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变法琐谈王少华.ppt_第1页
课件:变法琐谈王少华.ppt_第2页
课件:变法琐谈王少华.ppt_第3页
课件:变法琐谈王少华.ppt_第4页
课件:变法琐谈王少华.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少华简介,王少华,男,1929年生,江苏省兴化市人,主任中医师,江苏省名中医。1957年毕业于现南京中医药大学医科师资班,分配到河北中医学院,历任教师、本草方剂教研组组长、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兼任河北省中医研究院研究员。调回故里后,历任兴化市中医院院长、江苏省第一届中医内科学术委员会委员,扬州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泰州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现任兴化市中医学会会长、兴化市中医院名誉院长、兴化市科协名誉主席。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8年被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王少华简介,王少华行医六十余载,理论功底深厚,临证思维活跃,先后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著作中医诊疗阐微1990年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在年近八旬时又著中医临证求实 一书,200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书45万字,分专病论治、方药运用、变法实践、医论医案医话四部分,集中反映了王少华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凝聚了王少华几代人的心血。,年过八旬,每周二、四、六门诊,中医诊疗阐微1990年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 中医临证求实200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变 法 琐 谈,兴化市中医院 王少华,变法 变,含有变化无穷,变幻莫测,变更不已之意。 变法乃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常法以外的多变的治法而言。变法系为应付由简单到复杂、由轻到重的证候而设。举凡脏虚腑实、上热下寒、脾湿胃燥等错综复杂的疾患,均为变法的适应证。此法并非始自后世,追溯至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反治”法,即为变法的开端,尔后历代多有发明。为适应疑难杂症治疗的需要,时至明清,变法名目仍有上升趋势,这标志着中医学内容在不断发展完善。而中医治疗学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千百年来长盛不衰,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屡起沉疴的变法。现就半个多世纪在临证中的实践体会,谈谈部分变法的运用。,上病下取,上病下取,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素问集注释云:“气反者,谓上下内外之病气相反也,如下胜而上反病者,当取之下”。类经运气类云:“气反者,本在此而标在彼也。又云:“其病既反,其治亦宜反”。这是说“气反”病变要采取反治法,即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是也。,上病下取,本法针对复杂病情下出现的部位上的证候表现和内在的病理机制不一致 反常的变证,常在脏腑相因、表里相通的论点指导下运用于实践。 其适应范围有下虚上盛的眩晕、咳喘以及口糜、鼻衄、头痛等。,上病下取眩晕:,在辨证施治方面,我体会到;这类眩晕患者多斫丧太过,或妇女月经量多及多产史,以致肾精亏耗,精不能生髓,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肾病者的眩晕,常绵绵不休。 肝阴亏损,肝阳上亢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牵掣,肌肉震颤等“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的症状,肝病者的眩晕,辄时剧时缓。 单纯用熄风清利头目法固因舍本求末而罔效,但寓熄风于填剂之中,较之专一于填下者易于奏效。因而我主张七分下取,三分上取,菊花、桑叶、钩藤之属,仍有考虑之必要。此外,滋补之中,还宜参以潜阳,如石决明、珍珠母、牡蛎、灵磁石等,选用一二味,可收镇摄之功。,上病下取咳喘:,由于肾主纳气,一旦肾虚不能纳气,则随之呼吸喘促,这时可分别采用金匮肾气丸治疗肾阳不足之喘,用七味都气丸、贞元饮治肾阴亏耗之喘,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上病下取的实例。至于实喘,如腑气不通、肺气不降的肺炎咳喘,本法亦当选用,通其下可以缓其上。,上病下取病例1,阮某,男,63岁。l980年1月27日初诊。咳喘六载, 耐夏不耐冬,近年来作多止少,两月前稍感风寒而咳喘增剧,喘甚于咳;近旬日来喉中吼有声,痰白多沫,咯吐无力,声低息短,暮夜端坐倚息,张口抬肩,动则呼吸若不相接,面色zaozi005白,额上汗出,四末不温,睑浮,肢肿没胫,按之如泥,不饥少纳,溲清便溏。脉沉细,尺部尤著;舌淡边紫黯,苔白滑根部腻。,上病下取病例1,证属肺胀,肺气耗损于先,肾阳亏虚于后也。证在险途,慎防厥脱。论治之计,前贤虽有平时治肾,发时治肺之说,然肺虽为气之主,而肾乃气之根,故其本在肾而其末在肺,根本动摇,治之难矣。应重培其本,仿上病下取,拟肺肾同治。主以温肾之阳,辅以益肺之气,真武汤主之,皱肺丸亦主之。,上病下取病例1,处方:淡附片9g,红参(另煎冲入)、冬白术、紫菀茸、黑苏子(杵)各10g,熟地黄(砂仁1.5g拌)、赤茯苓、白茯苓各15g,北五味子(杵)、桂枝木各3g,胡桃肉1具,生姜皮lg。3剂,日3服,2日内服完。另蛤蚧1对,焙干研末,分为6包,每日3次,每次1包。 1月29日复诊:前投温肾纳气、补肺行水之剂,喘势已衰,今夜渐能平卧,肢肿已消其半,且思进食,前方加赤白芍各10g。3剂,每日l剂,此后即逐渐缓解,于2月2日出院。,上病下取病例1,按:阮姓患者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肺部感染收治住院。经过抗感染、缓解支气管痉挛、吸氧等治疗,体温虽下降,而气喘、浮肿症状并无改善。经过会诊,我考虑其病当属肺胀。丹溪心法咳嗽篇指出:“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夹瘀血碍气而病”。张氏医通卷四记载:“治孙起柏肺胀,服耗气药过多,脉浮大而重按豁然,饮食不入”,认为“肺胀实证居多,此脉虚大,不当以寻常论也”。方用千金要方七气汤,每剂用人参9g,肉桂、半夏曲、炙甘草各3g,生姜4片,4剂霍然。从方中用肉桂看出,张氏已知肺胀与命火式微及心阳不振有关。就本例而言, 咳喘六载,病情逐年加重,其病机当属肾阳不足,水气不化,上凌心肺,导致痰阻、水停、血瘀、气滞无疑。此际本虚标实,法当消补兼施。拟温心肾之阳,补肺之气,佐以祛痰、行水、活血、降气。方选真武汤温肾阳,消阴翳,利水道,祛痰浊;合百一选方皱肺丸补肺气,纳肾气,壮心阳,化水饮。这里“皱肺”二字,含有使肺胀患者因病而扩张的肺叶得以收缩,如此则一张一弛,重新恢复其呼吸功能之意。用皱肺丸治肺胀,不仅药名的效用形象、生动、贴切,其疗效亦称满意。,上病下取病例2,陆某,女,28岁。1999年4月21日初诊。“二七”而天癸至,每半月至两旬即潮,量多若崩。结婚一载,小产者再先天由此空虚,证见头目眩晕,脑转耳鸣,午后面赤颧红,口干且苦,心悸怔忡,善忘,腰府酸楚,膝软无力,小溲黄赤,大便干结。脉细数,舌偏红,苔薄白而剥,,上病下取病例2,证属肝肾不足,虚风上扰,病之标虽在上,病之本实在下,治病必求于本,用上病下取法,填其下正所以制其上也,仿景岳左归丸出入。处方:熟地黄20g,甘枸杞、菟丝子、山萸肉、怀牛膝、肥知母、杭菊花、嫩钩藤各10g,玄武版、石决明、怀山药各15g,煅磁石(打碎先煎)30g。5剂。,上病下取病例2,4月26日复诊:眩晕迭减,昨日颧红已敛,脑转耳鸣亦有轻减之势。经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诚然,前方再进一筹,原方5剂,另紫河车1具,焙干研极细末,分为10包,早晚各服1包。淡菜15g,煎汤送服。此后证情日有起色,三诊去玄武版,加龟鹿二仙胶,先后并加用过制首乌、女贞子、川续断等,共服药20剂而愈。,上病下取病例2,按:本例初患青春期宫血,继之两次小产,肾精肝血耗损已久,髓海血海亏虚日深,灵枢海论篇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今患者之见证,全属肝肾阴虚,肾水不足,水不涵木之象。值此水亏木旺之际,自应念及“乙癸同源”,重填元阴肾精,庶乎水得受益,木得所养,虚风以熄。处方用景岳左归丸加味重填其下,参入石决明介类潜阳,磁石重镇,知母滋阴降火,钩藤平肝熄风,全方主以填下治本,辅以制上治标。复诊更加紫河车血肉有情之品,以冀早日恢复本元。三诊时以龟鹿二仙胶易玄武版,乃于阳中求阴,意在阳生阴长。,上病下取病例3,李某,女,53岁。1999年2月26日初诊。卅载讲坛,心神长损;三回半产,肾精久耗。朱丹溪氏云:“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今心肾两伤,水升不及,火降不能,心肾由此不交,水火无以既济,此多年来寤多寐少,交睫则乱梦纷纭,心悸、眩晕、健忘、腰酸、带下诸症之所由来也。客冬起始,又见舌腭糜碎,食入痛甚,口燥咽干。舌尖红,苔薄白,脉细数。,上病下取病例3,迭进银翘散、泻心汤、导赤散诸方,历时两月余而罔效。非药石之欠灵也,乃治法之未当耳!盖舌虽为心之苗,而多年来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心火之暴亢,实由肾水之枯竭。尤在泾氏有云:“欲阳之降,必滋其阴,徒恃清凉无益也”。况年逾“七七”,肾气久衰,内经有“病在上,取之下”的治则,当遵之。处方:熟地黄(砂仁3g拌)、怀山药各15g,建泽泻、山萸肉、怀牛膝、竹叶各10g,粉丹皮6g,朱茯苓3Og,川雅连3g,上油桂1.5g。3剂。,上病下取病例3,3月1日复诊:前投六味地黄汤“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交泰丸降心火,摄浮阳,使心肾既济,复入牛膝引火下行,竹叶清心,药后口舌糜痛已减什三,夜稍能寐,药既应手,未便更章,前方加黑玄参10g。连服5剂后,口舌之疾即愈。,上病下取病例3,按:慎斋遗书指出:“心肾相交,全凭升降 肾属水,水性润下,如何而行?盖因水中有真阳,故水亦随阳而升至于心,则生心中之火;心属火,火性炎上,如何而降?盖因火中有真阴,故火亦随阴而降至于肾,则生肾中之水。升降者水火,其所以使之升降者,水火中之真阴真阳也”。反之,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以汲引心火下降,则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则心火上亢,于是在上则显示头面部七窍病变,在内则发生少寐、心悸诸症,予上病下取法,滋其不足之水,敛其上浮之火,终致水升火降,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而病瘥。,上病下取病例4,朱某,男,32岁。2000年3月23日初诊。4日来呕吐泛恶,不思进食,强纳之则呕吐益甚,脘腹胀满,按之痛,往昔大便干结,今又六日未临圊矣。脉弦有力,舌苔厚腻,中心黄。热积胃肠,不得下泄而反上逆使然也。仿上病下取法,用仲师方。处方:生大黄(后下)、枳实片、上广皮、姜竹茹各l0g,粉甘草、川厚朴、川雅连(姜汁炒)各5g,元明粉(冲入)6g。2剂。3月25日复诊:今晨已得大便,量甚多,便后即进食,未呕吐,脘腹胀满大减。药既应手,再以退为进。前方去元明粉,加砂仁壳3g。2剂。病愈。,上病下取病例4,按:由于呕吐能使胃中浊物及时排出,有利于病情好转,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呕吐不宜用下法。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篇云:“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尤在泾云:“若遽下之,病气必与药气相争,而正乃蒙其祸矣。否则,里虚邪入,病气转深,或痞或利,未可知也”。但是呕吐也常因上下升降失常所致。以本例见证而论, 其在上之呕吐所以不止,实因在下之热积不通,下既不通,必然上逆,此时通其腑气,正所以折其上逆之威。这一点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篇中亦曾指出:“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本例进食则呕吐增剧,正合仲圣所言, 于是以大黄甘草汤合大承气加味,药证相合,两服而痊。,下病上取,下病上取,素问五常政大论云:“病在下,取之上”,这是下病上取法的出处。它的涵义与上病下取法同。本法的适应证,有因肺失清肃,无以通调水道而形成的癃闭或热盛肺燥不能行水的癃闭,以及因心移热于小肠而引起的淋证。,下病上取癃闭:,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膀胱不利为癃”,素问标本病传论云:“膀胱病,小便闭”,可见癃闭证的病位在膀胱。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焉”。后世医者以五苓散治癃闭,其目的即在于化膀胱之气,淡渗利水。但州都之气化,又仰仗于主一身之气的肺。且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和利,则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一旦肺气壅阻,清肃之权失司,金令不及州都,则不能通调水道,这又是形成癃闭的主因之一。,下病上取癃闭:,治法方面,证治汇补癃闭篇云:“一身之气关于肺,肺清则气行,肺浊则气壅,故小便不通, 由肺气不能宣布者居多,宜清金降气为主”。此乃下病上取法的具体运用除去产生肺气壅滞的病因。癃闭理肺的治法,包括温肺、清肺、升降肺气等以浚水之上源,俾水道通利而癃闭得开。,下病上取淋证:,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云:“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也指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因而历代医学家,或用知柏地黄汤泻水脏火,或用八正散、五淋散清水腑热。然而这些卓有成效的常法,有时也不一定奏功,须用下病上取的变法。如丹溪心法 淋篇云:“大凡小肠有气则小便胀,小肠有血则小便涩,小肠有热则小便痛 ”。继之朱氏又指出了此证的治则:“执剂之法,并用流行滞气,疏利小便,清解邪热,至于调平心火,又三者之纲领焉。心清则小便利,心平则血不妄行”。泻心一法,使淋证的治法更臻完备。,下病上取大便干结、下利,此外,下病上取法还可用于因肺痹而肺气失宣导致的大便干结或下利。其理论依据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治肺即所以治大肠。 前贤叶天士氏用此法颇为得心应手。,下病上取病例1,卢某,男,45岁。1979年11月9日初诊。咳喘宿疾五载,旬前秋行冬令,气候骤寒,以致旧恙又起,咳嗽痰白而稀,喉中吼有声,张口抬肩,入夜端坐倚息,身无热而形寒,腹虽饥而厌食。自前夜起,突然小便不通,少腹膨胀,呻吟不已。脉浮滑,舌淡红,苔白。,下病上取病例1,证属肺有伏寒,因感而发,清肃失职,不g通调水道,此癃闭之所由作也。此证先发咳喘而后癃闭,肺气不利,气化不及州都,实乃致癃之因。当为温肺寒,宣肺气,方用三拗汤加味。处方:炙麻黄、光杏仁(打碎)、黑苏子(杵)、玉桔梗、紫菀茸、香橼皮各9g,粉甘草、薄橘红各3g,信前胡6g。1剂。翌日复诊时,病员欣然云,服药后2小时小便即通。前方加大有芪15g,北五味子(杵)3g。3剂后,咳喘亦缓解。,下病上取病例1,按:本例之治,似应以浚癃通闭为急务,乃观方中药物,均属隔二之治,乍看似有欠周到之处。实质是患者原病咳喘,继发癃闭,咳喘在先,癃闭在后。之所以新增尿闭,其病机显然是肺气壅阻,清肃之令不行,无以“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于是“膀胱不利为癃”。本例起因于寒邪袭肺,肺气升降失司, 以致上为咳喘,下成癃闭,其在下之病,缘由实在于上,应取之于上, 因而以三拗扬温肺,桔梗、紫菀以升肺,苏子、前胡以降肺,药后肺气和利,升降如常,于是复司“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职而小便通利。为防癃闭复发计,亦为咳喘六载,久病必虚,邪气易凑计,复诊加入黄芪补肺气,以免寒邪再度袭肺。,下病上取病例2,杨某,女,47岁。1977年1月27日初诊。旬前患冬温犯肺,目下热已退,咳亦停,惟前此热伏太阴,温邪未得尽透,以致肺津亏耗,肺气不利,肃降无权,气不化水,遂令水道不通。近三日来,小溲初则滴沥而下,继则点滴俱无,少腹膨胀,呼吸短促,咽干口渴,但饮水量少。脉浮数,舌边尖红,苔薄黄。,下病上取病例2,此证溲闭为标,肺热为本,虽云急则宜治标,然源堵流方塞,欲流之长,必清其源,故欲小便通利,须去其所以阻气化者,仿李东垣清肺饮意立方。处方:淡黄芩、白前各6g,桑白皮、大麦冬、生山栀、玉桔梗、地骨皮各9g,赤茯苓15g,淡竹叶30片。1剂。次日复诊,小溲已得畅行,腹胀全消,他恙亦大有转机。原方去山栀,加北沙参9g,续服2剂而瘥。,下病上取病例2,按:本例果真冬温已瘥,在身热咳止之后,理应呼吸平和,今反呼吸短促,显系肺热内壅,气上逆而不降,以致呼吸不利而短促;它若咽干口渴,脉数舌红诸象,也都意味着郁热未解,法当清肺。方用东垣清肺饮出入,目的在于清泄肺热,滋养化源,辅以通利,药后肺热清,水源活,水道因之通利,膀胱得以气化,于是小溲通利,诸恙亦随之消失。本例与前案同属癃闭,同时采用下病上取法。但前案用温肺法,本例用清肺法,所用方药也各别,是乃同中有异处。,下病上取病例3,孔某,女,3l岁。1999年8月12月初诊。五载前患复发性口腔溃疡,常作于夏秋两季。两月前口舌又见糜碎灼痛,经治后仍时愈时发。平昔小溲短赤,近五日来小溲不畅,色赤似血,且溺孔灼痛难忍。加之心中烦热,口干且苦,夜寐不安,大便干结,舌左畔及下唇左内侧有黄豆大溃疡三处。脉弦数,舌红少津,苔薄黄,近舌根部黄腻。,下病上取病例3,证属口疮引发淋证。法当清心经之热,泻小肠之火,导赤散主之,泻心汤亦主之。处方:生地黄15g细木通、小蓟、竹叶、大麦冬各l0g,川雅连、淡黄芩各5g,赤茯苓15g,西琥珀(研极细末,吞服)、生甘草各3g。3剂。8月15日复诊:溺孔灼痛已止,溲色转淡,舌疮亦有好转,夜寐渐安,惟三日来大便仅一行,且仍干结,前方加制大黄6g。3剂。此后小溲一若常人,淋证已瘥,口疮亦逐步痊愈。,下病上取病例3,按:本例口舌疮生于上,淋痛病起于下,口疮五载,淋痛五日;口疮发在前,淋痛继其后。可见病发小肠之淋为标,证起心主之火为本。心为火脏,小肠为火腑,两者互为表里。方选导赤散合泻心汤加味,最终达到“引热同归小便中”,使丙丁二火由溺窍外出,此下病上取之一格。由心移热于小肠而成的淋证,我的诊断依据是: 有口糜舌疮、心烦的见证;有小溲色黄赤而短数,或见血,溺孔疼痛,甚则如灼如刺,其痛每发生或加剧于解小便之际;舌红或舌尖红,苔薄黄或黄糙,脉数有力。此三组见证中又以口糜舌疮、舌红、小溲赤痛,或见少量血尿为主要诊断标准。,上下交病治其中,上下交病治其中,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灵枢终始篇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在这些治法中,仅指出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头病取足。至于临床中并非罕见的上下互病如何处理,经文未及。,上下交病治其中,临证指南医案吐血某上下失血案云:“今饮食甚少,柔腻姑缓,上下交病,治在中焦”。由此有“上下交病治其中”之说。 中指脾胃而言,金匮要略心典云:“中者脾胃也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故中央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及于偏是故求阴阳之机者,必于中气”。此乃提纲絜领之论;,上下交病治其中,若细言之,之所以“上下交病,治在中焦”是因为脾胃职司受纳,运化水谷精微,通过脾气散精,输布到脏腑经络、骨、肉、肌肤,奉养周身上下内外,从而改善一切虚损见证。 脾胃为中州枢机,两者共主升降之职,一旦脾胃升降运动功能失常,则因六淫、七情等病因引起的气滞、血瘀、水停等病机,将因枢机停运,升降不能而无法扭转。如中焦得治,脾能升,胃能降,则精微能输,气血得行,诸邪能祛。,上下交病治其中,又如上邪盛而下正虚,泻其上则虚其下,补其下则碍其上,似此投鼠忌器病例,予以治中,则燥湿相宜,升降复常而上下病变可望逆转。在缓解后的上或下、或上下病变尚未全除时,可再治其上下或上、中、下并治。 看来叶桂前贤认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的“健”、和“斡旋,上下交通”的“治在中焦”的法外生法,是有其道理的,因而在临床上应予采用。,上下交病治其中,“上下交病治其中”的适应证为心肾同病、肺肾同病以及体虚证实,攻补难以两全,用药掣肘的老人、久病、症情复杂的疾患。治中的常用方有异功散、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理中汤、归脾汤、二陈汤、平胃散等,均可根据证情需要,选择使用。,上下交病治其中病例1,秦某,男,69岁。2005年2月19日初诊。炎夏冷食伤中,寒湿内蕴足太阴手阳明之分,以致运化不能,传导失司,证见大便溏泻,甚则濡泄,日必三、四行,剧则寅卯之际临圊前腹痛隐隐,肠鸣辘辘,如是者两载有半矣。三月前又见脱肛,形寒怯冷。近旬余来,春节应酬往还,嗜酒茹荤,由此胃失和降之职而呕吐频仍,面色无华,神情疲惫,少气懒言,尤有甚者,绝不思食已经旬日,舌淡苔白,脉细少力,胃气大伤矣。望耆之龄,实堪虑也。姑从中论治。,上下交病治其中病例1,处方:潞党参20g、冬白术10g、云茯苓20g、炙甘草3g、淡干姜3g、制半夏10g、上广皮10g、淮山药10g、西砂仁(后下)3g、姜竹茹10g。3剂。2月22日复诊:尊恙上下交病,议从中治,呕吐已减什三,稍思纳食,药既中病,毋庸更张。前方加薏苡仁20g。5剂。三诊时呕吐已止,胃纳日增,转用附子理中合四神丸加炙绵芪、录升麻、炒柴胡等,调治月余而便泻止,脱肛瘥。,上下交病治其中病例1,按:恙起冷食伤中,便泻两载有半,脾与大肠受累已久;夫“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询知泻甚于四更之分,是乃脾病及肾。望耆之龄,气血本已不充,加之病久中气下陷,以致近三月又见脱肛。论治理宜温补升陷,无如呕吐经旬,渐至谷不沾唇,仅勉以粥汤度日,胃气大伤矣,此刻欲予升补,势必增剧呕吐,终致治下碍上。本例便泻两载余,属痼疾;呕吐仅旬日,属卒病。,上下交病治其中病例1,金匮有“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的指令,考虑用重镇之剂治标作权宜之计,又恐多日不食,胃气不支,且于中气下陷之脱肛不利,治其上益虚其中下。处次进退维谷,动辄得咎之际,决然遵循叶香岩氏“上下交病,治在中焦”的指示,更何况,久泻与新恙呕吐,其病位均在脾胃,于是,选用平补中州的六君子汤和中降逆,以冀脾能升而胃能降,果然未与升降而得升降。三诊时在上之病已瘥,仍用常法治在下之痼疾,服药经月而愈。,上下交病治其中病例2,马某,男,68岁。2003年6月2日初诊。体丰于外,气弱于内,清阳不升;且气虚则无以载血上行,十四月来,目为之眩,头为之晕,稍劳益甚,此灵枢卫气篇所称“上虚则眩”者是也(Bp10682mmHg)。面色zaozi005白且浮,神疲懒言,时吐痰涎泛噁,胃呆少纳,唯饮酒以果腹,由此湿热下移,小溲黄赤灼痛两旬矣。舌正红,苔淡黄,舌根部腻,脉濡。,上下交病治其中病例2,证属虚实夹杂上下同病,姑主以升补中气以制上,辅以清下且小其制。处方:潞党参20g,大有芪15g,冬白术10g,赤白茯苓各20g,制半夏10g,录升麻3g,粉葛根6g,炙甘草3g,炒黄柏6g,瞿萹各6g,大红枣5枚。嘱少饮酒,忌辛辣肥甘。7剂。,上下交病治其中病例2,6月9日复诊:前仿益气聪明汤合清利下焦湿热之方,自日昨起始,溺痛已减其半,泛噁十去其三,惟头目眩晕依然如故,还是清阳不升,痰浊为患耳!前方去瞿麦,参、芪各加10g量,另增当归身10g,佩兰叶10g。7剂。三诊时溺痛已瘥,呕噁痰涎全止,眩晕亦有起色,自三日前已渐思食,中气来复矣。复诊方中去萹蓄,加龙眼肉5枚。7剂。四诊时知症情日趋好转,三诊方去黄柏,续服7剂而愈。,上下交病治其中病例2,按:患者素体肥胖,昔贤所谓“体丰于外,气弱于内”。且年近古稀,气血早衰,清阳不升,加之肥人多湿多痰,因而出现眩晕,历十四月而不衰。此中州气馁,营血不充,痰浊蒙蔽清阳之象。临证指南医案云:“肝为风木之脏中宫敦厚之土以培之”。今中虚已久,致成土虚木摇之象。,上下交病治其中病例2,另一方面,多日来不思纳食,但饮琼浆以充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