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分裂国家模式之探讨.doc_第1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分裂国家模式之探讨.doc_第2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分裂国家模式之探讨.doc_第3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分裂国家模式之探讨.doc_第4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分裂国家模式之探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分裂国家模式之探讨前言二次大战结束后,国际政治上出现了德、韩、越、中等4个著名的分裂国家(DividedNationsorDividedCountries)。这4个分裂国家相较于众多因种族、宗教、殖民而分裂的国家,其共同的特色为:第一,在国家分裂前,分裂双方原系一个拥有共同语言、历史、文化与长期统一经验的国家社会单位,亦即在分裂前,其国民意识与国家权力结构,都是一个完整的单位;第二,国家的分裂不管是国际安排或内战所致,皆未经双方人民的同意而产生;第三,分裂双方(或至少一方)皆不断明白宣示,以结束国土分裂,追求国家再统一为其国策(1968年之后的东德则明白宣示放弃统一政策);第四,分裂双方各自信奉不同意识型态,采行互异的政、经、社体制,使得双方各项发展截然不同;第五,分裂双方皆由于国际强权的介入,使得双方的互动与统一均涉及到列强的权力平衡;第六,分裂双方所衍生的各项重大问题(如主权、领土、继承.),不仅在传统国际政治上所未见,亦为传统国际法所无由加以完全规范(注1)。由于分裂国家分裂双方(或一方)以结束国家分裂为其目标,不时宣示其为该国之唯一合法政府,并于法理上涵盖其实际上未能有效控制之另一法律与政治实体管辖下之领域(注2);亦即分裂双方(或一方)对其从未行使有效管辖权之区域仍然坚称拥有主权。基于两件东西不能在同一时间占有同一空间(Twoobjectscannotoccupythesameplaceatthesametime)的普遍不变的实体法则(RuleofPhysicalLaw),主权问题乃成为分裂国家分裂双方关系正常推展与对外关系上最为重要因素。在传统国际法中,主权意味着国家的自主或独立。不言而喻,只有国家才能要求享有主权(不论是对内蚨酝?,没有比国家更高的机构(注3)。传统主权乃谓至高无上的权力,对内有超越一切的统治性,对外则有不受侵犯的绝对独立性;其更具有永久性、普遍性、不可分割性、不可限制性及不可移转性(注4)。虽然近代若干国际法学者认为,国际法的进步与国际和平的维持,必须要国家交出其一部份的主权(注5);在今日主权为国家保有在国际法所规定范围下之剩余权力,因现在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不接受基于国际社会利益对其活动自由的限制(注6),而使主权观念受到若干调整,惟一般咸认为,主权既然为国家之基本属性,且为对内、对外之最高权力,则每一个国家最多只能拥有一个完整主权。事实上,在探讨分裂国家时,我们除了应注意双方在主权问题与法理问题争辩不休外,更应注意的是相较于主权的抽象宣示,双方在国际外交上以为相互交流与协商时,究竟采取何种的立场与作为,更殊值吾人探讨。分裂国家模式相关研究由于两德、两韩与两岸皆为分裂国家,因此国内外有关于分裂国家的相关研究可谓汗牛充栋,虽然在1970年代以前,即有不少有关于德国、韩国与中国的文章与著作,然这些文章与著作大都侧写在历史观点的探讨与描述。分裂国家的概念与模式并未明确的提出与讨论。1969年布兰德(WillyBrandt)总理上台,大力推动东进政策,促成1972年两德签订基础条约,及1972年南、北韩亦开始进行红十字会的会谈及高层接触,并于1972年7月4日,共同发表一项联合公报,一般称之为南北韩七四共同声明,根据此一声明。双方除了放弃武力实现统一外,为增进双方各项交流、防止军事冲突意外,及解决南北韩间各项问题,更成立了由南韩情报部长李厚格与北韩组织部长金英柱为共同主席的南北韩调解委员会(South-NorthCoordinatingCommitted;SNCC)推动之(注7)。两韩与两德的问题方在1970年代之后在国际上备受学术界瞩目与关切。在分裂国家模式相关研究中,首次明确的界定与完整的论述分裂国家的概念与模式者厥为韩德逊(GregoryHenderson)、李鲍(RichardNedLebow)及史多辛格(JohnG.Stoessinger)等三人,在1974年所共同编着的分裂世界中的分裂国家(DividedNationsinaDividedWorld)一书。韩氏等人并提出分裂双方从初期分裂阶段的高度敌意互不承认,动辄武力相向与意图颠覆对方;到中期阶段的默认或正式接受共存,降低意识型态对抗抑制军事冲突,开始进行人员交流;进而到积极和平共存的和解阶段,双方经贸交流合作密切,政府间加强连系及共同援外合作;最终达到松散政治整合(如邦联)象征性统一的阶段(注8)。事实上,在1973年,南韩的洪承勉教授即曾发表分断国问题的再发现,收录于安保统一问题研究所编东西德与南北韩一书(注9)。为早期将两德与两韩问题一同进行比较论述的著作。相较于韩德逊等人分裂国家模式相关研究的提出,台湾学者丘宏达教授与魏镛教授也在1973年及1976年就相从国际法角度进行深度评述,并提出多体制国家的概念与理论,尝试解决分裂双方所面临的主权争议与管辖权的行使。例如,丘宏达在1973年即编着中国与台湾问题的文件与解析(ChinaandtheQuestionofTaiwan:DocumentsandAnalysis)一书(注10)。魏镛教授在1976年琼斯顿(RayE.Johnston)所编着政治的分裂、分割与统一(ThepoliticsofDivision,Partition,andUnification)一书中,即发表了多体制国家的分裂与统一:基本观念、相关因素与演变途径的比较分析(UnificationandDivisionofMulti-SystemNations:AComparativeAnalysisofBasicConcepts,Issues,andApproaches)一文(注11)。丘宏达教授与道温教授(RobertDownen)更在1981年共同编着多体制国家与德、韩、中国际地位(Multi-SystemNationsandInternationalStatusofGermany,Koreu,andChina)一书,以国际法的角度分别探讨并比较两德、两韩为两岸的法律地位(注12)。更使得两岸问题与两德及两韩等分裂国家模式,备受国际学术界瞩目与关切。虽然早在1979年即有政治大学外文研究所研究生撰写分裂国家的法律地位硕士论文,然台湾学术界对于分裂国家模式研究之论述,大都在1980年代以后至1990年代初,特别是1978年政府开放台湾地区前往大陆探亲,开启两岸之间各项交流,如何规范与开创两岸关系,此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而援引同为分裂国家的两德与两韩互动模式,亦蔚为风潮,特别是1990年10月3日来,西德的和平统一及南、北韩共同加入联合国,以及台湾中止终员戡乱时期,亟需定位两岸关系之际,分裂国家的模式自然备受学术界热烈探讨。纵观学术界对于分裂国家模式的相关探讨,在早期大都集中在以国际法的角度解析分裂国家分裂双方的法律地位。在台湾推动务实外交政策放弃赫尔斯坦式的零和竞赛,与大陆展开接触交流之后,则学术界对于分裂国家模式的探讨,大都以分裂双方的内在互动模式及分裂双方在外交上作为的法律定位为研究标的。如赵国材教授从国际法观点论分裂国家之承认一文(注13);韩籍申相振先生分裂国家交叉承认模式一书(注14)。韩籍研究生朴光得撰,从德国模式看韩国统一问题之研究(注15),梁锦文先生撰自德国模式研究中国统一问题(注16)。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所主办的第九届中韩学术会议更是以分裂国家的互动关系为研讨主题,邀请张玉法、吴安家、张荣丰与韩方陈德奎、李泰旭、具本泰等学界撰文探讨(注17),1990年代以后,如张麟征教授的务实外交政策与理论之解析、从国际法中主权原则与实践情况看两岸关系之进展(注18);张五岳,分裂国家互动模式与统一政策之比较研究一书;张亚中教授,两岸主权论(注19),许祯元教授的分裂国家主权意识形成途径之研究(注20);石之瑜教授的从分裂主权理论到实践空间主义对中国含义的批判性反思(注21)一文。均对分裂国家的理论省思与互动模式多有论述。虽然两岸与两德及两韩均被称为分裂国家,惟在进行模式探讨时,一般评述者经常以两岸的分裂系内战所致;而两德与两韩系为外力所致,而遽以认为两岸与两德及两韩并不相同。此外,一般评述者更经常以两岸在土地、人口的实力悬殊对比与两德、两韩势均力敌不同。是以,相较于德、韩等分裂国家分裂双方在对外关系与对内相互承认的适用性上,自然有不同。事实上在探讨或比较分裂国家的缘起(Origin)与背景(Background)时,一般研究者经常以国际型分裂国家(DividedNationsthroughInternalWar)两大类型作为分类标准,并以德国与中国为其典型代表。这种分类方法虽然简易方便,但往往无法诠释分裂国家缘起与形成(Formation)的若干变量(如历史渊源传统、地缘政治与战略、意识型态的对立.等)。对一个研究者而言,其所关切的不是探讨这些国家步上分裂的直接原因与显性因素,其同时必需兼顾促成分裂国家走向分裂道路的间接原因与潜在因素,以及加深分裂双方定型化的若干变量。这些因素与变量基本上可归类为外在因素(ExternalFactors)与内在因素(InternalFactors)两大类。所谓外在因素,乃意指促使分裂国家走向分裂的外在因素,其中包括国际政治体系结构与变迁、地缘政治与战略利益考量、国际强权对分裂双方或一方的干预等因素;所谓内在因素,乃意指分裂国家内部或因历史渊源,或因地缘差异,或因意识型态的歧异与对立,或因权力的争夺,而导致国家走向分裂(注22)。笔者认为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并非二项互无关连的独立因素(independentfactor),相反的,这二项因素经常存有高度互动关系,彼此互相影响。事实证明,不论是两德、两韩抑或两岸国家的分裂都同时面临到内、外在诸多因素的规范与制约,以内战与外力分裂为分类论述,显然是失之过简(注23)。而以实力对比及中共能否接受作为质疑模式适用性,更是容易沦于政治现实的片面考量,毫无视于模式的理论探讨,例如,虽然分裂国家分裂双方彼此对立之两政治实体在外交上与政治上互动、运作之最大困难在于:双方各自声称(或不声称)其系为该国之唯一合法政府,并于法理上涵盖其实际上未能有效控制之另一法律与政治实体管辖下之领域;亦即分裂双方(或一方)对其从未行使有效管辖权之区域仍然坚称拥有主权。由于在探讨分裂国家模式大都离不开主权问题,是以,兹就德、韩对于主权之处理进行探讨,并归纳出分裂国家模式之若干特征以为准,最后再提出模式适用两岸之若干观点以为结语。东西德与南北韩主权之处理一、东西德主权处理在二次大战进行中,同盟国便开始思考战后如何抑制德意志侵略再度崛起,盟国在数度协商后,决定以分裂德意志侵略再度崛起,盟国在数度协商后,决定以分裂德意志(Dismembership)、解除其武装(Disarmament)、清除军国主义(Demilitarization)为策略,致使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西德)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的成立。自1949年东、西德正式成立至1990年德国再统一,两德在主权问题处理上迭有差异,兹分述如下:(一)西德之主权宣示与作为在论述西德之主权宣示与作为时,可从其基本法、国际条约及两德基础条约,加以检视。1.基本法西德在其基本法序言中宣示,.各邦之德意志人民.决心维护其民族与国家统一,兹本其制宪权力,制定此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俾过渡时间之政治生活有一新秩序、我上述各邦之德意志人民于此,并为其它未能参加之德意志人民制定此基本法、务望我全体德意志人民依其自由自决,完成德国之统一与自由(注24)。除序言外,其在第23条亦规定,本基本法暂时适用于巴登巴化利亚.德国其它部分加入联邦时,亦应适用之;第116条亦强调,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本基本法所称之人民,系指具有德意志国籍,或以具有德意志人民血统之难民或被迫驱逐,或其配偶、后裔之资格,准许进入以1937年12月31日为疆界之德意志帝国领土之人。第146条更规定,本基本法于德意人民依其自由决定制定之宪法生效时失效(注25)。从西德基本法之规范可知,虽然西德在行使有效管辖权仅及于基本法效力所及之领土部分,但其份宣示其主权仍为1937年德意志之延续继承,并未放弃对其未能行使有效管权辖之东德领土宣称拥有主权,以追求德国的再统一。从基本法的序言及第146条所强调的过渡性质,或第23条所强调的德国其它部分加入联邦时应适用之,及第116条明示,只有一个统一德意志国籍的立场,均可检视出西德并未放弃对东德地区主权之诉求。2.国际条约协议1970年代西德在国际政治的现实考量下,与苏联、波兰、捷克.等国,签订有关领土疆界之条约,如1970年8月12日在莫斯科签署德苏条约(通称莫斯科条约);12月7日与波兰签署德波条约(通称华沙条约);1973年12月21日与捷克签署德捷条约。在与苏联谈判时,苏联要求西德承认欧洲各国疆界的不可变更,以及给予东德法律上的承认,但西德则坚持以尊重代替承认,以不可侵犯的(Inviolable)取代苏联所主张的不可变更的(Unchangeable)立场,坚持不给予东德国际法上承认(注26)。并在条约签署前半小时,以附带文件方式,用西德外长谢尔(WalterScheel)名义,发出德国统一信函予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并为苏联正式接受,在统一信函中,西德重申,西德政府与人民对国家再统一的责任与愿望,而德苏条约与西德塑造一个使德国民族能自由自决下恢复统一的目标之间,并不砥触(注27)。同样的,西德在与波兰进行谈判时,对于波兰所一贯坚持西德必须无条件以奥得河奈塞河界线作为波兰西疆国界的主张,西德仍只愿给予尊重及重申彼此疆界的不可侵犯性。此外,在四强柏林协议的内容及附件中,列强们本着同意歧见(Agreet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