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一单元总体复习.ppt_第1页
文化史一单元总体复习.ppt_第2页
文化史一单元总体复习.ppt_第3页
文化史一单元总体复习.ppt_第4页
文化史一单元总体复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文化,会考要求: 1、诸子百家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A) 2、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B) 3、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B) 4、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B) 5、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对儒学的发展 (A) 6、明清时期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B),1、“百家争鸣”的形成,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本P4,“百家争鸣” 概念:详情 出现背景:详情 代表人物:详情 意义:详情,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创始人: 教育方面:,孔子,春秋末期私学的创办者,提出“有教无类”等主张,整理“六经”,政治方面: 思想核心是 主张 ,体现了 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人性论:,仁,民本,性相近,为政以德,孟子: 把孔子的“仁”发展为更加系统的 思想 民本思想: 人性论: 荀子: 主张施政用 民本思想: 人性论: 特点:,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综合法家、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比较春秋战争时期儒家思想的基本主张,总结提升,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 汉武帝采取 的用人政策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核心主张: 特点: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三纲五常”,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强君权的需要,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汉武帝尊儒措施,设立郡县学校,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文学儒者参政,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正式设立“五经”,(1)思想:,(2)政治:,(3)教育:,兴办太学,孔子,孟子,董仲舒,概括主题,荀子,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前期: 汉武帝:,应运而生,蔚然大宗,正统思想,遭到打击,逐渐复苏,儒家思想的地位演变,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前期: 汉武帝:,应运而生,蔚然大宗,正统思想,遭到打击,逐渐复苏,被冷落,享独尊,一种:下降 一种:上升,重点难点突破,儒家思想地位演变的原因,战国时期,儒学是最有实力的学派之一,但它并没有为统治者选中,儒学被冷落的原因是什么? 西汉时期,为什么儒学享有独尊地位?,时代现实:战国纷争,统一趋势,要求集权 儒家思想:仁政,民贵君轻,宽刑薄赋,时代现实: 边境,王国,兼并,要求巩固统一 儒家思想: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重点难点突破,儒家思想地位演变的原因,现实时代的需要与否 思想内容是否与之适应 ,一种思想在现实中的地位分析方法,思维方法点拨,材料一:儒家语录选自必修3 中国古代史课本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君权神授;大一统 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荀子) (1)据材料一推断,当儒家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这些观点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点难点突破,儒家思想的影响,材料二:董仲舒认为,天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但是,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选自必修3课本 (2)材料二反映了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后产生了哪一种影响?,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重点难点突破,儒家思想的影响,材料三: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实行以儒家为主的开科取士。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论语被翻译成拉丁文、英文,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家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选自选修4课本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儒家文化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重点难点突破,儒家思想的影响,过程,原因,影响,春秋-战国-秦朝-西汉前期-汉武帝,现实时代-思想内容,对中国 对世界,特点,因时而变,兼采百家之长;神学化;官方化,深度整合,儒家思想的地位演变,“儒家思想在信息时代已经过时了。” “尊重老人在信息时代似乎管不了用。 父亲未必最有学问,孙子也许懂得更多。” 新加坡资政李光耀 (2003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 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汲取智慧。” 全球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1988年巴黎会议上宣言),关注现实,讨论,关注现实,儒学的现代价值 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和谐意识等等,这些对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1.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l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从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 A. “非攻”、“尚贤” B.“制天命而用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以法为本”,学以致用,2(05江苏2)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仁者,爱人” 贵贱有“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 A B C D,学以致用,3.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指的是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4.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主要是因为董仲舒提出了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三纲五纲”,学以致用,5儒家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 A.荀子对儒学进行改造,使其成为诸子中蔚然大宗 B.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发挥 C.儒家思想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 D.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学以致用,(04上海28)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见图)。事后,几位学生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 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年。,问题:请概要写出你对甲、乙、丙三种说法的理解。,学以致用,甲侧重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有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乙突出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儒家文化曾是中国主流文化; 丙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孔子主张“仁”,孟子提出过“仁政”,但与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观念有本质区别。,参考答案,司马迁说孟子的学说“迂远而阔于事情”,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学说,而汉武帝却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分析说明儒家学说在战国、秦、汉的不同地位及其原因,指出儒家学说地位变化所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方面的特征。,学以致用,特征: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由割据到统一的历史趋势;思想文化必须为政治服务,才能生存发展。,课后作业:追寻身边的孔子 孔子离我们而去二千多年了,但他的思想已化作涓涓细流,流淌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中,活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之中。我们口头上的许多人生格言,一般人并不追究它的来源,但你若有兴趣去追寻,就会发现,它原来出自孔子之口! 请你收集以下任意一个类别的孔子言论: 人生态度 为人处世 教育学习 政治理想,温故而知新!,课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思想流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展开争论,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百家争鸣”概念,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百多个思想流派 B.各派为了自己的观点不顾事实竭力诋毁对手 C.对后来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 D.各学派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经济:井田制崩溃 政治:周王室衰微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百家争鸣”背景,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感 悟,练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学术下移 B.诸侯重用“士” C.社会变革 D.周王室衰微,“百家争鸣”-代表人物,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无为而治”,“兼爱”“非攻”“尚贤”,法治、中央集权,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材料: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