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专用)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6隋唐宋时期的政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天津专用)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6隋唐宋时期的政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天津专用)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6隋唐宋时期的政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规范练6隋唐宋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1.(2018湖北华师大附中押题)唐初建立起专门的谏官以规正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编写贞观政要确立了一系列关于君主的行为准则,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也规定了权力运行方式,但这些努力都无法约束后代君主的言行,不久就被破坏殆尽。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缺少对官僚政治的有效约束B.宋代用分化事权的方法加强了君权C.中国封建制度本身固有的缺陷D.儒家等级观念导致专制强化2.(2018河南洛阳二模)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这说明唐代()A.监察体系日益完备B.三省制名存实亡C.官员众多效率低下D.皇权进一步加强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指出:“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然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纪念的。”作者认为科举“确是进步而可纪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B.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D.科举制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4.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A.官僚体系的成熟B.科举制度的完善C.君主专制的加强D.行政效率的提高5.宋太祖时期规定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做法。以后历代皇帝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由此可知,宋代()A.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B.结束了重文轻武的五代风尚C.形成了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D.出现了积弱积贫的社会状况6.(2018河北名校模拟)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A.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B.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市民阶层的普遍文化心理倾向D.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时期录取数量或方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唐代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宋代录取名额大为增加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明代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主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1.C解析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相互制约,同时还有专门的监察机构进行监督,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宋朝的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这些措施之所以无法约束君主的言行,最重要的原因是君主专制制度本身赋予了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所有约束君主的措施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制约皇权,故C项正确;专制强化的根源在于制度本身,而非思想观念,故D项错误。2.D解析唐朝时期,给其他官员加以“参知政事”等名号,执行相权,分割了宰相的权力,这与监察体系无关,故A项错误;唐朝时期的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仅仅阐述了唐朝中枢机构人员设置的变迁,没有阐述这种设置与行政效率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执行相职”,得出唐朝以其他官员参与政事分割宰相的权力,这有利于皇权的进一步加强,故D项正确。3.C解析材料无法体现科举制对提高官员素质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纪念的”,意在强调科举制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吏的进步性,并非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故B项错误;科举制用考试的方法,按考试成绩选拔官吏而非按门第选官,这说明科举制有利于打破之前士族地主的特权垄断,体现了“其取士之法”的进步性,故C项正确;D项内容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4.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这种官制导致官员冗余,不能说明官僚体系的成熟,故A项错误;材料与科举制无关,故B项错误;官、职、差遣的划分使得权力分散,便于皇帝掌控,故C项正确;这种官制导致官员冗余,行政效率低下,故D项错误。5.A解析根据“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与士大夫治天下”,并联系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知宋代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故A项正确;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分立,崇尚武力,故B项说法错误;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的形成是在西汉时期,且题干并未提及,故C项错误;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官僚机构的庞大,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但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6.A解析宋代以文治国,宋人多关注“人事”,关注君臣关系,体现了宋代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故A项正确;南宋以后理学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唐宋时期皇帝及君臣关系等政治生活,与市民阶层世俗化的文化倾向不符,故C项错误;唐宋笔记是对唐宋政治生活的反映,体现了政治生活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故D项错误。7.参考答案:示例一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化。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到以儒学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注疏为准,表明儒学思想已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上述史实表明科举考试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示例二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数量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唐中后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时期,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昌盛。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代为平息北方士人情绪,实行“南北榜”。示例三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自唐代到明代,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