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高等教育学第一讲10.ppt_第1页
简明高等教育学第一讲10.ppt_第2页
简明高等教育学第一讲10.ppt_第3页
简明高等教育学第一讲10.ppt_第4页
简明高等教育学第一讲10.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等教育学 第一讲,二一年十一月,简明,教学目的: 通过本门学科的学习,使新教师理解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拓宽教育视野,初步确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懂得教育规律,掌握从事高校教学、德育及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基本知识。,第一讲 第二章 高等教育发展简史 第三章 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第二章 高等教育发展简史 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说:“一个人如果不理解过去不同时代和地点存在过的不同的大学概念,他就不能真正理解现代大学。”(伯顿克拉克著高等教育新论P49)作为人类文化现象之一的高等教育有着漫长的历史。所谓治学先治史,所以,了解中外高等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有助于我们总结中外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继承前人丰富的文化遗产,掌握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第一节 古代的高等教育 古代高等教育泛指古代社会中那些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教育活动。(中世纪前) 特点这些教育活动还未与其他性质的教育活动分离开来;也不存在独立形态的高等教育组织机构。古代的高等教育是与其他性质的教育活动混合在一起进行的。 一、西方古代高等教育 西方的古代高等教育萌芽于古埃及和印度,发展于古希腊罗马,延续至欧洲中世纪。其间带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专门性学校 1、宫廷学校和职官学校 2、祭司学校和神庙学校 3、修辞学校和哲学学校与著名的“雅典大学” (二)博物馆和图书馆 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古埃及的亚历山大城与闻名遐迩的“亚历山大大学”,二、中国古代高等教育 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据史书记载,我国的学校教育自夏朝就开始了,孟子中就有“夏曰校”之说。 (一)西周大学 天子:“辟雍” 诸侯国:“泮宫”,修业年限一般为九年。 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二)私学 春秋战国时期 兴办私学 稷下学宫:齐国(荀子) 书院,(三)太学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置明师”、“兴太学”。太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博士:设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 太学生(博士弟子),第二节 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 西方高等教育的近现代阶段,并不完全是一个时间的范畴,它还有以下两层意思: 第一,高等教育有了独立形态的、制度化的组织结构及其体系;第二,高等教育与资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与资本主义工业化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一、欧洲中世纪大学 欧洲中世纪大学是西方历史上真正独立形态的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标志,它已经从一般教育活动中制度化地分离出来,(一)中世纪大学的形成 学生的团体同乡会 学者的团体教授会 欧洲中世纪最早的大学 意大利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 法国巴黎大学 这3所大学相继形成于11、12世纪,是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因而被称之为“母大学”。其他中世纪大学还有: 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那不勒斯大学 葡萄牙里斯本大学 西班牙帕伦西亚大学 法国图卢兹大学、蒙德利尔大学 德国海德堡大学、哈勒大学 学生的大学(代表:波隆那大学) 先生的大学(代表:巴黎大学) 到1500年,欧洲大约已有80所这样的大学。,(二)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1、行会性:一方面体现在它的自我保护机制上(如,同乡会和教授会)。另一方面体现在大学的专业性上,中世纪大学实施的是专业教育。 2、自治性:中世纪大学经过不屑的斗争,不仅获得教会、王室和世俗政权的承认,而且还争取到许多自治特权。 独立审判权 免除赋税和兵役权 罢教和迁移权 教授审定权,3、国际性:早期的中世纪大学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国际性。首先,大学里的教授和学生均来自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其次,他们共同的语言是拉丁文;第三,大学的教学内容不受国界限制,它传授的是学术文化,体现人类共同的科学文化成果和宗教的共同观念;最后,大学本身不隶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它可以自由地迁徙。 (三)中世纪大学的教学 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主要有四大学科:文法、法学、医学、神学。 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读课与辩论。 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制度的雏形。,(四)中世纪大学的局限与意义 局限性 浓厚的宗教性质; 组织和纪律上的松散性; 教学上的繁琐性。 尽管中世纪大学有各种先天不足,但是它对高等教育发展史的贡献确实是世界公认的: 是最早的具有独立形态的高等教育机构; 确立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传统,培育了近现代大学的独立品格; 在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形式等方面积累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经验,为近现代高等教育中一系列教学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二、高等教育近代化 西方高等教育从17世纪末至19世纪中后叶,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发展主题是近代化,即全面建立高等教育的制度和体系,以适应新兴资产阶级国家的需要,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 (一)教育活动的制度化分层 古代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没有层次区分;在同一机构中既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活动,又有启蒙教育性质的活动。 教育活动的分层,由于近代公共教育体系和学校系统计划的面世而得以制度化。具有代表性的是1794年,法国“孔多塞方案”产生,方案将法国的公共教育系统划分为五个阶段: 初级小学校、高级小学校、中级学校、 专门学校、大学校 , 其中 、是高等教育层次。,18、19世纪,欧、美、日、俄等国都制定了正式的学制,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规定了高等教育的入学年限为18周岁,修业年限为45年。 (二)世俗化 高等教育世俗化是顺应社会现实生活需要的一个过程,它使高等教育摆脱了宗教与神学的桎梏。表现是多方面的: 体制上摆脱教会对大学的控制,增加世俗政权对高等教育的管理范围; 专业上减小神学的比例,面向生活,增设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的学科与课程; 教学形式上淡化宗教形式,增设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的学科与课程,按课程本身的特点安排教学形式与环节。,(三)国家化(自由与控制之间) 高等教育有了国家归属,其服务范围和入学对象有了国家的限制; 国家逐渐介入,并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其中由国家设立的高等学校,即那些国立大学、公立大学,本身就是国家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国家化是一把双刃剑,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后果。 国家化将高等教育置身于国家的管理和筹划下,使高等教育较好的适应国家的实际需要,并通过国家的力量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国家化限制了高等教育的自治与自由,削弱了大学的国际性质,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大学应有的自治和自由被剥夺,不利于大学的发展。,三、德国高等教育的改革 (一)前期改革 1694年:哈勒大学 1737年:哥廷根大学 改写了德国高等教育的历史。 这两所大学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在培养目标上,从原先的主要培养神职人员和教师,扩大到培养绅士和世俗官吏,体现了近代民族国家的要求。 2、在培养内容上,是哲学从神学的藩篱分离出来,使哲学学科获得了与神、医、法同等的学科地位,并且在哲学学科中增设自然科学、经验心理学等课程。 3、在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上,研讨班逐渐取代了原先过于形式化的辩论,系统的讲授逐渐取代了原先的“读课”,教学语言有德语取代了拉丁语。 4、科学研究受到鼓励,在教学与科研上倡导自由探索,孕育了学术自由的思想。,(二)著名的洪堡思想 威廉冯洪堡(1767-1835)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语言学家。洪堡秉承“完人”教育目的观,为了改革德国的高等教育,建设新大学,洪堡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原则: 1、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洪堡指出,人必须把科学永远当作一种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来处理,因此必须永远处于研究的过程中。 教授是已知者和研究者 学生是求学者和研究者 2、学术自由的原则。洪堡认为,学术自由的原则至少有以下三层意思。,一是大学,要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办学不受任何权力掣肘。 二是学者,要有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他们可以不受任何威胁的探索真理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是教学过程,要有教学自由。 也就是从洪堡开始就出现了两个新的单词: 教自由(Lehrfreiheit)指教师有教什么和怎样教的自由 学自由(Lernfreiheit)指学生有学什么和怎样学的自由 (三)柏林大学及其意义 洪堡不仅提出了一系列的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思想,而且将其理论在新建的柏林大学(1810)加以实践。,柏林大学对洪堡高等教育思想的实践与创新主要有四个方面: (1)确立哲学系在学校的核心地位; (2)设立“习明纳尔”(seminar)和研究所。 (3)开创了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4)孕育了自由选修制度的雏形。 柏林大学改革的成功,使之成为德国大学效仿的样板。这场改革的意义就在于: 为德国成为19世纪的“世界科学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是德国大学一跃而走到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最前列; 德国大学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留学基地,通过这些留学学者和学生,洪堡高等教育思想、办学模式得以在全世界传播,四、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从美国第一所高等学校哈佛大学(1636,坎布里奇学院)算起,至今不到400年,但是美国的高等教育却获得极其迅速的发展和诸多的体制创新。 (一)私立学院地位的确立 哈佛大学的传说(一个承诺、780英镑、260册藏书) 达特茅斯学院案此案的关键在于达特茅斯学院究竟是公立还是私立。其意义在于明确了达特茅斯学院的性质与地位,保护了私立学院的权益,促进了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州立大学的兴起 美国历史上第一所真正的州立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它是由曾任弗吉尼亚州州长和美国总统的托马斯杰弗逊亲自规划和建立的。 哈佛大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耶鲁大学的“耶鲁报告”,(三)“莫利尔法案”与“威斯康星思想” “莫利尔法案”赠地学院 “威斯康星思想”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概括了高等学校的第三项职能,即直接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职能。 (四)研究型大学的形成 美国研究型大学是洪堡思想和柏林大学模式影响的产物,也是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必然结果。 哈佛大学为已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开设延伸性的课程; 耶鲁大学授予了美国第一批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厂办了哲学与艺术研究生院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成立,该校将研究生教育放在首位,研究生招生人数大大超过本科生; 1900年,美国大学协会成立。,第三节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 一、清末民初的高等学校 (一)洋务学堂: 有三类 A外国语学校 B实业技术学校 C军事学校。 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是1862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作为洋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洋务派还致力于派遣留学生赴欧美日等国学习。(容闳18721875留美) (二)新型高等学堂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发动的维新运动,也是一次倡导“新学”的教育改革运动。在维新运动的推动下,教育改革取得了三项主要成果: (1)改良八股科举制,并于1905年最终废科举; (2)兴办新式学堂; (3)设立京师大学堂。,1903年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实施的学制。 (三)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蔡元培中国教育的先行者 北京大学教育改革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囊括大典,兼容并包,倡行学术自由 (2)建立以“学”为本的新学科体系 (3)建立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体制 二、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的这一段时间里,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体系,初具雏形。 (一)民国的高等教育法规:学校系统令;大学规程等 (二)民国的高等教育类型:公立(国立、省立、市立);私立 民国时期的高等学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三)民国高等教育的若干制度:大学区制,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高等教育 (一)院系调整 第一次院系调整始于1952年下半年,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 第二次院系调整始于1955年,当时主要是调整高等学校的布局。 (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三)改革与发展 (四)当前状况,第三章 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 第一节 高等教育发展的政治基础 政治的含义 (1)政治是国家制度; (2)政治是权力现象; (3)政治是价值分配活动; (4)政治是管理过程。,一、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内容 (一)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二)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 (三)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 (四)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 (五)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 1、扩大高等教育机会 2、调整教育结构 3、改革高等学校入学制度 (六)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 1、国家举办高等教育机构 2、规范社会高等教育机构,二、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性质 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发挥作用的基本性质是政治直接制约高等教育发展。 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直接作用,是指国家政治制度撇开中介手段,直接制约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包括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速度、目标、体制更新、内容效率、资源配置、领导权限等。,第二节 高等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 一、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关系 1、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 2、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 3、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 4、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二、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关系 1、在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中,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受到高等教育消费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调节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发展方式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受到计划的调控。,第三节 高等教育发展的科技基础 一、科技进步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 科技进步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呈现全方位和深刻性的特征。 1、科技进步促进了新的高等教育职能的产生,拓宽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 2、科技进步改变了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极大地丰富了高等教育内容 3、科技进步改革了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其中研究生教育层次不断扩大 4、科技进步促使高等学校强化科学研究 5、科技发展强化了大学与产业的联系 6、科技进步提升了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营造了理想的社会氛围,第四节 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基础 我们且用这样的文字来描述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群体的特性、知识、信仰、道德、传统、风俗、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 一、文化模式制约高等教育改革 文化模式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在长期的活动中积淀而成的、特有的、有别于他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民风民俗和行为方式。 不同的文化模式对他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解、借鉴、扬弃均有不同。 二、文化变迁与高等教育发展过程 高等教育置根于文化土壤之中,受到文化的全方位制约,因而,文化的每一次变迁都必然折射到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之中。 三、文化交融与高等教育制度完善 文化交融就是各种文化通过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如,我国文化就包容了儒佛道三种文化因素,这三种文化因素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完善。,第五节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 基础教育在任何国家都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尤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教育要求的提高,其重要性就愈加显现出来。 一、基础教育的内涵 一般指小学教育,也可以包括初中和幼儿教育。广泛意义上甚至可包括大学前的教育阶段。 基础教育是使人获得生存能力的基本内容和手段,它可以使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和工作。 二、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作用 即,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制约,有以下两个方面: 1、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 2、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高等教育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 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个人发展等方面。 一、高等教育的政治价值 主要表现为培养高级政治人才,灌输统治阶级的政治意识和观念,以促进社会政治延续,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 (一)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政治延续 社会政治延续既包括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既得利益和统治地位所进行的政治维持,也包括统治阶级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所进行的政治变革,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政治延续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促进社会政治目标的实现 (2)维持和发展社会政治关系,(二)高等教育推进社会政治生活 首先,高等教育通过提高统治阶层的文化水平而使管理趋于科学化。 其次,高等教育可以提高民众的政治素养,从而增强国民的政治参与素质。 (三)高等教育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 所谓个体政治社会化就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中,将社会所期望的政治价值观、政治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政治生活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以适应社会政治生活的过程。 二、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它对社会经济发展又有促进作用。 (一)高等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教育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产生了一些新的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而言的。,何谓人力资本,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这样解释:“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如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文化技术水平与健康状况等。它主要包括:(1)用于教育的支出;(2)用于卫生保健的支出;(3)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4)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支出。 高等教育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之所以成为整个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主要是通过高等教育可以提高高级专门人才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力。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曾经做过这样的统计,美国国民经济增长额中,19291957年间,有33%应归因于教育。,(二)使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消灭贫困,使社会收入分配趋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