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学原理第一章.ppt_第1页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学原理第一章.ppt_第2页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学原理第一章.ppt_第3页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学原理第一章.ppt_第4页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学原理第一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保障原理,李晨光,问题,1、还记得第一次听到“社会保障”是什么时候? 2、你所理解的社会保障是什么?举例说明,社会保障原理,第一篇 基础篇 第二篇 理论篇 第三篇 制度篇,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与理论框架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 第四节 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原则 第五节 社会保障的意义,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一、“社会保障”名词的由来 二、社会保障理论界定 三、社会保障层次,一、“社会保障”名词的由来,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 Security: 平安; 安全(感) 确信; 安心 保护, 防御; 防御物; 保护物(against; from) 治安防卫(措施); 常Security 治安防卫当局 【律】保证; 抵押 担保品, 保证人,西蒙波利瓦尔(Simon Bolivar),1819年2月15日在一次演讲中说到:“最完美的政府制度是那种缔造快乐、社会保障和政治稳定的制度。”,经济保障,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人最先提出的是“经济保障”(Economic Security)一词,曾广泛应用于早期美国和西方的社会立法条文之中。1934年美国政府组建了经济保障委员会,罗斯福总统在该委员会成立时到场讲话也用了“经济保障”一词;1935年1月17日,罗斯福总统在向国会做国情咨文,敦促国会通过由经济保障委员会提出的有关建议时,他也运用了“经济保障”一词。,亚伯拉罕爱泼斯坦(Abraham Epstein),在美国,第一次使用社会保障一词的是亚伯拉罕爱泼斯坦(Abraham Epstein),他是美国20世纪上半叶社会福利运动的倡导者。19181927年,他担任宾夕法尼亚老年养老金委员会的主任。1923年该州通过了助老条例。但该条例被州高级法院宣布违反宪法。1927年与他的朋友一起筹划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组织,以推广他在全美实行老年援助的信条。他们经过考虑提出理想的用词“保障”,组建的协会名称是美国老年保障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Old Age Security)。1933年他把自己的组织“美国老年保障联合会”更名为“美国社会保障联合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ocial Security)。,1935年美国通过了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典社会保障法案(Social Security Act)。它包括老年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盲人补助、未成年人补助和老年补助五个项目。这标志着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制度最终形成。所以通常认为社会保障一词最早出现在此处。,1938年新西兰通过的社会保障法案再次使用,这个法案把一些先前分散的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集中起来,因此社会保障成了保险、福利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的统称;1941年在战时的北大西洋宪章中出现过;随后在国际劳工组织ILO一系列文件、公约中采用,并发起成立了“国际社会保障协会”。从此之后社会保障一词被世界各国和各种国际组织所广泛使用。,中国是在1986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第七个五年计划中首次使用“社会保障”一词。,二、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界定,(一)各种定义介绍 (二)一般意义上在次广泛意义上的界定 (三)在最广泛意义上的界定社会保障的层次,英国牛津法律大词典中“社会保障”的定义是:社会保障是对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旨在保护个人免除因年老、疾病、残疾或失业而遭受损失的法律的总称。,(一)各种定义介绍,英国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社会保障是一种公共福利计划,是保护个人及其家庭免除因失业、年老、疾病或死亡而在收入上所受的损失,并通过公益服务(如免费医疗)和家庭生活补助,以提高其福利。社会保障可包括:社会保险计划、保健、福利事业和各种维持收入的计划。,国际劳工组织在1942年出版的文献中将社会保障界定为: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时资助并帮助他重新找到工作。 1989年,国际劳工局社会保障司把社会保障的定义概括为: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措施来为其成员提供保护,以便与由于疾病、生育、工伤、失业、伤残、年老和死亡等原因造成停薪或大幅度减少工资而引起的经济和社会贫困进行斗争,并提供医疗和对有子女的家庭实行补贴。,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本质特征:,(1)社会保障的最终责任主体是国家或社会,从而需要由国家或社会统一管理,并体现出社会性(或社会化) (2)社会保障的目的是稳定社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从而需要依法实施,并体现出强制性。 (3)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要得提供安全保障,以确保其不因特定事件的发生而陷入生存困境,并体现出公平性。 (4)社会保障以国家财政为基本的经济后盾,其资金既有来源于政府财政的部分,也有企业或个人缴纳的部分,对受保障者而言社会保障显然体现着经济福利性。 (5)社会保障的项目以特定的社会问题存在并需要国家采用经济援助的方式解决为设立条件,从而具有变动性、发展性。 (6)社会保障的方式是自成体系的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方式其运行过程具有自己明显的规律,从而具有特殊性。,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实施的、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社会保障制度正是规范社会保障实施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其实施办法的总称。,(二)一般意义上在次广泛意义上的界定,(1)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2)社会保障得以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相应的社会立法。 (3)社会保障的手段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它是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杠杆之一。 (4)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 (5)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6)社会保障是社会行为、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要点,社会保障是各项面向全体国民、依法实施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保障措施的统称;是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进而实现特定政治目标的重大制度安排;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人民福祉和实现国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制度保障。包括如下必备要素: (1)依法建立 (2)突出以人为本 (3)具有经济福利性 (4)属于社会化行为,(三)在最广泛意义上的界定,一是经济保障,即从经济上保障国民的生活,它通过现金给付或援助的方式来实现; 二是服务保障,即适应家庭结构变迁与自我保障功能弱化的变化,满足国民对有关生活服务的需求,如安老服务、康复服务、儿童服务等; 三是精神保障,即属于文化、伦理、心理慰藉方面的保障,这是更高层次的保障。,三、社会保障的层次,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与理论框架,一、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框架,一、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社会 保障,经济学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往往将社会保障视为一种收益分配手段,认为社会保障从资金的筹集到支付过程实质上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其本质是利益调节行为,因而很自然地将社会保障划入经济学范畴。 社会学家则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将社会保障视为社会学的一个领域,强调社会保障行为是社会控制,其内容和任务是解决各种特定的社会问题,以达到社会的有序运行和良性发展。 政治学家认为社会保障属于政治学范畴,认为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社会政策,其直接目的是为社会稳定这一特定目标服务。 管理学者认为社会保障属于管理学特别是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畴。,现实中的社会保障是否作为经济学或社会学或政治学等学科的一个分支,或者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发展,在不同国家是不同的。 综上所述,一些学者认为社会保障涉及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及法学等多门学科,因而不能把社会保障划归某一学科,社会保障需要从多学科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应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社会科学。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社会保障属于经济学学科。 鉴于社会保障独特的性质及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在各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有学者认为社会保障应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即是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社会学科。”,二、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框架,目前,社会保障学的理论体系尚未最终确立,其理论框架亦未定型。在这种条件下,只能先将社会保障在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抽象化,然后再进行范畴化的研究。不过,根据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法则、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实践以及发达国家对社会保障问题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状况,仍然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1、社会保障基础理论问题 2、社会保障的政策理论问题 3、社会保障的管理理论问题,1、社会保障基础理论问题,这一层次除社会保障的一般理论原理和规律外,客观上还应当包括福利经济学、社会福利学等和社会保障与其他已经被固定化的知识体系相结合的领域,这些领域堪称社会保障学的理论基石。其中,社会保障发展理论,社会保障结构理论,社会保障心理学与伦理学理论,社会保障基金理论,社会保障与政治、社会、经济乃至意识形态的关系理论,社会保障学与政策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等,是这一层次理论的核心所在。,2、社会保障的政策理论问题,这一层次探究的是社会保障各个子系统乃至各个具体保障项目的产生、发展及运行规律,它客观上表现为政策研究。其内容应当包括社会保险政策、社会救助政策、社会福利政策,以及其他社会保障子系统与各具体项目的政策研究。,3、社会保障的管理理论问题,社会保障以政府与社会为责任主体,它面向全体国民,可供分配的资源亦是一种公共资源,因此不仅需要强化管理,还要强调公共权力的介入。因此,社会保障学需要特别重视管理理论的研究。这一层次探究的是社会保障法制理论、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理论、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制度与统计制度、社会保障监控理论等,而政府介入的程度和调控手段以及具体的运行机制,构成了这一层次理论的核心所在。,社会保障问题的复杂性和社会保障学科的交叉性,还决定了研究社会保障问题不能囿于传统的规范式研究方法,而是需要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从发展的、开放的角度出发,选择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包括纵横结合研究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等。其中对社会保障发展进程进行纵向考察是发现社会保障规律、实现社会保障知识体系化的基础,而进行国别或地区之间的横向比较研究则能够挖掘社会保障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共性与个性;定量分析以社会保障政策实践的客观效果作为分析对象,但政策的效果与结论却只能是理性的阐述;而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的采用几乎是一切新兴、交叉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必然,社会保障客观上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学科,它的发展现状是多学科参与所决定的,它的理论体系也只能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成熟起来。,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一、社会保障的目标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一、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保障的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1、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2、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 3、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二、社会保障的功能,(一)保障功能安全网 (二)稳定功能稳定器、减震器 (三)调节功能调节器 (四)促进发展功能 (五)互助功能 (六)其他功能防控风险、资本积累等,第四节 社会保障的理念、特征与原则,一、社会保障的价值理念 二、社会保障的特征 三、社会保障的原则,一、社会保障的价值理念,(一)公平 (二)正义 (三)共享,(一)公平,社会保障的公平是指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国民并保障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普遍性增进国民的福利,不因身份、性别、民族、地域等差异而歧视或者排斥任何人。核心是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创造并保证国民生存与发展的起点公平和维护过程公平,同时促进结果公平或者尽可能合理缩小结果的不公平。因此,创造公平、维护公平、促进公平是其与生俱来的使命。,能否维护社会公平与是否缩小了社会不公平,是衡量社会保障制度是否有效的根本评判标准。 公平价值理念在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具体体现,即是通过法律制度来确保公民的社会保障权利平等,追求经济社会竞争过程中机会公平,缩小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公平,进而促进其他权益的公平。,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必须确保公民社会保障权利平等,公民的社会保障权是基于社会契约、国家责任和公民基本生活保障需求的一项基本人权,消除不同社会阶层或者群体之间的“身份”等级差异,是满足并实现这种基本人权的根本要求。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积极追求公民经济社会竞争过程的机会公平,促进分配结果的公平。,(二)正义,正义包括法律正义与分配正义,它是一个社会必须坚守的底线,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历史上统治者居高临下的恩赐与人们源自内心的怜悯,发展到普遍以法制为化身的现代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条从慈悲到正义之路。,首先,社会保障的法制化,立法先行成为这一制度的前提与准则,法律会确立国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并赋予国民平等的社会保障权益,通过相应的程序正义来加以保障。 其次,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缩小不公平与促进结果公平的再分配机制,是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来维护分配正义,以免除国民的生存恐惧与危机为正义底线。 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并非劫富济贫,而是符合正义原则的合理分享,是当代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和法律正义、分配正义的具体体现。,在实践中,社会保障制度需要通过社会参与和社会治理,追求制度设计中的实体正义和制度运行及管理中的程序正义,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积极引入社会治理的思路,劳方、资方和其他社会群体通过工会、社会组织等多条途径参与、监督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促进制度平稳地运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积极推行社会化和多元化,促进家庭、市场、非营利组织、社区等多主体的社会参与和协作,提高制度运行的效率。社会参与和社会治理从程序上保证了制度的正义与平稳运行,也会维护保障对象的正当利益。,(三)共享,社会保障对公平正义的维护,都是通过共享机制来实现的,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既是社会保障制度自身追求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实现社会保障其他多重目标的基本手段。 社会保障制度追求的共享,不仅需要表现在过程的参与和结果的分享上,还表现在这种共享的公平指向上。过程中的参与 和结果的分享,并不能保证一个公平、正义结果的产生,只有确保基本权利平等、实质机会公平的过程参与才是有价值的,只有关注分配结果的公平的分享才是有意义的。因此,社会保障制度追求的不仅仅是分享与普惠,而是追求合理的分享和公平的普惠,这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要求。共享强调风险分摊和互助共济,是以集体的互济、群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助来分散个体遭遇的风险,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团结与融合。,综上,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公平、正义、共享,实现的途径即是从一般意义上的分享与普惠,向更高层次上的合理分享与公平普惠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能偏离这种价值理念。任何偏离或违背公平、正义、共享理念的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都必然损害这一制度的自身价值与内在功能,导致预定目标落空,进而还会使社会保障制度与其他制度发生职责紊乱,成为整个社会健康、文明、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因素。,二、社会保障的特征,(一)公平性特征 (二)社会化特征 (三)福利性特征 (四)法制规范性特征强制性 (五)多样性特征 (六)刚性发展特征,三、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一)普遍性原则 (二)统一性原则 (三)互助共济原则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 (五)以人为本与弱者优先原则 (六)政府主导与责任分担原则,第五节 社会保障的意义,一、社会保障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道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 二、社会保障维护并创造着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三、社会保障不断增进着国民福利。 四、社会保障能够为其他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 五、社会保障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良着社会产业结构。,案例讨论,利率杠杆的失效 1996年5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存款利率平均降低098,贷款利率平均降低075;1996年8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存款利率平均降低15,贷款利率平均降低12;1997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宣布存款利率平均降低11,贷款利率平均降低15。然而,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作为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重要手段利率杠杆在我国却完全失效,因为三次大幅度调低利率并未起到减少储蓄、刺激消费的作用。,从19941997年底,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96.2元增长到5 160.3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 221元增长到2090.1元;而在利率持续大幅度下调的条件下,同期居民储蓄存款却由21 518.8亿元急剧增长到46 279.8亿元,大大超过居民的收入增长水持续,期间物价不涨反跌。从而形成了收入增、利率降、存款增、消费降的两增两降的畸形格局,一大批国有企业库存急剧增加,亏损面急剧扩大。,造成利率杠杆失效的原因,不在于利率本身,而在于城乡居民因社会保障的严重缺失导致了安全感与对未来的信心急剧下降。当时的背景是,自1993年国家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后,效率优先逐渐演变成了效率至上,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中亦日益打上了经济政策与效率优先的烙印。不仅未进入社会保障网的城乡居民仍然缺乏社会保障,即使是应当享有社会保障待遇的离退休人员也出现了不能按时足额领到退休养老金的现象,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大锅饭走向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