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学完“百家争鸣”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各科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A. 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风范B. 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C. 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D. 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答案】B【解析】【详解】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等,讲究师道尊严是儒家的思想,故乙错误,故B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主张仁,和谐,故甲正确,故A项不符合题意。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故丙正确,故C项不符合题意。法家主张法治,严刑峻法,故丁正确,故D项不符合题意。2.很多成语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奇货可居、唇亡齿寒、毛遂自荐、朝秦暮楚、百家争鸣等等。这些成语典故反映出当时A. 经济大发展B. 政治大动荡C. 文化大繁荣D. 社会大变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这些成语典故中虽然很多反映了诸侯纷争的事实,但是“毛遂自荐”“朝秦暮楚”说明当时用人体制发生了变化,而“奇货可居”反映了商业发展情况,“百家争鸣”反映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景象。所以,只有D项能够完整概括各方面的因素。ABC三项说法不全面,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社会大变革3.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欲去长安投考太学,他做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A. 诗经B. 春秋C. 韩非子D. 礼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西汉太学中主要讲授的是儒家思想,韩非子是法家的内容,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儒学的内容,故不符合题意。4.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他们的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受到A. 孔孟之道的影响B. 老庄哲学的影响C. 韩非思想的影响D. 墨家学说的影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目中的“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狂放不羁,隐逸行乐”均为先秦时期道家学派“逍遥”、“无为”等思想的具体体现。故排除与此不符的ACD三项,故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庄哲学5.“你们想让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下列各项所述于此相近的是A.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D.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答案】B【解析】【详解】所谓“你们想让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是指自己对待别人的态度就是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即所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选B项;A项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自省的主张,C项反映了道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D项反映了儒家的气节情操主张,都和题意不符,故排除。6.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由此,他主张治国应该A. 民贵君轻B. 无为而治C. 兼爱、非攻D. 严刑峻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严刑峻法主张,属于法家思想,故D正确。民贵君轻属于儒家思想,故A排除。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故B排除。兼爱非攻属于墨家思想,故C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思想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蕴含深刻的哲理,它最可能出自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答案】B【解析】【详解】“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出自老子,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故选B;儒家关注政治和人事,并非“不争”,排除A;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兼相爱,并非“不争”,排除C;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改革变法,并非“不争”,排除D。8.学者信力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仍、兵荒马乱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最为开放和最不可思议的一个时代是一个黄金的时代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材料反映的是A.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B. 儒家思想开始处于独尊地位C. 传统主流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D. 促使“三教合一”现象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战乱频仍、兵荒马乱的时代”、“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故选A项;儒家思想开始处于独尊地位是在汉代,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还没有形成占据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重新焕发了生机”的说法有误,故排除C项;此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三教合一”现象出现的说法明显有误,故排除D项。9.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 从天人感应出发C. 从万物本源出发D. 从人的本性出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察宋明理学的知识。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源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故选C。A项是辩证法思想,属于道家老子的思想;B项是董仲舒的思想;D项是明清进步思潮。考点:宋明理学点评: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说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人身上是要求人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方法论上强调格物致知或者发明本心致良知,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宋明理学的影响也需要掌握。10.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是社会发生巨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儒家思想形成正统地位A. B. C. D. 【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变化,低层的“士”活跃起来,出现了私人讲学,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既然是百家争鸣,故此时思想很多,而儒家思想此时并未形成正统地位,故说法错误。排除含有的选项,故正确。11.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并存等问题。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A. “兼爱”和“尚贤B. “仁”和“德治”C. “克己复礼D. “有教无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这一题说到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应该指的是孔子思想主张能为我们今天所借鉴的精华部分,即孔子所提倡的“仁”这一思想核心和 “以德治国”的主张,这既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又涉及到了执政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和谐关系问题,故选B。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12.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学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汉代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阶段,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明末清初,出现了对儒家思想反思和批判的思源,因此,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答案选择A项。考点: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点评:对儒家思想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孔子思想、儒学发展演变的历程、儒家思想主张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维护国家统一的影响上,多以史料、名人观点等切入,用非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13.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A. 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B.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C. 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D. 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道家思想14.黄帝内经提出了“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来考察人体生理病理的方法。与此相吻合的思想是A. 人定胜天B. 君权神授C. 天人感应D. 存天理灭人欲【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学生需要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人定胜天指的是人能够征服自然,它往往忽视了顺应自然的特点。A错误。君权神授指的是君主权力来源于皇帝,这实质上为君主专制服务,B错误。D属于朱熹的思想,与题无关。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即天人终能合一,这符合材料内容,故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15.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A.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 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 道学理论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了道家的“黄老之术”,即“无为而治”的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地位的变迁。点评:关于西汉时期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着重会考查其学说如何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了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16.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A. 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B. 孟子“性善论”C. 老子“无为”思想D. 墨子“兼爱”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也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认为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与上天是相互感应的。在这种学说的影响下,如果自然灾害降临,历代统治者都会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己统治的不满,因此才会出现“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的现象,A项符合题意。B、C、D三人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17.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A. 压制知识分子B.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C. 完善法律机制D. 区别对待古代文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即根本目的都是在通过压制知识分子来维护统治,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维护统治而非加强君主专制统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的主旨和法律机制无直接的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的主旨和古代文化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18.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 正统的孔孟学说C. 柔和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家D. 儒家学说与权术【答案】C【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董仲舒相关知识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思想。所以选C。19.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 荀子、董仲舒B. 荀子、孟子C. 商鞅、孟子D. 韩非子、董仲舒【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涉及两个时间及学派“先秦法家”“ 汉朝儒生”,荀子属于先秦儒家而非法家,因此AB错误;C不对,孟子属于先秦儒家而不是在汉代;因此只有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法家、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点评:注意题干关于时间、地点、人物等限定词。20.西方人讲上帝,中国古人讲“理”学,两者的共同点是A. 相信除人之外神的力量B. 约束人类无尽的欲望C. 通过宗教感化引人向善D. 为专制中央集权服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西方人信奉上帝,以圣经为信奉的标准,约束人的行为以此实现救赎;中国人强调的“理”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约束人的行为。因此二者最大的相同点是约束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故选B。AC项不符合儒家伦理道德的内容,儒家伦理道德是现世的;D项错误,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弃其糟粕,吸取精华,推陈出新。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主张21.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亲自到太学讲学,和儒生们一起研讨儒学经典。下列文献,不可能列入他们研讨范围的是A. 诗经B. 春秋C. 礼记D. 四书集注【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从材料中“汉明帝”“太学”“研讨儒学经典”可分析出讲学的内容是以儒家经典为主。四书章句集注是宋代朱熹的,与时间不符,故选D。其它各项都是战国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22.2013年7月16日清华大学4000多名研究生在校体育馆上了“最后一课”,校长陈吉宁的临行叮嘱聚焦于两个字:良知。良知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是社会道德的底线,就是要知耻、知愧、知恩。我国古代有位思想家提出要“致良知”、“知行合一”。该思想家是A. 孔子B. 朱熹C. 王阳明D. 王夫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该思想家是王阳明,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他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故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23. 将黏土刻成一个个单子,烧硬后用于排版印刷,印完一版,单字可卸下以备再用。此项技术最早记载于A. 史通B. 农政全书C. 农书D. 梦溪笔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所描述的是活字印刷,是北宋毕昇(约970年1051年)所创。史通是唐朝刘知几的史学理论著作,不可能记载活字印刷,排除A;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时间晚,不符合题意,排除B;农书中国古代记述农、副业生产技术的科学著作,作者王祯,字伯善,元代农学家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C;梦溪笔谈则是宋朝人沈括(10311095年)的著作,与毕昇同是宋朝人,故此最早,选D项。考点: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辉煌的科学技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24.“(爆炸)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是人们对某次战争场面的描写。这种场面最早可能出现于A. 商周B. 春秋战国C. 唐末宋初D. 元末明初【答案】C【解析】材料中介绍的是火药的威力,火药最初用于军事史唐末,故C项正确;其他时间不符合。排除。25.古代中国的发明多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经验和生活体验。下列与发明火药密切相关的活动是A. 耕作B. 采矿C. 铸造D. 炼丹【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古代与火药发明密切相关的活动应该是炼丹,故选D项;耕作、采矿和铸造都不属于和火药的发明密切相关的活动,故排除A、B、C项。26.宋朝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种现象得益于:A. 造纸术的改进B. 雕版印刷术的推广C.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D. 王祯发明木活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活字印刷术。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使用了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的印刷的效率,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的发明27.培根在评述中国古代文明的三项成果时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是指A. 甲骨文、造纸术、指南针B. 印刷术,青铜器、指南针C. 书法、火药、指南针D.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方便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火药的使用引发了世界战争史上武器和战争方式的大变革,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起到了直接作用。指南针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它们都改革了世界的面貌,故选D。考点: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一)28.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影响巨大,其中,东汉蔡伦最大的贡献是A. 发明指南针B. 发明活字印刷术C. 发明火药D. 改进造纸术【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汉蔡伦最大的贡献是改进造纸术,故选D项;指南针和火药都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出现形成的,不是蔡伦的贡献,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毕昇,故排除A、B、C项。29.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展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雕版印刷泥活字转轮排字盘金属活字B. 雕版印刷泥活字金属活字转轮排字盘C. 雕版印刷金属活字泥活字转轮排字盘D. 雕版印刷转轮排字盘泥活字金属活字【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雕版印刷术出现最早,唐代已经应用,北宋毕升发明了泥活字, 转轮排字盘,是由元代科学家转轮排字盘王祯发明,提高了活字印刷的排字效率,是排字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 在毕升活字印刷思想的基础上,更具开创性的发展是由15世纪德国的一位名为古登堡的工匠完成的,他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故A项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30.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其中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是A. 造纸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火药【答案】C【解析】本题难度低,注意题目的关键词,促进远洋航行,就是指南针,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所以适用于航海,火药主要用于战争,印刷术和造纸术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答案选C。二.非选择题(共3个题,31题10分,32题18分,33题12分,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政以道,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材料二: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请回答: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并不断抬高孔子地位的原因。谈谈你对儒家思想作用的认识。【答案】观点:主张“礼”,即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国。原因: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政治统治和国家统一。认识:儒家思想对缓和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安定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儒家思想日益僵化保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解析】【详解】观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主要是强调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的“礼”和主张以德治国的“仁”。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孔子的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缓和阶级矛盾以及维护政治统治、国家统一都有积极作用,所以孔子的地位得到不断抬高。认识:对于儒家思想的认识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看待,既要看到儒家思想对缓和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安定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儒家思想日益僵化保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古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年代科技发明(件)中国世界其他国家件百分比件百分比公元l400年452862%1738%公元40l1000年453271%1329%公元100l1500年673857%2943%公元150l1840年472194%45396%材料二:传教士们用汉语或满语讲解主要天文仪器、数学仪器的用法,讲解几何学、静力学、天文学、化学、解剖学,即拉丁文、西洋乐理乐器、西洋绘画等。康熙皇帝认真听讲,反复练习,亲手绘图。其热爱科学的强烈感情与勤奋学习的热忱,令传教士惊叹不已。康熙帝集满汉文化于一身,却始终是中国文化的肩荷者。他走进了世界的无涯学海,涉猎新鲜的自然科学却用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古圣人垂世立教之心。康熙帝在平定三藩叛乱后,鼓励云南开采铜矿:“听民开采”。为吸取明末矿徒造反他又下令各地矿场“永兴封闭”。平定台湾后,他下令实行开海政策,遇有海寇转而禁海。他曾为天主教正名,为传教士表功,促使现教堂倍增教徒众多,教徒不乏皇亲国戚、八旗将领。康熙帝下令逮捕不法传教士,禁止天主教在华传播。清史十五讲清华出版社出版(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变化的趋势。并据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变化的经济根源。(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帝学习欧洲科学文化的动机。并分析康熙帝统治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其原因。【答案】(1)16世纪以前后(明清之际)由领先于世界到落后的趋势。经济根源是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长期领先世界,16世纪以来欧洲的工商业经济水平逐步超越中国。(2)动机:巩固统治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影响: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使得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原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重农抑商的政策;儒家文化重义理轻视技艺(或:重伦理教化轻视经济技术。或:重义轻利的观念)【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可知,中国的科技发明在世界科技发明中的比重不断降低,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变化的趋势是从领先到落后。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经济根源是由于农耕经济地位和作用的变化。由于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长期领先世界,因此古代中国科技发明数量长期领先时间。而16世纪以来欧洲的工商业经济水平逐渐超过中国,因此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数量开始逐渐减少,并落后于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