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苦与最乐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3分)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契约(qi)揽住(ln)悲天悯人(mn)B卸却(xi) 赔礼(pi) 如释重负(sh)C恩惠(hu) 缠着(chn) 自投苦海(tu)D坟墓(m) 大抵(d) 心安理得(n)2(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喧腾 蹂躏 海枯石滥 慧心未泯B喑哑 眩耀 芊芊细草 瘦骨嶙峋C奢望 弥漫 心旷神怡 窸窣作响D静谧 虐杀 闲情逸至 轻飞曼舞3(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品茶,亦可谓品历史,品文化,一盏佳茗在手,盏中是清淡的龙井,鼻端 的茶香似有若无,思绪慢慢随着汤茶中的涟漪向悠远的中华文明 开来,细细地品,那浸泡在盏中的 茶, 滚滚红尘中偶尔 的一颗散淡的心。A缭绕 荡漾 不是 而是 歇息B环绕 荡漾 不是 就是 栖息C环绕 飘扬 不是 而是 歇息D缭绕 飘扬 不是 就是 栖息4(3分)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治理雾霾任重道远,什么时候蓝天才能成为生活常态?B在这场英超比赛中,曼联在主场3:0战胜了斯托克城。赛后林加德说:“这场比赛让人如释重负。”C与其争得头破血流,不如各退一步,海阔天空。D他说自己当村干部几十年,为群众办事就是图个心平气和,对得起自己的良心。5(3分)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A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B季节的体验一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挥之不去的记忆。C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都有一定的作用。D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福建等地的渔民一直登岛从事捕鱼、采药。6(3分)对下列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A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 语序不当,“讨论”和“听取”调换 )B通过这次野外学习,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缺主语,删掉“使”字)C建国六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革。(主谓不搭配,“改革”换为“提高”)D昨天下午,我等了他整整一小时左右。(前后矛盾,将“整整”改为“足足”)7(3分)排序正确的一项是()清风拂过,细纱在空中荡开,又滑下来。这雨丝,是漓江之畔的苗女刚刚从碧水中拎起的那缕柔柔细细的纱。然后悄悄洒向扁舟,洒向村落,洒向群山。她伸展开手臂,轻轻地把细纱挂向云端。春雨如丝。ABCD8(3分)下面关于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反问)B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比喻)C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比喻、夸张)D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反复)9(3分)给文段分一下层次,正确的一项是()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为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A|B|C|D|10(3分)读最苦与最乐回答:下面句子表述内容错误的一项是()A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B课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C课文第四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11(3分)选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A课文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全集,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B王力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C少年中国说不是梁启超的文章。D“少年智则中国智”是 梁启超说的话。二、问题理解12(18分)阅读最苦与最乐,完成下列各题(1)文章最后一段论述的观点是: 。(2)最后一 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句话写了有些人的反面意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是怎样看待“责任”的? (5)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许多哲人志士写下了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名言。请你写出这类名言中的任意两句。 (6)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三、课内阅读13(6分)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逃躲,反而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1)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四、拓展阅读14(2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常存善念 善念就是善良的念头。念头,有是非之分、正邪之分、善恶之分。善念,是万善之门,从这里可以走向人生的制高点;恶念,是万恶之源,从这里可以滑入恶的深渊。 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 。思想支配行动,这是一条定律。善念支配行动,则能使良好的道德行为通过善念的心理活动得以实现。 二是 。善念是一种思维活动,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思想感情,也是一种道德意识。因此说,善念是道德行为建设的内在动因,是指导人们去行动的无形内驱力。 三是 。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依靠道德修养和道德积累。从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史可以看出,善念之积累对于个人良好道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善念不是先天的,亦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在道德教育,环境熏陶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善念来源于崇高的信念。我们的信念,是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追求光明、追求真善美。这样的信念一经在自己的头脑里生根,它就会成为自己的善念之源。 善念来源于正确的善恶现。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善恶观,才能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抑恶扬善,走向光明。善念来源于后天的实践。善恶观念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们在后天的实践中形成的。只有经过实践把善念转化为善行的时候,才能实现善念的社会价值,因为善念是根,善言是花,善行是果。要做到常存善意,就要经常自思内省,排除邪念。明代杨继盛在其遗嘱中有一段深刻的论述:心以思为职。或独坐时,或夜深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是好念?还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意,便禁止勿思。此段论述令人深思,耐人寻味。我们应该是恶当惊,是善则喜。去恶扬善,唯善是举。 常存善意,是一个人善言善行的思想根基,是一个人的崇高美德。有了这种美德,就可以乐善不倦,以善为宝,嫉恶如仇,从善如流。(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本文是写“善念”的,可在第一段中又提到“恶念”,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3)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请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试着将“推动作用”、“积累作用”、“导向作用”三个词语恰当地填入文中画线处。(4)上文中,从“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到“去恶扬善,唯善是举。”这一部分可以分成三层,请概括每层的意思。第一层:从“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层意是: 。第二层:从“善念不是先天”的到“善行是果。”层意是: 。第三层:从“要做到常存善念”到“去恶扬善、唯善是举。”层意是: 。(5)本文引用明代杨继盛的遗嘱中的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3分)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契约(qi)揽住(ln)悲天悯人(mn)B卸却(xi) 赔礼(pi) 如释重负(sh)C恩惠(hu) 缠着(chn) 自投苦海(tu)D坟墓(m) 大抵(d) 心安理得(n)【考点】12:易误读常见字【分析】此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解答】A、有误,“契约”的“契”准确读音“q”。B、准确,注意“赔礼”的读音。C、准确,注意“缠着”的读音。D、准确,注意“坟墓”的读音。故选:A。2(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喧腾 蹂躏 海枯石滥 慧心未泯B喑哑 眩耀 芊芊细草 瘦骨嶙峋C奢望 弥漫 心旷神怡 窸窣作响D静谧 虐杀 闲情逸至 轻飞曼舞【考点】14:常见易错字【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字形的辨析能力。【解答】A“海枯石滥”应写作“海枯石烂”;B“眩耀”应写作“炫耀”;C 正确;D“闲情逸至”应写作“闲情逸致”;故选:C。3(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品茶,亦可谓品历史,品文化,一盏佳茗在手,盏中是清淡的龙井,鼻端 的茶香似有若无,思绪慢慢随着汤茶中的涟漪向悠远的中华文明 开来,细细地品,那浸泡在盏中的 茶, 滚滚红尘中偶尔 的一颗散淡的心。A缭绕 荡漾 不是 而是 歇息B环绕 荡漾 不是 就是 栖息C环绕 飘扬 不是 而是 歇息D缭绕 飘扬 不是 就是 栖息【考点】23:词义辨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主要是辨析近义词的用法,首先,要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再找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最后,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句子当中。【解答】第一空内容是形容一股香气,茶香如丝如缕,所以用“缭绕”,而“环绕”是指四周包围,不合语境。因此排除CB项。第二空本句中将思绪比喻成在茶水中“涟漪”,应该用“荡漾”,此词指“水面上”,而“飘扬”是轻薄的东西在空中飘动,不合语境。因此排除D项。故选:A。4(3分)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治理雾霾任重道远,什么时候蓝天才能成为生活常态?B在这场英超比赛中,曼联在主场3:0战胜了斯托克城。赛后林加德说:“这场比赛让人如释重负。”C与其争得头破血流,不如各退一步,海阔天空。D他说自己当村干部几十年,为群众办事就是图个心平气和,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考点】49:成语【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解答】A使用正确,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B使用正确,如释重负:释:放下;重负:重担子。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轻松愉快。C使用正确,海阔天空:像大海一样辽阔,像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D使用有误,心平气和:心情平静,态度温和。 指不急躁,不生气。该成语不合语境,应该是“心安理得”。故选:D。5(3分)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A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B季节的体验一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挥之不去的记忆。C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都有一定的作用。D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福建等地的渔民一直登岛从事捕鱼、采药。【考点】79:病句辨析与修改【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解答】A语序不当,“保护并了解”词序不当,应为“了解与保护”,只有先了解才能去保护;B正确;C介词错用,“在”改为为“对”,引出对象;D缺少宾语中心语,“从事”之后缺少中心语“活动”,且“登岛”与“捕鱼”与事理不符。此句应改为“一直在岛上采药,在附近海域捕鱼。故选:B。6(3分)对下列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A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 语序不当,“讨论”和“听取”调换 )B通过这次野外学习,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缺主语,删掉“使”字)C建国六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革。(主谓不搭配,“改革”换为“提高”)D昨天下午,我等了他整整一小时左右。(前后矛盾,将“整整”改为“足足”)【考点】79:病句辨析与修改【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学生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1)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搭配不当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及关联词搭配不当。(2)成分残缺。成分残缺,常见的有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和必要的修饰限制语。(3)重复多余。句子结构完整,句意清晰,仍使用了不必要的词语作句子的成分,也叫赘余。常见的情况有:第一,语法成分重复;第二,语意堆砌。(4)语序不当。语序不当是多种多样的,要结合语意、语言结构等灵活分析。常见的情况有: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多层修饰语语序不当;不符合语言习惯;关联词语位置不当。(5)句式杂糅。句式杂糅指把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杂糅在一句之中,造成结构混乱,意思不清。(6)句意歧义。所谓有歧义的句子,是指失去了确定性,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7)不合事理。不合事理是指在表述中,或违反人们的逻辑思维,或违背客观现实情况,或前后矛盾,或顾此失彼等,造成不合事理。(8)用词不当。用词不当包括词性使用不当,词义使用不当,词的感情色彩使用不当等等。【解答】D前后矛盾,“整整”和“左右”相矛盾,应去掉“左右”或“整整”。故选:D。7(3分)排序正确的一项是()清风拂过,细纱在空中荡开,又滑下来。这雨丝,是漓江之畔的苗女刚刚从碧水中拎起的那缕柔柔细细的纱。然后悄悄洒向扁舟,洒向村落,洒向群山。她伸展开手臂,轻轻地把细纱挂向云端。春雨如丝。ABCD【考点】72:排列句子顺序【分析】做本题时注意上下的过渡和衔接,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具体方法是紧紧抓住“序”字做文章,先确定中心句;然后再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有关键词的一定要抓关键词;最后逐句推敲,看整段是否符合一定的顺序。【解答】解析:从四个选项和文段内容看,这段文字描写“春雨”。句是总提,提出描写对象,句承接话题写雨丝如纱,句写雨丝的来源:云端,是从上写起,句从上写到下,写雨丝飘下来,是由近写到远。故选:C。8(3分)下面关于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反问)B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比喻)C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比喻、夸张)D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反复)【考点】61:修辞手法及运用【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问、设问、互文等。其中比喻包括暗喻、明喻、借喻,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学生要明确其各自特点,并加以判断。【解答】A正确;B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反语)C正确;D正确。故选:B。9(3分)给文段分一下层次,正确的一项是()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为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A|B|C|D|【考点】9A:文章结构分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段结构层次的划分。要注意先读懂语段,然后根据文段的内在逻辑来划分结构。【解答】阅读文段,根据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来判断,一二两句是提出论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后面的句子都是在分析讲道理证明论点,逐步分析指出“贫、失意、老、死”皆不是痛苦之事,最后回归论点“责任”。据此可划分为:|。故选:B。10(3分)读最苦与最乐回答:下面句子表述内容错误的一项是()A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B课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C课文第四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考点】96:内容主旨【分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回顾课文有关内容判断正误。【解答】A正确;B根据文中“又说”“还说”两词即可了解作者的引用都是做论据;C正确;D正确。故选:B。11(3分)选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A课文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全集,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B王力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C少年中国说不是梁启超的文章。D“少年智则中国智”是 梁启超说的话。【考点】F5:文学常识【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解答】A正确。B正确。C有误,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文章。D正确。故选:C。二、问题理解12(18分)阅读最苦与最乐,完成下列各题(1)文章最后一段论述的观点是:人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2)最后一 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句话写了有些人的反面意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是怎样看待“责任”的? (5)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许多哲人志士写下了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名言。请你写出这类名言中的任意两句。 (6)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考点】BC:议论文阅读综合【分析】这篇文章首先阐述了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接着运用举例论证进行具体论证,然后论证了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最后总结全文,明确“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解答】(1)本题考查提炼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最后一段内容的基础上来提炼即可。阅读最后一段,了解内容,从“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中可知,述的观点是:人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2)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从“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中可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拿“尽得大的责任”和“尽得小的责任”来对比,阐明责任伴随人生的全过程,不能逃避,在尽责任中可以体味到真正的快乐。(3)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的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爱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分析语句的作用即可。阅读短文,了解内容可知,这句话一是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加的严密;再者也可以借此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阅读感悟能力。第一问:阅读短文,了解内容,从“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可知,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应尽的责任没有尽。第二问: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理解的?回答本题,需要通读全文,把握作者在文中表明的基本观点,然后进行语言的组织即可。尽你所了解和体悟到的责任感来写,不必苟同。如: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尽责任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尽责任就会快乐;逃避应尽的责任,就会陷入痛苦。(5)本题考查积累名言警句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提示信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根据知识积累写出名言即可;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6)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文章标题拟定的原则,一篇文章的标题,常是文章的线索,或是文章内容的概括,或是主题的表达。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的,若以“苦与乐”为题,则显得范围过大,不够准确。答案:(1)人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2)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拿“尽得大的责任”和“尽得小的责任”来对比,阐明责任伴随人生的全过程,不能逃避,在尽责任中可以体味到真正的快乐。(3)一是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加的严密;再者也可以借此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4)痛苦源自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尽责任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尽责任就会快乐;逃避应尽的责任,就会陷入痛苦。(5)示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6)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三、课内阅读13(6分)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逃躲,反而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1)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考点】BC:议论文阅读综合【分析】这篇文章首先阐述了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接着运用举例论证进行具体论证,然后论证了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最后总结全文,明确“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前后照应的语句的提炼。解决此题,需要弄清“快乐之权,操之在己”的意思,即快乐不快乐,全在于自己把握。对照最后一段,很容易找到“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讲的便是这个意思。对前后照应的文字的把握,需要明确各自的意思,意思一致,便是相互照应。(2)本题考查的是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把握。中心论点,即文章表明的总的观点。联系全文,本文表明的是作者这样的观点:人人必须尽责任。答案:(1)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2)人人必须尽责任(或“人必须对生活负责”“尽责虽苦却乐”)四、拓展阅读14(2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常存善念 善念就是善良的念头。念头,有是非之分、正邪之分、善恶之分。善念,是万善之门,从这里可以走向人生的制高点;恶念,是万恶之源,从这里可以滑入恶的深渊。 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导向作用。思想支配行动,这是一条定律。善念支配行动,则能使良好的道德行为通过善念的心理活动得以实现。 二是推动作用。善念是一种思维活动,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思想感情,也是一种道德意识。因此说,善念是道德行为建设的内在动因,是指导人们去行动的无形内驱力。 三是积累作用。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依靠道德修养和道德积累。从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史可以看出,善念之积累对于个人良好道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善念不是先天的,亦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在道德教育,环境熏陶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善念来源于崇高的信念。我们的信念,是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追求光明、追求真善美。这样的信念一经在自己的头脑里生根,它就会成为自己的善念之源。 善念来源于正确的善恶现。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善恶观,才能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抑恶扬善,走向光明。善念来源于后天的实践。善恶观念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们在后天的实践中形成的。只有经过实践把善念转化为善行的时候,才能实现善念的社会价值,因为善念是根,善言是花,善行是果。要做到常存善意,就要经常自思内省,排除邪念。明代杨继盛在其遗嘱中有一段深刻的论述:心以思为职。或独坐时,或夜深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是好念?还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意,便禁止勿思。此段论述令人深思,耐人寻味。我们应该是恶当惊,是善则喜。去恶扬善,唯善是举。 常存善意,是一个人善言善行的思想根基,是一个人的崇高美德。有了这种美德,就可以乐善不倦,以善为宝,嫉恶如仇,从善如流。(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人要常存善念(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北京房地产售后增值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DJ培训机构聘用教师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汽车采购及充电设施建设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型供电工程总承包合同范本
- 2025版太阳能热水系统安装与售后服务合同范本
- 2025版汽车配件展摊位租赁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家居用品采购定制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生物制药研发成果转让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汽车租赁与维修连锁承包合同范本
- 2025版动画电影编剧聘请合同范文
- 政府预算和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对照表
- GA/T 2012-2023窃照专用器材鉴定技术规范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技术指标
- 湖州市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外招聘考试试卷真题及答案2022
- 第三章 科学研究与科学方法论
- 山东黄金归来庄矿业有限公司归来庄金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 项目融资计划书
- 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
- YY/T 0595-2020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YY/T 0287-2017 应用指南
- LS/T 1222-2020粮食干燥机系统工艺设计技术规范
- GB/T 26636-2011动植物油脂聚合甘油三酯的测定高效空间排阻色谱法(HPSE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