn2O3)等 碳酸锰矿物:锰方解石(Ca,Mn)CO3)、 菱锰矿(MnCO3) 、锰菱铁矿(Mn,Fe)CO3)等。 还有少量磷酸锰矿物、硼滋锰矿物等。,(二)主要类型 (1)根据与锰沉积岩及沉积锰矿共生的岩石类型 碎屑岩型、粘土岩型、碳酸岩型、硅岩型 (2)根据形成环境 海洋 湖泊(规模小,品味差),(三)成因 沉积锰矿的成因与沉积铁矿颇为相似。 锰的来源仍不外三种,即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海解作用产物。母岩风化产物应是主要的。沉积锰矿的古地理环境与沉积铁矿相似,但水体的深度比铁矿较大些,即离岸较远些。 锰沉积时的物理化学条件也与铁相似,在近岸地区主要以氧化锰形式沉积,在远岸地区主要以碳酸锰形式沉积。,(四)现代海洋中的沉积锰结构 现代海洋沉积物中的沉积锰结核主要由锰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组成,大小不一,生长速度不一同,形态不规则,同心构造明显,核心多为火山岩碎屑及生物碎屑;同心层含各种混入物,如粘土、介壳碳酸钙、火山物质等。色棕到黑。土状。相对密度只有23。含Fe,还含多种微量元素如Sr、Cu、 Cd、Co、Ni、Mo等。分布深度多为36004000m,个别达10000m。储量很大,估计可达17104亿t。 成因现在还不完全清楚。锰来源:(1)陆地岩石的风化产物;(2)海底火山物质的海解产物。,五、铝土岩及铝土矿 (一)一般特征 富含氢氧化铝矿物的沉积岩称为铝土岩。 铝土岩 Al2O340%, Al2O3:SiO22:1 铝土矿 矿物成分 三水铝石、一水软铝石、一水硬铝石,(二)主要类型及其成因 (1)风化残余型 主要是硅铝酸盐岩石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 常因有褐铁矿而呈红色,又称红土型铝土矿。 (2)沉积型 风化产物搬运至海洋、湖泊中沉积而成。 海洋型:石炭(G层铝土矿)、二叠系 湖泊型:规模小,淄博博山,六、沉积磷酸盐岩及沉积磷矿 (一)、一般特征 磷酸盐矿物含量大于50%的沉积岩 磷酸盐矿物 磷灰石、胶磷矿 (二)、主要类型 磷酸盐岩与碳酸盐岩结构类似 分类也可仿照碳酸盐岩,七、铜沉积岩及沉积铜矿 (一)、一般特征 明显含有铜矿物的沉积岩则称为铜质岩。铜矿物常常做为次要矿物附生于砂岩、页岩、泥灰岩及碳酸盐岩中,又称其为附生岩类,其矿床则称为层状铜矿床。 辉铜矿(Cu2S、斑铜矿(Cu5FeS4)、黄铜矿(CuFeS2)、也包括自然铜(Cu)、黝铜矿(Cu12Sb4S13)、铜兰(CuS)。 铜沉积岩次生变化后见:孔雀石(Cu2CO3(OH)2)、兰铜矿(Cu3CO2(OH)2、黑铜矿(CuO)、赤铜矿(Cu20)、水胆矾(CuSO45H20),(二)铜沉积岩的分类和主要类型: ()黄铁矿型沉积铜矿床与火山岩伴生,如日本的黑矿。 ()含铜页岩和含铜泥灰岩 ()含铜砂岩(红层铜矿) (三)铜沉积岩的成因 铜的来源:1)海水中或上升的洋流;2)海底火山活动;3)富铜母岩的风化;4)热泉水等。 铜的搬运:1)氧化条件下铜是一种易溶元素,可呈真溶液搬运如CuSO4;2)呈胶体溶液或机械悬浮形式,后者是一种主要的方式。 铜的沉积:影响铜的沉积因素很多,要有一个还原环境,使得铜和其它金属元素可以以化学形式沉淀,一些铜存在于生物体内可以通过直接的生物沉积作用来完成。,第二节 煤及其形成演化,一、煤岩组分及其特征 、煤岩组分及煤的光泽类型 煤岩组分:镜煤、亮煤、暗煤和丝炭 煤的光泽类型:光亮型煤、半亮型煤、半暗型煤及暗型煤 、煤的物理性质 颜色、粉色(条痕色)、光泽、相对密度、硬度、断口、裂隙等 、煤的化学性质 工业分析:测定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这四种化学组分,有时也测定煤的粘结性发热量等性质。 元素分析:测定煤的碳、氢、氧、氮、硫,有时也测定碱、氯、砷、锗、镓、铀、钒等微量及伴生元素。,二、煤的沉积环境及演化 (一)成煤环境 陆地、湖泊、浅水沼泽(活水沼泽和死水沼泽) 按照水介质的含盐度划分:淡水、半成水和咸水沼泽。 按照水分的补给来源划分: (1)低位沼泽:由地下水补给,浅水面较高,其地下水面的高度几乎与沼泽表面相等,高等植物繁盛,易形成森林沼泽; (2)高位沼泽:主要以大气降水为补给来源,其地下水面经常低于凸起的沼泽表面,常常只有苔藓植物分布; (3)并有低位、高位沼泽的特点为中位沼泽或过渡型沼泽,具有混生的植物群落。,湖泊沼泽化的四个阶段,腐泥、泥炭的形成 湖泊中央繁殖藻类及浮游生物死亡腐泥 湖泊边缘繁殖高等植物死亡泥炭 湖泊缩小阶段 湖泊中央的腐泥堆积逐渐増厚,湖泊日益变浅 泥炭向湖盆中央推进,湖泊面积缩小 腐泥、泥炭交错堆积阶段 腐泥化、泥炭化不断进行,泥炭与腐泥最终相遇,甚至交错堆积 湖盆消失阶段 植物繁盛,湖泊完全变成沼泽、陆地,湖沼中植物的生长与堆积作用,与之相应的腐泥化作用,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湖泊发展的四个阶段(据朱熙人,1958),(二)煤的形成演化 ()成煤的原始物质、成煤环境及成煤作用的第一阶段为泥炭化作用; ()成煤作用的第二阶段为泥炭的成岩作用阶段; ()成煤作用的第三阶段为变质作用阶段。,三、主要聚煤期及煤系 、煤系(含煤层系) ()定义 一套连续沉积的含有煤或煤层的沉积岩层或地层。 ()特征 主要由碎屑岩及粘土岩组成 整个岩系多呈黑色、灰色。 植物化石丰富。 旋回性及韵律性发育。 沼泽相发育。常有河流相、湖泊相、海陆过渡相以及海相等。,()三种类型按古地理条件 浅海型含煤岩系 近海型含煤岩系 内陆型含煤岩系,、地质历史中的主要聚煤期 在地质历史中形成有工业价值煤矿床的时期,称为聚煤期/成煤建造/成煤期。我国地质历史中的主要成煤期: (1)侏罗纪煤田:遍布全国,东北和华北储量最丰富,山西大同煤田、北京门头沟煤田 (2)第三纪煤田:抚顺煤田有世界最厚的煤层 (3)第四纪泥炭:内蒙一带。 (1)(2)(3)内陆湖泊型沉积类型,煤田面积较小,煤层厚度变化大。 (4)石炭二叠纪:近海型沉积类型开滦煤田、本溪煤田、淮南煤田。煤田范围大,煤层厚度变化较小,形成于地质历史时期中海岸附近的滨海沼泽地区,称为滨海煤田。,地质历史中主要成煤植物群分布略图(据田宝林,1979),第三节 油页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