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版高三生物苏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神经调节.ppt_第1页
课件:版高三生物苏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神经调节.ppt_第2页
课件:版高三生物苏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神经调节.ppt_第3页
课件:版高三生物苏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神经调节.ppt_第4页
课件:版高三生物苏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神经调节.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 神经调节,-2-,考点一,自主梳理,核心突破,典题试做,考点二,考点一反射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神经元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反射 。 2.反射:指在 中枢神经系统 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包括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两种。,-3-,考点一,自主梳理,核心突破,典题试做,考点二,3.结构基础: 反射弧 4.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脑 和 脊髓 。 (2)低级中枢受 高级中枢 控制。,-4-,考点一,自主梳理,核心突破,典题试做,考点二,5.人脑的高级功能 大脑皮层可感知外部世界,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具有 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 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W区:此区发生障碍,出现失写症。 (2)V区:此区发生障碍,出现 失读症 。 (3)S区:此区发生障碍,出现 运动 性失语症。 (4)H区:此区发生障碍,出现 听觉 性失语症。,-5-,考点一,自主梳理,核心突破,典题试做,考点二,判一判(1)刺激反射弧的传入神经,效应器有反应,这属于反射。() (2)针刺缩手、望梅止渴、谈虎色变都属于条件反射。 (),提示: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提示:先天具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如针刺缩手。,-6-,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典题试做,1.反射的种类及区别,-7-,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典题试做,2.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神经节来判断: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 ”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8-,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典题试做,3.人脑的高级功能,-9-,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典题试做,4.生理或病理现象与神经中枢的关系,-10-,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典题试做,错混辨析 (1)反射弧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都不能完成,但某一局部结构仍有反应。 (2)一个完整的反射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3)一个神经元细胞有多个树突,但有且只有一个轴突。 (4)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11-,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典题试做,例题(2015北京海淀期末)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下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答案,解析,-12-,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典题试做,对应训练1 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反射弧的 ( )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感受器 神经中枢 效应器 A. B. C. D.,答案,解析,-13-,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典题试做,对应训练2 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答案,解析,-14-,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典题试做,核心突破,考点二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1)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 电信号 的形式传导的。 (2)膜电位:静息状态时膜电位是 外正内负 ,而兴奋时是 内正外负 。 (3)传导过程: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存在电位差而形成 局部电流 。 (4)传导方向: 双向 。,-15-,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典题试做,核心突破,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过程 (1)突触:包括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 (2)传导过程 兴奋突触小体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3)传递特点 单向传递。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体 内,只能由 突触前膜 释放,然后作用于 突触后膜 。 错混辨析 突触前膜不能识别神经递质的原因是突触前膜没有识别相应神经递质的糖蛋白。,-16-,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典题试做,核心突破,判一判(1)一个由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两种神经元组成的反射弧中只含有一个突触结构。() (2)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如乙酰胆碱)始终不被酶分解。() (3)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或抑制的生理基础是Na+的内流或阴离子(Cl-)的内流。() (4)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分泌到胞外。() (5)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 (),提示:传出神经与其所控制的肌肉、腺体之间也能形成突触。,提示:神经递质等信息分子在起作用后会被分解。,提示: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胞外。,提示:兴奋在突触处进行单向传递。,-17-,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典题试做,核心突破,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1.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静息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是此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2)动作电位:兴奋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产生的原因是此时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造成Na+内流,使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18-,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典题试做,核心突破,2.兴奋的传导(见右图) (1)传导形式:电信号。 (2)特点:具有双向性。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 (4)兴奋传导的途径:一般是沿着“树突细胞体轴突”方向传导。,-19-,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典题试做,核心突破,3.膜电位测量 (1)静息电位: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如图甲)。 (2)动作电位:灵敏电流计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如图乙)。,-20-,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典题试做,核心突破,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过程 1.突触(突触结构模式图见下图)。 (1)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由轴突膜构成,突触后膜由树突膜或细胞体膜构成;若神经细胞与其他组织细胞构成突触,则突触后膜就由相应的细胞膜构成。,-21-,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典题试做,核心突破,(2)突触类型:A轴突细胞体型;B轴突树突型;C轴突轴突型。,-22-,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典题试做,核心突破,2.神经递质: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种使有相应受体的神经细胞产生特异性反应的化学物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 (1)来源: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 (2)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3)作用: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4)特点:神经递质起作用后立即被分解或移走而停止作用;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5)神经递质的释放: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并非跨膜运输;该过程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密切相关,消耗能量,还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有关。,-23-,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典题试做,核心突破,3.兴奋的传递(见下图) (1)过程: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信号转变: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传递特点: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24-,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典题试做,核心突破,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的比较,-25-,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典题试做,核心突破,特别提醒 (1)兴奋在突触处的传导,需要突触小体中的高尔基体参与递质的释放,释放方式为胞吐,释放的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的组织液,由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 (2)同一神经元的末梢只能释放一种神经递质,或者是兴奋性的,或者是抑制性的。 (3)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速度远远慢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其原因主要与神经递质的产生、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有关。 (5)在一个反射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活动所需时间的长短。,-26-,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典题试做,核心突破,方法技巧 兴奋的传导的几点注意 1.只有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在反射活动进行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2.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内流需要膜载体(离子通道),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故属于协助扩散;同理,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中K+的外流也属于协助扩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的形式传导。,-27-,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典题试做,核心突破,例题(2015广东广州模拟)图1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图,图2表示相应的生理变化,其中图2中的甲可以对应图1中。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2中的图乙对应图1中的 B.图2中的图丙对应图1中的 C.图1可知,在静息状态下K+通道通透性更高 D.图1中Na+进入细胞中的方式为主动运输,答案,解析,-28-,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典题试做,核心突破,失分警示 (1)神经细胞兴奋时,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造成Na+内流,使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导致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由于未兴奋部位的膜电位表现为膜内为负、膜外为正,这样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产生局部电流,使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2)在一个神经元中兴奋部位与两侧未兴奋部位都能产生局部电流,所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则是单向传导的。,-29-,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典题试做,核心突破,对应训练1 研究表明,同一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此现象称为递质共存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中无递质 B.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既有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C.同一突触后膜上可能存在多种受体 D.共存的递质可能起协同作用也可能起拮抗作用,答案,解析,-30-,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典题试做,核心突破,对应训练2 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解析,-31-,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典题试做,核心突破,对应训练3 下图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所测得的膜电位变化,A、B、C、D为四种测量方式,其中能测出这种膜电位变化的是( ),答案,解析,-32-,膜电位的测量以及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判断方法 1.膜电位的测量,-33-,2.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判断方法 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归纳。 (1)在神经纤维上 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34-,(2)在神经元之间 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35-,对应训练1 下图中,用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测定电位变化,阴影部分表示冲动传导的部位,其中符合事实的是 ( ),答案,解析,-36-,对应训练2 下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微电表,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变化;d表示神经与骨骼肌连接的区域(属于突触的一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电极a刺激神经,不能引起骨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