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选修课).ppt_第1页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ppt_第2页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ppt_第3页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ppt_第4页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哲学史,绪论,一、中国古典哲学概况 世界三大哲学系统 古代中国哲学独立发展史 儒道对立互补的两极:阳刚与阴柔,积极有为与自然无为,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 三教鼎立:儒家为主导,佛、道为辅翼,二、中国传统哲学之源流 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 三、中国哲学史介绍 (一)先秦 儒家、道家 墨家、名家、法家,(二)两汉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郑玄 (三)魏晋南北朝隋唐 魏晋玄学:王弼、郭象 佛教、道教 唐中期儒学复兴的先驱韩愈 (四)宋代理学 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理学与心学 朱熹、陆九渊 南宋浙东学派:吕祖谦、叶适、陈亮 (五)明代 王阳明、王畿、钱德洪 泰州学派:王艮、何心隐、李贽 蕺山学派:刘宗周,(六)清代 清初三大儒: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浙东学派 六经皆史、经史之学 乾嘉学派 汉学、宋学、实事求是之学、考据学,晚清今文经学:经世实用、救亡图存 魏源、康有为 (七)现代 五四新文化运动:陈独秀、胡适 现代新儒学:梁漱溟、熊十力 人生观论战:科学派与玄学派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进程,四、中西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之异: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面向人生与面向自然,天人一体与天人二分,追求和谐与重视斗争 五、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和意义 有分析地继承弘扬 人格修养 墨家、名家:科学精神 法家:法治精神,第一章 先秦诸子之学 第一节 孔子,一、孔子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是鲁国陬邑昌平乡阙里人(今山东曲阜)。其父叔梁纥。 有教无类,六经 颜子、曾子、子夏 二、哲学思想 (一)仁学 仁者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亲亲、尊尊、爱有差等 (二)中庸之道 适中不偏 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三、义利观 君子谋道不谋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四)认识论 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 博学与守约,下学而上达 知行统一,学用结合,第二节 孟子,一、孟子生平 孟子,名轲,字子舆,生活于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85年至前304年,是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杨朱为我,墨翟兼爱 王道仁政 二、哲学思想 (一)“民为贵”的政治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二)“制民之产”的经济主张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 (三)性善论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养浩然之气,(四)仁义思想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 舍生而取义,第三节 老子,一、老子生平 老聃,姓李,名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末周守藏史,道家始祖。 道德经:精深的道家哲学体系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二、哲学思想 (一)道的概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有生于无”,“玄之又玄”,“无为而无不为”,(二)辩证法思想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反者,道之动”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自然无为,守柔处下,阴柔与阳刚互补 两极互补:道家的自然主义与儒家的人文主义,第四节 庄子,一、庄子生平 庄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先秦道家另一著名代表。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 侧重于人生观哲学,浪漫主义的风格。 庄子一书:内篇、外篇、杂篇。 二、哲学思想 (一)逍遥游 精神的自由 ,无待,“与造物者为人”,“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游心,真人无己。 坐忘:物我两忘。 心斋:心中虚静。 安命: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 悬解:解脱倒悬之苦。 (二)齐物论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朝三暮四”的故事 (三)生死观 人生来自天地间之气,死又复归天地之间 “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第五节 周易及其哲学,一、易经与易传简介 占筮之书:卦名、卦象(卦画)、卦辞、爻辞 易传:象传上、象传下、彖传上、彖传下、系辞传上、系辞传下、说卦传、序卦传、文言传、杂卦传 “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易经有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由八个经卦重叠而来。 每卦先有卦画,然后有卦名,再有卦辞,还有六个爻辞。例如: 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此为爻辞,从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到上九,六个爻有六个爻辞)。 八个经卦即八卦为六十四卦之基础: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每两个经卦上下重叠成六十四个卦。 卦中每一划称为爻,有阴爻-与阳爻。阳爻称为“九”,阴爻称为“六”。卦由爻组成。,二、易传的辩证法思想 系辞上说:“日新之谓盛德” ,“生生之谓易。”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太和” 附:周易筮法 合计数为一根则是乾卦,为两根时兑卦,三根是离卦,四根时震卦,五根是巽卦,六根是坎卦,七根是艮卦,八根是坤卦。 掷钱法: 得两个面一个背时是少阳,即阳爻;得两个背一个面时是少阴-,即阴爻;三个背时是变爻老阳(变爻指可能变为相反的爻),老阳在卦中亦作为阳爻;三个面时是变爻老阴,老阴也作为阴爻。,第二章 汉至唐时期的哲学与宗教 第一节 王弼 一、王弼生平 王弼,王弼字辅嗣,山阳(今河南焦作)人,三国魏人,生活于公元226年249年。 王弼和何晏是“正始玄风”的主要人物,他是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者。 论语、老子、周易,二、哲学思想 (一)名教与自然 “崇仁义,愈致斯伪”,“巧愈思精,伪愈多变,攻之弥甚,避之弥勤。” (二)以无为本 “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 “寂然至无,是其本矣。” “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三)“得意在忘象”,“得意在忘言” “言”、“象”、“意” “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第三章 宋明理学与明清实学 第一节 程颢和程颐,一、二程生平 程颢、程颐兄弟,河南洛阳人。程颢字伯淳,生活于公元1032年1085年,世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生活于1033年1107年,世称伊川先生。,二、程颢的哲学思想 (一)“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 “若夫至仁,则天地为一身,而天地之间,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哉?圣人,仁之至也,独能体是心而已。” “医家以不认痛谓之不仁,人以不知觉不认义理为不仁,譬最近。”,“切脉最可体仁。” “体之而乐”相当于主客体最高统一的艺术阶段(情感)。 (二)动静皆定的定性 “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既以内外为二本,则又乌可遽语定哉?” “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三)一元论 “道,一本也。或谓以心包诚,不若以诚包心;以至诚参天地,不若以至诚体人物,是二本也。” “合天人,已是为不知者引而致之。天人无间。” “须是合内外之道,一天人,齐上下,下学而上达,极高明而道中庸。” “只心便是天” 。,(四)“器亦道,道亦器” 周易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亦形而下者也,而曰道者,惟此语截得上下最分明,元来只此是道,要在人默而识之也。” “器亦道,道亦器。”,(五)“性即气,气即性” “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 “天下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非本恶,但或过或不及便如此,如杨、墨之类。” “生生之谓易,是天之所以为道也。天只是以生为道。继此生理者,即是善也。善便有一个元底意思。元者善之长,万物皆有春意,便是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成却待他万物自成其性始得。” “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生之谓性,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三、程颐的哲学思想 (一)抽象的理本体论 “至显者莫如事,至微者莫如理,而事理一致,微显一源。” (二)二元的倾向 “爱自是情,仁自是性,仁者固博爱,然便以博爱为仁,则不可。” “圣人本天,释氏本心。”,(三)“所以阴阳者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一阴一阳道也。” (四)天命之谓性和生之谓性 (五)“与理为一”的修养 “大而化,则己与理一,一则无己。” “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将公便唤作仁。公而以人体之,故为仁。” (六)格物穷理 训“格”字为“至” 。“自一身之中,至万物之理,但理会得多,相次自然豁然有觉处。” 明心性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第二节 朱熹 一、朱熹生平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年号晦翁,沧州病叟。他生活于1130年1200年。徽州婺源(婺源今属江西省)人。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他生于建州(今属福建)龙溪,时其父朱松任建州龙溪尉。 朱熹是程朱理学集大成者。,二、哲学思想 (一)理气关系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二)体用二元倾向 “理搭于气而行。” 刘宗周:“理即是气之理,断然不在气先,不在气之外。” “所谓理与气,此绝是二物。”,(三)格物致知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第三节 陆九渊,一、陆九渊生平 陆九渊,字子静,自号存斋。生活于公元1139年1193年,南宋抚州金溪人。因他后来还乡讲学于江西贵溪象山,自号象山居士,故学者称之为象山先生。 心即理 心学,二、哲学思想 (一)“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二)义利之辨 辨志 道德动机:君子 私利动机:小人,第四节 王阳明,一、王阳明生平 王守仁,字伯安,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年)。生于浙江余姚,因其境内有姚江,故称其为“姚江”。又因他曾筑室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咸称其为“阳明先生” 明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二、哲学思想 (一)知行合一 反对先知后行、知行分离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二)致良知之教 “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知吾心之良知焉耳。”,“致”即是工夫、行,“良知”即是本体、知。 “致良知”是本体与工夫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 “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 静坐致良知,(三)四句教法 王阳明晚年提倡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门两位大弟子王畿和钱德洪对此分别有各自的理解 四句教本身被认为存在佛老所主张的虚无和超世与儒家所主张的现实和伦理的内在矛盾,无善无恶的虚无本体与为善去恶的实有工夫的矛盾,先验的知与后天的致的矛盾。,钱德洪“四有”:“至善无恶者心,有善有恶者意,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畿“四无”:“心无善无恶,意无善无恶,知无善无恶,物无善无恶。” 王阳明认为“四无”适合于圣人一类利根人,“四有”适合于普通人,应把二者恰当地结合。,从对四句教的分歧开始,后来在王阳明死后,王门后学发生了思想派别之分化: 以王畿为代表的主张虚无、注重彻悟本体的禅学派 以钱德洪为代表的主张实有、注重为善去恶的格物功夫的实学派,第五节黄宗羲,一、黄宗羲生平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公元1610年16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