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040-95 高压送电线路对无线电台影响设计规定.doc_第1页
DLT 5040-95 高压送电线路对无线电台影响设计规定.doc_第2页
DLT 5040-95 高压送电线路对无线电台影响设计规定.doc_第3页
DLT 5040-95 高压送电线路对无线电台影响设计规定.doc_第4页
DLT 5040-95 高压送电线路对无线电台影响设计规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压送电线路对无线电台影响 设 计 规 定 ThedesignrulesofradiostationsagainsteffectsfromhighvoltagepowertransmissionlinesDL/T 504095 主编部门:西南电力设计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 施行日期:1995年1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 关于发布高压送电线路对无线电台影响 设计规定电力行业标准的通知 电技1995352号 各电管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局,有关单位: 高压送电线路对无线电台影响设计规定电力行业标准,经审查通过,批准 为推荐性标准现予发布。 其编号为:DL/T504095 该标准自1995年11月1日起实施。 请将执行中的问题和意见告电力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并抄送部标准化领导小 组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 1995年11月 1总 则1.0.1本规定采用了无线电台(站)相关国家标准的防护间距,对不能满足防护间距 者,给出了防护间距的计算方法。 1.0.2本规定适用于110500kV高压交流送电线路对无线电台(站)的干扰与防 护。 1.0.3本规定所指的送电线路及无线电台(站)必须符合现行有关标准。 2术 语2.0.1防护间距 为保障无线电台(站)正常工作而规定的无线电台(站)的天线边缘至高压送电线 间的最小距离。 3防护间距3.0.1高压送电线路与各类无线电台(站)的防护间距见表3.0.1。 3.0.2当不能满足表3.0.1所规定的防护间距时,可用第5章推荐的计算方法及公式 计算防护间距,通过电力部门和通信部门双方协商合理解决。 表 3.0.1 防 护 间 距(m) 续表 4防护措施4.1在送电线路方面 4.1.1按照无线电干扰水平合理选择导线截面及布置方式,控制导线表面场强、降 低无线电干扰水平。 4.1.2加强接近段的线路绝缘水平,防止跳线绝缘子串产生火花干扰,防止间隔棒 与导线绞结部位的松动。 4.1.3施工架线时,宜采用张力放线等新工艺,保护导线不受磨损。 4.1.4选定线时,宜从无线电接收台(站)的非接收方向通过,利用相互接近段的地形 地物的屏蔽作用。 4.1.5改变线路路径,保持相互间的距离。 4.2在无线电台(站)方面 4.2.1改善接收天线,采用方向性强,增益高的天线型式。 4.2.2天线可在局部范围内移动。 4.2.3可加大发射功率,提高接收信杂比。 4.2.4设计采用抗干扰能力强的信号波形和通信制式。 4.2.5搬迁无线电设施。 5防护间距计算 5.1用信杂比计算保护间距 5.1.1防护间距Dp5.1.1.1当E0-13.98K+Ew+EfNp时 (5.1.1-1) 式中 E0送电线路的基准无线电干扰场强; Ef无线电干扰频率修正值; Ew雨天无线电干扰增量; Np最低保护场强; K衰减系数。 5.1.1.2当E0-13.98K+Ew+EfNp时 (5.1.1-2) 5.1.2送电线路无线电干扰水平的计算 5.1.2.1距边线20m处,频率为0.5MHz,晴天的50%基准无线电干扰场强E0的计 算公式为 (5.1.2-1) 式中 导线最大表面电位梯度有效值,kV/cm; r导线或分裂子导线半径,cm。 5.1.2.2各相导线的基准无线电干扰场强计算公式为 (5.1.2-2) (5.1.2-3) (5.1.2-4) 式中 Da、Db、DcA、B、C相导线分别距边线20m处的距离,m; gmax(a)、gmax(b)、gmax(c)A、B、C相最大表面电位梯度有效值,kV/cm。 5.1.2.3单回送电线路基准无线电干扰场强 当任何两相的基准无线电干扰场强之差大于3dB时,单回送电线路基准无线电 干扰场强为各相基准无线电干扰场强的最大值。否则取三相基准无线电干扰场强较 大的两个的平均值加1.5dB作为单回送电线路基准无线电干扰场强。 5.1.2.4双回送电线路基准无线电干扰场强 首先按式(5.1.2-2)式(5.1.2-4)计算出双回送电线路各相的基准无线电干扰场 强、 (一回路)和、(另一回路)。 a.双回送电线路各相综合基准无线电干扰场强 (5.1.2-5) (5.1.2-6) (5.1.2-7) b.双回送电线路基准无线电干扰场强:由a计算出双回送电线各相基准无线电 干扰场强以后,按第5.1.2.3条的原则计算双回送电线路基准无线电干扰场强。 5.1.3导线表面电位梯度计算 5.1.3.1导线表面平均电位梯度gav的计算 (5.1.3-1) 式中 q单位长度导线表面电荷; 自由空间介电系数,; n每相导线子导线数; d子导线直径,cm。 5.1.3.2单位长度导线表面电荷q的计算 (5.1.3-2) 式中 q单位长度导线表面电荷列矩阵,且 (5.1.3-3) (下标a,b,c表示相导线,w,v代表地线) p电位系数矩阵,且 (5.1.3-4) U导线电压列矩阵,且 (其中:) (5.1.3-5) 5.1.3.3电位系数 自电位系数pii (5.1.3-6) 互电位系数pij (5.1.3-7) 上二式中hi第i相导线对地高度,m; 第i相导线的等效半径,cm,当第i相导线为分裂导线时 n分裂导线的子导线数; b分裂导线间距,m; Dij第i相导线与第j相导线间的距离,m; 第i相导线与第j相导线的镜像间距离,m。 5.1.3.4电位系数降阶 当送电线路的避雷线接地时,Vw=0,Vv=0。电位系数可降两阶,并由下式 计算 (5.1.3-8) 式中 考虑接地避雷线影响的相导线电位系数矩阵; Pwv相导线电位系数矩阵; Pwv-abc相导线与避雷线间互电位系数矩阵,且 (5.1.3-9) pwv避雷线电位系数矩阵; Pwv-abc避雷线与相导线间互电位系数矩阵,且 (5.1.3-10) 5.1.3.5导线表面最大电位梯度有效值 5.1.4无线电干扰频率修正值 (5.1.4-1) 式中 f频率,MHz。 5.1.5无线电干扰的距离修正值Ed 当距离Dp100m时, Ed =-20Klg(/20) (5.1.5-1) 当距离Dp100m时, Ed =-13.98K-20lg(/100) (51.5-2) 式中K衰减系数,且0.15MHz0.40MHz,K=1.80;0.40MHz1.70M Hz,K=1.65;1.7MHz30MHz,也可取K=1.65。 距边线Dp(m)处,频率为f(MHz)的80%无线电干扰场强Ep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Ew雨天无线电干扰增量。 5.1.6最低保护场强Np (5.1.6-1) 式中 Sp受保护信号场强; Rp所需信号噪声保护比(简称信噪比)。 5.2用允许大气环境噪声增量计算防护间距 5.2.1各级收信台(站)允许大气环境噪声增量规定见表5.2.1。 表 5.2.1 各级收信台(站)允许大气环境噪声增量N (dB) 5.2.2防护间距Np (5.2.2-1) 式中 N090%的大气环境噪声场强。 _ 附加说明: 本规定由电力工业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提出。 本规定由电力工业部西南电力设计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志泰、陶勤。 高压送电线路对无线电台影响 设 计 规 定 DL/T 504095 条 文 说 明 3防护间距3.1表3.0.1中的防护间距引用的是下列标准: GB1361792短波无线电收信台(站)电磁环境要求 GB1361492短波无线电测向台(站)电磁环境要求 GBJ14390架空电力线路、变电所对电视差转台、转播台无线电干扰防护 间距标准 GB636486 航空无线电导航台站电磁环境要求 GB1361892 对空情报雷达站电磁环境防护要求 GB1361392 对海中远程无线电导航台站电磁环境要求 GB749587 架空电力线路与调幅广播收音台的防护间距 中波导航台、超短波定向台、对海无线电导航台均属发射台。由于这些导航设 施发射特定极化和场型的电波,由飞机、船舰接收,以确定航向。决定场型的除了 天线、频率以外,发射天线周围的地反射面及附近的能再辐射建筑物也影响场型。 地面反射波主要通过第一菲涅尔区形成。因此,要求天线阵地第一菲涅尔区地面要 平整且不得有高建筑物。当天线架高和频率已知时,由下列公式计算第一菲涅尔区 的参数 式中 波长,m; x0反射点,m; xn第一菲涅尔区近点,m; xf第一菲涅尔区远点,m; 垂直方向图上的最大功率角; h天线架设高度,m。 5防护间距计算 5.1主要参考IEC/CISPR/C的第18号出版物“来自架空电力线和高压设备的无线 电干扰”(以下简称18号出版物)附录j。 5.1.2.4双回路送电线无线电干扰是根据18号出版物附录j的原则经推导给出的。 5.1.3.4电位系数矩阵当考虑避雷线影响时,其矩阵的阶数要增加2阶,为了提高 运算速度和简化计算,当避雷线接地时,可以认为避雷线对地电压为零,根据线性代 数推导出降阶公式(5.1.3-8)。 5.1.6最低保护场强 本条依据国际频率登记委员会I.F.R.B的A系列标准的A.2标准第4条:考虑 到大气噪声日与日的变化及长时期的巨大波动,在稳定传播条件下,最低保护场强等 于90%大气噪声加所需信噪比。此外,国际电信联盟I.T.U推荐的最小广播被保护 场强等于90%自然噪声加40dB(其中40dB为所需信噪比)。 自然噪声为大气噪声、宇宙噪声、人为噪声之综合。在置信度高于50%以上 时,人为噪声在自然噪声中已不起作用。例如:自然噪声置信度为50%时大气噪 声为19.2dB,人为噪声为5.1dB综合后自然噪声为19.3dB。因此,本规定用大 气噪声代表自然噪声。 表5.1.6列出了中短波段I.F.R.B的A技术标准规定的信号噪声保护比。 表 5.1.6 信号噪声保护比 注:本表摘自国际频率登记委员会I.F.R.B的A系列标准中A.1标准第6条; 信号噪声保护比即为IEC/CISPR/C及本规定之所需信噪比。 5.2用允许大气环境噪声增量确定防护间距与GB7495架空电力线路与调幅广播 收音台的防护间距附录B的B.2.2条控制背景基本相同,且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