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运维流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讲义_第1页
电子运维流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讲义_第2页
电子运维流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讲义_第3页
电子运维流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讲义_第4页
电子运维流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第1章 绪论11.1开发背景11.2国内外现状21.3解决的主要问题31.4本文的主要工作41.5论文的组织结构4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62.1系统概述62.2需求问题描述72.2.1功能性需求72.2.2非功能性需求14第3章 系统架构设计163.1系统设计目标和原则163.2系统技术架构设计173.2.1系统物理架构173.2.2系统逻辑架构183.3系统功能架构203.3.1系统功能组成203.3.2流程管理功能组成223.3系统接口23第4章 系统详细设计254.1工作流模型254.1.1工作流管理构成254.1.2工作流模型274.2工作流详细设计294.3缓冲管理详细设计324.4数据库设计344.4.1流程管理344.4.2值班管理354.4.3作业计划364.4.4缓冲管理37第5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395.1系统实现395.1.1流程管理的实现395.1.2值班管理的实现465.1.3作业计划的实现495.1.4定时任务的实现515.1.5系统接口的实现525.2测试运行53总结与展望54参考文献55致 谢57CONTENTSChinese Abstart.Englishe AbstartChapter 1 introduction11.1 development background11. 2 the lastest state of technologh 21.3 the main problem need to be resolved in this paper31.4 the main work of this paper41.5 the structure of this paper4Chapter 2 the requirement analysis for the system62.1 the introduction for the system62.2 the discription of requirement for the system72.2.1 functional requirement72.2.2 non- functional requirement14Chapter 3 construction design for the system163.1 desing aim and principle for this system163.2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design173.2.1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for the system173.2.2 logical construction for the system183.3 functional construction for the system203.3.1 function composition of this system203.3.2 function composition of the workflow management223.3 interface of the system23Chapter 4detail design for the system254.1 the model for workflow254.1.1 workflow management component254.1.2 the workflow model274.2 detail design for the workflow294.3 detail design for buffer management324.4database design344.4.1 workflow management344.4.2 duty managemnt354.4.3 operation plan364.4.4 buffer management37Chapter 5 implement and test for the system395.1 the whole implement for the system395.1.1 the implement for the workflow management395.1.2 the implement for the duty managemnt465.1.3 the implement for the operation plan495.1.4 the implement for the timing task515.1.5 the implement for the interface525.2 system test53summary an outlook54reference55thanks57iv 摘 要随着电信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新的形势对中国电信的市场响应能力、服务保障能力、业务创新能力、运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信网络规模随着业务的需要在不断扩大,多种业务发展迅速。 新的技术、新的运营竞争环境使得电信运营商对运行维护效率、维护水平、维护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行维护要从面向设备、网络转变为面向市场、业务。因此,必须依靠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走综合化、集约化维护之路。实现设备、人力、信息等各类资源的高效配置,使运行维护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加强对市场和业务的支撑作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效益为目标的生产体系,实行对网络全专业的整合。 电子运维流程系统的出现为电信运营商的运维管理系统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所谓电子运维流程系统,就是通过电子化来确保运维过程的流程化、工单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快速传递并反馈管控信息,实现快速故障定位和业务恢复,从而提高对市场业务的支撑力度,提高电信运营商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在系统当中应用当前比较流行的工作流技术,将一个个具体的工作分解成多个任务、角色,并通过一定的规则和过程,约束这些任务的执行和监控,达到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目标,且很容易对流程进行调整和优化。通过电子运维平台,实现了对数据互联网、骨干传输网、话务汇接网、长途信令网等专业网络的维护以及申告故障、协调工作的电子化、流程化处理。该系统的使用,进一步规范了移动设备管理及故障处理流程,提高网络维护工作的效率,缩短对网上故障的处理时限,为处理故障提供更加准确、迅速的绿色通道,同时为管理者提供了可供决策参考的第一手材料,使故障处理过程公开化、处理内容统一化、处理方式合理化、处理结果准确化、处理时间快速化。目前已经成为日常网络维护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最强有力的后台支撑。关键字:电子运行维护;流程管理;工作流;角色ABSTRACTWith the telecommunications market competition becoming more intense, the new situation of Chinas telecommunications market responsiveness, service support capabilities, business, innovation, operations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to a higher dem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with the scale necessary business expanding at a variety of business has developed rapidly.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makes the operation of telecom operators on the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efficiency, maintenance level, maintenance of cost control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for the equipment from the network into a market-oriented business. Therefore, we must rely 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taking an integrated and intensive maintenance of the road. Achieve equipment, manpower,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enabl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tandardization, market and business to strengthen the supporting role, set up market-oriented, customer-centric and cost-effective targeting of production systems, the introduction of professional network-wide integration. The emergence of telecom operators for the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ystem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solution. The so-called Operation electron flow system, is through the electronic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to ensure the flow of the process, the single, and autom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ast delivery and feedback control of information, achieve rapid fault location and business recovery, and thus improve market operations support efforts to improve carrier service levels, quality of service. Application systems are at present relatively popular workflow technology will be a specific job into multiple tasks, roles, and through certain rules and processes, these constraints and monito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mission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levels objectives, and is easy to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flow. Operation through electronic platforms, implementation of data the Internet, the backbone transmission network, network traffic aggregation, long-distance signaling network, such as the maintenance of professional networks as well as the declaration of failure to coordinate the work of Electronics and flow of treatment. The use of the system to further standardize the mobile device management and fault treatment processe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network maintenance work to shorten the on-line time limit for treatment failure, in order to deal with failure to provide more accurate and rapid green channel at the same time provides for managers reference for decision-making first-hand materials, so that failure of treatment process is open, the contents of a unified treatment, and treatment methods to rationalize the results of treatment accurately, and the processing time of Express. Has now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day-to-day network maintenanc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ackground to become the most powerful support.Keyword: EOMS; BPM; WorkFlow; RoleIV 第1章 绪 论1.1开发背景当前基于TMN标准的网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在网络日常维护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网管系统侧重的是对设备的管理功能,而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要素,因此,实现以人为主体的业务流程的管理则成为贯穿网络管理过程的纽带1。目前的电子运维系统虽然实现了工单的派发,在日常的运维调度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工单的派发属于例外工作的管理,而例行的工作流程并没有涵盖其中。网络部虽然制定了各种各样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但由于缺少IT系统的支撑,缺少对业务流程的监控手段,管理人员无从发现流程执行中的瓶颈或问题,具体说来,目前的系统在以下方面存在改进空间。1. 部分流程没有制度化,没有形成规范化文档,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得不到有效共享。2. 部分流程中执行的角色和活动所需要的模板需要更加明确。3. 流程执行IT化支撑手段不完备,导致各分公司在执行过程中有所偏差,省公司难以进行有效控制。4. 流程的监控和闭环需要加强。5. 流程执行需要建立KPI指标。现有系统是基于任务的工单管理系统,每个任务单由任务、人物(人力资源)和设备(网络资源)组成,由多个任务单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就构成了网络运维的业务流程现有系统的不足可以通过工作流技术加以改善。工作流是针对日常工作中具有固定程序的活动而提出的一个概念,目的是通过将一个具体的工作分解成多个任务、角色,通过一定的规则和过程,约束这些任务的执行和监控,达到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目标。工作流系统能够反映网络运维流程的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网络运维过程是什么(活动、任务)、怎么做(条件、规则)、由谁来做(组织、角色)、做的怎样(监控)。基于工作流的电子运维流程管理平台的建设,由于其技术上的先天优势,不仅可以改进以上不足,实现以上管理目标,而且可以很轻易地支持流程的调整与优化。1.2国内外现状在电信行业,传统的运行维护方式常显被动,给人的印象是:故障发生前,维护人员似乎无所事事;故障发生后,则是手忙脚乱。在日常的运维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运维部门沉浸于例行的维护管理工作,或是疲于应付各种突发事件,有时不得不加班加点处理各种重复性的事件;一方面维护专业分得过细,专业与专业之间衔接太少,各个专业中心互相分离,给处理障碍反映慢、不适应市场要求等清况,市场、客服人员常常抱怨或投诉“网络维护响应速度慢,服务意识差”,二者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这就是被动服务给人们留下的印象,运行维护人员是在被动地等待故障的发生。在电信运营商的维护部门内部,工单的派发制度一般已经形成,在日常的运维调度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工单的电子化、流程化仍没有普及和形成制度化2。维护部门虽然制定了各种各样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但由于缺少r系统的支撑,缺少对业务流程的监控手段,管理人员无从发现流程执行中的瓶颈或问题。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电信行业维护技术的进步,呼唤电子运行维护系统的出现,必须改变原有的运维方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3。在主动服务模式下,运行维护人员主动地监控系统的状况,对日常工作及故障处理完成后主动进行问题分析,随时跟踪网络的变化,对系统的变更风险进行评估。当然,主动服务是一种理念,在这种理念下,我们规范和优化生产工作,我们还可以定义更多的流程,如问题管理流程,对系统中存在的隐藏问题进行挖掘,防患于未然。总之,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个理念,在各流程的定义中进行运用,主动地提早发现系统存在的风险和隐息,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网络监控是电信运维系统的组成部分,对系统的监控是运维的主要业务之一。以往网管系统实现了对平台的监控,可是在实际运行维护工作中,平台往往只有少数的几个系统管理员负责,大多数维护人员更多地是面对具体业务。对于业务的监控和管理,是维护技术人员更加关心的问题。因此,在电子运行维护系统(EOMS) 中,应加入业务监控的内容,将网管值班的工作体现在当中4。长期以来,系统的使用和推广问题成为系统能否得到良好运用的一个重要问题。假设:我们制定了作业管理流程,但是,作业管理没有被很好地执行,而只是流于形式,则风险的防范也只能是停留在理论上的空谈。建立科学的激励与监督机制,形成一整套科学的考核制度,以激励运维人员更有效地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对运维人员的考核,并不能就管理论管理,应该从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的角度出发,以最终用户满意为前提,进行考核。计算结果将反映在每月故障处理情况的统计报告中,而这些报告直接与各部门、各单位的绩效考核挂钩.通过这样的考核机制,形成对员工日常工作的科学评价,既调动了员工积极性,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1.3解决的主要问题运维流程管理系统是电子运行维护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通过整合企业的业务流程,细化工作角色,实现例外管理向例行管理、粗放式管理向精确管理及功能型管理向流程型管理的转变,实现运维工作的制度化、流程化、规范化、电子化和高效化管理。 本文从某运营商移动部的运行维护工作模式和特点出发,利用现有的内部办公网络平台构建一套满足自身运行维护工作需要的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系统,系统的建设主要目标:建立维护部门网络运行维护系统,以实现日常办公的完全电子化;对现有资料和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和保存,实现方便的检索、浏览功能;规范和改善目前的工作流程,提高协作能力的工作效率:提供信息与资源的交流与共享的手段;整合各种现有的资源,提高资源之间的信息上的沟通,从而达到有效的利用资源,控制投入成本;同时对目前的工作进展进行监控,统计工作效率,对员工的工作效率及成果进行合理的评估。1.4本文的主要工作电子运维流程系统采用了目前业界推崇的Webwork+Spring+Hibernate构架,在MVC基础上搭建符合J2EE标准的组件。本文主要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1. 针对某电信营运商的通信网络运行维护的实际工作,按照ITUT的TMN框架5以及电信管理论坛(TM Forum)的eTOM体系6,结合当前电信行业发展趋势,实现了一个符合企业使用习惯的运行维护工作支持系统一一电子运维流程管理系统。2. 设计实现了一个基于JZEE架构的B/S软件系统。利用Webwork框架实现了页面表单(View)与业务逻辑模型(Controller)的结合,并利用配置文件实现对整个系统导航,解决了业务逻辑模型(Controller)与工作流流程控制模型(Model)的结合,同时通过多个模型层(Model)、视图层(View)、控制层(Controller)的构建灵活而完美地体现了系统清晰的设计框架,为软件工程提供规范的依据,使系统更加强壮、更加容易维护,可以更加方便的进行系统扩展与二次开发。3. 在电子运维流程系统中采用了工作流技术7。针对维护部门在当前的工作过程和管理方式,通过工作流技术的应用,将一个个具体的工作分解成多个任务、角色,并通过一定的规则和过程,约束这些任务的执行和监控,达到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目标。同时,基于工作流的电子运维流程管理平台的建设,易于实现管理目标,并且可以很容易地解决流程的调整与优化。在系统的实际规划、设计、建设与应用中,某电信营运商各网络维护专业部门通过本系统可以完成日常生产任务的指挥、调度和管理工作,实现工作的电子化、流程化管理,从而再现、规范和优化网络维护部门的生产工作流程,实现集中监控、集中维护、集中管理的“三集中”,完成工单处理、值班、作业计划管理等功能,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运维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1.5论文的组织结构第一章绪论,主要描述电子运维流程管理系统的开发背景和电子运维流程管理的国内外现状以及本文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完成的工作。第二章需求分析,主要进行运维流程管理的需求分析。首先进行了运维流程管理系统的概述。其次对需求分析按照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两个类别进行描述。第三章系统架构设计,主要进行系统的架构设计。首先对系统的设计目标和原则进行了阐述。其次,在技术架构设计中,分别按照物理架构和逻辑架构进行设计。最后详细描述了系统功能架构的设计过程。第四章系统详细设计,本章主要进行系统的详细设计。首先在系统建模部分描述了工作流模型的构建,然后在对电子运维流程系统的整体模型结构描述的基础上,对运维流程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进行设计。其次,分别进行了各个模块的详细设计。第五章系统实现,首先描述了系统的整体实现。其次,并对各个模块的实现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最后,对系统的进一步提升提出了改进意见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2.1系统概述电子运维流程系统作用在于保证网络始终处于最经济有效的运行状态,并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实现网络的维护管理。目前电信行业各运营商电子运维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系统处于初始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8。但由于处于建设的起步阶段,所以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都还不是十分完备,整体业务流程还处于手工或者半自动化的方式,流程的监控和自动化程度不高。由于大量系统分立建设,业务数据模型的数据映射和规范性较差,系统还不能快速的响应业务处理和业务的增加。随着电子运维流程系统不断的演进,最终该系统将形成部门工作支撑系统,实现自动化的工单及作业流程和流程监控。并能够在统一的数据结构规范之上不断演进。要逐步实现工单作业任务的流程化与自动化的监控,必须要有一个以流程为核心、以OSS(Operations Support Systems)业务为基础枢纽的中枢管理系统来进行支撑,而电子化运营流程系统就是定位于OSS系统中的核心枢纽系统,通过电子化的方式提高整体运营维护水平9。电子运维流程系统符合按照ITU一T的TMN框架以及电信管理论坛(TM Forum )的eTOM体系,符合电信行业发展趋势,在体系结构上为系统的不断演进提供了保证。IT服务管理(ITSM)是一套协同流程,通过服务级别协议(SLAS)来保证IT服务的质量。它融合了系统管理、网络管理、系统开发管理等管理活动和变更管理、资产管理、问题管理等许多流程的理论与实践。以IT服务管理论坛(IT Service Management Forum)为代表的IT服务管理流程标准ITIL(IT Infrasturcture Liberary),确立了以流程为中心的IT服务管理规范方法。电信领域的IT系统建设和IT水平是相对较高的,因此其IT服务管理的需求也是最为迫切的。电子运维流程系统目前主要针对业务运营维护中的故障处理、事件管理、问题管理等几个方面。同OSS中由多个应用系统构成一样,电子运维流程系统目前在ITSM模型和方法论中只覆盖了服务运营与维护部分,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电子运维流程系统将更多的借鉴ITSM理论,将实用的IT服务方法与流程集成在系统中,取其先进的部分进行扩展,从而使其在ITSM服务管理模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2需求问题描述电子运维系统体系以电子工单流转为核心,通过运维流程贯穿各级别部门与用户,形成横向与纵向的运维管理体系,实现各部门的无缝配合。同时将运维人员值班系统引入体系,结合作业计划管理功能,实现运维人员日常工作的电子化、规范化管理,有利于运维工作的制度化、可衡量化、考核化。2.2.1功能性需求根据系统的要求系统包括首页、流程管理、作业计划管理、值班管理、知识管理、系统管理功能。1. 首页 首页的栏目设置应包括个人部分和公共部分。个人部分包括:个人登录信息、待办事宜(包括待办工单、作业计划等)、常用功能区(如常用工单起草、常用功能等)、个人设置(包括修改个人信息、代理设置、短信提醒设置)。个人信息包括个人姓名、联系方式、个人负责的专业、工作职责、其它信息等。系统支持按专业、关键字等信息的搜索和导出。公共部分:包括公告列表、重大故障列表、网络变更时间表、其他系统链接、系统支持电话、公共设置(包括常用功能链接、其他系统链接)。其他辅助功能,如短信信使(包括即时发送和定时发送)等。2. 流程管理流程管理是电子运维流程系统的核心功能,主要是通过电子流程再现、规范和优化用日常的维护工作流程,实现“把工作嵌入流程中,把人嵌入工作中”的高效工作模式,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本部分要完成工单流转的闭环处理,包括工单的新建(草稿)、派发、转发、修改、处理、删除、查询统计等操作和工单处理流程的监控等功能。 以电路调度本地调度和开通流程为例: 网元新增电路调度和开通管理主要是对网元新增电路申请中的各环节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并且完成对DT指令的自动加载和执行,进而进行单通测试,并最后实现现网数据和资源数据库的数据同步。本地开通是同一个地市的端局之间的电路开通调度,不需要经过省公司的确认等事项,不需要从传输系统生成调度单,只需要本地的交换侧和传输侧进行确认并执行,就可以完成电路的调度。(1) 申请自动扫描是系统根据分公司设定的门限(业务规则、模型和算法)等信息,扫描性能系统超过门限的电路,获取的信息,并提示对应的用户(配置的地市交换侧维护人员)可以对这些进行调度申请。手工是通过工单的创建页面完成电路的开通申请。(2) 电路申请确认本地交换侧和传输侧负责人同时确认,只要有一方驳回,就需要发起人重新发起;双方都通过后才可以进入到方案制作环节(3) 交换侧方案制作用户触发调度后,系统自动将本端、对端交换机和需要增加的电路数传送到资源,他将采用一定的算法(参考业务规则、模型和算法)生成调度方案,并反馈给流程(4) 交换侧方案确认由本地交换侧负责人确认,可以分解给其他人,这些参与者都可以对本地的交换方案进行修改。全部通过后,更新资源状态等信息,并且进入到下一个环节传输方案生成。如果驳回则由方案制定人重新处理(5) 传输侧方案制作由本地传输侧负责人手工来完成调度方案(6) 电路调度执行本地的交换侧和传输侧执行人进行电路调度的执行,并填写执行信息(7) DT加载系统自动根据设备生成DT指令,提供参与者确认,如果有问题,发起人可以自己修改,如果没有问题,直接执行DT指令,在打开的集中操作系统界面呈现执行的结果,用户把结果反应到流程中,即根据结果选择页面中失败的电路调度,电路调度默认为成功。(8) 单通测试 交换侧执行人进行单通测试,确认电路已经畅通(9) 归档发起人和传输侧负责人归档,该工单流转完成根据该流程的需求描述其用例图如图2-1 图2-1 本地电路开通用例图3. 作业计划管理 作业计划模块包括作业计划管理、作业计划执行和作业计划辅助功能。作业计划可按组织、按专业制定。作业计划的执行周期有:天、周、月、季度、年。天作业计划按天记录,可细分到24小时;周/月作业计划按周/月记录,可细分到每天;季度/年作业计划按季度/年记录,可细分到每月。(1) 作业计划管理 作业计划管理包括:作业计划模板制定、作业计划制定和分配a. 作业计划模板制定作业计划模板由一系列作业项目组成,每个作业项目包含:“业务类型”、“作业项目”、“执行周期”、“执行单位级别”、“记录模板”、“适用说明”等信息。系统以分层方式管理作业计划模板中的作业项目,从而方便查询和引用b. 作业计划制定和分配作业计划制定和分配是通过引用作业计划模板中的项目,并补充“执行单位或人员”、“维护对象”、“计划执行时间”等内容,或直接 编制作业计划项目,从而制定出实际的作业计划,并分配给具体岗位或 人员执行。可以按组织、按专业、按周期制定作业计划,如省公司作业计划、地市公司作业计划、部门作业计划、处室作业计划、机房作业计划等;如交换专业作业计划、数据专业作业计划、无线专业作业计划等;如年作业计划、月作业计划、周作业计划、日作业计划等。作业计划制定者完成作业计划的制定后,要提交管理人员进行审批。作业计划审批通过后,立即分配给执行人执行。(2) 作业计划执行 作业计划执行包括:作业计划执行和作业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a. 作业计划执行作业计划的执行人可能是值班人员,也可能不是值班人员。作业计划执行人员在完成作业计划项目的执行后,立即填写作业计划执行记录,可分别记录执行时间和填写时间。系统提供作业计划执行记录的模板,指导执行人员填写。在作业计划执行过程中如发现有故障,则创建故障处理工单,并在作业计划执行项中记录相关故障处理工单号,方便后续跟踪查看。在作业计划执行过程中如发现指标劣化,则创建网优工单,并在作业计划执行项中记录相关网优工单号,方便后续跟踪查看。对于能够借助专业网管系统自动执行的作业项目,系统建立与各专业网管的智能巡检接口,从各专业网管系统的“智能巡检”功能模块自动获取作业项目的执行结果。b. 作业执行情况检查管理人员可对作业计划执行结果记录进行检查,检查信息包括检查人、检查时间、检查意见等。(3) 作业计划辅助功能作业计划辅助功能有作业计划查询统计和作业计划辅助提醒功能a. 作业计划查询统计可通过日期、人员等内容对作业计划进行查询。b. 作业计划辅助提醒 系统提供作业任务辅助提醒功能。提醒方式主要是短信通知。根据作业计划的需求描述其用例图如图2-2 图2-2 作业计划用例图4. 值班管理 值班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周期性作业计划,系统要求实现自动的排班功能并可以手工调整,并向值班员提供电子化的值班记录、电子交接班等功能。对于当前的值班员,系统还应提供填写修改值班记录的界面。(1) 排班管理 可根据各类排班参数制定排班表,支持手工排班和自动排班。排班参数包括:每班人数、每日班次数、交接班时间、交接班最大误差时间等。排班管理员可在自动排班的基础上手工调整值班人员,可批量替换人员。(2) 交接班管理交接班管理辅助接班人和交班人进行值班工作的交接,并记录交接班信息。交接班完成后,系统自动结束上一班值班日志,并新生成下一班值班日志。交接班工作由两班的值班班长负责,可按班交接也可按每个值班人员交接。(3) 值班日志管理 值班日志管理实现各种值班记录的管理,包括:当班人员的作业计划执行记录;重大故障工单链接、割接工单链接、故障和投诉工单链接等;外来人员登记、外借物品登记;重要纪事等。(4) 替班管理 系统支持替班,即值班人员在值班过程中因故需要其他人员代替其值班,替班记录:原值班人员、替班人员、替班原因、替班时间、备忘等信息。替班后,系统将原值班人员的值班权限转移给替班人员。(5) 值班日报值班日报是由系统自动汇总当日值班工作的重要内容,包括值班综述、重要纪事、重大故障、网络割接、网络KPI、值班人员信息等。系统可自动发送值班日报邮件。(6) 值班查询统计系统提供对各类值班信息的查询和统计,如值班人员的查询、值班日志的查询等等。 根据值班管理的需求描述其用例图如图2-3: 图2-3 值班管理用例图5. 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模块包括:文档管理和案例库管理两部分。(1) 文档管理通过对上传文档的发布及管理使得一些公共的信息在各个部门及各级人员之间可以更好的共享,也可以更加方便的管理各种资料的存档,使得一些重要的文档可以统一的进行管理存档。(2) 案例库管理案例直接入库,案例审核采用后评估方式。支持对案例的评论、评级。系统提供案例的添加、修改、删除,并可以根据案例的各个字段设置查询条件,支持主题模糊查询。6.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包括:用户管理、数据字典管理、日志管理、系统备份和恢复、缓冲管理、历史管理等内容。用户管理包括对用户权限管理和代理设置。用户权限管理包括:用户、组织(包括实际组织和虚拟组织)、权限、权限分配等方面的管理。代理功能即用户外出或不方便访问系统时,可设置代理人员,由代理人员处理该用户的待办事宜。数据字典管理是对系统各类基础数据的配置管理,包括专业类别、设备型号、厂商名录、紧急程度等。日志管理功能包括:日志的记录、查询功能。日志包括系统运行日志和用户操作日志。系统运行日志包括系统启/停、重要进程启/停、运行故障记录等。用户操作日志包括用户登录和退出、重要数据修改等操作记录。系统备份和恢复功能包括:手工进行全系统或部分子系统的数据备份;周期性自动地进行全系统数据或部分子系统的数据备份;将备份数据恢复到系统。缓冲管理功能:由于运维系统中有的工单的数量比较大,会想象当前运行系统的各项速度指标,故将一定时间内已完成工单的各种数据移入到缓冲库中,从而减小运行库的压力,且对各种指标的查询速度也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2.2.2非功能性需求1. 约束 (1) 由于各个各省环境不同,要求系统具有良好的可迁移性,能够同时适应linux,windows等服务器环境,weblogic和websphere等web服务器,数据库要求适应Oracle,Informix等。(2) 开发人员主要集中开发,要求前后台有良好的信息沟通。2. 运行期质量属性(1) 高性能,要求响应时间:记录保存时间小于3秒点击响应时间小于3秒记录查询响应时间小于3秒分析响应时间小于3秒失败事务率小于百分之三 (2) 要求系统有较好的易用性,主要表现在数据权限设定简单易用,避免繁琐;屏幕布局合理,要充分利用屏幕空间减少用户误操作的次数;页面要具有统一的风格,避免用户多次适应不同的界面风格。(3) 要求具有可靠地安全性:对于关键应用,系统应避免存在单点故障。系统应保证不会因用户误操作而导致掉线、应用混乱或系统崩溃。系统应能够提供系统软件和应用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应支持自动和手动两种方式,支持“全备份增量备份”或“全备份差分备份”模式。系统应支持SNMP网管协议,允许网管软件监控系统的关键指标和运行情况。3. 开发期质量属性分别对两个方面进行开发期质量需求进行要求:(1) SQL语句执行 要求尽量减少连接数据库次数,每次读取的行数,每次写入数据库的行数。数据优化要达到一般的优化水平(即在不减少复杂的动态SQL查询的查询优化总量的情况下,能够同时适用于简单事务和查询的环境)。避免全表查询,尽量使用索引,减少更新事务。(2)程序设计 因为系统模块很多,存在大量无法释放的对象,同时新的对象又不断产生,当对象所要求的内存数大于系统剩余内存时,必然会发生大量内存溢出错误。要求避免超过10M以上的大对象,同时对大对象进行有效的分解。同时在对象生命周期方面,要避免在循环外持有对象,避免使用类变量持有大对象,避免在session中保存大量对象。第3章 系统架构设计3.1系统设计目标和原则 电子运维流程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建设一套流程化和高可管控的运行维护生产支撑系统建立电信企业内部包括集团省和本地网上下级运维部门之间管理和沟通的信息渠道完综合业务开通综合业务保障工单管理和运维管理等功能保证运维和相关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高效率地开展主要实现五个统一 1 流程统一:主要运维流程的统一可以保证本地网内跨本地网省内跨省的流程的协调顺畅有利于主要运维流程的分析及调优为考核指标的量化制定及实施提供保障 2 数据统一:实现统一的业务数据(模型编码定义等)可以保证各系统对业务数据理解的一致性增强系统数据互操作性统计数据口径一致性为业务决策的实现和后期发展奠定基础 3 表单统一:实现表单格式的统一主要指基本表单如故障工单业务工单作业计划工单局数据制作单和上报工单等的格式统一表单格式的统一可以保证业务流程涉及各部门岗位人员能够理数据的理解形成一致降低出错概率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统一格式的表单有利于相关关键数据的提取统计分析和信息归档 4. 功能的统一:实现统一定义的系统核心功能可以为系统建设提供实际指导避免系统存在功能交叉和功能重叠也有利于系统功能和整体架构的后期扩展和演进 5. 接口的统一:统一的接口既能够提高系统的扩展性降低系统建设的实施风险和管理风险更能有效的保障系统间数据传送的一致性完整性安全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3.2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3.2.1系统物理架构 系统的组网结构如图3-1图3-1 系统的组网结构图1组网由IP专网承载。2系统的主要服务器包括:核心服务器、接入服务器、互联接口服务器。3系统本地访问包括局域网生产终端、OA局域网接入、厂家开发终端三种情况。按安全域划分要求,局域网生产终端应置于“日常维护区”;厂家开发终端应置于“第三方接入区”。4系统远程访问包括MDCN生产终端、从Internet访问、从PLNM访问短信/WAP应用,以及在公网上通过VNP访问Web应用或进行系统维护等情况。按安全域划分要求,MDCN生产终端应置于“互联接口区”;合作伙伴Web服务器应置于“外联DMZ区”;SMS/WAP接入服务器与短信平台/WAP网关的连接若在CMNet上,则应置于“外联DMZ区”,若通过专线连接,则应置于“内联DMZ区”;VPN设备/拨号服务器应置于外联DMZ区。5系统外部互联接口机包括与管理信息系统(OA)和业务支撑系统(客服)两类接口机,均应置于“内联DMZ区”。6系统内部互联接口机包括系统部省接口机和与各类其他网管支撑系统接口机,均应置于“核心生产区”。3.2.2系统逻辑架构运维流程管理平台是基于J2EE的多层应用体系结构10构建而成,系统可以分成四个层次:展现层、业务层、服务层和数据层11,如图所示3-2。图3-2 系统逻辑架构图1数据层数据层提供对系统各类数据的存储管理,是数据库和文件系统。2服务层服务层提供与业务无关的基础服务功能,包括流程引擎、报表引擎、短信/MAIL引擎等。服务层软件为上层各项业务功能模块提供支撑,是系统具有良好可扩展性的保障。工作流引擎是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提供流程定义接口、工作任务列表接口、应用程序调用接口以及管理和监控接口支持,实现流程的流转、控制以及任务的管理和调度。报表引擎则负责为业务层提供实现各类报表的接口。3. 业务层业务层提供与业务相关的定制化应用功能,包括流程类应用、功能类应用等。流程类应用包含了流程流转中的各种详细的应用;功能类应用包括知识库管理、值班管理、短信提醒等通用的功能。此外,可考虑提供二次开发平台,提供简单的表单设计、流程设计、报表设计等,实现用户可在一定限度内进行自主开发。4. 展现层展现层12实现应用展现,包括Web、WAP、短信等多种界面方式,并针对不同角色的用户,提供个性化页面。基于工作流技术实现的电子运维流程管理平台在技术上具有以下优点:1.使用图形化工具进行流程定义,流程可以灵活调整,在只有流程顺序调整时,可实现零编程。2.流程支持与人工接口和系统自动接口,流程中携带业务信息模型。基于工作流技术实现的电子运维流程管理平台在管理上具有以下优点:1.每个员工的工作在流程中有明确定义,方便进行工作量化管理。2.管理者可以监控所有工作流程的执行状态,实现闭环管理和精确管理。3.增强业务各环节的协作能力,使业务运作更加顺畅。在实现技术上系统采用了当前比较流行的WebWor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