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官吏考核制度演变探析_第1页
先秦官吏考核制度演变探析_第2页
先秦官吏考核制度演变探析_第3页
先秦官吏考核制度演变探析_第4页
先秦官吏考核制度演变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 士 学 位 论 文论文题目:先秦官吏考核制度演变探析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Pre-Qin Official Examination System作者姓名: 作者学号: 指导教师: 论文密级:专业名称:中国古代史单位年级:政治与历史学院2010级完成日期:2013年4月研究生学院先秦官吏考核制度演变探析中 文 摘 要先秦时期是我国历史的开端,这一时期所确立的典章制度为后世典章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官吏考核制度作为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在自身的产生、发展的演变过程之中为后来的考核制度提供了借鉴。由于远古史料匮乏,加之不同学者的认识角度不同,学界对官吏考核制度设立于何时有着不同的见解。本文认为我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形成于西周时期。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虽然考核制度设立于西周时期,但考核活动和考核现象却出现的更早。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本文认为先秦官吏考核制度酝酿于传说时代,后随国家的建立、官员的出现而开始萌芽。经过不断地发展演变,至西周时期得以形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制度。表现为出现了比较系统的考核主司;有了比较明晰的考核标准;确定了比较严格的考核时限;采用了比较完善的考核方式。春秋战国时期,考核制度随着社会的巨大变迁而发生着相应的变革。春秋时期随着旧制度的破坏而表现为不断调整,在考核主司、方式、内容与标准等方面都有所损益。战国时期随着各种新制度的确立而全面革新为一种官僚体制下的官吏考核制度。这一发展演变过程为秦汉时期更加成熟的官吏考核制度作了充分的准备。关 键 词:先秦时期;官吏考核;演变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PRE-QIN OFFICIAL EXAMINATION SYSTEM ABSTRACTThe pre-Qin period is the beginning of our history, established the base of this period of system development for future generations of institutions. Due to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ancient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different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studies of the official examination system was established in when to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I think that our country ancient examination system formed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official. The need for further explanation is, although the appraisal system was established in the Western Zhou period, but the examination and appraisal phenomenon has appeared earlier.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this paper thinks that the offic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the legend times after brewing, with the national establishment, officials have begun to sprout. After continuous development, to the Western Zhou period with slavery political form, mature and formed a relatively mature system. As the main assessment system; a clear assessment standards; comparison of strict examination time limit set; used relatively perfect evaluation methods.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ith the great social changes and the occurrence of a corresponding change.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ith the destruction of the old system and performance for the continuous adjustment, in examining the main division, mode, content and standards, and.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system and comprehensive reform as a feudal bureaucratic system under the official examination system.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more mature after the official examination system was fully preparedKEY WORDS:Pre-Qin period;Official examination;Evolve目 录 前言1一、考核溯源3二、夏商时期官吏考核的萌芽4三、西周时期官吏考核制度的形成6(一)周天子对诸侯的考核6(二)诸侯对属官的考核10(三)史书所见“六观”考核法10(四)金文所见西周官员的晋升11四、春秋战国时期考核制度的变革13(一)春秋时期考核制度的调整141.考核主司142.考核方式153.考核的内容与标准18(二)战国时期考核制度的革新191.革新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202.御史新考核官员的设置223.考核方式234.基层官吏的考核245.考核与奖惩256.举报制与连坐制对考核制度的补充26结语28续论29参考文献30CONTENTSForeword1Chapter 1 Looking for the roots of assessment3Chapter 2 Xia and Shang dynastiesSeeds of assessment4Chapter 3 Western Zhou dynasty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official examination system63.1 Granting by the king of princes assessment63.2 Examining the official by leaders103.3 Historysee six views appraisal method113.4 Recording on pronoting of Western Zhou dynasty officials in inscriptions11Chapter 4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Changes of appraisal system134.1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The adjustment of the appraisal system144.1.1 The main division of examination144.1.2 The way of examination154.1.3 The Content and standards examination184.2 Warring States periodChanges of appraisal system204.2.1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changing204.2.2 CensorThe new examination official settings234.2.3 The mode of feudal official examination234.2.4 Assessment of grassroots officials254.2.5 Appraisal and incentive264.2.6 Report system and riding systemSupplement to the assessment system27Epilogue29Continuing discuss30References3133硕 士 学 位 论 文前言本文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采用理论结合史实,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相参证的方法,对先秦时期官吏考核制度的演变进行初步的研究,以提出自己的见解。考核,在我国古代也称考课、考绩、考功等。其含义就是特定主体依据一定标准对考核对象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考察与核实,并依此对其予以赏罚升降。由于远古史料匮乏,加之不同学者的认识角度不同,学界对官吏考核制度设立于何时有着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西周采取大计、审计、巡狩、朝觐、述职等各种检查方式或考课形式。” 邱永明:中国监察制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2年,第40页。有人认为:“春秋时期建立了考核制度。” 杨升南:中国春秋战国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也有人认为:“战国时期创立了年终考绩制度。” 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还有人认为:“秦统一后,才有一套完整的考察制度,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并未形成一套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 蒋亮平:春秋战国时期人事考核制度初探,华中师大学报,1995年第3期。而武玉环在其博士论文周代职官管理制度研究中认为官吏考核制度在西周时期已经确立,虽然考核方式还不十分完备。笔者赞同这一观点。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考核制度形成于西周时期,但考核活动和考核现象却出现得很早。这是因为官者,管也。有治必有官,有官就有考。将官作为管理者而言,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它有不同的形态而已。当然,它们的性质也是不同的。也就是治的主体和考的对象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而已。所以治、考的内容、方式、特点等也是变化着的。通过梳理史料,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我认为先秦官吏考核制度演变过程经历了萌芽、形成和变革三个阶段。一种制度的出现、发展和最终确立乃至演化,首先都是现实的需要。按唯物主义历史观,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社会形态。我国当然也不例外。这一时期,随着人类活动关系不断发展,管理活动相应日趋复杂,人类社会组织模式由原始群进入氏族社会,进而发展为胞族、部落,直至后来的部落联盟。部落联盟是原始社会的最高形态,也是向国家转变的过渡时期。在整个原始社会时期,国家还未产生,所谓“官吏”也还不存在。但管理活动和管理者却是应该存在的。官吏考核也酝酿于这一时期。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殷商紧随其后。整体而言,根据学者的研究 参看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夏商时期的政治形态是方国联盟形式。每一个方国部落就是夏商中央王朝的地方行政机构。这一时期,随着方国内部事务管理日益加剧,从属关系不断加强,管理制度得以不断完善。官吏考核也随着国家的建立和官制的发展得以孳生萌芽。西周时期,建立起完善的宗法分封制。职官形态为世卿世禄制。随着职官制度的发展完善,作为其有机组成之一部分的官吏考核制度也得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大动荡,大分裂,大变革的时代。政治形态由宗法分封制转变为君主集权制。职官制度由世卿世禄制转变为官僚制。考核制度也跟着发生相应的变革。春秋时期,政权下移,由“礼乐自天子出”到“自诸侯出”,再到“自大夫出”,直至“陪臣执国命”。这是对旧制度的破坏。考核制度的演变表现为不断调整,对旧制度有所损益。战国时期,各种制度得以相继变革。考核制度也相应进行着革新。官吏考核制度的演进由此进入又一全新时期,延续了上千年,成为我国古代职官制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的人事管理制度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考核溯源根据文献所记,远古传说时代我国古代部族有三大集团:一为华夏集团,一为东夷集团,一为苗蛮集团。这三大集团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时而争斗,时而和平共处。最终在黄河流域形成了以黄帝部落为核心的比较巩固的大联盟。之后又形成了陶唐氏、有虞氏、有夏氏的部落联盟。尧、舜、禹相继为这一部落联盟的首领,并多次向黄河以南的苗蛮部落进行征伐,使其逐渐并入这一大家庭之中。由于频繁的战争和部落联盟内部事务的增多,在部落联盟首领统帅之下专门从事管理的部门和人员也逐渐产生,并且日益增多。传说“黄帝置六相”,“尧有十六相”,“官员六十名”。 通典职官一后来还出现分工,并设有相应的职能机关。据文献传说记载,少皞氏以鸟名官,“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 左传昭公十七年。又有“五雉,为五工正”,“九扈为九农正” 左传昭公十七年的记载。也就是说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管理机构,设置了一些公职人员。对于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有关考核古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 尚书周官意思是说尧舜借鉴他们以前的典章制度,设立了上百个内外职官。“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尚书舜典意思是说帝舜对百官政绩三年考核一次,考核三次(九年)以后,根据三次考核结果予以升降奖惩。“五载一巡狩,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尚书舜典意思是说帝舜每五年亲自巡行天下,考核诸侯政绩一次。各诸侯朝见时听其言,观其志,考察其政务完成状况。然后论功行赏,赐予车服。同样,古文献中也有大禹会计诸侯功绩的记载。“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名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史记夏本纪这些记载与其说是史实,不如说是传说。因为其时代是传说时代,人物是传说人物。当然,在那时存在一些原始的考核现象还是合理的。它酝酿着真正意义上官吏考核的到来,而真正的官吏考核是国家产生、官吏出现以后的事。二、夏商时期官吏考核的萌芽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其性质“实际是夏后氏控制的中央王朝与同姓和异姓侯伯所控制的方国部落结成的松散的联盟”,而“每一个方国部落就是夏王朝的地方政权机构” 王宇信,杨升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40页。有了国家,就有了正式的行政管理机构和官吏。官吏考核,也随着国家的产生,官吏的出现而开始孳生萌芽。在古文献中,夏朝初期,在少康复国的活动中有“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 左传哀公元年的记载。另据尚书甘誓记载,夏有“三正”。史记夏本纪讲,夏有“四辅臣”。通典职官二说,夏有“三老五更”。根据今人的研究,“夏朝中央朝廷官吏又有外廷和内廷之分。外廷官吏主要负责王朝日常政务,内廷官吏主要负责有关夏王个人日常生活的各种事务” 王宇信,杨升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40页。方国部落的政权机构设置与夏朝中央朝廷也应相差不远。也许只是比较简单罢了。“夫有官必有课,有课必有赏罚。有官而无课,是无官也;有课而无赏罚,是无课也。” (宋)苏洵:苏洵集,北京:中国书店,2000年,第93页。夏代实行“三宅法”考核官吏。即“宅乃事,宅乃牧,宅乃准” 尚书立政。意思是说从政务、理民、执法三个方面来考核官吏。夏代没有文字留存,仅凭一些真伪为难定的后世文献记载,是很难断定这些记载是否符合历史事实的。但我们通过后世文献的记载仍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识,那就是随着夏代国家的建立,分管各项政务的官吏开始设置,对官吏进行考核的现象开始萌芽。商代是继夏王朝之后在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建立的第二个王朝国家。与夏代相比,政府机构有所扩充,官员数量有所增多。在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是“内服”(中央)和“外服”(地方)的各级官吏,职官制度已初具规模。据尚书、左传等书记载,商代的政府官员已有六太: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土、太卜;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六府:司工、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等共约二百多名。商代在继承夏代“三宅法”的基础之上,又从这三方面选拔人才,创立了“三俊”选举法,即“克用三宅三俊” 尚书立政。将官吏的考核与官吏的选任结合起来,这是对“三宅法”考核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当然,这只是原则规定,具体办法已经难以考究了。据尚书盘庚下载:“呜呼!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尚皆隐哉。予其懋简相尔,念敬我众。朕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今我既羞告尔于朕志,若否,罔有弗钦。无总于货宝,生生自庸。式敷民德,永肩一心。”邦伯即邦国之长,指各诸侯。师长百执事指各大小官吏。简即阅,检查之意。相即考察,审察之意。肩为任用之意。恭为举用之意。这一段记载说的是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新邑之后,向百官发表的一次讲话。其主要内容是告诫百官,将要依据对他们的考察结果而进行赏罚升黜。这里便是一处只见商代考察但不见具体考核方法的记载。另外,殷商甲骨卜辞中有一“省”字。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省字在卜辞中意义有三:一曰巡视,二曰田猎,三曰征伐。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2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15页。杨升南先生认为,省的目的有二:一是中央王朝了解,掌握下面情况。二是对各部门主管官吏进行考察,优赏劣罚。 杨升南:商代王权和对王权的神化,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4期。简言之,“省”在甲骨卜辞中有巡视考察百官之意。商代有甲骨文遗存,还有一些比较可信的文献记载,二者可以相互验证。所以,有关官吏考核的记载,可信程度就很高了。上述史料说明,夏商二代国家已经建立,并已设官分职。也确实存在着对官吏进行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而加以赏罚奖惩的现象。至于文献所载 “三宅法”、“三俊法”考核方法的具体细节,现在则很难断定了。整体而言,夏商时期的国家形态还处于初期发展之中,政府机构还很简单,官员数量还为数不多,对官吏的考核还未形成制度。此时的官吏考核还只是处于孳生萌芽阶段。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到西周时期,官吏考核作为一种制度才最终得以形成。 三、西周时期官吏考核制度的形成诚如王国维先生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王国维:观堂集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94页。从文献与考古资料看,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相比夏商二代大为成熟,达至“郁郁乎文哉” 论语八佾的程度。在宗法制下,周天子以血缘的亲疏为出发点实行分封制,分封大小诸侯以统治地方的同时拱卫王室。由此,宗法制与分封制得以完美结合并完全确立起来。商周间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职官制度也发生重大变革并迅速走向完善。政治上,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以宗法制度为主体,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逐步确立了以君主为核心的王权制度。行政管理上,国家行政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以王为首,分封诸侯的贵族政体。随着官员数量的不断增多,政府机构的逐步完善,考核制度也随之得以发展至较为规范的程度,考核主司、考核方式、考核标准、考核时限等方面都趋向于成熟。至此,官吏考核经不断发展演进终于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制度得以形成。(一)周天子对诸侯的考核周天子作为最高统治者拥有最高的权力。对内外公侯百官的考核就是其权力的一部分,并对依据考核结果所施以的奖惩拥有最后的决定权。另外,各部门的最高长官对本系统的官吏也有考核权。除此之外,周礼所载最主要的带有专职性的考核主司则是太宰及其辅佐小宰。太宰作为天官系统的最高长官,同时又是百官之首。既对本系统官员负有考核之责,又总掌百官考核。童书业先生认为周礼天官冢宰所记太宰一人实掌相职。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68-171页。张亚初、刘雨两位先生认为金文中的毛公、番生这样的卿士与冢宰一职十分切合。 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41页。二说均认为周礼所记确有其据。据周礼天官所载其考核职责曰:“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听其致事,而诏王废置。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孙诒让曰:“太宰总掌六官会计之事也。”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54页。由此可知,太宰总掌六官系统所有官吏的考核。西周时期,由于宗法分封制的普遍实施与完善,中央王朝与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系较夏商两代更为紧密。周王由诸侯之长演变为诸侯之君,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的形势。从这一角度上看,各诸侯国的国君也是周王之臣,是周王朝的特殊官吏。对他们的考核主要由周天子实施,采用天子巡狩、派臣下监国及诸侯国君述职的考核方式。巡狩源自于上古时代部落首领对各地的巡视活动,是威服四方,强化联盟的一种主要方式。至西周时期成为周王对诸侯封国进行巡察的一种政治活动。是西周王朝控制天下,安邦定国的重要措施。如尚书周官载:“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对巡狩的解释,礼记逸礼曰:“谓天子巡守牧也。”“守”即指为天子守土的诸侯。孟子则言:“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下另有:“天子五年一巡守,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命典礼,考时月,定日, 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山川神謿,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 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 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东巡守之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南巡守之礼。十有一月, 北巡守至于北岳,如西巡守之礼。归,假于祖称,用特。” 礼记王制“王将巡守,则戒于四方曰:各修平乃守,考乃职事,无敢不敬戒,国有大刑。” 周礼职方氏很显然,巡狩过程中存在着周天子对“四岳”、“诸侯”进行考核的现象。并且,在考核之后还要进行赏罚黜陟。周代的巡狩活动,许多文献中均有详细记载。诗经周颂时迈载:“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叠。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孔疏:“武王既定天下,而巡行守其土诸侯,至于方岳之下,乃作告至之祭,为柴、望之礼。周公述其事而为此歌焉。”严粲注:“武王之巡守也,以庆罚黜陟之典,序诸侯之在位者。”由此记载可以看出,此时的“巡狩”已有“巡守”之义。因为周王是在巡察为他守土的诸侯。另据尚书立政所载周公晚年对周成王的诰词,“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其意是说周公告诫周成王,要他率领军队循着夏禹的足迹,发扬文王、武王之光烈,遍巡天下,直至海外,使普天之下无不臣服。另外,竹书纪年记载:“成王十九年,王巡狩侯甸方岳,召康公从归于宗周,遂正百官,黜丰侯。”康王十六年,“王南巡狩至九江庐山”。而左传昭公四年云:“成有岐阳之搜,康有酆宫之朝,穆有涂山之会。”这里说的是周成王、康王、穆王于与诸侯在各地的朝会,也是同巡狩有关的。古文献所记载的西周巡狩活动,其中最著名的有两次:一次是“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 史记周本纪。说的是周昭王率兵三次南征荆楚,曾迫使东南夷二十六国前来朝贡。但最后却被楚人打得大败,死于汉江。另一次是“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 左传昭公十二年。这里所载说的是周穆王巡狩征伐犬戎的故事。后来的穆天子传还详细记载了此次事迹,并以浪漫的笔调描述了周穆王同西王母会见的情节。至西周末年,宣王、幽王的巡狩活动仍在继续进行着。古文献记载:“周宣王合诸侯而田于圃,田车数百乘,从数千,人满野。日中,杜伯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车上,中心折脊,殪车中,伏弢而死。” 墨子明鬼下“周幽王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 左传昭公四年最终周幽王也被申侯联合犬戎攻杀于骊山之下。除了文献,西周铜器铭文中同样也有天子巡狩的记载。昭王时器师俞鼎载:“王女(如)上侯,师俞从,王夜(掖)功,赐师俞金。”意为王到上侯去,师俞随从。王检察功绩,赏给师俞铜。另一昭王时器中觯载:“王大眚(省)公族于唐,振旅。王易(锡)中马。”意为王大巡视公族,在唐这一地方举行振旅的典礼,王赐给中马匹。另外还有員鼎、友簋、祀盂鼎等均有天子巡狩的记载。由以上记载看,整个西周时期,巡狩作为维系中央王权对地方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一种经常性的活动,是与西周相始终的,具有制度化的倾向。周天子具有巡狩天下的权力,而各诸侯则有定期或不定期主动或应周天子之召向周天子述职的义务。诸侯述职时需要汇报各自属国政治、经济、生产等方面的情况,以接受周王的考核。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周礼大宗伯。周礼秋官大行人云:“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秋觐以比邦国之功,夏宗以陈天下之谟,冬遇以协诸侯之虑。时会以发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郑玄曰:“此六事者,以王见诸侯为文。图、比、陈、协,皆考绩之言。王者春见诸侯则图其事之可否,秋见诸侯则比其功之高下,夏见诸侯则陈其谋之是非,冬见诸侯则合其虑之异同。六服以其朝岁,四时分来,更迭如此而徧。时会即时见也,无常期。诸侯有不顺服者,王将有征讨之事,则既朝,王命为坛於国外,合诸侯而发禁命事焉。禁,谓九伐之法。殷同即殷见也。王十二岁一巡守,若不巡守则殷同。殷同者,六服尽朝,既朝,王亦命为坛於国外,合诸侯而命其政。政谓邦国之九法。殷同,四方四时分来,岁终则徧矣。” (清)阮元校: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29页。诸侯朝见天子向其述职,采用命圭制度。诗经大雅朝弈载:“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尚书大传载:“古者圭必有冒天子执冒以朝诸侯,见则覆之。故冒圭者,天子所与诸侯为瑞也。无过行者得复其圭,以归其国。有过行者留其圭,能改过者复其圭;三年圭不复,少黜以爵;六年圭不复,少黜以地;九年圭不复而地削。此所谓诸侯之朝于天子也。”周礼考工记玉人郑玄注:“命圭者,王所命之圭也,朝觐执焉,居则守之。”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一书中指出,诸侯受王命发遣,有命圭为信物,在命圭上大约明白记载任务及官职的名称。另外国语周语上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诸侯春秋受职于王以临其民,大夫、士日恪位著以儆其官,庶人、工、商各守其业以共其上。犹恐其有坠失也,故为车服、旗章以旌之,为贽币、瑞节以镇之,为班爵、贵贱以列之,为令闻嘉誉以声之。”瑞节,当即命圭一类的信物。周王通过亲自到各地巡狩和诸侯定期向其述职以及临时召集的会同等方式掌控地方诸侯。而周王派往各诸侯国的“监”,也随时向周王报告当地情况。同样具有一定的考核作用。说文云:“监,想、临下也。”所以“监”有监视、监督、监护、监管之意。西周时期,在各诸侯国普遍设有监,称为监国。其职责就是代表周天子监视,督查各大小诸侯。此“乃西周普遍存在的定制” 徐中舒:西周史论述(上),四川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早在武王灭商后,虽然封了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但对他并不放心,又封了自己的弟弟们去殷人故地。“自殷都以东为卫,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鄘,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霍叔监之,是为三监” 史记周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以此加强对武庚行动的监视。另有记载:“及施典于邦国而建其牧,立其监。” 周礼太宰“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 礼记王制西周铜器铭文中同样有“监”。仲几父簋铭文:“仲几父使几使于诸侯、诸监。”荣监簋铭文中有“荣监”。应监甗铭文中有“应监作宝尊彝。”的记载。“应监即周王派往应国的监国者。” 伍仕谦:论西周初年的监国制度,西周史研究,1984年。另外礼记王制载:“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注曰:“小国亦三卿,一卿命于天子,二卿命于其君,此文似语脱耳。”由此处可以看出诸侯国的官员一部分由各诸侯任命,一部分则直接由天子任命。特别是一些大诸侯国的重要官员大部分甚至全部由天子任命。不免使人猜想天子所命之“卿”除了帮助治理属国之外还有监诸侯之意。(二)诸侯对属官的考核诸侯乃一国之君,其意义形比天下之君周天子。各诸侯国君对其封国内大小官吏的考核也用巡行的方式亲自考察百官。有时也派大臣下去巡察。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有召公巡行的事迹,“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诸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在西周成王时负责治理陕以西之地,为了巡访考察政事与民情而“巡行乡邑”,遇事则“决狱政事”。他的这一做法使上至侯伯,下至庶人都“各得其所,无失职者”。既起到了考察督责各级大小官吏尽其职责的作用,又产生了给人以亲民形象从而勉励庶人各尽其能的效果。逸周书大匡解载:“官考厥职,乡问其人,因其耆老、及其总害。慎问其故,无匡隐乃情。及某日以告于庙。有不用命,有常不赦。”黄怀信先生认为这是武王灭商返回途中,在管城训导管叔治官安民之言。 参见黄怀信:源流考辨,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04-105页。孔晁曰:“问人政得失。”潘振曰:“官,官长。考察其属职之治否也。言乡则遂可知。乡大夫,朝之大臣兼之。诘问其属政之得失也。”陈逢衡曰:“官考厥职则无冗食之员,乡问其人则有备荒之策。”孔晁曰:“总,众人也。”潘振曰:“耆老,庶人之老。总害,众人受水旱之害也。”据上下文知告庙当即告后稷。常即常刑之意。综上,结合上下文意,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诸侯派官员巡行地方,考察地方官吏职守情况,看其称职与否。询问乡中父老,他们都受了那些灾害。并询问所以致灾之缘由,是天灾还是官吏执政不端所带来的人祸。不要有所隐瞒。到了某一特定日期告于庙,对于不用王命者,则依法施以常刑,绝不赦免。铜器铭文中也有公侯视察的记载。成王时器卿鼎记载有成王时人公违的一次视察东方的活动,“公违眚(省)自东,才(在)新邑,匡卿易(锡)金。用乍(作)父乙宝彝。”(三)史书所见“六观”考核法根据史书记载,西周时期还采取一种“六观”之法对一般官吏进行考核。逸周书官人解:“王曰:呜呼,大师,朕维民务官,论用有征,观诚、考言、视声、观色、观隐、揆德,可得闻乎?”黄怀信先生认为此乃文王告太公之言。 参见黄怀信:源流考辨,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16-117页。朱右曾曰:“论用谓辨论官材而用之。”征即验之意。潘振对这段话的解释是:“思民专力于官人,论定而用之,有明证也。真是为诚,晤对为言,出口为声,见面为色,匿情为隐,在心为德,观详于视,六者知人之法,闻之,斯可以官人矣。故叩之也。”这段话说的是周公在任官之前通过六观之法来考察职官人选。逸周书官人解又载:“设之以谋,以观其智;示之以难,以观其勇;烦之以事,以观其治;临之以利,以观其不贪;滥之以乐,以观其不荒;喜之,以观其轻;怒之,以观其重。”此处所记“六观”为观智,观勇,观治,观贪,观荒,观轻重。这是在官员的日常政务中从其工作态度、执政能力、个人操守等方面对其进行观察考核,以此来决定对其赏罚奖惩和升黜任免。六观之法有着悠远的历史渊源,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尚书尧典:“帝曰:畴咨若予采?欢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吁,鲧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由此记载可以看出,早在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已经采用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来考察下属。对于那些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人是不能任用为官的。另外,尚书立政载:“宅乃事,宅乃牧,宅乃准,兹惟后矣。谋面,用丕训德,则乃宅人,兹乃三宅无义民。”这里的“谋面”,即是察言观色,以考察其善恶之意。这里是周公举夏代先王任人时对其先行观察了解以考察百官的做法。西周以“六观”之法考核官员当是对这种方法的继承与发展。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六观法是经过长期的演变,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经过不断补充完善,到西周时发展成为一种比较系统、全面、规范的对一般性官吏进行考核的方法。但是,从其操作性言,在现实之中是否得以认真的实行则不得而知。也许,根据实际情况而观其一面或几面是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四)金文所见西周官员的晋升西周职官制度为世卿世禄制,似乎西周官员由特定的人群世代相袭,是一个相对封闭、僵化的职官系统。但从西周一些青铜器铭文中我们却可以看到事实并非如此,世卿世禄制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低级官吏可以根据自己的功绩得到升迁的机会;二是家庭出身不是很显赫的人员同样有机会晋升至权力的高层。根据师晨鼎(集成2817)和太师虘簋(集成4251)铭文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师晨在恭王、懿王时任渭河流域一城市民事长官师俗的助手,后来则成为王廷上奉王命召唤入廷见周王的人。地方行政职位而直接成为为周王服务的人,显然“进步”不小。另一例子是曶,见于曶壶(集成9728)、曶鼎(集成2838)、蔡簋(集成4740)和太师虘簋(集成4251)。曶壶铭文记曶担任塚司土,属于成周八师的军事组织。曶鼎铭文记曶被任命为王室的卜官。蔡簋铭文记曶担任了宰职,是王室官员之长,这一记载在太师虘簋得到印证。类似的例子还有虎、免和师兑等,均由低级官吏而晋升为高级官员。关于晋升的标准,金文中的“蔑历”这一术语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其用于如下情形之中:伯屖父皇兢,格于官。兢蔑曆,赏兢璋 竞卣(集成5425)王用弗忘聖人之後,多蔑曆賜休 师望鼎(集成2812)据唐兰先生研究,“蔑历”是指称美经历或功绩,这一观点被其他大多数学者接受。李峰认为:“蔑历的行为可能包括权威者对其功绩的认定,包括口头表述和书面记录。” 李峰: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第224页据免簠(集成6426)铭文载,免曾在郑邑附近任司土。而据免尊(集成6006)铭文可知,后来周王在郑邑为免举行过一次蔑历仪式。随后对其进行了赏赐,并且重新任命其为司工。由上可见“西周时期的政府服务是建立在官员期望通过努力和良好表现以提高他们的地位这个基础上的” 李峰: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第220页。既然存在着依据官员的功绩而予以晋升的现象,那么他们的功绩是通过什么方式而为他们的上级以及周王所知晓的呢?考核当然是一种途径。我们可以以此作为西周官吏考核制度确已形成的一种佐证。综上,西周时期,官吏考核作为一种制度已经初步形成。西周时期,在政治、经济、文教等各个方面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在这一总前提下,拥有一套适合其时代特点的考核制度也应该是完全可能的。 四、春秋战国时期考核制度的变革平王东迁,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已经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不仅不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的甚至侵夺王室的土地。政治上的尊卑等级界限被打破了,原来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实际上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以秦、晋、齐、楚、越为首的大诸侯国相互兼并称霸,战争此起彼伏,最后形成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强并立的局面。它们各自为政,不相统属,相互之间的兼并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最终由秦吞没六国,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统一。在这期间,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现在政治上就是王室衰弱,政自天子出变为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演变为自大夫出,自臣宰出。分封制逐渐由郡县制所代替,世禄制为俸禄制所取代。与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世卿世禄制制逐渐遭到破坏,出现了“官失而百职乱” 汉书百官公卿表的现象。致使各国不得不“各变异” 汉书百官公卿表。通过不断变革创新,最终确立了“主卖官爵,臣卖智力”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的官僚制度。在这一新的人身依附和雇佣关系下,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均由君主任免,君主通过礼法、赏罚、德刑和诛杀来控制各级官吏。各级大小官吏虽然仍被划为不同等级,拥有各种特权,但他们已经再也“不是以贵族的身份行使治理,而是以周王的仆役的资格行使治理”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1页。这种君主臣仆的特殊雇佣关系带来的结果是“官僚或官吏,就不是对国家或人民负责,而只是对国王负责”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8页。天下政务繁杂,由这些大小官吏分级分职管理,君主则高踞于上而操纵驾驭之。为了实现对这些新型官吏的有效控制,对职官管理制度进行某些变革也势在必行。世卿世禄制的逐渐破坏和官僚制度的形成,使职官管理体制也相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文武分职为前提,以明确规定官员的职位、职责和职权范围,确定他们的工作规程为主要内容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渐形成;以任免选拔、等级俸禄、符节玺印、考核奖惩等为主要内容的职官管理体制也逐步完善。其中,考核制度作为职官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西周时期的初成制度,经过春秋时期的不断损益,到战国时期终于变革为一种崭新的,更加成熟的,影响后世深远的封建官吏考核制度。(一)春秋时期考核制度的调整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以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土地数量的不断增加,井田制不断遭到破坏,剥削方式有了新的变化。政治上,周王室由盛而衰,诸侯国强势发展,政权下移,出现了“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的局面。另据史料记载,县制开始在局部地区出现。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职官管理制度表现出既有继承旧制,又有变化革新的新旧并存之象。春秋前期,诸侯国在名义上还奉周天子为宗主,但实际上已经相对独立。并且他们逐渐建立和完善自己所辖地区的各项政治制度,出现列国并峙的局面。然而,他们并没有摆脱传统的意识,各国的君主还依照周天子的分封秩序分别称为公、侯、伯、子、男。春秋中后期,出现了强国争霸局面。周天子表里俱失,王室不再有实质和名义上的约束力了。先后形成的霸主取代周天子成为列国的盟主。这种结盟是在不干涉列国内政的情况下形成的,列国各有主权,但必须服从盟主的征调。列国相互争霸,竞相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这一争霸过程中,各诸侯国为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取得优势,都很重视提高自己各方面的实力。职官制度建设作为中心环节尤显重要。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官吏的管理,对以前官吏考核制度进行损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自是应有之义。1.考核主司春秋时期,由于周天子逐渐走下天下共主的地位,官吏考核的主体也跟着由西周时期的周天子转变为各诸侯国的国君。另外,专职和兼职的考核官员也已普遍设立。齐国国君对百官亲自进行考核。国语齐语载:“桓公召而与之语,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设之以国家之患而不疚,退问其乡,以观其所能而无大厉,升以为上卿之赞。谓之三选。”这里所记载说明齐君在任官之前要通过直接面试和实地调查对候选人进行全面考核。合格者方可委任以官。另外,齐国“设司过、五横、吏啬夫、人啬夫等是专司考核官吏,教育百姓之官” 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6页。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载:“司过荐罪。”管子君臣上载:“是故有道之君,上有五官以牧其民,则众不敢逾轨而行矣;下有五横以揆其官,则有司不敢离法而使矣。”尹知章注:“横,谓纠察之官,得入人罪者也。”五官指大行、大司田、大司马、大司理、大谏。他们分掌五个方面的行政事务。在这五种行政系统之内各设五横之官以考察百官。又有“吏啬夫任事”。尹注:“吏啬夫,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