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帝内经与头脑病症,陈 钢 教授 (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1、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学说和学术思想的渊源 2、黄帝内经指导与开拓临床诊治的思路 3、学习古人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思想方法,构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同化作用),清陆懋修在内经运气表一卷司天在泉胜复补泻合表中所说:“人谓素问为无方之书,余谓素问即有方之始。” 虽然黄帝内经只载有十二、三个方剂,但黄帝内经有关理论对临床病证诊治的指导意义则是巨大而深远的。特别是对临床疑难病证的治疗,则更是需要诸如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的指导。 清代医家沈又彭在沈氏妇科辑要腰背反张中说:“奇证当于无方之书求之。”因此,对临床疑难病证的治疗思路,我们可以从黄帝内经中获得。,黄帝内经理论指导临床的功能 (1) 预见功能 (2) 认识功能 (3) 解释功能 (4)方法功能 (5)决策功能 (6)批判功能 (7)拓潜功能,经文与临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一、头脑与五脏精气神的关系 1、头者,精明之府 2、脑者,髓之海也 精气神会聚之处 与五脏六腑之精气神都有关,素问五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灵枢决气:“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灵枢决气:“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本神篇曰:故生之来谓之精。决气篇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故人始生先成精也。)精成而脑髓生。(精藏于肾,肾通于脑,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诸髓皆属于脑,故精成而后脑髓生。)”,二、五神 五神脏 神魂魄意志,心主神明 1)思维 荀子解蔽:“人何以知道?曰:心。人生而有知心生而有知。”人有知是因赖心有知。心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器官。 孟子告子上说:“心之官则思。” 南北朝神灭论云:“心病则思乖,是以知心为虑本。”说明心有思考的作用。,2)记忆: 时间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要素。只有具备记忆的主体,才能得知时间。记忆是由记和忆结合起来构成的。石头上可以留下痕迹,但石头有记无忆,故石头只有变化,却无所谓过去、现在和未来。根据石头的现状,探寻它的过去,那是人的事情。(刘长林中国象科学观65页)触景生情,这一景,是现今。现今带你回到过去,记忆过去。一般说回忆。每一个人心神不一样,所以感知过去的能力、情景、内容、意义等都不一样。 灵枢五色:“积神于心,以知往今。”张景岳注:“神积于心则明,故能知已往来今之事。”神在于心,只有依托主体心神记忆,才能记忆过去、感知现在。诸病源候论:“多忘者,心虚也。”心虚,则记忆功能减退,故表现为多忘。,3)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的心理现象。其过程包括决定阶段和执行阶段。决定阶段指选择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动机作为行动的目的,并确定达到该目的的方法。执行阶段即克服困难,坚定地把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 心统摄意志。医门法律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4)情志与情感 情志,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人的心理活动,中医学将其统称为情志,或叫做情绪,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 儒门事亲:“五志所发,皆从心造。”类经:“凡情志所属,惟心所统。”“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顾松园医镜:“凡喜、怒、忧、悲、思、恐、惊七情,虽分属五脏,然无不从心而发。”,5)感知 心主管感觉与知觉。类经:“是以耳之听、目之视,无不由乎心。”灵枢:“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主管喜怒忧思悲恐惊、神魂魄意志等。 心功能异常时,则神明无以自主,就会产生系列病证。素问脉要精微论:“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魄 孔颖达左传注:“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哭为声,此则魄之灵也。” 张景岳注:“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觉也。” 魄是人体的本能活动,是与人的感觉与本能相关联的低级反映。视、嗅、味、听、痛、痒等感觉,呼吸、啼哭、吸乳、手足运动等,都是魄的范畴。,魄强则痛痒寒热等感觉、运动活动等都灵敏,反之则否。如老人,魄衰,常见耳目昏聩(耳聋),反应迟钝,感觉麻木,动作迟缓,说话发生差错,这是魄衰的表现。灵枢天年有“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 先天即有魄,中医讲“并精出入者谓之魄。”精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人只要有了生命,也就有了魄。即人的本能与感觉与生命之精同时而生。 魄为阴神,附气而藏于肺中。故常“气魄”同称。,魂 魂为阳神魄为阴神。(汪蕴谷) 魂,为阳神,魂是神的一部分,由神所主宰。魂在神的指挥作用下,是指思维、意识、认识、判断等高级反映,是后天形成、逐渐培养而成的,故“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附血藏于肝。孔颖达说:“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张景岳说:“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人卧血归于肝,魂附血而归于肝。血虚之人,夜卧时魂不能归于肝藏,仍在思维等,就表现为作梦、甚则梦游。因此,治疗一要养肝血,二要收藏,酸性收,用酸枣仁等安神收魂,甚则重镇,如龙牡等。正是魂主意识思维,因此内经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之说。,魂,阳也,肝主血而藏魂,阳入于阴也;魄,阴也,肺主气而藏魄,阴附于阳也。凡人昼则魂出而用事,魄乃藏于肺;夜则魄出而用事,魂乃藏于肝。魂魄之出入,若参商然。问魂魄从何道出入?答曰:魂从目中入,目合则魂藏。多梦纷纭,肝不藏也。魄从鼻中出,鼻息定。则魄藏也。(怡堂散记) 魂与魄都在神的控制下,所以称为阴神和阳神。正如血证论恍惚说:“人身有魂魄,而所以主是魂魄者,则神也。”,宋陈淳北溪字义说:“子产谓: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所谓始化,是胎中略成形时。人初间才受得气,便结成个胚胎模样,是魄。既成魄,便渐渐会动,属阳,曰魂。及形既生矣,神发知矣,故人之知觉属魂,形体属魄。”,意 心有所忆谓之意, 陈淳北溪字义:“意者,心之所发也,有思量运用之义。”“意者,心之发也。”“意是心上发起一念,思量运用要凭地底。”“意是就起一念处论。”类经:“忆,思忆也。谓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景岳说的思忆,可能就是起一念而要思量。 素问经注节解:“记而不忘者也。按:灵枢经曰:心有所忆谓之意。”将此的“意”解为有记忆功能的意,可能不妥? 出主意,记忆,志 意之所存谓之志, 类经:“谓意已决而卓有所立者,曰志。” 陈淳北溪字义:“志者,心之所之。之犹向也,谓心之正面全向那里去。如志于道,是心全向于道;志于学,是心全向于学。一直去求讨要,必得这个物事,便是志。若中间有作辍或退转底意,便不得谓之志。志有趋向、期必之意。心趋向那里去,期料要凭地,决然必欲得之,便是志。”“须是立志,以圣贤自期,便能卓然挺出于流浴之中,不至随波逐流,为碌碌庸庸之辈。”,灵枢本神:“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灵枢决气: 精脱者,耳聋;(肾藏精,耳者肾之窍,故精脱则耳聋。) 气脱者,目不明;(五脏六腑精阳之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睛,故阳气脱则目不明。) 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痠,耳数鸣;(液所以注骨益脑而泽皮肤者,液脱则骨髓无以充,故屈伸不利而脑消胫痠。皮肤无以滋,故色枯而夭。液脱则阴虚,故耳鸣也。) 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血之荣在色,故血脱者色白如盐。夭然不泽,谓枯涩无神也。),灵枢海论: 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气有余者,邪气实也。气不足者,正气虚也。声由气发,气不足则语言轻怯,不能出声。脉要精微论曰: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形以血充,故血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怫郁也,重滞不舒之貌。血不足则常想其身小。狭,隘狭也,索然不广之貌。此皆血海不调之为病,病在血者徐而不显,故茫然不觉其所病。怫音佛。),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髓海充足,即有余也,故身轻而劲,便利多力,自有过人之度而无病也。若其不足,则在上者为脑转,以脑空而运,似旋转也。为耳鸣,以髓虚者精必衰,阴虚则耳鸣也。为胫痠,髓空无力也。为眩冒忽不知人,为目无所见,怠惰安卧,皆以髓为精类,精衰则气去而诸证以见矣。),灵枢口问:“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倾者,沉重不能支也。” 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下气有余,对上气不足而言,非谓下之真实也。心肺虚于上,营卫留于下,则神气不能相周,故为善忘,阳衰于上之兆也。),阳厥怒狂 素问病能论:“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阳厥。帝曰:何以知之?岐伯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落饮。夫生铁落者,下气疾也。”,灵素节注类编:“此言怒狂之病,因阳气暴折难决,暴折者,过激而致郁逆也,难决者,如水之壅遏,不能决之使流也,故病怒狂而名阳厥也。所以然者,阳明人迎之脉,本常动不休,若太阳、少阳经脉,本来不动,不动而动,且大且疾,此三阳之气亢极,而逆可见矣。治之当夺其食而使气衰,服以生铁落饮。铁落者,打铁飞落之屑,煎汤饮之,下气最疾也。盖怒狂由阳亢,阳由肝胆而升,木邪炽盛,铁落以金制木也。”,张景岳:“怒狂者,多怒而狂也,即骂詈不避亲疏之谓。阳气宜于畅达,若暴有折剉,则志无所伸,或事有难决,则阳气被抑,逆而上行,故为怒狂,病名阳厥。阳明常动者,谓如下关、地仓、大迎、人迎、气冲、冲阳之类,皆有脉常动者也。巨阳、少阳不动者,谓巨阳惟委中、昆仑,少阳惟听会、悬钟,其脉虽微动,而动不甚也。于其不甚动者而动且大疾,则其常动者更甚矣,此即阳厥怒狂之候。五味入口而化于脾,食入于阴也。藏于胃以养五脏气,长气于阳也。食少则气衰,故节夺其食,不使胃火复助阳邪,则阳厥怒狂者可已。生铁洛,即炉冶间锤落之铁屑,用水研浸,可以为饮,其属金,其气寒而重,最能坠热开结,平木火之邪,故可以下气疾、除狂怒也。凡药中用铁精、铁华粉、针砂、铁锈水之类,皆同此意。”,薄厥 伤肝肝气上逆,气逼血升 呕血 暴怒伤肝 伤心火扰神明(木旺生火,母病及子)迷惑而不治 (神志迷乱,难以自行控制 怒 伤肾肾志伤(子病及母)喜忘其前言(健忘) 意伤记忆减退 伤脾(木乘土) 运化失常飧泄 本脏症状胁痛、目盲等,饮食与神志病证,素问五脏别论: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神志病证与饮食 一般认为,神志病证的发生,大多与心理、疾病、外伤、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很少考虑到是因为饮食的太过与不及所致。实际上人的喜怒哀乐等情志表现与所吃的食物确有较密切关系。有的食物能使人愉快、恬静、安宁,有的食物则可令人焦虑、愤怒、悲伤、不满、恐惧和狂躁。 中医认为,人以五脏为中心,而五脏藏神。因此,如果饮食的太过与不及,可以导致五脏气血逆乱,阴阳偏胜,从而影响五脏所藏之神,引发神志病症。如本篇说,“味过于辛”,因辛主发散,久服则散气,神气不收,故致人精神乃殃。咸胜血,味过于咸,则血脉瘀阻,心气抑郁。味过于甘,甘性滞缓,故心气喘满。在素问至真要大论有“食已而瞀”之症,瞀者,昏闷、昏糊。即食入后出现神识昏糊。,饮食过于甘温,可以导致痰火上扰心神, 神明无主,发为狂乱。 如今人报告,绍兴市公安局樊宝华曾收治一例因服用大剂量别直参诱发抑郁症伴激越状态的病例。一周姓男子,于1989年1 月,因出现头晕、耳鸣、口干、盗汗等证,自买别直参一支30g,一次性煎服顿服后,出现失眠、头痛、心烦,懒动,幻视。经治疗无效,延至5月16日后出现彻夜不眠、喃喃自语,以及疯狂举措,经司法鉴定诊断抑郁症伴激越状态。本例患者因补用不当,且剂量过大,促使痰火上扰清窍, 神志为之狂乱,以致造成严重的后果。(见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0年第6期第3页)。,2019/8/31,35,可编辑,既然神志病证是饮食病因所致,那么在治疗上就应消除饮食为患。 黄帝内经称为“夺其食则已”。如素问病能论指出,怒狂,治之当夺其食则已。因为“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 后世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王海藏治许氏病阳厥狂怒,骂詈亲疏,或哭,或歌,六脉举按无力,身表如水石,发则叫呼,声高。内经云:夺其食即已,因不与之食,乃以大承气汤下之,得脏腑积秽数升,狂稍宁,数日复发,下如此五七次,得大便数斗,疾瘥,身温脉生良愈,此内经夺食法也。 磁朱丸是“治癫痫之圣剂。”其中用“神曲,推陈至新,上交心神,下达肾志,以生意智。且食入于阴,长气于阳,夺其食则已,此内经治狂法也。食消则意智明而精神治,是用神曲之旨乎?” 一小儿食粽后,咬牙欲吐。顷间腹胀昏瞆,鼻青黄赤。此脾土伤而肝气所动,食积发厥也。先令鸡翎探吐出酸物,顿醒,节其饮食,勿药而愈(寿世保元饮食)。,饮食是中医学的重要病因,但神志病证的饮食病因说长期以来并未受到重视。今借此机会,点出这个这个话题,希望引起各位专家的注意和兴趣,在今后的临床上、科学研究上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使黄帝内经及后世医家的有关学术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头痛 素问五脏生成:“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张景岳注:“头痛巅疾,实于上也。上实者因于下虚,其过在肾与膀胱二经。盖足太阳之脉从巅络脑,而肾与膀胱为表里,阴虚阳实,故为是病。甚则腑病已而入于脏,则肾独受伤矣。”,灵枢厥病篇: “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厥,逆也。邪逆于经,上干头脑而为痛者,曰厥头痛也。下仿此。足阳明之脉上行于面,其悍气上冲头者,循眼系入络脑,足太阴支者注心中,故以头痛而兼面肿烦心者,当取足之阳明、太阴也。) 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头脉痛者,痛在皮肉血脉之间也。心悲善泣者,气逆在肝也。故当先视头脉之动而盛者,刺去其血以泄其邪,然后取足厥阴肝经而调补之,以肝脉会于巅也。) 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贞贞,坚固貌,其痛不移也。头上五行、行五,即前篇热病五十九俞之穴,所以散诸阳之热逆也。先取手少阴心经,泻南方以去火也。后取足少阴肾经,补北方以壮水也。),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脾藏意,意伤则善忘。阳邪在头而无定所,则按之不得。故当先取头面左右动脉以泄其邪,后取足太阴经以补脾气也。) 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项先痛,腰脊为应,皆足太阳经也。故当先取天柱,后及本经之下腧。) 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耳之前后,足少阳经也。其脉涌而热者,当泻出热血,仍取本经之穴。有热,一本云有动脉。),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头痛有二:上文言厥头痛者可治,此言真头痛者不可治。盖头为诸阳之会,四肢为诸阳之本,若头痛甚而遍尽于脑、手足寒至节者,以元阳败竭,阴邪直中髓海,故最为凶兆。) 头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若肉伤痛未已,可则刺,不可远取也。(头痛因于击堕者,多以恶血在脉络之内,故伤痛未已,若可刺者,但当刺去其痛处之血,不可远取荥腧,徒伤正气,盖此非大经之病也。),素问奇病论: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帝曰:善。 (髓以脑为主,诸髓皆属于脑也,故大寒至髓,则上入头脑而为痛。其邪深,故数岁不已。髓为骨之充,故头痛齿亦痛。是因邪逆于上,故名曰厥逆。),风邪犯上的临床指导意义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伤人体上部,故素问太阴阳明论有“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灵枢百病始生有“风雨袭虚,病起于上”;素问脉要精微论有“中恶风者,阳气受之”等论述。因此人体上部的疾患,多由风邪所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风病行于上。”,头痛 医学原理云:“经曰:风先伤于上,是以头痛。”类证治裁头风论治说:“风邪上干,新感为头痛,深久则为头风。其症头巅重晕,或头皮麻痹,或耳鸣目眩,眉棱紧掣。旧素有痰火,复因当风取凉,邪从风府入脑,郁而为热为痛,甚则目病昏眩。”,正是基于内经这一思想,后世医家提出“高颠之上,惟风可到”的理论,认为在治疗上部疾患时,主张要配合使用风药。李东垣说:“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也。高颠之上,惟风可到。”,祛风治头痛 国某某,女,34岁,1987年5月7日初诊。 头痛数载,不时频作,剧烈时,偶触发根,即头痛如劈;以头碰墙,或则呕吐。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头痛。平素便秘,三五日一行,形如羊矢。形体略丰,舌淡苔薄黄、略腻,脉沉细而弦。病名头风,因迁延日久,故难取速效,拟方疏风抑肝,清火养阴之剂治之:藁本10g,白芷10g,川芎10g,钩藤10g,天麻10g,僵蚕10g,蒲黄10g,当归10g,生地30g,白术15g,赤芍、白芍各12g,生龙齿30g(先下)。7剂水煎服,日1剂,另外,予当归龙荟丸4袋(每袋18g),每次口服半袋,日2次。,二诊,5月5日:当归龙荟丸因故未服。症如前,拟加重搜剔活络之品:全蝎3g,僵蚕10g,五灵脂5g,川芍10g,白芷10g,钩藤10g,天麻10g,乌蛇肉3g,生地30g,藁本10g,桃仁10g。5剂,水煎服。 三诊,5月22日:头痛减轻,且来势已缓,大便仍燥,脉弦,方用祛风行瘀活血之剂:益母草15g,藁本10g,白芷10g,川芎10g,僵蚕10g,天麻10g,钩藤10g,蒲黄10g,五灵脂5g,桃仁10g,赤芍12g,生地30g,全蝎3g,乌蛇肉3g,7剂。另包芦荟15g,自家研为细末,日3次,每次lg,温水送下。 四诊,5月29日:头痛大缓,大便已畅下,苔净脉和,再服7剂,以资巩固。川芎10g,白芷10g,钩藤15g,天麻10g,僵蚕10g,藁本10g,甘松5g,当归10g,五灵脂5g,蒲黄10g,生地30g,白术10g,桃仁10g,红花10g,全蝎3g,乌蛇肉3g,另备芦荟粉15g,服法同前。,评议: 头风之病,常延数载,其势顽固,诸药周效。读魏氏为国某所处之方,颇觉贴切。头为诸阳之会,常宜风药升散,此例方用藁本、白芷,正合“头巅药饵,务宜清扬”之意;又病久入络,故以全蝎、乌蛇、僵蚕等虫类药,搜剔逐风定痛;再者,“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方中以归、地、芍、芎以及桃、红、五灵脂等,养血活血化瘀,更增熄风止痛之效。尤妙在祛风不忘镇定,如方中之钩藤、龙齿,入心肝以安神;气血相依,气行则血行,方中活血药伍人甘松、白芷之香溢,愈见功效。,细读此案,推敲国某头痛之病机,当属肝肾不足,虚风内作,挟痰挟火,气血阻塞壅滞所致。上则郁遏经络,头痛频作,下则阴液不充,大便燥涩,郁遏甚及孙络,故触之头皮即引发头痛;燥涩波及大肠,无水行舟,故便如羊粪。其治从肝肾人手,既滋肝肾阴血,复以芦荟,大苦大寒,直折肝经郁火,使大便得通。“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故方中有白术之设,健脾除湿。而头风一病,虽系内风,然以治外风、内风之药合冶于一炉,俾风火浊邪胶结之势,逐步缓解。尝思时下对妇女“神经头痛”之治疗多感棘手,而常有“非至绝经之时,病不能愈”之论,观魏氏之治,足以证明其论不确。此外,若循常法,世人多以养血逐络、祛风止痉剂治疗眩晕,而将此法用于治疗头痛,似与内经之意有不甚相合之处。 李俊龙.魏龙骧医案选议J.中国医药学报,1992,7(3):39,在这里提一个值得注意的事,风药治头痛,用量一定要大。 石室秘录载:“头痛至终年累月,其邪深入于脑中可知,一二钱之散药,安能上至巅顶,而深于脑中,必酌量多用细辛、川芎、白芷以大散之也。或疑散药太多,必损真气,恐头痛未除,而真气先行散尽。谁知风邪在头,非多用风药,必难成功。有病则病受之,何畏哉?” 本草备要:“凡头痛多用风药者,以巅顶之上,唯风药可到也。”,素问五脏生成:“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 景岳注:“徇,亦作巡,行视貌。蒙,茫昧也。招,掉摇也。尤,甚也。目无光则矇眛不明,头眩动则招尤不定,甚至目冥者不能视,耳聋者无所闻,其过在肝胆之气,实于下而虚于上也。盖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故为此病。甚则自腑归脏,而并入于肝矣。”,灵枢口问: 黄帝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手足三阳三阴之脉皆入耳中,故耳亦宗脉之所聚也。阳明为诸脉之海,故胃中空则宗脉虚,宗脉虚则阳气不升而下溜,下溜则上竭,轻则为鸣,甚则为聋矣。然少阳太盛、壅窒为鸣者亦有之,但虚者渐而实者暴,虚者多而实者少,其辨在有邪无邪耳,学者当推广之。) 益气聪明汤,素问解精微论: 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泣涕者,因泣而涕也。涕出于脑,脑者精之类,为髓之海,故属乎阴。)髓者骨之充也,(髓充满于骨空,诸髓者皆属于脑。)故脑渗为涕。(鼻窍上通于脑也。),素问气厥论: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胆经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曲折布于脑后,故胆移热于脑,则为辛頞鼻渊之病。辛,酸辛也。頞音遏,鼻茎也。)传为衄衊瞑目。(脑热不已,则传为此证。衄衊皆为鼻血,但甚者为衄,微者为蔑。热伤阴血,则目无所养,故令瞑目,以羞明不能开也。衄,女六切。蔑音灭。),灵枢口问:“黄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 景岳注:“欠者,张口呵吸,或伸臂展腰,以阴阳相引而然也。夫阳主昼,阴主夜;阳主升,阴主降。凡人之寤寐,由于卫气。卫气者,昼行于阳,则动而为寤;夜行于阴,则静而为寐。故人于欲卧未卧之际,欠必先之者,正以阳气将入阴分,阴积于下,阳犹未静,故阳欲引而升,阴欲引而降,上下相引,而欠由生也。今人有神疲劳倦而为欠者,即阳不胜阴之候。”,灵枢口问:“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泻足少阴,补足太阳。 张景岳注:“大惑篇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吴玄纲曰:觉与阳合,寐与阴并。觉多者魂强,寐久者魄壮。魂强者生之徒,魄壮者死之徒。是皆阴阳盛衰之义。瞑音明,又上声。卫气之行于阳者自足太阳始,行于阴者自足少阴始,阴盛阳衰,所以为欠。故当泻少阴之照海,阴跷所出也。补太阳之申脉,阳跷所出也。”,灵枢营卫生会云:“气至而起,至阴而止。”这里起与止指寤与寐。卫气不能入于阴则不寐,不能出于阳则嗜睡。 灵枢邪客曰:“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治以半夏秫米汤,“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 如果邪伤上焦,肺气壅塞不利,致使卫气久留于阴分而不能行于阳分,就会嗜睡。如灵枢大惑论曰:“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阳入于阴则寐 阳 阴 阴出于阳则寤,失眠(不寐): 灵枢邪客:“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今人用此汤不依此法故或效或不效)”,病机:五脏六腑(阴分)有邪气,而使卫气不得入于阴。 治法:通其道,祛其邪,调和阴阳。 方药:半夏秫米汤。,(二)嗜睡,灵枢胀论曰:“久塞其空,谓之良工。”这也是治风病防复发的一个方法。 成方切用说:“要知风性善走空窍,阳虚则风居空窍,渐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乡村文化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案例研究报告001
- 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案例:2025年文旅融合的扶贫模式与案例报告
-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国际合作机遇与风险分析
- 智慧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安全策略
- 游戏化在医疗教育中的价值与影响
- 《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件
-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 经皮肝穿刺引流护理
- 2022年新型智慧城市大脑顶层规划设计方案完整版
- 方舱医院患者健康教育
- DB37-T 1933-2022 氯碱安全生产技术规范
- 人教版英语九年级全一册单词表(合订)-副本
- 印章保管责任书
- 《论坛运营社区运营》课件
- 骨科降低卧床患者便秘发生率医院护理质量QCC改善案例
- 2025年上海市各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汇编之文言文二阅读(含答案)
- 低钠血症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解读
- 办公机器和设备出租行业现状分析及未来三至五年行业发展报告
- 金锭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楼面找平层裂缝修复方案
- 五级人工智能训练师(初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