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痘病毒及其风险分析.doc_第1页
李痘病毒及其风险分析.doc_第2页
李痘病毒及其风险分析.doc_第3页
李痘病毒及其风险分析.doc_第4页
李痘病毒及其风险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痘病毒及其风险分析2008年第4期植物检疫PLANTQUARANTINE术,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提高了林权所有者参与疫木处理的积极性.3.4采伐迹地更新和林分改造是巩固治理成果的长久之道对清理或采伐后的林地,选择合适的树种及时更新,不仅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和有害植物的入侵,还能在较短时问内形成较为稳定的生物群落,巩固治理成果.云南省德宏州对松材线虫病的综合治理研究表明,只要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坚持”预防为主,防治并举,防重于治”的原则,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治理措施,松材线虫病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致谢国家森防总站检疫处对德宏州松材线虫病预防和综合治理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西南林学院徐正会教授帮助修改文稿,德宏州森防站解芳,畹町林业局雷慧玲,甫贞辉和李北屏同志参加了部分工作,在此一并致谢!参考文献1SriwatiR,TakemotoS,FutiK.Cohabitationofthepinewoodneroatode.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andfungalspeciesinpinetTeesinoculatedwithB.xylophilus.Nematology,2007,9(1):7786.2司马永康,方波,李玉媛,等.云南省百草岭自然保护区植被的基本类型.云南林业科技,2002(1):3136.3何云玲,张一平.云南省自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山地学报,2006,24(2):193201.4张理.对云南省松树线虫病预防工作的对策思考.中国森林病虫,2002,21(2):4042.5蒋小龙,喻盛甫,沐咏民,等.松材线虫传人云南的可能性及检疫对策.植物检疫,2004,18(6):3463486德宏年鉴编辑部编.德宏年鉴2005(14).云南潞西:德宏州德宏年鉴社,2005.7王峰,喻盛甫,冯士明,等.松材线虫传人云南的风险评估.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17(4):421422.8冯士明.松材线虫病在云南发生的可能性及预防对策.植物检疫,2000,14(5):289291.9赵宇翔,董燕,徐正会.云南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和地理分布研究.中国森林病虫,2004,23(5):1316.李痘病毒及其风险分析木郑耘杨伟东陈枝楠王颖龙海(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518001)摘要李痘病毒是危害核果类果树的重要病原物,具有传播迅速的特点,已被多个国家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本文对李痘病毒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综述,通过分析该病毒的传播和定殖规律,并根据我国的具体生态情况,对其传入的可能性进行风险分析,结果认定其传入的可能性较大,需要制定严格的检疫措施,严防传入中国.关键词李痘病毒风险分析中图分类号$4130,S432.434李痘病毒(Plumpoxvirus,PPV)是危害核果类果树的重要病原,已传播至许多国家,对世界各国的李属果树种植业构成严重的威胁.自1915年首次在保加利亚发现感染李痘病毒病的李树以来,该病毒已传播至欧洲大部分地区,地中海地区(埃及,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印度和智利j.1999年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果园中发现该病毒病j.感染PPV后,李属果树受害严重,造成巨大的产量损失.据估计,在欧洲感病果树数量超过10亿株,感病果树减产达80%100%E3.PPV的危害性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已有多个国家和机构将其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目前,欧洲地中海植物保护组织(EuropeanandMediterraneanPlantProtectionOrganization,EPPO)将PPV列为A2类检疫性有害生物L4,北美植物保护组织(NorthAmericanPlantProtectionOrganization,NAPPO)将其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j.我国也在2007年5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将其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各国均本文受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6BAK10B0111)资助收稿日期:20071205.239.2008年第4期植物检疫PLANTQUARANTINE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研究检测方法,摸清传播规律,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制定严格的检疫措施,严防该病毒传人.1寄主范围PPV的寄主包括一些具有重要经济性的李属木本果树,如杏树(件unarmeniaca),桃树(P.per-sica),李树(P.domestica),以及部分野生或观赏类的李属植物,如比西砂樱李(P.besseyi),红叶李(P.cerasifefa),乌荆李(P.insititia),毛樱桃(P.tomentosa),黑刺李(P.spinosa)等.2危害症状感染PPV寄主在叶,花瓣,果实和果核等部位表现症状.PPV侵染李,杏,桃,樱桃李,洋李后,在叶子和果树上引起典型的痘泡症状.春季感病寄主叶片颜色变淡,发黄,形成褪绿斑,条带,环斑,明脉或畸形叶等症状.一些感病桃树品种的花瓣变色.感病果实表面出现褪绿斑,黄色环斑或线形条斑.受害严重的果实形状不规则或畸形,表面形成坏死斑,果核表面出现灰色环斑.3病原的生物学特性PPV属于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该病毒线形,粒体大小700nm11nm,核酸类型为正单链RNA,基因组大小为10Kb,衣壳蛋白由2000个蛋白亚基组成.根据致病力,血清反应类型,蚜虫传播方式和症状不同,PPV被划分为PPVD,PPVM,PPVC和PPVEA4个株系.PPVM株系致病力强,传播能力强,在欧洲广泛分布,可侵染桃树,李树和杏树,可依靠蚜虫和种子传播.PPVD株系致病力弱,不能种传,蚜虫传毒率低,很难接种到试验寄主上,为非普遍流行的株系,自然寄主为杏,李和桃等李属植物.该株系主要分布在西欧,智利和美国的宾西法尼亚州.PPVEA株系只侵染杏树,分布在北非地区,其生物学特性类似于PPVM株系E13.PPVC株系寄主广泛,数量多,超过PPV的其它株系,自然寄主为甜樱桃和酸樱桃,在实验室中易于接种到李属其它植物上.该株系蚜虫传毒效率高,分布于欧洲东部,中部和意大利m.4传播规律感病果树是PPV的主要传播源.果树感病23年后,开始以感病果树为圆心向四周传播扩散.PPV依靠蚜虫在果园内或果园之间做短距离传播,传播距离为100120m,传播方式为非持久性传毒,获毒时间为30S,持毒时间1h”.目前,已知的传毒蚜虫至少有l3种,它们分别是日本绣线菊蚜(hisspiraecola),豆蚜(A.craccivora),黑豆蚜(A.fabae),棉蚜(A.gossypii),常春藤蚜(A.hederae),桃蚜(Myzuspersicae),黄药子瘤蚜(variarts),飞廉短尾蚜(Brachycauduscardui),李短尾蚜(B.helychrysi),桃短尾蚜(B.persicae),桃粉大尾蚜(Hyalopteruspruni),忽布疣蚜(Phorodonhumuli)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其中,日本绣线菊蚜,桃蚜,忽布疣蚜,(B.helychrysi)是最主要的传毒介体,具有高的传毒效率.PPV依靠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进行远距离传播.通过对稍后几个发现PPV的欧洲国家的调查,发现从疫区引入的带毒种苗造成了PPV的传人和定殖.同时,调查也排除了带毒蚜虫远距离传毒的可能性.因为蚜虫传播该病毒的两个特性决定了蚜虫不可能远距离传毒:1)蚜虫传毒方式为非持久性传毒,蚜虫获毒后1h左右就会失去传毒能力;2)蚜虫获毒后,刺探取食非寄主植物失去传毒能力.5检测技术5.1生物学鉴定将PPV摩擦接种到鉴别心叶烟,白勒烟和菊叶香藜(ChenopodiumfoetidumSchrad)上,根据鉴别寄主的不同表现症状,可以鉴定PPV.由桃树品种GF305,GF31和毛樱桃杂交种(111473IR474)构成的鉴别寄主组合,接种68周后表现症状,可以区别PPVM和PPVD株系.5.2DASELISA方法在感染PPV浓度较高的果树叶片,果实及花瓣等组织中取样,利用PPV的多克隆和单克隆抗体,可以检测鉴定PPV及其所有株系.Cambra等制备的单克隆抗体5BIVIA可以将PPVM,PPVD,PPVEA和PPVC株系完全区别开来.5.3电镜方法应用免疫电镜检测PPV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应用多克隆抗体捕捉病毒粒子,可以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PPv.而应用特异性强的单克隆抗体,可以在透射电镜下鉴定PPV的不同株系.5.4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大大提高了检测PPV的灵敏度,准确性,为病毒含量较低的果树中PPV的检测2008年第4期植物检疫PLANTQUARANTINE提供了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1991年Wetzel等建立PPV的PCR方法检测,使检测灵敏度达到l0龟病毒RNAl1.根据PPV衣壳蛋白N末端可变区和3端保守的非编码区的基因序列的特性点,设计通用引物,实现对所有株系的检测,避免了假阴性和漏检情况的发生.而建立的PCRRFLP方法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将复制酶和衣壳蛋白的PCR产物酶切,可以准确区分鉴定PPV的不同株系,.6防治在田间,化学方法不能消除PPV,必须采用综合措施防治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1)制定严格的措施,加强调运繁殖材料的检疫;2)对于引进的种子,砧木,芽条等繁殖材料必须经过产地检疫和脱毒处理;3)推广使用抗病果树品种;4)建立预测防控体系,每年对果园内果树定期调查.7李痘病毒的风险分析7.1分布李痘病毒起源于东欧的保加利亚,现已传播至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亚洲和美洲的几个国家.欧洲: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匈牙利,摩尔多瓦,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乌克兰,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希腊,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德国,英格兰,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和瑞士;亚洲:印度,叙利亚和土耳其;南美洲:智利;北美洲:美国J.7.2传人的可能性PPV可以借助李属果树的种子苗木远距离传人中国.每年从国外输入中国的李属果树砧木,果实及种子的数量较大,其中可能携带有PPV.但是,由于种子,砧木中PPV浓度很低,以及抑止性物质多糖,酚类物质的存在,影响了检测的灵敏度,容易出现漏检和假阳性的情况,导致PPV传人我国的可能性较大.7.3定殖的可能性寄主:PPV的寄主桃,李,杏等核果类果树在我国分布广泛,适于PPV的定殖.桃,李,杏等核果类果树是我国栽培的主要品种,栽培面积很大,从干寒的北方到暖湿的南方均有种植.据统计,2002年,我国桃树,李树栽培面积分别为138.2万hm和142.4万hm,均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李树栽培面积占世界李树栽培总面积的49.41%;杏树原产我国,历史上是我国华北地区的主要果树树种,2002年我国杏树栽培面积为1.8万hm.介体:传播PPV的几种主要介体蚜虫在我国有分布,为潜在的传毒介体.桃蚜,棉蚜,豆蚜等在中国有分布.气候:我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南部,面临太平洋,地形复杂,疆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热量指标将我国分为赤道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副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寒温带季风性气候,高原气候等气候类型.这些气候类型与PPV疫区欧洲国家的气候类型十分相似,适合PPV的寄主,介体生存.7.4定殖后传播与扩散的可能性自1915年在保加利亚首次发现PPV以来,PPV已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这说明该病毒在适宜的条件下具有很强的传播能力.我国具备PPV传播,定殖所需要的寄主,传毒介体,气候及各种生态条件,因此,该病毒一旦定殖,将有可能传播至其它地区,将对我国李属果树生产构成很大的威胁.7.5经济重要性PPV是危害核果类果树的重要病原物,具有传播迅速的特点.在20世纪,PPV仅用10年时间就已传播至西班牙,埃及,葡萄牙等国家.受PPV侵染后,欧洲李树果实早熟脱落,杏树果实畸形,影响果实的产量和品质,受害严重的果树,产量损失达100%.对于PPV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防治办法.7.6风险评估结论PPV是一种危害大,传播迅速的核果类果树的危险性病原物.该病毒可随种子苗木做远距离传播,我国目前无PPV发生,但是有适宜于传播和定殖的生态条件,一旦PPV传人,定殖后,将对我国核果果树产业造成难以估量的的经济损失.因此,口岸应严格加强进境核果类种子繁殖材料的检疫工作,坚决切断其传人途径.8风险管理划分非疫区,建立产地查验制度.首先,根据国外PPV的发生情况,将欧洲,美洲,非洲等发生PPV的地区划分为疫区和非疫区,要求从事核果类繁殖材料贸易的公司必须从非疫区进口;其次,在繁殖材料进境时出具出口国检疫机关开具的检疫证书;再次,建立产地查验制度.每年进口国或出口国的检疫人员在生长季节进行检查,确保果园内无发病植株.如果发现病株则取消其非疫区地位,2412008年第4期植物检疫PLANTQUARANTINEVo1.22No.4终止从这一地区进口相关植物材料.入境检疫时入境口岸检疫单位按照植物材料检疫标准抽取样品,交由实验室检测该病毒.目前已有生物学鉴定,DASELISA,免疫电镜和RTPCR方法等多种方法可用于PPV的实验室检测,但是还未形成标准,希望尽快推出PPV检测标准,以便口岸单位参照执行.参考文献1N6methM.Historyandimportanceofplumpoxinstonefruitpro?duction.BulletinOEPP/EPPOBulletin1994,24:525536.2LEVYeta1.FirstreportofplumpoxvirusinPrunuspersicaintheUnitedStates.PlantDis,200,84:202.3KeglerH,HartmanW.Presentstatusofcontrollingconventionalstrainsofplumpoxvirus.In/HadidiA,KhetarpalRK,HKoganezawa,eds.PlantVirusDiseaseContro1.APSPress,St.Paul,MN,1998,616628.4周灼标,郑雷青,管维,等.用二重PCR方法检测李痘病毒和李坏死环斑病毒.植物保护,2006,32(4):107109.5NAPPOReonalStandardsforPhytosanitaryMeasures(RSPM).RSPMNo.18.GuidelinesforPhytosanitaryActionFollowingDeteetionofPlumPOXVirus.6EPPOStandards.Diagnosticprotocolsforregulatedpests.PM7/32.2004OEPP/EPPO.BulletinOEPP/EPPOBulletin34:155157.7DosbaF,LansacM,P#cheurGeta1.PIumpoxvirusdetectionbyELISAtechniqueinpeachandapricotinfectedtreesatdifferentgrowingstage.ActaHortieuhurae,1986,193:187191.8RiechmarmJL,LainS,GareiaJA.Highlightsandprospectsofpoty-virusmolecularbiology.JournalofGeneralVirology,1992,73:116.9NemethM,Kolber.M,Additionalevidenceonseedtransmissionofplumpoxvirusinapricot,peach,andplum,provedbyELISA.ActaHort,1983,130:293300.10NemchinovL,HadidiA,MaissE,eta1.Sourcherrystrainofplumpoxpotyvirus(PPV):molecularandserologicalevidenceforanewsubgroupofPPVstrains.Phytopathology,1996,86:12151221.11LabonneG,YvonM,QuiotJB,eta1.Aphidsaspotentialvectorsofplumpoxvirus:comparisonofmethodsoftestingandepidemiologicalconsequences.ActaHortic,1995,386:207216.12LabonneG,LauriautF,YvonM,eta1.Diss6minationduplumpoxpotyvirusparlespueerons:analysedesveeteurspotentielsduvirusdansunvergerdhbrieotiers.BulletinOEPP/EPPOBulletin,1994,24:681690.13KunzeL,KrczalH.Transmissionofsharkavirusbyaphids.In:Proceedingsofthe8thEuropeanSymposium0nFruitTreeVirusDiseases,INRA,Paris,France.1971.255260.14DamsteegtVD,WaterworthHE,MinkGI,eta1.PrunustomentosaasadiagnostichostforthedetectionofplumpoxvirusandotherPrunusviruses.PlantDis,1997,81:329332.15CambraM,AsensioM,GorrisMT,eta1.Detectionofplumpoxpotyvirususingmonoclonalantibodiestostructuralandnon?strue-turalproteins.BulletinOEPP/EPP0,1994,24:569577.16KerlanC,MilleB,DunezJ.Immunosorhentelectronmicroscopyfordetectingapplechloroticleafspotandplumpoxviruses.Phytopathology,1981,71:400404.17LevyL,HadidiA.Asimpleandrapidmethodforprocessingtissueinfectedwithplumpo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