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遂宁七中高二年级2018-2019学年下学期第一学段素质测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请考生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班级填写在密封线内相应地方;3.请将第I卷答案填写在第II卷内“第I卷答题表”内。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孙膑兵法中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A. 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B. 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C. 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D. 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思想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战胜强立”成为战国时期历史的主线,故答案选D。其他三项均不是社会根源。点睛:解答因果关系型选择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社会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可以较为容易地作出判断。2. 商鞅变法后,一夫一妇的农户逐渐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A. 允许生产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B. 废除“世卿世禄制”C. 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D. 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才导致了夫一妇的农户逐渐增多,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和夫一妇的农户逐渐增多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废除“世卿世禄制”和夫一妇的农户逐渐增多也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会导致管理的加强,不会导致夫一妇的农户逐渐增多,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名师点睛】在历史选择题中,命题者常常有意设置一些说法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的题肢做干扰,考生如果不对照题干仔细辨析,就会误选,经常出现“答非所问”的错误,即回答的并非所问的问题,所以在解答这类问题时只能选择那些与题干之间存在联系、且意思一致的题肢,对那些和题干无关、即使本身说法再正确的选项也是不能选的。3.公元前340年秦国商人李三不可能遇到的经历是A. 做生意时买卖公平,获得政府奖励白银十两B. 从齐国贩卖纺织品到秦,在秦国被课以重税C. 在市场上出售纺织品没有明码标价而被重罚D. 生意亏本致家境贫寒,家人被政府罚为奴婢【答案】A【解析】商鞅变法采取了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措施。限制工商业,凡从事工商业或者因偷懒而陷于贫困的,都要收到惩罚。BCD项的说法体现工商业的发展受到限制;A项与事实不符,商人不可能得到国家的奖赏。故答案为A。点睛:注意题干中的时间“公元前340年”,结合所学,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商鞅在经济、军事、政治、思想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重农抑商是当时的重要国策。4. 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A. 重农抑商B. 统一度量衡C. 迁都咸阳D. 按军功授爵【答案】D【解析】按军功授爵使得平民百姓也可以通过军功成为地主贵族,打破了以往贵族世袭爵位的局面,贵族失去了垄断官职的优势。所以选 D5.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大臣用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问题是A. 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 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C. 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规律D. 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激烈【答案】D【解析】吴起是被大臣射死,商鞅是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不能反映他们实施的变法不得民心,故A项错误;进入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强大,他们要求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由此可知他们的变法已经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故BC项错误;吴起变法改变了世袭的分封制,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都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限制了奴隶主贵族,双方矛盾激烈,故D项正确。点睛: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结果两人都被杀害。吴起、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改革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因此都被处死,这说明反对变革的旧的奴隶制贵族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两者间的斗争激烈。6.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推行新的土地制度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革除旧俗,如禁止穿胡服,讲汉话等,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正确;推行均田制,推行新的土地制度,正确;整顿吏治,严惩贪赃枉法,打击守旧势力,正确;迁都洛阳,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日渐吸收汉族文化,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正确;而商鞅变法中塞私门之请,禁止父子兄弟共居,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正确;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推行新的土地制度,正确;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符合题意;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社会,正确;故选A。排除BCD。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A. 促进民族的迁徙与杂居B. 使北方经济恢复,北魏兴盛一时C. 打破了农牧经济的天然界限D. 为隋唐的大一统与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准备了条件【答案】D【解析】注意本题考查的角度“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ABC三项主要是对北魏政权的影响,排除。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结束分裂、统一奠定了基础,故答案选D。8.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恢复汉族礼仪制度与汉族通婚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A. B. C. D. 【答案】A【解析】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与汉化过程一致,加速鲜卑族的汉化就是加速其封建化。恢复汉族礼仪制度、与汉族通婚、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都有利于鲜卑族吸收汉族文化,促进了鲜卑族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故均正确,答案为A。9.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均田制迁都洛阳整顿吏治改穿汉服A. B. C. D. 【答案】A【解析】材料中“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体现了耕者无田可耕的社会现象。均田制的推行,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从而直接改变了这一状况;而均田制的推行,需要政策执行力,而政策执行力依靠的是官吏制度,故而整顿吏治间接地改变了这一状况,因此项正确,而项进行的是汉化改革,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睛: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此类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有些组合型选择题还要求将有关事件或现象按照一定的关系(时间、区位、逻辑关系等)进行排序。此类题考查的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10.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 封建化的过程B. 农耕化的过程C. 工业化的过程D. 汉化的过程【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从经济发展角度看”,“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可知,B正确;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A不合题意;据材料“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可知,C错误;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D错误。【点睛】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11.北魏时期,孝文帝始颁俸禄制,并建立了考绩制度。北魏以至齐、周执行均颇为严格,而南朝几无定制,造成了上下相率、肆意搜刮百姓的后果。对上述材料理解准确全面的是A. 孝文帝改革对北朝历史影响深远B. 俸禄制与考绩制度形成相互配合C. 南朝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D. 制度是影响吏治状况的重要因素【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北魏的俸禄制到了南朝并没有执行,影响深远表述错误,故A项错误;俸禄制与考绩制度形成相互配合并不是题干所强调的,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农民起义的信息,故C项错误;北朝的制度严格与南朝几无定制形成鲜明对比,可见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力,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12.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方“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舟车所通,莫不商贩焉。”这段材料不能说明A. 北魏时期农业的发展B. 北魏时期手工业的发展C. 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D. 商品经济的活跃及繁荣【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北方”的描述,没有涉及南方,C正确;北魏就是建立在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A、B都不合题意;据材料“舟车所通,莫不商贩焉”可知商品经济的活跃及繁荣,D不合题意。13. 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A. B. C. D. 【答案】D【解析】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北宋“三冗”问题是指“冗官”“冗兵”和“冗费”。结合相关史实及所给的选项可知,出现这三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官僚机构和军事体系的庞大、战争费用高,故符合题意;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故与“三冗”无必然联系,故排除。所以答案选D。14.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 大力抑制土地兼并现象B. 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C. 纵容土地兼并以筹集军费D. 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地主特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的统治者认为,官僚地主土地兼并是为国家守财,当需要用这些财产的时候都可以为国所用,表明政府纵容土地兼并以筹集军费,故C项正确。北宋政府并没有大力抑制土地兼并,而是采取纵容的态度,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北宋政府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而是强调政府纵容土地兼并,排除B。材料反映政府没有大力抑制土地兼并,故不是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地主特权,排除D。15.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危机时期,美国农业部长华莱士一方面实施农业贷款,一方面收购多余的物资和 粮食食品,免费发给城市人民,为美国度过经济大萧条起了重要的作用。其做法类似王安石变法的A. 青苗法B. 募役法C. 均输法D. 市易法【答案】A【解析】“农业贷款”等类似于王安石的青苗法,所以华莱士是仿照王安石的“青苗法”,不但解决了救荒问题,还保证了粮食等物资价格的稳定,为美国度过经济大萧条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王安石拯救了饥饿的美国农民, “青苗法”等改革措施,不仅曾让国人受益,而且曾让美国人民受益,所以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6.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 B. C. D.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是错误的;保甲法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是错误的;方田均税法与它无关。通过排除法,所以选D。17.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A. 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B. 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C. 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D. 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答案】C【解析】司马光和王安石政见不同,同时客观上也确实存在这些问题,所以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除了现实问题还有现实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不只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确实也存在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司马光的说法是两方面的原因。18. 沙皇政府1649年通过的法律大全明确宣布地主有权以1626年编纂的土地财产登记簿或16461647年的人口调查表为依据,无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这一规定反映了农民被奴役的程度日益加深 说明了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 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 反映俄国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尖锐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能够说明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律大全的颁布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标志着俄国农奴制度最后确立。所以,说法均正确且符合题意和史实,答案选D。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农奴制改革背景19. 1861年俄国改革以前,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问题反映的本质是A. 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B. 俄国政治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C. 俄国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D. 俄国的农奴社会地位有所提高【答案】B【解析】材料“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可能被地主侵占”反映了俄国的农奴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故A错误;材料实质上不是反映俄国资本主义的力量比较弱小,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农奴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可能被地主侵占”,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实质的角度出发,即可得出“政治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结论。20.2005年6月8日莫斯科为一座塑像的落成举行了盛大的揭幕仪式。在仪式致辞中提到“政府竖立他的塑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他的改革,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这座塑像是()A. 伊凡四世B. 彼得一世C. 亚历山大一世D. 亚历山大二世【答案】D【解析】由材料“政府竖立他的塑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可知所述人物涉及到农奴制的废除,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故D正确;ABC均与材料无关。点睛:本题考查农奴制改革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市场,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也推动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近代化。 本题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领导人,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应掌握其背景、内容、评价。21.“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面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的话的主要含义是A. 改革使俄国的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B. 改革使俄国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C. 改革后俄国变成了资产阶级君主制D. 改革后俄国废除了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材料“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面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走上了经济、政治现代化的道路,故B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俄国的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故A错误;资产阶级君主制只限于政治方面,过于片面,故C错误;改革后俄国没有废除君主专制,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从经济观点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农奴制改革的影响与作用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2. 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 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B. 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C. 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地位、实力有所上升D. 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的阶级基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的理解。由“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生计。”得知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地位、实力有所上升。所以选C。23.“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A. 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B. 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C. 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D. 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可知,“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决定国之强弱”,所以日本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治方面的改革,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工业,与C无关;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是教育方面,材料强调的是经济,D错误。24.1853年前的日本与1840年前的中国的相似之处有封建制度处于没落时期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面临西方殖民主义的威胁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日本处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领主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都符合日本;1853年美国海军叩关西方列强纷纷入侵,符合日本。而此时期的中国,封建制度也处于衰落时期、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面临西方殖民主义的威胁;、与中国相符,故应选D。排除ABC。【点睛】1853年美国海军叩关对日本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日本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民族危机加深;激化了日本社会的矛盾,进一步动摇了幕府统治;加速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客观上推动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先进思想传入,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要求变革呼声更加强烈。25.1860年,日本出口470多万美元,进口160多万美元;1867年出口1200多万美元,进口2160多万美元。进口的主要是棉毛织品、船只、武器等工业产品;出口的主要是生丝、棉花、茶叶、海味、铜、油等工业原料和食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日本逐步沦为了西方经济的附庸B. 日本由外贸入超变成出超的国家C. 日本的生丝和棉花出口超过中国D. 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进口的主要是棉毛织品、船只、武器等工业产品;出口的主要是生丝、棉花、茶叶、海味、铜、油等工业原料和食品”可知,日本逐渐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A正确;据材料信息日本进口大于出口,处于入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C错误;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于1868年,D错误。26.1873年日本明治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在此前后,地税占全国收入比例如下表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18681875年日本地税占全国收入比例一览表年份1868年1871年1873年1875年地税61%512%70%80%A. 1868年,地税所占比例极低与幕府体制无相关性B. 当时日本土地改革的措施是农民出高价购买份地C. 1875年,地税比例提高,主要是对外扩张的结果D. 税改所获资金,为政府发展近代工业提供了条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1868 年,明治维新还未开始,因此地税所占比例极低与幕府 体制有直接关系,故 A 项错误。当时日本土地改革的措施是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故 B 项错误。1875 年,地税比例提高,主要是由于政府颁布了地税改革的法令,一律按地价的 3% 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故 C 项错误。经过地税改革,政府的财政收入稳步提高,为国家的 工业化政策提供有力保障,故 D 项正确。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治维新影响27.日本1870年的地理教科书舆地志略中对比中日两国:“贵古贱今,妄自尊大,自称中华,视外国为夷狄禽兽,屡失信于外国,虽蒙其侮辱,却依然固守旧习止步于数千年前之开化之域”;“方今我邦,朝纲一振,转为开化之方向,国势将大为隆盛,是东洋诸国中,绝无仅有之类”。这段文字A. 显示出西方文明观念影响日本B. 体现出强烈的海外扩张意识C. 尚未突破传统的儒学华夷观念D. 客观分析了中国的旧习弊端【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1870年、“方今我邦,朝纲一振,转为开化之方向,国势将大为隆盛,是东洋诸国中,绝无仅有之类”可知,日本明治维新已经开始,A正确;材料是对比中日两国,没有体现其海外扩张意识,B错误;据材料“方今我邦,朝纲一振,转为开化之方向,国势将大为隆盛,是东洋诸国中,绝无仅有之类”可知,C错误;材料是对比中日两国的状况,D项太片面。28.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的君主立宪制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较,其显著特点为A. 国家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制B. 内阁只对天皇负责,不对议会负责C. 内阁是国家权力的中心D. 国家元首是军队总司令【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1889年宪法特点,采取君主立宪制的形式,但天皇的权力得到加强,内阁只对天皇负责,不对议会负责,B正确;据上分析可知,1889年宪法采取君主立宪制的形式,而天皇权力神圣不可侵犯,享有绝对的权利,A错误;天皇权力神圣不可侵犯,享有绝对的权利,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内阁只对天皇负责,C错误;国家元首是军队总司令只是1889年宪法特点之一,不是显著特点,D错误。【点睛】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责任内阁制度形成后,内阁跟国王的关系如何?跟议会的关系又如何呢?)内阁掌握实权,国王统而不治;国王形式任命内阁,但内阁不对国王负责,只是形式上向国王汇报。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内阁可以解散议会。29.关于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相同点,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都由资产阶级领导B. 都因民族危机引起C. 都实现了历史转折D. 都扫除了封建残余【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后两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C正确;两国的改革都是统治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A错误; 日本是民族危机,而俄国是统治危机,B错误;两国改革都保留了封建残余,D错误。30.下列材料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北魏孝文帝采取措施移风易俗推动了黄河流域的统一B本草纲目首创按药物的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中国明代科技发展水平世界领先C1861年后的30年间俄国粮食产量增加了2/3,其欧洲部分的耕地面积增加了1/4俄国废除农奴制后出现了大量自由劳动力D19世纪末,日本建成第一个大型冶金企业八幡制铁所。它第一年生产的钢铁占日本钢铁产量的53%,钢材产量的82%日本钢铁行业出现了垄断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孝文帝采取措施移风易俗应该是促进了民族融合,故A项错误;本草纲目是医药学著作,不能代表科技水平的发展,故B项错误;农奴制的废除应该是俄国粮食产量增加的原因,而不应该是其结果,故C项错误;日本八幡制铁所第一年生产的钢铁占日本钢铁产量的53%,钢材产量的82%,说明其在日本基本垄断了钢铁业,故D项正确。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注意事项:第II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3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作用。【答案】(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提到,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概括唐太宗谱牒改革的内容:重修氏族志,不限地域和民族渊源;重修的氏族只排等级,但不作为任命官员的依据;氏族等级以官爵高下作为氏族等级高低的新标准。(2)根据材料提到,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简析唐太宗谱牒改革的作用:打击了世家大族社会地位,有利于打破他们对官位和政治的控制;家族门第不再作为选官标准,有利于人才选拔;按照官爵高低将皇室排为第一等,有利于提高皇族的地位。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唐太宗的谱牒改革内容作用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答案】(1)内容: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意义: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孝文帝庙号改革改变了拓跋珪以来的原则,“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即不再尊奉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从拓跋珪开始设庙祭拜,奉其为太祖,确立了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体现了其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相融合。同时为了不违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概括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孝文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天津2025自考英语现代语言学主观题专练
- 北京2025自考环境设计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主观题专练
- 提高职业教育法律责任落实力度
- 青海2025自考学前教育英语二简答题专练
- 河南2025自考环境设计室内设计易错题专练
- 海南2025自考电子商务与金融主观题专练
- 山东2025自考医疗器械与装备临床检验仪器易错题专练
- 陕西2025自考低空技术低空经济概论选择题专练
- 青海2025自考生物医药数据科学R-语言与数据可视化考前冲刺练习题
- 湖南2025自考智能分子工程分子智能材料导论易错题专练
- DB54/T 0316-2024藏香生产技术规程
- 电力行业职业健康卫生管理制度
- 口腔诊所医患沟通与纠纷处理预案
- 英语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 云南省德宏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一监测数学试卷
- 垃圾袋手工制作衣服
- 乳房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泰康养老社区》课件
- 恒大集团债务危机案例研究
- 中建室内中庭墙面铝板、玻璃安装施工方案(改)
- 中秋佳节给客户的一封信(10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