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历史复习上篇模块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巩固提升训练.docx_第1页
广东高考历史复习上篇模块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巩固提升训练.docx_第2页
广东高考历史复习上篇模块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巩固提升训练.docx_第3页
广东高考历史复习上篇模块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巩固提升训练.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块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 (2018潍坊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反对程臣页、朱熹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他认为:“尧舜三王之圣,言而民莫不信者,致其良知而言之也;行而民莫不说者,致其良知而行之也。施及蛮貊,而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为其良知之同也。”在知与行的关系上,他强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在为学方面,他主张“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总之,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 摘编自钱穆阳明学述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思想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思想的意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归纳即可。 第(2)问,根据材料“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得出解决了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由材料“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和“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反对程、朱熹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得出传承和创新了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身、社会、自然的和谐;根据材料“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得出凸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的重要性。答案:(1)提倡“致良知”;“心即理也” “理生万物”;认为圣人治天下之道是 “致其良知”;主张“知行合一”;重视教育,强调立志。 (2)解决了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传承和创新了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身、社会、自然的和谐;凸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的重要性。2(2018太原模拟)材料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十五岁始游学于齐国,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韩非、李斯及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等均为其门下高足。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荀子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他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重视人为的努力。荀子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摘编自廖名春对荀子思想的新认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思想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活动的文化意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得出具有唯物主义色彩;根据材料“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他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得出关注现实;根据材料“主张人性有恶”得出以“性恶论”为基础;根据材料“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得出糅合儒法思想;根据材料“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得出强调后天因素对人的重要性。第(2)问,我们首先要抓住关键词“文化意义”,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先秦哲学(丰富了先秦哲学思想)、儒学(有利于儒学的传承)、儒法相融(儒法融合对后世影响深远)、教育(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开创了文学新体裁,培养了大批人才)。答案:(1)具有唯物主义色彩;关注现实;以“性恶论”“为基础;糅合儒法思想;强调后天因素对人的重要性。(2)丰富了先秦哲学思想;有利于儒学的传承;儒法融合对后世影响深远;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开创了文学新体裁,培养了大批人才)。3(2018湘赣十四校联考)材料一梁启超认为,实行法治必须立“善法”、制“良法”。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就是“善法”“良法”。还必须强调法的严肃性,坚决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取信于民中国“因事势,从民欲”,迫切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专门的立法机构,“立制改变,以利国民”。“司法之权若与立法权或与行法权同归于一人或同归于一部,则亦有害于国人之自由权。盖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则国人之性命及自由权必至危殆”。摘编自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材料二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爱国必自兴民权始。梁启超爱国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法治思想。(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法的主旨是为了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得出为民立法;根据材料一“必须强调法的严肃性,坚决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取信于民”得出必须坚持实行法治;根据材料一“迫切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专门的立法机构”得出建立独立的立法机构;根据材料一中“司法之权若与立法权或与行法权同归于一人或同归于一部,则亦有害于国人之自由权”得出司法独立。第(2)问,第一小问民主思想,根据材料二“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得出兴民权、实行民主政治。第二小问背景,梁启超的兴民权的思想,可以转化为戊戌变法的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来思考: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政治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经济背景);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思想背景)。答案:(1)为民立法;必须坚持实行法治;建立独立的立法机构;司法独立。(2)民主思想:兴民权、实行民主政治。背景: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4(2018云南模拟)材料林肯是彻底的废奴主义者吗?不是。若是,林肯绝无可能当选,因为不仅南部各州坚决反对废奴,而且北部各州中亦存在对奴隶制的合理同情立场。更关键的是,一七八七年制宪以来,美国在奴隶制存在的条件下已和平生活半个多世纪,奴隶制不仅无害于反而有利于美国的繁荣发展。如果激进废奴,美国势必陷入战争。战争爆发前,“废奴战争”的心理暗示将迫使选民坚决抛弃废奴主义者,林肯在共和党内胜选与此有关;战争临近尾声时,“废奴和平”的心理暗示将帮助林肯推动废奴修正案通过,否则若战争提前结束或南方明确以取消废奴作为和平条件,则废奴事业势必无望。林肯一再告诫他的同僚,和平固然需要妥协,但不能损害战争所要维护的根本原則,那就是联邦统一性、独立宣言的平等理想与废除奴隶制的政治正当性,在此原则下才有具体的妥协,如设定南方和谈与重建的条件与程序。摘编自田飞龙立法者林肯的神话尺度(1)根据材料,指出奴隶制在美国得以存续的原因。(2)根据材料,指出作为政治家的林肯是怎样处理原则与妥协的关系的。解析:第(1)根据材料“因为不仅南部各州坚决反对废奴,而且北部各州中亦存在对奴隶制的合理同情立场”“一七八七年制宪以来,美国在奴隶制存在的条件下已和平生活半个多世纪,奴隶制不仅无害于反而有利于美国的繁荣发展”信息回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