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引 言,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意情绪的问题。很多家长更希望孩子有比较好的情商。可是,怎样才能让孩子有比较好的情商?情商意味着什么?跟情绪有什么关系?,情商高的表现大致有:,遇到困难不会发愁; 不会被困难压垮; 临危不惧; 遇到别人情绪不好的时候自己不会被感染; 心里没有很多的不舒服; 不容易焦虑; 高兴的时候多,不高兴的时候少; 挨了骂、挨了批评也不会伤心和生气。,一、情绪的功能与发生 (一)情绪及其基本功能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1、总是与某一个情绪相关的诱发事件有关。比如:惊奇是由意想不到善意的事件引发的,愤怒是因为目标被干扰,恐惧是危险的场景引发的,耻辱是因为自尊受到打击。 2、生理成分。比如:变化的心跳频率和脉搏、加速的呼吸、出汗以及其他一些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功能。,第一节 情绪体验与情绪表达,3、经验成分。与我们对诱发情景及其影响方式的认知评价相联系。(小一点的孩子和大一点的孩子面对打针的反应) 4、外在行为的变化。这是在观察他人情绪状态时认识到的东西。比如:面部表情的变化;声音的变化(尖声表示恐惧);特殊姿势的变化(愤怒时会晃动拳头)等。,(二)情绪的基本功能,1、适应 情绪表达控制照料者行为 2、驱动 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 3、行为组织 积极的情绪可能诱导行为产生 4、交流 人际交往的基本形式,(三)婴幼儿基本情绪的发生 1、婴儿的先天性情绪表达能力,0-3个月 初生的宝宝或哭闹、或安静,其实就是最原始的情绪反应。基本上新生宝宝至少已有愉快及不愉快两种情绪,会以笑表示舒服、愉快,以哭或皱眉表示不舒服、不愉快,主要都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新生宝宝并不会对特定对象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但到三个月大时,在看见他人的时候,会露出微笑,这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最初方式。,当宝宝约两个月大时,父母可能会突然发现,宝宝对待自己的方式和对待其它人有些不同。那种感觉就好像自己当初看到喜欢的人一样,两个眼睛都亮了起来,脸上漾开眩目的笑容,全身细胞都不断地吶喊着,期待对方的靠近。没有错!宝宝此刻正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我们,让我们深深地明白了,自己在宝宝的心中是占有相当的份量。,4-6个月 开始出现愤怒及悲伤的情绪,并会害怕某些事物,如害怕巨大声音或害怕从高处摔下。宝宝开始能区分熟人与陌生人,对陌生人有恐惧及逃避的反应。五、六个月时,宝宝与妈妈的感情渐渐建立,妈妈出现时,会以手舞足蹈表示高兴,妈妈离开时,则会哭泣。宝宝六个月大时,高兴、生气、害怕、厌恶、苦恼等情绪都已能明显表现。,当我们对宝宝微笑时,他会回以最热烈的反应;当我们在宝宝周围移动时,宝宝也会发出声音,或动动手臂及双腿来配合我们;甚至,宝宝也会充满兴趣地凝视着我们的脸庞,注意我们各种表情的变化,并且咯咯地笑出声。对于宝宝的这些举动,做父母的哪个不是更卖力表演,以求取宝宝的欢心。这些互动不仅能增强我们和宝宝的关系,也可以促进宝宝各种能力的发展。,7-9个月 出现害羞及焦虑的情绪,遇到陌生人时,会转头将脸埋在父母肩上。不喜欢独处,与熟人分离时会表现出焦虑或悲伤。会模仿他人的脸部表情。,10-12个月 情绪的表达更细腻、更多样。在熟人的帮助下坐起或站起时,会显得很高兴。十二个月大的宝宝,会看妈妈的表情来作为行动的指标,知道妈妈微笑时代表鼓励,皱眉时代表制止。,当宝宝试图以各种肢体语言,或是情绪反应来表达他的需求时,父母立即而正确地响应,不仅可以维护宝宝的自尊心,也可以促进宝宝解读他人非语言行为的能力,这对宝宝日后人际关系的开拓十分重要。因为,一个熟于接收与传送非语言讯息的宝宝,比较容易察觉到别人声调或手势的快速改变,进而判断、解读,了解别人情绪的变化,并适时做出正确的回应。,1-2岁 会明显表达各种情绪,如高兴时大笑大叫,生气时大哭大闹等。身体不舒服或受委屈时,会发脾气。开始有自豪、羞愧等情绪,并开始出现罪恶感,当自知做了不对的事情,会感到内疚不安。另外,会以拥抱或亲吻,来表达对爸妈的感情。,2-3岁 两岁大的宝宝,恐惧的反应增加,怕黑、怕独处。并开始会嫉妒新生的弟弟妹妹。两岁半以后,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了解并说明自己或他人产生某种情绪的原因,例如我不乖,妈妈生气。三岁大时,会向熟人表达同情心。 开始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即:情绪语言开始出现。例如:“天黑了,我害怕。” “我在墙上写字,奶奶生气。”“抱抱我,宝宝高兴。”,多和宝宝谈论他的情绪,孩子:“妈妈,妈妈。” 妈妈:“出了什么事?” 孩子:“怕,我害怕!” 妈妈:“书里的怪物?” 孩子:“是。” 妈妈:“书里的怪物吓到你了,是不是?” 孩子:“是。” ,交谈情绪的作用:,交谈使孩子能够直面自己的情绪; 帮助解释别人的行为; 加深孩子对范围不断扩大的情绪的理解; 洞察人际关系的实质和背景; 使孩子能够与他人分享情绪经历,将之纳入人际关系之中。 在儿童早期,孩子和父母之间这种对话频率的增加,这有助于孩子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有助于孩子很好地理解和掌控自己的情绪,更好地理解他人。,1、对婴儿的情绪表达的研究 布里奇斯(K.M.Bridges,加拿大,1932) 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些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些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二、婴儿的情绪表达,伊扎特(C.E.Izard) 婴儿出生时已具有五种面部表情:惊奇、苦恼、厌恶、微笑、感兴趣。 华生 爱婴儿对柔和的抚摸或轻拍产生一种广泛的松弛反应,或像展开手脚和脚趾作咕咕和咯咯生那样的一些反应。 怒如果限制婴儿的运动,就会产生身体僵直的反应,或像手脚乱砍似的运动,还有屏息、尖叫之类的反应。 怕听到突然发出的声音会产生吃惊反映,当突然失去身体支持时,嚎叫、屏息、啜泣。,27,惊 奇,伤心,厌 恶,微 笑,兴趣,2、婴儿的笑,(1)自发的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 婴儿最初的微笑是内源性的,翘起口角,嘴周围的肌肉运动。当他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例如:吃饱了,喝足了,温暖的环境,柔和的光线,悦耳的音乐,他都会发出自发的笑。这反应了婴儿自身感到了舒适,而不是一种社会性的微笑。 有趣的是,即使在新生儿期微笑也存在性别差异,女婴自发微笑的次数比男婴多。,内源性微笑,(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 婴儿能够区分社会的和非社会的刺激,对人脸、人说话的声音开始有特别的选择,明显对社会刺激笑得更多,出现了最初的社会性微笑。但还不能区分不同人。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以后) 从3.5个月尤其是4个月开始,随着婴儿处理刺激内容能力的增强,他能够区别熟悉的面孔和其它的东西,开始能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微笑,出现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1)沃尔夫的分类 基本的哭泣 愤怒的哭泣 痛苦的哭泣 (2)Shaffer的三阶段分类 生理-心理激活(出生-1个月)饥饿、痛 心理激活(1个月起)假哭 有区别的哭(2个月-22个月)社会行为,3、婴儿的哭,婴儿的哭自出生就有,且较早出现分化。最初的哭声多属于生理反射性的哭,进而由不适宜的环境刺激引起的应答性的哭;再进一步便出现主动的操作性哭泣。这后一种哭是从经验中学到的,是社会性的哭。,哭的发展 婴儿的哭是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反应,并具有重要的适应功能。在婴儿学会语言之前,哭声是表达需要的惟一方式。初生婴儿有多种不同模式的哭声。研究表明,所有婴儿啼哭的规律都是相同的。有的研究者历经4年,对3000多个不同人种的婴儿的各种哭声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数字信号处理器,对哭声的频率进行了分析和处理。总结出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婴儿的恐惧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体验会引起儿童的紧张感,造成逃避和退缩。经常有恐惧情绪,可导致儿童形成怯懦的人格特征。婴儿的恐惧可分为: (1)本能的恐惧:这是一种自出生就有的反射性反应。这种恐惧多半由于大的声响、突然位置变化以及疼痛等因素引起。,4、婴儿的恐惧,(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这是一种由不愉快或痛苦的经验(如被开水烫过、被猫抓过)所引起的惧怕反应。 (3)怕生:这是一种由于陌生人接近而引起的恐惧反应,这种恐惧大约在婴儿68个月时出现。这种情绪也称为陌生人焦虑。 (4)预测性恐惧:这是一种由想像引起的恐惧,如害怕黑暗,害怕“狼外婆”。,(一)陌生人焦虑 随着婴儿逐渐能分清陌生人和熟人,随着母婴关系的日益亲密,婴儿能很好的把主要抚养者母亲和陌生人区分开来,陌生人的出现便会引起婴儿的恐惧、焦虑。,三、婴儿的焦虑,(二)分离焦虑 随着婴儿与母亲情感联结的进一步建立,婴儿也出现了第二种形式的焦虑分离焦虑,即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亲密的情感联结后,又要与之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拒接分离。,情绪的社会性参照(social referencing)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现象和过程,充分显示了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通信交往功能,是情绪化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四、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五、婴幼儿具备三大情绪能力,第一,情绪表达能力。婴儿在出生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对事物的喜欢与厌恶;34个月时他们已懂得表达愤怒;而到57个月时,他们开始能够表露出悲伤和恐惧;随后是羞耻和害羞;发展到1岁后,他们就能够表达内疚和蔑视等复杂的情绪了。这些情绪反应都是在进化中获得的,并在外部世界的各种刺激诱发下发生、展现。,第二,情绪识别能力。许多研究还发现,1岁甚至更早的婴儿已能“察言观色”,这意味着他们此时已经能够对父母和陌生人的情绪做出反应,他们能够识别和理解别人的情绪,并懂得如何得到你的关注等等。例如,如果一个陌生人能够和妈妈亲密交谈,他们对这个陌生人接近自己的紧张程度就会明显小于妈妈排斥的人。毫无疑问,这一能力对婴儿来说,有重要的生存价值和社会适应意义。,第三,情绪学习能力。即他们和任何人的交往都是一个情绪学习的过程。他们从经常接触的人那里学习他们对各种事物所表达的情绪,由于和父母亲交往最多,他们最多的还是“潜移默化”地接受着父母的熏陶。如果父母总是忙乱急躁地应付各种事情,婴幼儿也会模仿父母的那种急躁情绪。,是否注意观察婴儿的情绪,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和智力的发育。稍有疏忽,就可能会使孩子发育成一个退缩型、冷漠型、孤僻型或焦虑型的儿童,长大以后情绪不稳定,性格懦弱,缺少自信心,适应性差。只有认真注意婴儿的情绪,给予正确的诱导、教育,孩子才会健康、顺利地成长。,六、识别和调节婴儿情绪,23个月的婴儿,这个月龄的婴儿已经开始有社会性的需求,他的情绪不再完全取决于生理需要。他们渴望父母的爱抚,有了玩的要求。当看到父母亲熟悉的面孔,或者有人面对面地逗他时,他会愉快地朝着面前的人微笑,父母要适时地满足宝宝的情绪需求,多面对面地逗他玩耍。和宝宝交流时,要尽量让他更多地看到父母和其他家人的脸部表情,并且跟宝宝交流时,尽量面部表情丰富些。多抚摸拥抱宝宝,带给他更多愉快的情感体验,帮助他朝着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情绪。,对应策略,34个月的婴儿,这个月龄的宝宝有了愉快的感受,开始懂得表达愤怒和惊讶等情绪,特别渴望能够获得大量的拥抱和交流. 开始区分家庭成员,当父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甚至试图通过微笑来吸引父母的注意,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尽量多抽出些时间来陪伴宝宝,让他体验到与更多人玩耍的乐趣。当宝宝试图以微笑吸引父母的注意时,父母要给予积极的回应。,应对策略,68个月的婴儿,半岁后的宝宝已经有了初步的幽默感和强烈地融入周围社会环境的愿望,他开始主动模仿父母的一些行为和表情,以此来获得父母的注意.宝宝开始区别对待陌生人和抚养人,表现出对亲人尤其是妈妈的特别依恋。当离开妈妈或其他抚养者时,他会表现出焦虑、悲伤的情绪,与陌生人接触时,他开始有怕生的表现。,父母要尽可能多以各种各样的表情和不同的语调来帮助宝贝了解各种情绪的意义,跟宝宝交流时,表情要尽可能更丰富些,适时地将当时的表情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父母要给予宝贝更多的关怀。当婴儿表现出强烈的依恋感时,父母要满足他这种需求,不要为了担心他变得黏人而故意“疏远”他。这个时候给予他更多的宠爱,能更好地帮助他建立安全感。,对应策略,810个月的婴儿,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这个月龄的宝宝学会了大声喊叫。他开始期望博得周围人群的赞赏,并因此乐于为周围人群做一些小小的表演。很多曾经让他非常入迷的游戏,他已经厌烦,因此,当父母要求他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会显得比较“冷漠”。,当宝宝乐于表演的时候,要对他的表演给予积极的回应。当宝贝对表演没有兴趣的时候,不要强求,给他足够的自由去表现自己,才能带给他愉快的体验。可以多跟宝宝玩一些表情游戏,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各种情绪。,应对策略,1012个月的婴儿,这个月龄的宝宝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他喜欢的人和玩具上。对陌生的场所或陌生的场景已经有了恐惧感,他会仔细地观察父母的表情,通过父母的表情来判断自己某种情景是否安全可靠,是否可以尝试。他的小脾气越来越大,并开始依赖扔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带宝宝外出玩耍,遇到事情的时候,父母要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宝宝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学习表达情绪的正确方式。当宝宝发脾气的时候,一定要冷静地对待他,不要以吼叫对吼叫来跟他对抗。当宝宝去探索一些陌生的事物时,只要不是确实危险的事情,父母那种大惊小怪的表情就不要露在脸上,多一些鼓励的表情,能让他变得更加勇敢。,应对策略,第二节 早期情感关系的建立,婴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早期的情感关系。社会交往的发展指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中,通过学习和内化社会文化,逐渐形成适应该社会的行为方式,履行该社会所期待的角色行为,发展自身社会性的过程,是个体从自然人转化为符合该社会要求的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婴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亲子依恋、同伴交往、亲社会行为和自我发展等几个方面。,依恋是人的社会性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它是人的社会性的最早表现。 美国两位心理学家,马歇尔克劳斯和约翰肯内尔,在十几年前提出一种假说:母子之间的早期皮肤接触,会促进亲子依恋关系的早期发生。这就是著名的克劳斯肯内尔假说。,克劳斯肯内尔假说 两位心理学家研究了28位刚刚生下足月健康婴儿的年轻母亲。在她们产后三天住院期间,让其中的14位母亲仍然按照惯例办事:产后把孩子抱来给她们看一下,612小时之后,让她们开始给孩子喂奶,以后每隔4小时给孩子喂半小时奶。其余的14位妈妈,在产后3小时就安排一次与孩子长达一小时的皮肤与皮肤的接触。以后每天允许有比前14位妈妈多5小时的抱孩子时间,其中有1小时专门是母子皮肤与皮肤接触的时间。,一个月后,对这些产妇进行常规体检时发现,增加接触组的妈妈与孩子挨得更近,对孩子的爱抚更多,喂奶时把孩子抱得更紧。一年以后观察,这组的妈妈仍然比对比组的妈妈们对孩子的爱抚更多,她们的孩子在生理心理发展测验中的成绩也比对比组的孩子好。经过长达6年的研究,克劳斯和肯内尔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他们说,把握母子之间最早接触的时间很重要。就是说,如果在这段特定时间里让母亲与婴儿进行一些皮肤对皮肤的接触,她们可能产生对孩子的最强烈的感情。,2019/8/6,57,可编辑,他们的解释是,分娩时产妇体内的激素有助于产妇去关心自己的孩子,促使她们形成对孩子的早期依恋。如果这时不让她们与孩子接触,这些激素的作用就会消失。因为对多种动物进行实验,都发现如果分娩后几个小时中让母亲与其幼仔分开,母亲体内的激素就会迅速下降。,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 1907-1990 )。 关于依恋的假设,使他198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一、依恋的概述 (attachment),1、依恋的定义 指婴儿与经常接触的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系。 婴儿主要是通过吸吮、拥抱、抚摸、对视、微笑甚至哭叫等一系列行为逐渐与照顾者建立起依恋关系。,2、依恋的表现: 追随母亲,见到母亲高兴安心和满足,喜欢与母亲的语言和肢体交流。 不愿意和母亲分离,否则难过焦虑“分离焦虑”。母亲的安慰能更快平息婴儿的不安。,62,3、依恋具有三个特点: 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 从依恋者那里获得慰藉、安全感和丰富的刺激。 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者情感上的痛苦。,4、依恋对心理发展的影响,(1)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年期人际关系的雏形。 (2)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 (3)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如果婴儿没有机会与照看者建立情感联系,将会怎样?,在一系列重要研究中,斯皮茨(Spitz) 观察了在抚养院中长大的孩子,这些孩子是在 3 到 12 个月间被他们的妈妈抛弃的,这些婴儿被安置在一个大房子里,与其他至少 7 个婴儿一起由一个护士看护。不象与妈妈分离以前那样高兴和随和,在这里他们哭泣,退缩,体重减轻,而且很难入睡。如果婴儿认识的养育者不能代替婴儿的母亲,婴儿的抑郁就会迅速严重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为了避免儿童遭受空袭的威胁,而将他们疏散到安全的地方,当时有些父母不愿和孩子分离,将孩子留在身边,一同躲避空袭。战后的研究发现,离开父母被送到安全地方的孩子,其表现的行为问题较之当时留在父母身边的儿童要多。,依恋关系理论认为,儿童期的依恋关系对日后的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欢迎。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 早期母婴关系的品质决定了人一生的幸福感。,二、依恋的发展,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月) 第二阶段:有差别(选择性)的社会反应阶段(3-6月)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月-3岁) 第四阶段:交互关系形成阶段(18个月-2岁后),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indiscriminate responsiveness to humans,出生到8-12周。这一阶段以婴儿所发出的各种信号的发展为标志。 婴儿从出生起开始使用哭泣这种有效的信号来发动与他人的联系,第2个月开始,他又用微笑来进行这种联系。 由于这个时候的婴儿还缺乏辨别不同个体的能力,还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人的偏爱,而只是在物体和人中表现的更喜欢人,并表现出特有的兴奋。,选择性的社会性反应时期 focusing on falimiar people,3-6个月。婴儿形成分辨与他们接触的成人的能力。他们更频繁的对熟悉的面孔微笑、发声,而对陌生人的微笑则相对减少,甚至消失。 婴儿开始能辨认并偏爱所熟悉的人,他们喜欢与熟悉的人进行接触。婴儿所熟悉的人也往往更容易安慰孩子,能更迅速、更广泛、更频繁地引出婴儿的微笑和发声。这时期的婴儿并不拒绝熟悉的人离开。,特殊的情感联结期 active proximity seeking,6个月-3岁。由于婴儿开始获得新的运动技能,他们开始到处爬动。这使他们有了更强的探索外部环境的能力,并开始主动接触父母,表现出有意识的社会行为。 婴儿对不同对象的反应出现巨大的差别,对依恋对象的存在极为注意。当婴儿所依恋的对象离去时,开始通过哭泣表示抗议。这时,依恋对象成为婴儿探索的安全基地。他们对陌生人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警惕、戒备和退缩。开始出现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交互关系形成阶段 partnership behavior,2岁以后。婴儿的有目的的行动、语言的交往和进行适宜反应等能力越来越成熟。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和社交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越来越主动的进行各种接触,开始理解依恋对象的目的,情感和特点,并以此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出较多的灵活性。他们也能容忍与依恋对象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并且逐渐善于与同伴和不熟悉的人进行交往。,三、对依恋的解释,(一)动物习性学理论: 我可爱,故爱我 所有物种生来就有一些有利于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生存的本能行为倾向。依恋是本能反应的结果。 劳伦兹的印刻现象,印刻效应,印刻: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现象。 1910年,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见到的自己的母亲后面。但是,如果它第一眼见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如一只狗、一只猫或者一只玩具鹅,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只小鹅形成了某个物体的跟随反应后,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了。 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对印刻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发现,小鸭子在出生后不久所遇到的某一种剌激或对象(母鸡、人或电动玩具),会印入到它的感觉之中,使它对这种最先印入的剌激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印刻的产生有时间性,一般说来,小鸡、小鸭的“母亲印刻”的关键期发现在出生后的10-16个小时,而小狗的“母亲印刻”关键期发现在出生后的3-7周。错过这个时间就不会产生印刻现象,心理学家把这个时间称为关键期。 研究发现,幼小动物发生印刻的对象,是她出生后第一个看见的大的活动物,通常情况下是小动物的母亲,但也可以是其他物体甚致是人类。如劳伦兹在进行这项实验时,让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鸭子不先看到母鸭子,而首先看到劳伦兹自己,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劳伦兹在小鸭子前面走着,身后跟随着几只小鸭子。小鸭子将劳伦兹当成了自己的母亲,这就是为什么小鸭子追随劳伦兹的原因。,婴儿对电视就能产生一种负面的印刻效应。一个婴儿在耳朵基本上能听到声音了,眼睛也能看见东西了这种情形下,如果每天给婴儿看五六个小时的电视,那么到了两三岁的时候,孩子通常会有以下的表现:喜欢电视中的音乐、对母亲声音的反应迟钝,不能专心注视母亲的视线、无法安静、对事物不敏感等等。即使母亲给孩子耐心地讲或唱,孩子也会兴致索然,无动于衷。这些表现,说明孩子已经对电视产生了“印刻效应”。如果不加以及时地纠正,就很容易出现更加严重的心理障碍。,弗洛伊德:提供食物,口腔愉快 艾里克森的心理阶段论-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 哈洛的罗猴实验,(二)精神分析理论:你喂我,所以我爱你,(四) 认知理论我爱你,因为我熟悉你,(三)社会学习理论:有利益,才有爱,哈洛的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HFHarlow)的婴猴对人造“母猴”的实验最有力地支持这一观点。用两个假的“母亲”:一个是用金属做的,但能提供食物(乳汁),一个是用柔软的布做的,但不能提供食物。实验中发现,如果强迫婴猴做一种选择,它们宁愿同一个温暖的、柔软的、毛巾质料的“母亲”接触, 尽管这个“母亲”不能提供食物;而不喜欢同一个冰冷的、硬的、金属质料的“母亲”接触,虽然这个“母亲”能提供食物,但它不可以拥抱,哈罗也发现,被剥夺了肉体接触的婴猴,虽然其它方面给予很好的照看,但它们极端胆小和畏缩,无能力和同伴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生病和死亡率也较高。,四、依恋的类型及测量,艾斯沃斯的陌生人情境法(strange situation) 通过在实验室设置一种类似儿童日常生活典型情境,观察儿童在此情境中的反应,从而判断儿童依恋关系的现状。,美国发展心理学家 艾斯沃斯(Mary Ainsworth) (1913-1999) 陌生情境试验 1989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艾斯沃斯的陌生情景实验,母子同时进入一个陌生的房间,房内有很多玩具,母亲坐在一旁,孩子自由玩耍。(3分钟) 陌生人进入,起初沉默不语,然后(1分钟)与母亲交谈,再过1分钟,陌生人走近婴儿,与其游戏(1分钟) 母亲离开,陌生人与婴儿在一起活动(3分钟) 母亲返回,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第一次返回,3分钟) 母亲离开,孩子单独留在室内(3分钟) 陌生人进行房间,与婴儿一起活动(3分钟) 母亲再次返回,重新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3分钟),情境二:陌生人(左)与母亲(右)一起坐着,情境三:母亲离开,陌生人与婴儿在一起,情境四:妈妈返回,安顿婴儿,情境五:母亲离开,孩子单独留在室内,情境六:陌生人进行房间,与婴儿一起活动,情境七:母亲再次返回,重新安顿婴儿,关注点: 自然情景中,有玩具时照料者/婴儿的互动 观察婴儿是否将照料者当做探索的安全基地 暂时和照料者分离,陌生人的进入 婴儿是否会不安 重聚 关注不安的婴儿是否会从照料者那里获得安慰,重新开始玩耍,根据婴儿在这些场景中的反应: 探索行为 对陌生人和分离的反应 尤其是同母亲重聚时的反应 把婴儿的依恋归为四种类型:,安全型(65%),母亲在场时,通常以母亲作为探索外在世界的基点(安全基地),在玩耍时不时回到母亲身边寻求安慰。 他们通常比较合作,对陌生人比较友善。 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抗拒型(10%),紧紧靠在妈妈身边,很少有探索行为。母亲离开他们相当压抑;母亲返回时,他们很矛盾:会接近母亲,但看上去对母亲的离去还在生气,他们甚至抗拒母亲主动的身体接触。对陌生人保持相当的戒备,甚至当母亲在场时也是如此。,回避型(20%),当他们同母亲分离时很少哭泣,甚至当母亲想主动引起他们的注意时,他们仍然表现得很冷漠。 回避型婴儿对陌生人较为友善,但有时会像忽略自己母亲那样回避和忽略这些陌生 这些孩子在需要时不会寻求帮助,经常有愤怒情绪,对陌生人不在意。,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5%),在母亲离开之前就开始焦虑,紧张地关注母亲的行为,生怕母亲离开,因此不能尽兴地玩游戏。 母亲离开后他们更加不安,当母亲回来后,他们的行为很矛盾:一方面想亲近母亲,一方面又以尖叫踢打来拒绝。 这样的儿童很少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很难安抚,对陌生人也不友好。妈妈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心和敏感。,安全型儿童母亲的特点,对孩子很敏感。她们能根据孩子的需要来喂食,对喂食的时间、速度和方式等都非常敏感。 对孩子有较多的反应:她们在孩子哭时会去安慰、“回答”孩子的问题,在孩子看着他们时会对孩子说话。 母亲允许适宜于孩子年龄阶段的自主和探索。亲近具有灵活性:儿童和母亲各自独立活动,并不时进行随意交流。 母亲和儿童似乎在互动中获得乐趣。,父母对婴儿的需求和情绪信号保持灵敏的反应时,最能发展出安全的依恋。支持艾里克森的观点。有感应的父母促进了信任的发展。学习理论的观点也与此一致。因为高度的成人感应比疏忽和冷淡的成人对婴儿更有强化效果。,抗拒型婴儿脾气有时比较暴躁,反应有时会比较迟缓。 他们的父母在抚养过程中也常常表现不一致-他们依自己的心境好坏对婴儿时而热情奔放,时而又极为冷漠,很多时候没有反应。 婴儿在应付这些照料者时也采取很极端的方式,如纠缠、哭闹和其他依恋行为等,来获得情感支持和安慰,而当其努力并不能奏效时就变得愤怒和怨恨。,抗拒型儿童及父母亲的特点,至少有两种抚养方式有可能使婴儿形成回避型依恋。 许多回避型婴儿的母亲对自己的宝宝缺乏耐心,对他们的信号没有回应,常对婴儿表现出消极情感,很少能从与子女的亲密接触中获得快乐。这些母亲是刻板的、自我中心的人,他们有可能拒绝他们的子女。 另一种情况是,回避型婴儿的父母过于热心,总是喋喋不休,甚至在婴儿感到厌倦时仍然提供过多的刺激。-婴儿习得了适应性的回避父母的反应方式 抗拒型婴儿在竭尽全力以获得情感支持时,回避型婴儿似乎已经学会放弃。,回避型儿童的母亲,回避型儿童的母亲易发怒,她们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羞于和孩子有亲密的身体接触,她们紧张、不安、缺乏自信,她们和孩子间的距离常引起孩子的愤怒。 母亲似乎对儿童的接触尝试做出消极的反应:当儿童悲哀时,母亲退缩。,组织混乱型儿童及母亲的特点,母亲似乎致力于抚育任务,但经常在情感上对孩子不可亲近。情绪不稳定,对孩子的态度并非惯常一致。 儿童对母亲怀着一种既想亲近又担心害怕的矛盾心情。 一些儿童在随后的成长中会关怀双亲,以便增进互动,这会导致儿童过早地成人化。,混乱型父母的特点 临床抑郁症患者 小时候被忽视、受虐待、不曾感受到爱的个体 意外怀孕的 生态学限制 健康、法律或经济问题困扰的抚养者 夫妻关系-当父母的婚姻不幸时,他们才可能和父母的互动不协调 一个充满争吵的婚姻是最有可能妨碍甚至阻止亲子之间建立起安全的情感纽带的灾难性环境。,五、形成安全依恋关系的条件,亲子依恋的类型,是母子间相互作用的产物。 母亲与婴儿交往的态度、行为以及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还有家庭关系等是影响婴儿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主要因素。,有能力充分感知幼儿的信号并且以正确的方式给予满足。如果幼儿的需要被充分照顾到,其结果就是安全的依恋。假如这些需要没有被充分满足或方式不正确,就导致一种不安全的依恋。 如果父母对痛苦的婴儿是拒绝的态度,婴儿会认为父母是不会反应的,这些孩子会发展出逃避方式。 如果父母的反应不一致,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市场营销人员招聘面试实战指南及预测题
- 2025年财务分析师求职面试指南模拟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特岗教师招聘音乐科目模拟题
- 2025年中学历史教师资格认证考试模拟题及答案
- 电力人员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环境工程师招聘笔试模拟题及复习策略
- 2025年小学全科特岗教师面试模拟题集
- 2025年网络安全工程师招聘考试题库与解析
- 1到10的教学课件
- 2025年物资储备仓库运输作业流程与调度员招聘考试要点
- 全过程工程造价咨询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TCECA-G 0304-2024 数字化碳管理平台 总体框架
- 卫生法规-卫生法律法规概论-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律制度
- 近几年大学英语四级词汇表(完整珍藏版)
- 2024-2030年中国稀土永磁电机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 一年级硬笔书法教学计划
- 架线导地线各种弧垂的含义及计算方法(附计算表格)彻底弄懂弧垂
- 疲劳影响量表(FIS)
- 电竞行业用户分析
- 建筑防火基础知识
- 首诊负责制度检查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